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都江堰:福泽万代的惠民工程。
岷江,古称蜀江,发源于莽莽雪山之岭的它,鬼斧神工般地刻画岷江两岸瑰丽绚烂的自然景观,它是生命的源泉,滋润着“四川熟,天下足”的成都平原,千百年来在它流经的地方演绎过数不清的往事,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西蜀文明。同样是它,在年复一年地为成都平原带来生命之源和肥沃土地的同时,有时也会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乘着山势,给早先的平原百姓带去连年的洪涝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莫大损失。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1年),出了个名叫李冰的人,在他“蜀郡太守”的任上,修建了被后人称为“都江堰”的大型水利工程,为西蜀百姓做了一件福泽万代的大事、好事。
在江边依山而建的秦堰楼上凭栏西眺,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在百花岭下由西北往东南方向顺江布局,气势恢弘!在它身边是滚滚奔流的岷江之水。整个枢纽工程虽然规模宏大,布局却非常慎密合理,由上流往下流,顺着水流的方向依次排列着“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组成部分,各自分担着不同的功能。
“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直对岷江上游的第一组成部分。它犹如一艘巨轮的前部,迎着滚滚而来的岷江,将汹涌的江水劈为两股。分水之后的岷江,左为外江、右为内江。李冰在此利用了这段河床外高内低和江中有一弯道的河势,经“鱼嘴”分水巧妙地实现了“分四六、平潦旱”的设计思想和预期目标。
春耕时节正是枯水季节,此时的岷江流量较小,约六成的水量流入内江,首先保证了内江下游的成都平原的灌溉。到了丰水或洪水季节,流量激增,水位大幅度升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减少,但由于外江江面较宽,而内江江面较窄,此时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为四成,这个绝妙的构思与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下游的防洪难题。除此之外,面对岷江上游夹带下来的大量沙石,“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由于弯道的环流作用,江水在弯道处产生较强的漩流,江水下层的流沙会被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被带入外江一侧,八成以上从外江排走,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内江淤塞之虞。
从“鱼嘴”往下游而去数百米之外,便是都江堰工程第二大组成部分“飞沙堰”。
“飞沙堰”实为一道石筑低坝,坝顶与岷江河床常水位落差约两米,发挥着为内江泄洪排沙的功能。从“鱼嘴”分进内江的江水,在流动过程中与对面山脚下的“离堆”冲击而产生强大的旋流,夏秋之季水量增大,大于下游“宝瓶口”可通过之流量之时,不能正常从“宝瓶口”通过的水流则改从飞沙堰泄出,旋流泛起的泥沙也从“飞沙堰”上一并溢出。特大洪水发生时,从“鱼嘴”分进内江的流量有时会达到宝瓶口正常通过流量的数倍,这时候,约四分之三的内江水可从飞沙堰泄出。枯水情况出现时,水位已经低于“飞沙堰”,这时候“飞沙堰”又成了一道天然的节制坝,从而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
在四六分水的“鱼嘴”常年作用下,流入飞沙堰的水中沙石还余约二成,经“飞沙堰”之后,流向成都平原的余水中流沙含量与鱼嘴上游相比已降至原先含量的二十分之一。
与飞沙堰比肩而立的是都江堰主体工程的第三组成部分“宝瓶口”,这是都江堰整个枢纽工程最后的关键。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控制着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只要宝瓶口的进水达到饱和水量,无论岷江上游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会将其拒于“瓶口”之外,这种特殊的构思与工程构造,既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又确保了下游地区免受洪灾之苦。
与当今正在建设的长江三峡庞大的工程形体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气势,都江堰都要小得多。可是,在2000多年前的今天,它却是整个中华大地乃至人类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大工程。更何况在那个上古年代,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技术在内的各项关键要素都与当今无法相比。工程的设计与建设,除了李冰父子超人的智慧之外,更是无数四川百姓付出生命与血的沉重代价,即使是在今天,当我等伫立在这一人造奇迹面前,都可以想象得出来都江堰当年的施工难度是何等的艰苦卓绝。
如今见到的“鱼嘴”等工程早在近代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构造,在从前它却是以土石作基,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千辛万苦地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人工堤坝。这办法虽然极原始,但就地取材,方法简易,效果很好。
与上中游的“鱼嘴”、“飞沙堰”不同,处于下游的宝瓶口和离堆,是李冰和先民们年复一年、攻坚克难,用最原始的“烧山激水”方法于石山之上开凿而成,闻之这一典故,心中感慨万千。
两千多年前的李冰准确地把握玉垒山和岷江的山形水势,设计出如此科学而精妙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科学技术水平提升到举世领先的高度,令世人叹服。
据《史记》记载: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丰饶富足的物产,让成都平原成为秦王朝统一中国的大后方,东汉末年又成就了鼎立一方、三分天下的蜀国。都江堰凭着两千多年前完成的工程得以造福千年,让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从此成了“天府之国”
岷江之滨的百花岭上,建有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正殿对面一幅巨大的照壁上,镌有邓公小平笔法苍劲的四个大字——造福万代。这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一生留下的墨宝不多,见诸于社会公众场所的也很少。然而,在他的家乡四川,在这个两千多年前为民造福的李冰塑像前写下他对都江堰,对李冰父子的高度品价,足见邓公内心对造福桑梓的为民工程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赞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