太原王氏衍派。
(一)“太原王”氏的历史沿革我国的姓氏,历史上各有其地望,地望即地区名门望族,《广韵》载王氏二十一地望,太原王氏居二十一地望之首,即居王氏二十一个地区名门望族的首位。《广韵》是宋人拒隋代韵籍编著的。可见在隋代之前,已有“居二十一望族之首”之说。“太原王”氏“郡望太原”,即地望太原郡,太原郡名始于秦,无怪历来有“太原王氏显于秦、汉”之说了。
拒史籍谱牒记载,“太原王”氏奉2500多年前的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8)为始祖,汉王符《潜伏论》载:“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俭让,谷、洛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后,太子晋早夭,“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改姬姓为王姓。即以这一载来看,太子晋为王氏之祖,有文字记载也已一千八百多年了。《后汉书·逸民传》载:太原王霸,新莽时隐居不仕,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汉时已有影响,距今年也已一千九百八十多年。近两千多年来,“太原王”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艺术等领域中做出了不少的贡献,谱载“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同出于周灵王太子晋,南齐琅琊王俭撰著《姓谱》置“太原王”氏于“琅琊王”氏之前,可见“太原王”氏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琊王”氏。现在海外王氏谱籍很多论著说“琅琊王”同属“太原王”氏,因此我们现在连同“琅琊王”氏一同来谈。
按谱牒说太子晋之子宗敬避周难于晋,改姬姓为王姓,之后十三世孙秦大将王剪曾孙时分为二支,长门王元迁山东临沂为“琅琊王”氏,二门王威仍居太原续“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在东晋偏安江左时,晋元帝宰相王导与谢安一阀,支扶东晋王朝以抵中原“五胡”混战之乱,史称“王、谢世家”、“王、马共天下”,“书圣”王羲之即属“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在汉王霸之后,汉末有名臣王允,晋有王玄,王坦之等“身以国家为忧”,坦之与谢安及“琅琊王”氏王导同为东晋宰辅。南北朝时,南朝、北朝,“琅琊王”与“太原王”氏均代为将相。南朝宋王玄谟励志北伐,北周王庆出使吐谷浑,与其分疆,仍论和好着事。隋代名儒文中子王通讲学河汾,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上,朱熹誉之胜过韩愈,王韶自锁以谏杨广,人赞其刚直。唐代王氏宰相十三人,太原和琅琊王氏即占其中十一人,文坛诗苑中,太原王氏王绩、王勃、王维是传世名家。历史上,太原、琅琊王氏是涌出不少人才的。
人才辈出,也促进了其本族的发展,两晋南、北朝时,太原王、琅琊王氏世代出将入相,自然族大势盛。北魏孝文帝以鲜卑族统一中原,提倡汉文化,为团结中原汉族土族,定“太原王”氏为“天下四大姓”之一。唐太宗制《氏族志》以巩固唐室统治,定“陇西李”氏为第一高姓,但“太原王”氏仍为“天下五大姓”之一,故有“天下第一王之称,后人引以为荣”。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子宗敬为司徙,时人号为‘王家’,因以为氏”。其后裔分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列入国史典籍,影响更巨。至其世系沿革,汉代王霸二子已分为祈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支,至后魏(550年前后),又分为“乌丸王”氏和“四房王”氏。北齐亡(587年),“乌丸王”氏神念之后徙家万年,是万年太原王氏,太原“四房王”氏也先后分支,迁居蒲州的为河东太原王氏;为官滦洲参军王轨子孙居武威姑藏为武威太原王氏,五世孙王桥,侍御史,赠武威定王,子睿,封中山王,号“中山王”氏后徙了陵,为乐陵太原王氏,另一支出太原,徙平州,南迁河内温县为河内太原王氏,王满任汾洲长史为汾州太原王氏;王孝杰相武则天,居华阴为“华阴王”氏。据《王通论》隋末名儒王通的祖父王乙“本家于祁”,受田龙门,为“龙门王”氏,拒《忠懿王氏族谱》五代闽王王审知开发闽地,传琅琊“开闽王”氏。