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孔氏家族。
前言曲阜,北倚泰山,东靠蒙山,西北临大汶河,北枕泗水。灵山圣水孕育出灿烂的大汶口文化,也孕育出千古圣人—孔子。
孔子创立儒学。他的人格、学说早已穿越时间界限,穿越国家界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其生前没有得到实现,但在其逝世以后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朝历代都把他的学说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的精华。因而,孔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璀灿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而且跨越国界,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孔子是世界历史上,对世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巨人之一。随着历代封建王朝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并把他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赐孔子的同时,对其子孙也大加优待,世受封爵,使孔氏家族绵延不断,长盛不衰,成为世界上层指可数的显贵的大家族。
在孔子逝世近二千五百年的今天我们缅怀孔子,认识孔氏家族,对于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英勇奋斗,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强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孔氏渊源
山东曲阜的孔府内,保存的《孔子世家谱》,记录了孔氏家族的发展演变史。在这部家族档案中,把孔子的远祖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以及商朝的建立者商汤,这即是史书上所谓孔子是“生人之后”的原始根据。孔子也说过:“丘也,殷人也”。这即表达了他对祖籍的怀念,也证明孔子是殷王室的后裔,其血族当为殷人。
西周以前,殷是中国的统治民族。他们建立的商政权历经三十一世六百余年,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但当历史的脚步行进到公元前十一世纪末时,由于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的残暴荒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各镇诸侯也纷纷背叛商纣王的统治。殷商政权岌岌可危。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见商朝将亡,数谏纣王而未被采纳,遂出走,后归顺西周。此时。西部周人兴起,很快,存在了六百余年的殷商王朝便被周武王所灭,建立了西周。周人的武力征服引起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动荡。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镇抚殷人,周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君,即承认殷人对商本土的统治权,实行殷人自治,并派自己的同胞兄弟管叔和蔡叔进行监督。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不服,武庚趁机串通管、蔡,联合奄、薄姑、徐、偃等东方四国公开叛周,使立足未稳的周王朝面临一场大危机。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亲自率兵东征,历经三年苦战,将武庚、管叔诛杀,蔡叔被流放,同时消灭了与武庚一起反叛的奄等五十余国,从而确立了周人在东方的统治地位。这时,周王朝对商本土的治理也采取了新的策略,即将商本土一分为三,其西部洛水之阳建立东部洛邑,附近的沁阳划属东都王;北部安阳,朝歌一带则封给归降的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以安抚殷人遗民。宋国成为残留下的来殷人政权,微子启便是宋国的第一代国君。
微子启去世后,其弟微仲衍继位,这是孔子的远祖,据推算当为孔子的第十四代祖先,微仲衍卒,宋公稽,丁公申,缗公共相继为宋国国君。缗公共即宋缗公。缗公卒,弟炀公立。缗公之子鲋祀弑炀公,让国于兄弗父何,鲋何不受,鲋祀自立。这就是厉公。弗父何为卿。从此起,孔子的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父嘉,孔父嘉为孔子里第六代祖先。由弗父何为卿到孔父嘉已经五世,按当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的规定,故自此便以其字为氏,其子孔孙均为孔氏。虽然自弗父何到孔父嘉已由诸侯变为卿,但他们的地位仍然十分显赫,正考父是宋戴公、成公、宣公王朝的顾命大臣,孔父嘉历任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
孔子的先祖不仅官高位显。其中不乏具有文韬武略,注重礼乐,熟悉历史的政治家、史学家。相传“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 ”,“作《商颂》十二篇”。他就是《诗经、商颂》的作者,并与人校正其乐律。可惜其中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有五篇。从今存各篇看,它是宋国祭祀的乐歌,大体是颂扬殷人的。孔子之所以喜文、好古、遵礼乐、善诗书,除了他天资聪颖外,用现代的科学的观点看,恐怕与他祖先的遗传基因不无关系。
