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回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荣的地区。数百年来,回族与汉族、白族、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同受着苍山、洱海的哺育,同呼吸、共命运,在相处中,各自的文化受到尊重,共同的文化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大理回族文化是具有大理地方特色的回族文化,也是大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处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大理回族文化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整合的挑战。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审视回族历史、回族文化,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和弘扬大理回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回族文化。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展现大理回族文化的异彩。
一
回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于元末明初形成的具有特异基因的人们共同体。这种特异基因就是穆斯林群体、个人不因时空、环境条件变更的对伊斯兰教的虔诚牢固的信仰,以及经伊斯兰文化陶冶的民族心理素质。
据史料记载,在唐宋时期,由于洱海地区的开发,就吸引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大理从事贸易活动。今日剑川石宝山所见题记 为“波斯国人”的摩崖造像,即为唐宋时期波斯人曾到过大理的旁证。当时,这些人被称为蕃客,其后裔被称为土生蕃客。
元代,蒙古大汗西征,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为蒙古征服,回师东进时,大批西域人被掠虏而来,或从政、或从商,绝大多数是从军“上马以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兀良合台率“探马赤军”和“回回亲军”十万南下攻“西南夷”进入云南,灭大理国。大部份官兵“随处入社,与编民等”屯聚牧养于滇西一带,至元十一年(1274)元世祖忽必列派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大批西域回回人接踵而来。至元十五年(1278)赛典赤之子纳速刺丁出任云南诸路宣慰史都元帅,1279年迁师大理,治理太和、永昌、腾冲三府,屡次征伐滇西各部族,实行军屯戍边,留居大理古道沿线。这时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回村寨开始形成,人数逐渐增多。明代初期,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回回人沐英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其中相当数量的江南、甘陕回回落藉大理蒙化(巍山)永平等地。与元蒙时期来大理的回回人相汇合,在乡村务农或经商、经营手工业,与汉、白、彝等兄弟民族相处,通过通婚吸收其他民族成分融入回回民族,以伊斯兰信仰为核心,“大分散,小集中”,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形成了明显的民族意识和共同的心理素质。明代前期,大理地区回回民族共同体基本形成。
700年来,大理回族,有胜利、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前进道路的曲折坎坷,锻炼了回族人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历史的风雨培育出绚丽的回族文化。
回顾和总结历史应该得出以下共识:
(一)回回民族的先民——色目人随元蒙军由西域进入中国,不仅为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治理国家,发展科技、经济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从而得到二等公民地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许多优惠政策。赛典赤子孙等一批回回人先后担了云南及大理军政要职 。明初,朱元璋派来征代云南和大理的兰玉、沐英都是回族。后来,沐英及其子孙,被封为“黔宁王”,世代镇守云南。明朝回族文臣武将,为数亦多。这是唐宋优礼待遇的继续和延伸。这对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大理回族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大理回族的“合金”文化。明清时代的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为代表的伊斯兰典籍的汉文译著活动,从理论上完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学说化,阐明伊斯兰教是绝对的认一论的信仰,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从而为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两种文化有了互相了解和理解,互相学习、包容。大理回族文化也就是在这种大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三)伊斯兰教育对回族心理素质及风俗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教育、经堂教育的灌输和传授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宗教礼仪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将回族穆斯林凝聚为一个坚强的共同体。自明代陕西著名经师胡登洲倡导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以来,大理的经堂教育,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和完善。二十世纪中叶和八十年代以来成为滇西乃至全省伊斯兰教育中心和传播回族文化的阵地。清朝中后期对大理经堂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著名伊斯兰教育家、“师祖巴巴”保善(1681-1779);经学造谐很深,伊斯兰教史上著作最多的著名伊斯兰学者马德新(1794-1874)。二十世纪以来,一批伊斯兰著名的经师、学者、教育家将毕生的才学智慧奉献给伊斯兰和回族文化事业,如:马瑞图、宝殿魁、纳润章、偰珍富、马德阳、马信一、马蔚文、张建英、马世珍、马佑全、马云从、马绍雄、纳文波、纳广运、纳广用等。他们爱国爱教,学识渊博,译经著书,热爱教育,培养了众多学子,使伊斯兰文化和回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纳润章大阿訇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创办了蒙化兴建中学,实行中阿并授,颇负盛名,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开创了经堂教育改革的先河。