苏轼《三槐堂铭》及“三槐王”氏谱载,宋王祐植三槐于庭称三槐堂以喻三公,他曾官侍郎后。子王旦为相,孙王素为尚书恰和“三公”称“三槐王”氏,正籍大名,实系龙门王派。王氏各派后人因外出为官和避北方战乱,尽多南迁,支派传遍南国。如安徽之“婺源王”氏、“武口王”氏、“武溪王”氏、“丰洛王”氏、“碧溪王”氏、“藤溪王”氏、“海川王”氏等系祁县王氏南迁衍派,其后人又迁往常州、荆门、淮、浙等处。安徽之“绩溪王”氏系太原“大房王氏”之后。“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又移桐城,传“桐城王”氏,“古塘王”氏。桐城还有由鄱阳迁来之“东楼王”氏,“龙眼王”氏。太原南迁山东的有“馆陶王”氏,迁江苏的有“吴县太原王”氏,迁云阳的“包港王”氏,迁江州的“德安王”氏、“金沙王”氏,迁嘉定的“黄岩西樵王”氏,迁镇江的“苦竹王”氏,谱称“以祖居祁邑苦竹之名移称王氏,犹是不忘太原之意也”。宋室南迁,“三槐王”氏自汴邑宋南渡支派甚多,如“三沙王”氏—昆山沙头“东沙王”氏、获川“中沙王”氏、无锡沙头“西沙王”氏即王旦玄孙的三个支派;姑苏一带就有“洞庭王”氏、“山东王”氏、“太仓王”氏、“昆山王”氏、海虞“六河王”氏等;维扬有“柳巷王”氏、“开沙王”氏、丹徙有“京口王”氏等。纵观历史王氏衍派遍布全国,南迁特多。
(二)“太原王”氏在海外
王姓人数多,在国内大陆上是如此,在台湾也是如此,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在海外侨胞、华人中也是多数,其中大多称“太原王”氏,衍派很多,就现所知的有二百个多,其中著称的衍派有“开闽王”、“琼崖王”、“三槐王”、“潮洲王”、“东莞王”等。
一、“开闽王”氏:奉王审知为“开闽”祖,属琅琊王氏,但在海外都称“太原王”氏,王审知,史载河南固始人,唐末参加农民起义,带兵入闽,后为闽王,建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在闽中建树颇多,“开闽”以此得名,其后人由福州、泉州、漳州蕃衍于全闽各地,以至潮州、东莞、台湾、澎湖,到东南亚各国,人数约占东南亚王姓的一半。
二、“琼崖王”氏:奉王悦为“琼崖”祖,系“三槐王”氏发祥地的开封祥符人,有说直出太原。北宋末,琼州同知护理太守,金兵南侵,难归故里,居琼州那大,子孙布于琼州、会同、文昌、乐会间;后裔约居东南亚王姓的40%,分布于新加坡、吉隆坡、怡保、安顺、槟城、曼谷等埠。
三、“三槐王”氏:奉王言为“三槐”祖,原属河汾“龙门王”(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后),王言在五代北汉时为大名,莘县令,遂占籍于莘,孙王祐,宋初兵部侍郎,宅开封城东,植三槐于庭,称“三槐堂”,以喻“三公”,后其子王旦相真宗,孙王素为仁宗兵部尚书,连他原兵部侍郎恰和“三公”,宋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以之得名“三槐王”氏。北宋后族人南迁,蕃衍于江、浙、徽、闽等处。
四、“河内王”氏:“太仓王”衍派,明代王宣正迁福建南靖山边,孙大五、大六迁潮州,明末大六孙王宏毅出海赴泰。后人蕃衍于泰国,为泰国王氏一大衍派。
五、“潮州王”氏:王审知四传王坦由泉州迁广东潮州,子孙繁衍于潮安、揭阳、潮阳一带,为“开闽王”的一个支派。
六、“东莞王”氏:王审知后裔王泰,宣和进士,居福建兴化蒲田,宦游广东定居东莞。子孙蕃衍东莞一带,也是“开闽王”的支派。
七、“吉安(江西吉安)王”氏:奉王该为“吉安”祖,王该,宋庆历进士,来自太原,后裔王辅泰赴湘讲学岳麓书院,卜居于湘潭南湖泉中,子孙蕃衍于鄂、粤、闽、黔等地。
八、“沙塘王”氏:奉王翰为“沙塘”祖,王翰,元末诗人名宦,曾任潮州路总管,先世太原迁灵武。次子王倩明初曾修《永乐大典》,定居福建晋江沙提,子孙蕃衍于闽南,其祠堂与各家大门均悬“太原衍派”匾额,后人出海侨居菲律宾,印尼等地。
九、日本王氏:日本《那霸市(琉球)族谱》载:明万历十六年(1591),漳州府龙溪王立思奉旨“迁中山,以补三十六姓,赐宅于唐荣”等,其后人(已改日本姓)奉为元祖。
根据日本粟田宽《氏族考》说:日本也有周灵王的后代,为:山田、山田御井志、我闭、长野、广野、三宅等六氏,章太炎考辨说:日本“灵王后六氏者,盖太子晋之胄也┉子姓在瀛,犹能辨族,此亦不可忘也”。
十、王、游、尤、沈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而换姓之故形成,为开闽衍派。举例如上“太原王”氏出海衍派,不胜枚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