孔父嘉是孔子先祖的关键人物,在他这一代不仅确定了家族的孔姓也为其后人离宋奔鲁创造了条件。孔父嘉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夫人,太宰划华父督为其美貌所动,便想霸为己有。当时,宋国对外战争频繁,民众怨声载道。华父督便嫁祸于时任大司马的孔父嘉,说造成这种局面的是负责军事的大司马,并借此杀了孔父嘉,霸占其夫人。孔父嘉死后,其子本金父被华氏降为士,从此孔子先祖的地位便又由公卿变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为华氏所逼,离宋奔鲁。这就是孔氏先祖由宋国到鲁国的直接原因。另外鲁国是旧奄国的国土,奄故国即鲁都曲阜,是以前殷在东方的盟国。周公旦东征灭奄后。其子伯禽代受封于此,又迁来殷民六族,建立了鲁国。因此,鲁国虽由周人统治,但多数居民仍是殷人的旧部,这也是防叔选择鲁国的一个原因。
防叔至鲁后,为鲁国贵族臧孙氏家臣,任防邑宰。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任陬邑大夫,是孔子的父亲,以勇力著称于世。鲁襄公十年,晋率联军进攻僵阳,当联军攻入城中时,僵阳守军放下城门的闸门,叔梁纥手托千斤闸门救出冲入城中的将士。鲁襄公十七年,齐国侵犯鲁国,将鲁国大夫诚纥困在防邑内,叔梁纥率三百甲士突围成功,并护送臧纥到援军营地。
从本金父开始,孔子祖先的地位不再显赫,虽然孔防叔做了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出任防邑宰,叔梁纥任陬邑大夫,但是孔氏先祖的地位仍然为土。
从上述可以看出,孔氏始于孔父嘉,渊源可上溯至宋国第一代国君微子启,还可上溯到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虽然远祖们地位由帝王降至诸侯,由诸侯降为公卿,再由公卿降为土,而逐渐衰微,但仍不愧是显赫而荣耀的家族。
孔子
孔氏家族的始祖是孔子。其先祖可上朔至商朝的微子启。微子启,商王帝乙长子,纣的庶兄,曾被封为上卿,立国于宋,是宋国第一代君主。死后其弟思衍继为宋公,此后宋公稽、丁公申、缗公共先后为宋公。缗公共长子弗父何是孔子先祖中身份由公到卿的过渡人物。自此,宋父周、世父胜、正考父先后继父爵为宋卿。正考父之子孔父嘉以后孔子先祖的地位又由卿降为大夫。自先祖失去上公地位到孔父嘉已经五代,根据当时规定,族人出五服必须另立一宗。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据以字为姓常例以孔字为姓,自此孔氏家族有了族姓。当时宋国内乱,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举家迁到鲁国陬邑,四传至叔梁纥,皆为鲁大夫。叔梁纥有勇力,是鲁、齐、晋有名勇士,娶施氏、颜氏为妻。
公元前551年(鲁囊公二十二年),叔梁纥与颜氏生孔子。孔子生时相貌丑陋,顶如反盂,四周高中间低,取名曰丘;因生于尼山且排行第二,取字为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故。颜氏带着孔子离开陬邑昌平乡,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孔子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渡过的,他的一生分五个阶段。
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母子二人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但曲阜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王朝的文物礼制,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对孔子的成长起了很大的熏陶作用。因而自幼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在母亲教诲下学会了认字写字后,便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探求。为了保证生活和学习,他曾当过吹鼓手、管理帐目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这些卑鄙的职业。反映孔子孜孜学习的事例很多,最为典型的有三个。一是“陈俎豆、设礼容”。是说孔子童年时代对周礼就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摆上小碗小盘,当作祭器,模仿实施各种礼节。二是太庙问礼。孔子第一次参加鲁国祭礼大典进入太庙时,每个程序、每个细节、每件事都要问别人,仔细弄清楚。见此情景有人讥笑他,孔子听后却认真地说:“不懂得东西就去问,这才符合周礼呢”!三是学琴师襄子。青年时代,孔子曾到晋国向乐官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已学会了一个曲子。师襄子对他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我虽然学会了,但演奏技巧还没学好”。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演奏技巧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虽然掌握了演奏技巧,但我还没领会到此曲的神韵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到此曲的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领悟到作者和作者的人格风貌呢”。又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孔子领悟到此曲就是周文王所作《文王操》。