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6-7 08:48:24

王羲之晚年行踪。

  王羲之于东晋永和十一年(355) 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告誓退仕后,至卒(公元361年) ,其间有六年时间的行踪,史料缺乏记载,《晋书》只言“年五十九卒”。因而王羲之晚年历史是一个空白,现考证,王羲之晚年隐居于古剡金庭(即浙江嵊县金庭) ,修生养性,其根据如下:
  其一,有史料记载。《清康熙嵊县志》记载“金庭观,在金庭山,晋王右军家于此,舍宅为观,子孙世居金庭之侧,初名金真馆又改金真宫。唐裴通云:‘南齐永元三年道士褚伯玉启高宗明皇帝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也’。”
  又《明万历嵊县志》云:“王羲之宅及读书楼、墨池、养鹅池在金庭,按羲之别业在府,而居在嵊县即金庭观,古志亦谓其子孙在金庭之侧。”“书楼在观之西、北维一间而四绯徊高可二丈,墨池在殿之东、北维方而斜广轮可五十尺,池楼相去东西羌值才可五十余步。”王羲之至金庭隐居前在会稽(今绍兴) 任内史,《明万历嵊县志》中明确记录了会稽虽然有居室,但辞官后隐居在嵊县金庭,具体记述了书楼、墨池的位置、规模及子孙居住之处。
  宋《剡录》是该县最早、最著名的一部地方志, 《四库全书》收入了该书,说是“徵引赅治,可为写地方志之法”乃较可信之地方志。在《剡录》中多处记载了王羲之故宅,在《古奇迹篇》中云:“金庭观有右军书楼、墨池”, 《剡录·先贤篇》中载:“剡金庭观,称右军故宅。”
  其二,有遗迹可寻。《晋书》中称“羲之雅好服食养性。”王羲之与孙绰、李允、许询、支遁等名人高士共修服食,尽山水之游,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名山胜水,故在金庭故居周围留下许多遗迹。
  (1) 灵鹅村,相距金庭观三里。王羲之十分爱鹅,宋《剡录》载:“石鼓山有灵鹅岩,谓王右军鹅飞于此山”。王羲之卒,鹅亦不食而死,谓王羲之乘鹅羽化登仙,故称该地为灵鹅。
  (2) 华堂,以原有画画之堂而得名“画堂”,由于“华”和“画”系同音改成为华。该华堂村六百多户人家都是王姓,为王羲之后裔。据王氏族谱记载从世祖王羲之至现在最小一代已有五十八世。附近的渡渡、观下、东林等十多个村的王姓家庭都是书圣后代。
  (3) 王罕岭,离金庭观东五里。因王羲之游沥该岭,叹为罕见而得名。《剡录》中载:“世传右军渡此,见岭崇峻,以为罕有,故谓之罕岭。”由于羲之王姓,所以称王罕岭。”
  (4) 刻石山,在羲之故居之南。据《明万历会稽志》载:“山有卫夫人(王羲之启蒙老师)碑”。王羲之常游于此,当地先民称之为乡主,后建乡主庙以祀王羲之,该庙一直保存至今,祭祀者甚多。
  另外,羲之好友许询竟从肖山迁居剡之济渡,与羲之为邻,卒葬于金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所说的“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之中王、许指的就是许询和王羲之两人。
  其三,卒葬于金庭。王羲之于公元361 年卒后葬于其故宅———金庭观后山瀑布山下。宋《剡录》载:“王右军墓在孝嘉乡”。孝嘉乡即金庭所在。明《弘治嵊县志》云:“盖右军居金庭,卒葬焉,隋僧尚杲作墓志藏于家”。王羲之七世孙尚杲于隋大业七年(611) 写的金庭《瀑布山展墓记》中载:“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谊,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访陈迹,览佳山,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 ,杲惧久加荒秽,邱陵莫辨,征其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 祀”。这篇志中所记尚杲来剡展墓的原由,墓的形制,以及重加修葺的经过等是符合史实的。现在的羲之墓虽然经过修葺,但墓前的石碑为明代原物,其正面镌:“晋王右军墓”五字。背面刻:“大明弘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可见王羲之卒葬金庭无疑,他晚年隐居剡之金庭也无疑异了。况王羲之第六子王操子也葬于王羲之墓不远处的毛竹洞天。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王羲之于公元355 年辞官离别会稽后携全家人徒居古剡金庭,直至谢世。这样,王羲之完整的人生历史便是:出生于山东临沂,青少年时代成长于江南,中年时代为官于浙江绍兴,晚年隐居于古剡金庭。
  (作者 王荣法 王羲之第五十四世孙 工作单位为浙江省嵊州市文管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羲之晚年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