在大理回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产生了一些回族杰出人物,如:清代著名诗人沙琛,爱国知名人士赵钟奇,民间史学家马一波,妇女教育家赵世德;解放后半个多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关心培养下,大理回族中涌现了作家、诗人、书法家。他们为回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清朝政府一贯抵毁、诬蔑伊斯兰教,欺压迫害回族人民,残酷镇压回族人民的反抗。清咸同年间杜文秀领导回族为主体的反清大起义,攻下53座城池 。杜文秀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建盖清真寺,开办经堂教育,兴办汉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回族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这时,大理地区回族发展到218个村、26万余人、175所清真寺。1872年,坚持了十八年的革命政权,被清政府血腥镇压而失败了,滇西回民幸存者不足十分之一 ,绝大部分清真寺和村庄被毁,回族文化遭受极大破坏。但是回族人民没有被征服,没有被吓倒,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尽力保护回族文化遗产,发展回族文化。
(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灾难深重的中国各族人民站立起来了,大理回族人民也终于从黑暗走向光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伟大理论拨正社会主义革命航向,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通过20多年的努力,大理回族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现在全州回族恢复发展到94个村、68400多人、96所清真寺。大理回族文化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已经显现它的光华。
二
大理回族文化 包涵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二元一体文化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同时不断的丰富完善。大理回族文化与全国回族文化有其共性,又因其所处历史环境人文的差异,显现出一些特点。
大理回族文化的主要内涵:
(一)宗教信仰
回族文化内涵部类中,伊斯兰的信仰理念起到核心和辐射作用。大理回族遵循《古兰经》、圣训,信安拉、信先知、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即六大信仰) 信仰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是其它信条的前提和基础。伊斯兰教的主要功修是“五功”,即诵念“清真言”“作证词”(认主独一)、礼拜(一日五番)、斋戒(一年封斋一月)、缴纳天课以及朝觐。简称为“念、礼、斋、课、朝”。这五项功修均为“主命”,是每个穆斯林必须坚持履行的功课,是体现坚定信仰、磨练意志、培养对安拉敬畏之心的基本教规和制度。同时要求每个穆斯林要力行善功,代主治世,劝善戒恶。伊斯兰教义、教规、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培育了大理回族的良好形象。
1、大理回族虔诚信仰伊斯兰教,属“格底目”(老教)奉行哈乃裴教法学派,坚持正统信仰和宗教功修。虽然历史上遭受迫害、挫折,但仍一往无前。奉行中道,坚持团结、和谐、宽容,排出干扰,摒弃异端,维护宗教和睦,和汉族、白族、彝族等兄弟民族友好相处,维护团结稳定。
2、遵循“爱国是穆斯林的天职”“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理念,热爱祖国。近代以来,大理回族人民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作出了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人民当家作主,回族宗教信仰的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大理回族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灾。全州回族人民发扬爱国光荣传统慷慨捐款9万多元支援灾区。在近年来的赈灾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捐款捐物,献上一片爱心。
3、重视中华文化,发展国民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理回族地区的国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通过政府投资和村民集资的方式,大部分村寨都设立了完小,人口较多的村镇还设了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较高的比例。广大回族人民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大力支持国民教育。十多年来,仅巍山县各清真寺就从自养事业和回族群众捐的公德款中,捐出了300多万元,支持当地小学、中学改善办学条件。富裕起来的回族企业家和穆斯林,慷慨解囊,支持办学,资助贫困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州有2000多名回族子女考上大学,多数已毕业,参加了国家各条战线工作。