由于孔子孜孜不倦,发愤求知,到二十多岁时已学有所成,成为社会公认的学识渊博的人,掌握了书、数、射、御、乐、礼六种学问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声名已超越鲁国,闻名周围各诸侯国。这时不仅百姓、士、大夫向他请教各种学问,就连许多国君都向他请教为政之道。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远大政治报负。他深知只有挤身政界才能实现自己根除“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的志向。在几次挤身政界未果的情况下,他设馆授徒,创办私学。他要通过教与学,使弟子们在“礼崩乐坏”的社会中做有道德的人。进而以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别人,作用于社会,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报负。由于孔子的高尚人格和渊博知识,不仅鲁国人拜他为师,其他诸侯国不少人也纷纷投到他的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就是对他设馆授徒,创办私学盛况的真实写照。孔子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强调既要有知识才能,又要有崇高的品质,必须符合“君子”的标准。这两个方面任何一方偏胜都不行,必须协调发展。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不问出身、不分地域,只要行一定拜师礼,都收到门下。在教学中,孔子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聪颖程度、个性特征,在教学时有所侧重。孔子教学的教材是:《诗》,属于文学;《书》,保存了一部分殷周时代的政治文献,可以让学生了解殷周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经验;《礼》,是有关政制和礼仪的文献;《乐》,是一部分音乐文献,使学生学习与礼制相应的乐制;《易》,是古代关于卜筮的书,是当时一项重要的专业知识;《春秋》,是一部以鲁国为主的编年的春秋时期的政治史。这些科目就是周礼规定的教育贵族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些内容在当时社会都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也是国家管理者必备的知识。礼、乐可以为各种活动相礼,御、射可用于疆场作战,书可为国家记事典史,数用于会计赋税。孔子不仅局限于以上内容,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是涉及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孔子一生培养出大批人才,他的不少学生出仕各诸侯国,成为诸侯国的大夫、卿和统领军队的将军。
鲁国出仕是孔子一生中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虽短,孔子却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超人才干,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报负。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宰,这年孔子51岁。他任中都地方长官一年,勤奋为政,以德感人,以礼教民,政绩突出。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一时中都成了各地竟相效法的榜样。一年后由中都宰升为司空,主管鲁国的建筑与道路事务;后又升为掌管鲁国司法的大司寇,兼理外交事务;公元前500年又由大司寇代理鲁相。在这期间他认真处理案件、审判官司,用他的学说教化人民,政绩突出,使鲁国社会秩序大为改观。就连对孔子颇有微词的法家韩非也在《韩非子》中赞扬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仕鲁间孔子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夹谷会和堕三都。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一心想控制鲁国的齐景公看到鲁国在孔子治理下有重新振作的势头,认为对齐国是个威胁,于是齐景公以齐鲁两国修好为名,约鲁定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境内)举行一次会盟,至时劫持鲁定公,使鲁国屈服齐国。齐景公阴谋被孔子识破,临行前鲁定公根据孔子“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的建议,派掌握军事的左右司马带兵同往。在会盟中,孔子以礼斥责齐景公,使齐景公不仅阴谋未能得逞,而且为表示谢过,齐国将占领鲁国的郓(今山东郓城东)、汶阳(今山东泰安南)、龟阴(今山东泰安东)一带地方归还鲁国。从而为鲁国争了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鲁国的地位。堕三都是孔子仕鲁期间最重要的一件政举。当时鲁定公虽然是最高当政者,但实际上是个傀儡,政权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手中,而他们的权利却掌握在家臣手中。三家修筑的坚固的城墙规模都超过了大夫的应有标准,这些现状是绝对不符合周礼的。要改变国君失权现状使鲁国强大起来必须削弱各地割据势力,这自然是鲁定公梦寐以求的。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提出的拆毁违制城墙的主张付诸实施。叔孙氏首先把自己封邑后(今山东东平县东)的城墙拆了。接着孔子派大夫申句须率兵打败季孙氏家臣公孙不狃。拆除了季孙氏封地费邑(今山东费县北)的城墙。最后由于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违抗不拆,鲁定公派兵围攻不克,因而孟孙氏封邑(今山东宁阳北)的城墙未拆。尽管这样,这对鲁国一部分割据势力是一次有力的打击。后来,鲁定公再也不找孔子商议政事,孔子感到鲁国已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报负,便辞去了鲁国的职务。
