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6-14 07:51:52

从家谱方志资料看安徽省安庆明清时的移民。

  中国历史上移民主流多可从正史中找到线索,如秦汉时期、晋时期、南宋时期以及如明清山西“洪洞大槐树”、“湖广填四川”等移民情况,我们都可从正史中查到正式的记载。而移民现象纷繁复杂,贯穿着整个历史进程,许多小股移民、流民的情况却不见于正史,要想弄清这些,就必须从家谱、方志甚至口述资料中寻找答案了。即使是正史有记载的移民现象, 我们也可利用这些资料作为补充,如苏州阊门、河北小兴州两处移民“基地”,不仅史籍上有记载,而且有大量谱志、口述资料作为补充。
  安徽省安庆市,地处皖西南,为安徽古代省府所在地,历史上有“楚头吴尾”之称,又处在大别山长江陷落带,为江左入湖广、巴蜀的必经之地,所以人口的流动成为安庆地方史的一大特色。
  安庆的移民现象,正史中没有什么详细记载,但从现有的志谱资料来看,安庆地区大部居民都是移民后裔,而且有明确记载的多是元末明初从江西鄱阳湖附近迁来。
  人口流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很早的时候,安庆就有移民活动的发生,我们可以从地方志和家谱资料中发现线索,如怀宁敦睦堂《产氏宗谱》载:“自南宋德芳翁官于龙舒,爰乐兹土,遂家于皖西。”
  安庆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次移民大潮出现在元末明初,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赣之间展开了殊死决战,当地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往北逃难,陆路经安徽池州过江抵达安庆,也有从鄱阳湖乘船入长江,然后顺江而下至安庆,因当时人们乘船出发的地点称作“瓦屑坝”,所以至今这些移民后裔都称自己祖先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今天有人已作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确实有这样一个地点,用瓦屑砌成的坝址遗迹尚存。这次迁徙在移民后裔中记忆最为深刻,“瓦屑坝”几乎是当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当然也还有其他传说,如有传说称作“挖喜怕”,说是元末时,鞑子知道江西将有“真龙天子”降生,因此便派人要将当地怀孕的妇女腹中胎儿挖掉,于是人们纷纷逃离那里,因怀孕称“有喜”,所以称这次逃难为“挖喜怕”,这个传说当然是误传,但也反映了当时元朝统治者对“南人”的残暴行为让人们心中又恨又怕。总之这次移民数量非常巨大,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有关的情况复旦大学的曹树基先生已根据公共机构收藏的谱志资料做了深入的研究,如《中国移民史》第一卷中说:“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籍移民约为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 在民间收藏的大量家谱资料中,更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如怀宁忠恕堂《范氏宗谱》载:“道富公遂于明太祖洪武二年由饶州鄱阳县永福乡鄱阳湖瓦屑坝迁安庆府怀宁县之西鄙地名冈坡山,其乡曰尧年,迄今相传道富公口吟云:‘至正甲辰离永福,洪武己酉卜尧年’是其证也。”又《徐氏宗谱》载:元末自鄱凤冈迁潜怀两地。清初桐城人张英也曾说:“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康熙《潜山县志》卷14)
  第二次移民浪潮发生在乾隆年间,这次主要是人口的迁出,目的地主要是陕西南部地区,陕西地区在明末曾是李自成等起义军与政府军的重要交战区,所以其地至清初已几绝无人烟,政府在实行“湖广填四川”的同时,对陕西地区也
  实行了优惠的招徕移民政策,而其时的安庆府曾饱受水旱之灾,难民四处流亡,自然就随流民大潮徙入该地,如民国 《商南县志》 卷2 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入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益众,此商南有‘小太湖’(注:安庆有太湖县)之名也。”又如嘉庆《山阳县志》卷12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祲,山民络绎前来。”由安庆入陕南的移民运动直到道光初年才结束,这些情况也可在民间家谱中得到印证,如三义堂《张氏宗谱》即载有张世禄于乾隆年间迁“陕西山阳县土名瓦房沟”。这次移民与元末明初的情况最大不同是:前次移民后裔多与江西原籍无任何往来,而这次移民大潮结束后,两地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如怀宁温桥何氏与陕西蓝田何氏历代合修宗谱,直至1999年修谱,蓝田何氏还不远千里驱车送谱戏到怀宁,又如怀宁黄墩陈氏乃怀宁大姓,惜宗谱均毁于建国之后,此次修谱幸得陕南陈氏宗谱才得以完成。
  除了流入陕西地区外,徽州和浙西山区也是安庆移民的目的地,如嘉庆《绩溪县志》卷1载:“近多不业农而图利者,招集皖人,谓之棚氓,刊伐山水,广种苞芦。” 所谓“皖人”即安庆人。同书又说:“近于乾隆三十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又如嘉庆《于潜县志》卷18载:“近年人图小利,将山租安庆人种作苞芦,谓之棚民。”于潜县今并为临安县。这一情况同样可在民间家谱中有所反映,如三义堂《张氏宗谱》载道光年间与迁浙江嵊县张氏族人合修宗谱。
  第三次移民浪潮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这一时期安庆人口剧减,除了部分死于战火外,有相当一批是迁入了皖北和江南的池州、宁国、广德等地及苏南和浙江地区。长达11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使得安庆人口受到极大地摧毁,但由于安庆人口基数大,并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与其他地区相比,人口仍然较多,所以安庆仍旧成为移民的输出中心之一。这一时期从安庆迁出的人口,入池州府的为最多,今天在东至、贵池两地有大量说着安庆方言的居民,他们仍然与江北保持着经常性的往来。这次移民的人口数据,各地方志都有详细记载,中外人口学者已作了细致研究。但这次移民却没有给后裔们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或许是这次流动太过复杂、散乱、仓促,人们没来得及去整理那些记忆,展转之后又渐渐淡忘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对“长毛”的恐惧,家谱资料中还显示有许多姓氏分支在这一时期竟不知去向,也许他们被抓了丁,或是死于战乱。总之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在安徽这一重要战场尤其是安庆实行了大规模地移民政策,许多他省移民进入了安徽的大江南北 ,这就是清朝最后一次大的移民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1.《简明中国移民史》 葛剑雄 曹树基 吴松弟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2.《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 [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移民史》第一、六卷 葛剑雄 曹树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4.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张国雄著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5.《姓氏总论》 李吉编著 气象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6.《张氏宗谱》 张全海重修 1998年铅活字本。
  (张全海,2002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家谱方志资料看安徽省安庆明清时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