(二)清真寺文化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直译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清真寺是穆斯林沐浴洁身、朝拜安拉的神圣、尊贵之地,是培养新一代宗教职业者的经堂,是穆斯林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是穆斯林纪念先知、欢庆节日的场所。总之,清真寺是伊斯兰的中枢,是回族的摇篮和伊斯兰文化 、回族文化的标志。
大理最古老的清真寺是元朝赛典赤任云南平章政事时期建盖的大理古城西门清真寺。幸免于战火,现仍保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州内其他清真寺大部份建于明、清时期。杜文秀起义失败大部分被毁,清末民初在废墟上重建。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关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清真寺重新开放,广大回族穆斯林集资翻修或新盖清真寺。现在全州96所清真寺,多数都是中国殿宇式的四合院,有些有前后院,由叫拜楼和礼拜大殿及南北厢房、沐浴室等组成。有些在扩建中,保留了中国古典式风格兼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艺术特点,有的大殿中阿合壁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瓦屋顶。清真寺的不同建筑风格,突出了伊斯兰教特色和中国古典建筑特色,展现出中阿文化融合的风格。
清真寺不仅有精美的雕刻、绘画和中阿书法,还有珍贵的记载历史变迁的碑文。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清真寺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了传播、弘扬伊斯兰文化作用:其一,举办经堂教育。二十年来,全州清真寺已开办中级班229个、毕业学生2971人;高级班35个,中阿文并授,培养能担任教学任务的阿訇,已毕业学生734人,省伊协颁发了阿訇证书。其中60多人先后出国留学,12人已学成回国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此外,还有88所清真寺开办了普及教育,组织中老年和学前儿童、寒暑假学生学习伊斯兰基础知识。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实行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中阿并授,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的道路。其二,组织重大节庆活动。每年清真寺都认真组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节庆活动。突出伊斯兰文化特色,隆重热烈。其三,倡导善举,扶贫济困。国内外遇重大灾害,需要救济,清真寺积极组织动员穆斯林捐款捐物救助,同时对本村贫困者,给予关照。其四,组织经销穆斯林文化和生活用品,为穆斯林提供服务。其五,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介绍大理伊斯兰文化和回族文化。
大理州清真寺参加了全国创建“五好”(民主管理好、宗教教职人员好、正常开展宗教活动好、兴办自养好、环境卫生好)模范清真寺活动。回辉登清真寺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清真寺,受到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命名表彰,其他11所为省级,15所为州级,25所为县级模范清真寺,受到省、州、县(市)各级政府民宗部门和伊协表彰。模范清真寺在民主管理、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成为展现伊斯兰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窗口、旅游观光的胜地。
清真寺文化还包含了非常优美的经堂赞圣活动。几百年传承,非常丰富,有古老的,也有较现代的,有阿拉伯风格的也有中国风格的,非常动听感人。这有待开发、弘扬。
(三)道德文化
大理回族伦理道德具有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结合的色彩。一方面,在伦理道德观念上表现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同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相碰撞,经过不断的适应、吸取,再加上明末清初的不少精通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回儒”大量译经著书用儒家的学术词语和概念阐释经典,致使回族的伦理道德明显有儒家文化的印迹,正因为如此,回族的道德观念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在许多方面不但是相通的,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大理回族人从小接受伊斯兰教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规范源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原则,经过几代人的实践、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同时接受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每一个时代,都有适应当时社会要求的公民道德、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德要求。数百年来,大理回族在两种文化教育和陶冶中,形成了回族人共有的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是:顺从敬畏,爱国爱教;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扬善抑恶;恪守中道,宽恕忍让;诚实公正,不欺不诈;廉洁知耻,远奸近贤;团结互助,扶贫挤困;崇尚知识,学习上进;不谋暴利,乐善好施;勤俭卫生,严禁浪费。
大理回族人奉行的这些道德规范,涵盖了宗教信仰、文化观念、行为模式诸多方面所坚持的立场和原则,是回族人一生做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的人生指南。宗教信仰和回族伦理道德的唇齿相依、紧密相连是回族伦理道德的突出特点。在今天进行“八荣八耻”公民道德教育中,正需要挖掘伊斯兰教教义中和回族伦理道德中的这种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民俗文化
