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姓王子简化而来的王姓
在王姓影响最大的二十一望中,有一支以东莱曲城(今山东掖县东北)为郡望的王姓人。他们的姓氏,便是由复姓王子简化而来的。东莱王氏的祖先,一说王子比干,一说王子成父。如《广韵》云,东莱之王,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而《王基断碑》云:“成父出仕于齐,获狄荣如,……为东莱大夫。”《三国志》卷二十七《王基传》:“东莱曲城人也。”上述两说之中何说为是?今天已经无从稽考。钱宫詹《金石文跋尾》二谓王子成父为王子比干之后,实际上是调和了以上二说。按照这种说法推断,王子成父的祖先既是王子比干,至春秋时又任齐国莱大夫,子孙留居于东莱,后因政区变化而为东莱曲城人,倒是顺理成章的事。
俣王子比干和王子成父一向被认为是复姓王子氏的祖先。如《通志氏族略》说:“王子氏,姬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子成父之后也。汉有王子中同,治《尚书》。”但王子作为复姓在汉代以后便很少有人使用,汉末魏初的王基,作为王子成父的传人,把姓名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从此,复姓王子氏正式并入王姓之中。王基初因父亲过早去世,由叔父王翁抚养长大,时誉早集。青州刺史王凌辟为别驾,很是得力。司徒王朗欲辟从事,朝迁召王基为秘书郎,王凌皆留而不遣,于是便引出一场官司。王郎上书弹劾王凌王朗和王凌都是曹魏名臣,为了得到王基辅佐而发生争执,说明二人爱才必切;同时也说明,王基很早便赢得了社会的重视。这是一件颇有趣的事。
王基后来也成了曹魏名臣,官至司空。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其母去世,朝廷遣使吊唁,又派人迎父丧洛阳合葬,追赠北海太守,皆由王基之故。他在世时,封东武侯,食邑五千七百户;另封其叔父子王乔为关内侯。去世后,子微、孙子相继袭爵,另一子亦封关内侯。入晋后皆诏封。在魏晋名臣家族,可谓荣宠之。
西晋惠帝末年,东莱出了一位能文能武的名人王弥,在兴熙元年(公元306年)举兵与西晋朝廷对抗,转战于青、徐、兖、豫各州,开府库,取器杖,众至数万。《晋书》本传说他“家世二千石,”祖父王欣在晋初官至汝南太守;又说他曾率家僮参加农民起义,可见也是一个颇有家族势力的人。据推断,他应该是王子成父的另外一支传人,亦即由王子姓简化为王姓的东莱人。再进一步推断,极有可能是王基的近宗。
像东莱王氏一样,王姓人中还有不少人的姓氏是由复姓简化而来。
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由以王字开头的复姓简化而来,如:王狄、王父(一作王夫)、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等。这八个复姓,连同前述的王子氏,共九个,都是以“王”开头的复姓。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姓氏大都起源于先秦,使用于春秋战国,两汉时偶有延续,魏晋以后基本绝迹。这其中的原因,史收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粗略分析起来,大概也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王莽在两汉之际曾发起姓名简化运动,不仅使传统的三字姓名简化为两字,也使多字姓省略为单字姓,以王字开头的复姓人碍于形势,不得不去除姓氏中的一字留下一字作为姓氏;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高门大族,一些与高门姓氏相近的人为了获得与之相同的政治经济特权,往往采用简化姓氏。汉族人在此后使用姓氏大为减少,仅存者复以著名郡望相标榜,便是由于这种原因。
第二,由复姓中带有王姓的姓氏简化而来。如:拓王、成王、乐王、西王、小王、威王、五王等七姓。它们与以"王"开头和复姓大致相同,绝大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只有五王一姓起源于秦代以后。它们在历史上使用的频率同样很少,如其中的小王氏只有一见,便很快消失了。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这些姓氏几乎全部泔没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古籍上的零星记载,以及王姓等人家谱的遥远追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