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改造社会;或被诸侯国君重用,继续实践自己的理想,公元前479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率领他的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历程。他用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卫、陈、蔡、宋、楚等国,期间飘无定所,历尽艰辛,几乎丧失性命。孔子一行离开卫国经过匡邑(今河南长坩县境内)时,赶车的颜刻指着城墙的一个缺口说,过去他来过这里,就是从这个缺口通过的。匡人听了颜刻的话,便蜂涌而来把孔子一行围禁起来。原来鲁定公六年,鲁国过匡攻打陈国,阳虎未经匡人的同意,强行夺路通过,匡人怀恨在心。这次误以为阳虎又来,待匡人了解到这行人中并无阳虎时,便解围而去。还有一次,孔子师徒来到宋国,正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忽然,宋国的司马桓魁带兵赶来,砍倒大树,并扬言要杀死孔子。这是因为孔子曾批评桓魁不仁。弟子见状,劝孔子赶快离开。孔子却镇静地说:上天赋予我以品德,桓魁能把我怎么样!说完才从容起身离去。还有一次,孔子带弟子来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遇上吴楚交兵,被乱兵包围,带的粮食吃完了,大家又饥有累,有的人病倒了。孔子一面坚持教学,教育弟子们面对困难要鼓足勇气,一面派机智灵活的子贡去楚军交涉。最后在楚军保护下离开城父。这样,孔子周游列国,风尘仆仆地拜见并苦口婆心的游说了几十位国君和当政大夫,有的出于对他的尊重,答应给他优厚待遇,但不重用;有的向他求教治国之道,但不采纳他的主张;有的怕他的主张带来麻烦,对他冷嘲热讽。虽然大得名声,但自己一向怀有的政治报负始终没有实现。公元前484年,孔子在外漂泊十四年之后,他受鲁国季康子的召请回到鲁国,这是他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
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哀公和掌握鲁国实权的季康子以国老之礼相待,向他请教为政之道。孔子以国家元老身份参谋鲁国政事。但季康子的主张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尤其季康子计划实行新的田赋制度,孔子认为这是向百姓征双重赋,从心里不同意,但孔子的意见他们不采纳。这时孔子看清了自己在鲁国所处的政治环境,从而断绝了从政的念头,而将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上。这期间尽管爱子孔鲤和爱徒颜回、子路先后去世,给他心理和感情上以沉重打击,并没有影响他寓贬褒之意勤以著书的决心。他在整理文献、研究历史方面注重言必有证,实事求是。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具体就是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即:对《诗》做过一些删去重复和文字订正工作。对《书》进行过若干编辑整理工作。他对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和乐制进行过深入地比较研究,审定、整理《礼》、《乐》。他晚年喜欢读《易》,反复研究,以至“韦绝三绝”。尤其他根据鲁国史记《春秋》修成的《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是按照年月次序来记事的,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书中所记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室和其他诸侯国,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此书记事简洁,全部242年历史仅用17000余字。尽管这仅是鲁史的一个大纲,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研究起了巨大作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夏历二月十一日,周历四月十一日,巨星陨落,一代巨人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孔子的墓地在鲁城之北泗水之滨。孔子入葬后,弟子们在墓畔
后裔的繁衍和发展
在孔子身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家族绵延不断,子孙已传至八十多代,形成谱系有序,辈分分明,有史可据的规模庞大的家族。就这一点而言,不仅国内其他家族望尘莫及,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