回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族,其民俗明显地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回族许多风俗习惯都是在伊斯兰教规范下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由于共同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政治地位的变化等状况,使得回族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民族独具的心理状态、民族意识。其次,回族风俗与各族民俗关系密切。在“大分散、小集中”的情况下它的民俗呈现着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民俗相互交流影响的复杂情况。
1、节庆活动
大理回族和全国回族一样每年要举行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三大节日和其他一些节日庆祝活动。
圣纪。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先知穆圣诞生日,也是穆圣的逝世日。这是大理回族的重大节日。内容主要是阿訇诵经、赞圣,讲述穆圣生平业绩、鼓励人们学习穆圣美德,继承穆圣遗志。巍山各村在当月内先后举行,其他县(市)在年内先后举行。这一天当地党政机关及有关单位领导前来祝贺,并参加会餐。
开斋节(尔德节)。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教历9月为斋月,全月封斋。开斋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家家户户欢庆,人人整洁穿衣,清真寺里喜气洋洋,“千里路上赶尔德”,在外工作务工经商的都要尽可能赶回和家人乡亲共度佳节。节日内容丰富,有诵《古兰经》、会礼、团拜、游坟、互访等。会礼结束,先到教长阿訇家“拜开斋”,接着亲友邻里互相拜会,女婿、姑娘也要一同返家“拜开斋”。年轻人在节日还举行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一般欢庆1至3天。节日中,家家炸油香 、树皮(一种有花纹的油炸面制品,香酥甜)、馓子等民族风味,在游坟结束,传送或亲友互赠。有的地方还召开茶话会、庆祝会,当地党政机关领导应邀到会共庆佳节。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是朝觐大朝日期。全州回族穆斯林也如开斋节一样热烈庆祝。古尔邦节,也译为“宰牲节”,中国也称“忠孝节”。这是易卜拉欣大圣父子,为实践善念取主喜悦在动手宰儿时天使奉命以羊代替献子,象征矢志为主道作出必要牺牲的决心。在这一日,会礼后,有能力的人要按照教法规定,请阿訇宰牛、羊,穆斯林互相赠送和聚餐,用以纪念易卜拉欣之牺牲精神。
除以上三大节外,还有一些普遍性或局部性的节日,如“阿舒拉节”、“姑太节”、“登宵节”、“白拉泰节”、“盖德尔夜”、“亡人节”等。这些节都有其来历及纪念的意义。巍山、大理、洱源等县(市)回族穆斯林每年分别在杜文秀起义失败回民蒙难日(亡人节)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
2、礼俗与婚丧习俗
大理回族分散在全州12县(市)、94个村镇居住。主要讲汉语,在回族内部也讲一些日常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回族穆斯林小孩刚出生,即请阿訇起“经名”(取先知、贤哲、圣妻、圣女之名为名)。妇女一般都戴“盖头”,有些还穿长袍。生活在白族地区的洱源、剑川两县的回族既讲汉语,也讲白语,妇女穿白族服饰。回族民间不过生日,不搞祝寿活动。
重礼节、重团结互助、重接待客人、重尊敬长辈是大理回族礼俗的一大特点。
大理回族热情好客。走进村赛,主人就跟你打招呼:“客人,请家里坐”。客人进门,亲切问好。如果是穆斯林,就道声“色兰(问好)”请客人在堂屋上坐,接着女主人用托盘盛着茶盅先后送上回族“三道茶”,即精心烤制的绿茶、核桃糖茶、清淡烤茶,喝后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感受。按照习惯客人吃饱喝足,才算尽主人之谊。留客人吃饭、住宿,六碗、八碗(菜)相待,真诚表盛情。
回族家教严格,且言传身教,从小养成遵老爱幼的好习惯。同时邻里相帮,助人为乐也是回族的高尚品德,亲友、邻居如有意外灾难,争先恐后慷慨相助和安慰,尤其对身患残疾和鳏寡孤独老人给予特别关照。回族严禁说谎,禁吸毒、禁赌博、禁奸淫、禁偷盗,树立了民族的良好形象。
大理回族历来崇尚清洁、讲究卫生。遵守教规,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成为回民的自学行为。家里都有水房(浴室),一个“主麻”(七天)做一次“大净”,每天礼五番拜,拜前做“小净”,不用脸盆、盆池,用铜制、塑料制冲壶或水龙头冲洗,水不能重复使用。要“齐髭 、剪甲”礼拜要做到水净、衣净、拜处净。净身没有水,干净的土或沙可替用。回民对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十分重视,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净,非常注意爱护水井卫生,讲究服饰卫生和饮食卫生。
回族在婚姻上,一般实行民族内婚,即联姻必须在本民族内进行,女子不得嫁给非穆斯林。如果与其他民族通婚,对方必须改信伊斯兰教,遵守回族风俗。结婚要履行伊斯兰教仪式。请阿訇念喜经。问新郎新娘“经名”,问二人互相喜欢吗?双方肯定回答后,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边念边撒“喜果豆”,新郎新娘用手帕或衣裳角接着。阿訇告诫新郎新娘要互敬互爱,白头偕老,孝敬父母,教育好子女,做一个操守好、品德高尚的穆斯林。
回族对葬礼非常重视。但仪式隆重而简单。其特点是速葬、土葬、薄葬。速葬即一般“买衣特”(尸体)停留不过三天,午前“归真”(去世)当天下午须葬毕,如果下午“归真”,可延续至第二天。不论贫富地位高低,不论男女,都葬在一块坟地。土葬即挖个坟坑(燕子窝或长方形坑)安埋不用棺。薄葬即为亡人冲洗大净后用三块白布(卡方)裹身,不带任何随葬品,不大操大办,禁乐声响。
从病人垂危 、“落气”到举行送葬、安埋“买衣特”,按伊斯兰教教法和殡葬礼仪要求进行。“站拜”又称“者那则”,是送葬中必须履行的仪式,参加者必须经过大、小净,顺序排站赞颂安拉,祈求安拉赐福亡者,同时反省自己。
人“归真”后,即告亲友,由清真寺主持办理丧葬。回族禁止鼓乐、纸人、纸马,忌送花圈和挽幛。倡导助丧不酬客。丧家一般三日内不动烟火,由亲朋邻居送饮食。一些地方亲属要在人亡后三日、七日、四十日、百天、周年等日子,请阿訇念“苏勒”或“圆经”、“开经”悼念亡人。有些地方通过“遵经革俗”教育,已经作了简化。
(五)饮食文化
禁吃猪肉,是全世界穆斯林的传统生活习惯。这虽是伊斯兰教的戒律,但它符合现代科学卫生的要求。大理回族几百年来,坚持这一信仰的原则,发展了自己的饮食文化。现在,尽管有些人已经宗教信仰淡薄,但禁猪作为生活习惯,仍然继续保持着。
回族的饮食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禁止你们吃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觚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5:3)《古兰经》还训诫:“ 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惟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恨,并且阻止你们纪念真主和谨守拜功。”(5:90-91)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食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
大理回族饮食业,清末民初发展比较快,在大理、巍山、永平等回族聚居区,屠宰业,餐饮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逐步发展起来。解放前后,喜洲李土才牛肉馆、大理城阿八娘的凉鸡米线、下关配玉羊肉和小斋糕点、凤仪沙姓牛汤锅等都是历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最后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产品和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大理回族饮食业蓬勃发展。至今全州回民经营的清真餐馆已发展到近千家。昆明及边疆各县都有大理回民开的清真餐馆。同时清真风味小吃、清真糕点遍及城乡。大理清真食品,历来备受各族人民,广大美食家的青睐,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仅味真,而且清洁卫生,有益健康。《古兰经》教导:“真主是喜欢清洁者的”穆圣则把讲究卫生提高到信仰的高度:“清洁是信仰的组成部分”。他训导人们说:“一口不洁废40日之功课。”因此,回族对饮食卫生极为重视,并形成自觉遵守的优良传统。坚持做到,牛羊鸡鸭鹅是“活口”必须经阿訇屠宰,同时丰俭咸宜,薄利多销,热情服务。经营者继承了老一辈的宝贵经验,又创造出配套小吃和新的独特风味的品牌。如洱源乳扇,永平木瓜黄焖鸡、鹅肝、腊鹅、鲜鹅,下关伊兰堡小刀鸭,珂里庄阿麦牛肉汤,大理古城朱氏凉米线,巍山回族地区手切饵丝、卷粉、碗豆油粉、冬瓜密饯、无花果蜜饯,漾濞卤腐,大理酸辣洱海鱼等成为来往旅客和各民族喜欢的食品。更可喜的是在饮食业发展中,有些项目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洱源县回族几乎家家养牛做乳扇,大理市芝华村回民经营菜牛屠宰,供应下关牛肉市场。永平县曲硐阿巧娘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巍山县永建阿米清真食品厂加工的各种特色食品和河底街清真肉食品加工厂加工的牛肉脯、牛干巴十分畅销。下关清真寺节日会餐、回民婚丧包席,老八碗、十二碗是人们称道的美味佳肴。不仅回民喜欢,其他民族也赞口不绝。这就是回族饮食文化的魅力。
(六)文物资源
大理回族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物。由于历经战火和浩劫,损失不少。但是,大理回族人民不畏艰难,一代传承一代,精心保护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特别是解放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一些回族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大理城杜文秀反清起义帅府和杜文秀墓一起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并对外开放,大理市人民政府还将帅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巍山县小围埂村是杜文秀反清起义大本营。现在清真寺内,已设了“杜文秀起义历史文物展览”。建于明代的漾濞县下街清真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此外,还有大理市上兴庄元代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墓、建于元代的大理城西门清真寺、大理市鹤阳(落阳)锦溪万人冢等。这些文物古迹已经成为回族人民悼念先辈,抚今追昔,陶冶心灵的场所,成为中外游客瞻仰光观的胜地。
2007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巍山县东莲花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回族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
回族民间传说、故事、家谱、家史和历史文物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真收集整理。洱源县士庞村马品全吾梭家珍藏一部135年前杜文秀反清革命时期,聘请著名经师、阿訇刻印的一部《古兰经》。马品全是阿訇世家,曾祖父老杰诚是杜文秀帅府教长,牺牲前将这部《古兰经》作了妥善安排,历经艰辛,一代传一代,保存至今,难能可贵。大理市珂里庄清真寺设了历史文物陈列室,内有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经师保善画的文虎等文物。现在,应该抓紧将分散藏于民间的有价值的伊斯兰教和回族的历史文物,通过收购或自愿捐赠,收集起来,以州或县(市)建立回族历史文物展览馆。在历史上对回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伊斯兰学者保善、马德新和参加辛亥革命的爱国人士罗云五、赵钟奇等回族著名人物,要收集他们的著作、手书、绘画及其他有价值遗物,在故居或清真寺设陈列室。在文物管理部门和文化部门指导下,保护好历史文物,并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
三
大理回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优秀文化,但毕竟已经成为历史,唯有把握今天,抓住机遇,才能获得期待的成功。
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时代的高度,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努力推进回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使其成为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有利于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
首先,必须明确大理回族文化是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将回族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采取特殊的措施,不断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努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加快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制订扶持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对外交流、文物保护要优先采取有力措施,在文化事业投入时,要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方面予以倾斜,健全基本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扩大民族文化阵地。
(二)保护和合理开发回族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回族优秀文化。
回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大理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是伊斯兰教较早传入和大理回族的发源地。有着十分丰富的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资源。但在保护和开发回族文化资源方面,是相对滞后的。如大理古城西门清真寺已有720多年历史,是全省最古老的清真寺,但至今未申报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当前,在扩建中遇到资金缺乏的困难,除了回族穆斯林捐资外,也需要政府及各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
要积极配合大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像开发白族文化和佛教文化资源那样,积极开发回族文化资源这块尚待开发的绿洲。以大理伊斯兰文化和回族文化为内容,开发大理古城、巍山县永建、永平县曲硐、洱源县士庞鸡鸣等地区回族人文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伊斯兰文化和回族风情文化旅游区。正在建设的曲硐回族文化城,耗资1500多万,规模宏大。除州、县政府支持部分资金外,大部分靠当地穆斯林捐资。建成后,将成为滇西展现回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要在条件具备的回族村镇开发“回族文化旅游村”和“农家乐”,吃住回族家、参观历史文物、享受回族的“三道茶”和富有特色的饮食,考察宗教生活和民族风情,将弘扬回族文化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三)继承和弘扬回族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务必从我做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在回族形成和发展中,伊斯兰教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在继承和弘扬回族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应该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在政治上、文化上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依法办教,促进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按照中国伊协要求做好“解经”工作,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清真寺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道德文化、饮食文化。使回族文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繁荣昌盛。改革经堂教育,培养爱国爱教,具有较高经学水平、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的阿訇。办好国民教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大批中专生和大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全民族都要有危机感,承认落后,奋起直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摆脱守旧观念,敢为人先,不断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回族文化才能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对弘扬中华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所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回族史》邱树森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
《云南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
《巍山回族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
《大理喜洲文化史考》李正清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 杨怀中著《回族研究》2006年第一期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
《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二)
(作者 米如琳 单位 大理白族自治州伊斯兰教协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