在孔子后裔繁衍的漫长过程中,因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条件的不同发展时快时慢。自孔子至四十二代孙孔光嗣的一千多年间,人丁不旺,人口增长缓慢,单传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孔子开始,连续七代单传,即孔子生鲤,鲤生汲,汲生白,白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谦。至第八代孔谦时生三子。长子孔鲋,也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儒家经典藏于故宅夹壁的那一位,孔鲋传八世然后绝传。三子孔树,子孙传六代亦血竭脉枯。只有次子孔腾人丁旺盛。加之孔子后裔官居外地,举家迁徙。有的躲灾避难也移居他乡,居住在曲阜的孔氏正宗仍时有单传。东汉章帝刘妲到曲阜祭孔时,会见孔氏二十岁以上的男丁,也只有六十三人。至唐代末年,定居曲阜的孔子后裔也只有十户左右。在此阶段圣脉繁衍不旺,且有断嗣之虞。只有到五代后期以后,经过几次繁衍高潮,后裔才大幅增长起来,到了波澜壮谰的强盛阶段。不仅曲阜正统人丁大增,外迁人口也日渐增多。
中兴祖孔仁玉(孔子四十三代孙)是孔子后裔繁衍发展的关键一代。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其父孔光嗣被孔府洒扫户孔末所杀,年仅九岁的孔仁玉劫后余生,成人后生四子,即孔宜、孔宪、孔冕、孔勖。他挽救了孔氏家族,自此孔氏家族再度兴盛繁衍。为纪念他振兴祖业之功德,后世尊称他为中兴祖,并在孔府专建的报本堂和孔庙的崇圣祠里历代享受祭祀。孔仁玉次子、三子孔宪、孔冕两支失传,现有孔氏皆为孔宜、孔勖两支的后裔。这两支经不断繁衍,到四十六代时,发展为六支,除一支绝嗣外,另五支依其职衔,后人称为孔氏五位。
到元朝前期,传至五十三代时,裔孙已达八十四人,连同上下几代共有三百三十四人,除流寓外地外,留居曲阜的只有二十家,孔仁玉长子孔宜之后六家:浣、沂、膦、治、澄、济;孔仁玉四子之后十四家:淙、位、演、淑、泗、滨、滋、浩、淋、瀚、洵、枘、注、赣。曲阜家族自此称为二十派。
明代是孔氏家族繁衍昌盛,人口大增时期,至五十七代时人丁(不含女性)已超过万人。明天启年间,孔氏家族将各支派划分为五十七个宗户。清康熙年间,孔氏后裔男丁已超过二万人,于是又增为六十个宗户。 “衍圣公”一支称为大宗户,其余各户以始迁村为户名。据嘉庆十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记载的六十户为:
大宗户、临沂户、孟村户、道沟户、滕阳户、旧县户、终吉户、蔡庄户、戴庄户、栗园户、时庄户、泗北户、店北户、西郭户、仙源户、泉南户、齐王户、盛果户、苗孔户、文献户、沂北户、当门户、石村户、鲁贤户、沂阳户、孔村户、王堂户、小庄户、宫端户、华店户、古城户、冈山户、鲁城户、孔屯户、西城户、旧城户、吕宫户、林前户、防西户、林门户、官庄户、大薛户、广文户、小薛户、陶乐户、北公户、纸坊户、董庄户、坊上户、高庄户、南宫户、星村户、古柳户、吴孙户、东村户、磨庄户、张曲户、息陬户、西林户、林西户。
这六十户中,每户人数多的达数千人,绝大部分户为数百人,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六十户,以户设户头、户举若干人,负责管理本户。户头、户举要经过衍圣公严格考察,并有一定的任用手续。他们是孔氏家族中最低一级的家长,是基本族之长,也享有有一定特权。户头的增加和有效的管理为孔氏家族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宗户在五十六代立户时仅衍圣公孔希学一人,到一九三七年孔氏家族修谱时已历二十二代,全户列名男丁多达8765人。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孔子后裔到底有多少人,尚无准确统计。据1985年人口普查数据,仅曲阜孔氏后裔就有男女十万余众,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点五。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孔氏是个人口众多,庞大的古老家族。
在漫长的家族发展过程中,孔子后裔因各种原因离开曲阜,迁往各地。清末所修的《孔子世家谱》中《宗派总论》部分写道:“自六十户至今六百年,瓜瓞绵延,遍于鲁地;再和唐、宋、元、明时落居各省县族人,中国内无处不有。”这些由曲阜迁居外地的孔子后裔被称作“流寓户”。任职、避乱、避祸、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是孔子后裔迁居外地的主要原因。如孔子三十一代嫡长孙之侄孔颖达为唐代文学馆学士太常公,皇帝去世,他陪葬昭陵,全家迁居西安守墓,后子孙繁衍,称为河西派。河西派是在宋朝初期移居凉州,后居住在青县、沧县、交河、良乡一带。这是孔氏家族流寓户中人口最多的一支。其次是衢州派。该派是孔子四十八代子孙孔端友的后代。北宋建炎三年春,金兵南下,宋高宗君臣渡江南逃至临安(今属杭州),孔端友率领部分孔子后裔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随驾南渡,宋高宗念其护驾南渡之情赐他们在衢州建立家园,兴建家庙。以后他们以衢州为中心不断向四周发展扩大。三十六代孙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成为鲁山派。孔桧逃难到河南平阳,称之平阳派。……这些流寓外地的孔氏后代聚族而居,自称一派。至目前为止,浙江、江苏、江西、四川、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和山东所有地市等二十多个省和自治区都有孔子后裔居住。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率部分族人到台湾。他们在台湾繁衍生息,亦成一派。
孔子族人不仅在国内迁徙,而且也向海外迁徙。最早迁徙海外的是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昭。元朝至正十年,孔昭随入元朝为人质的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到了高丽。王颛即王位后,孔昭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其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至今已延续八十六代,他们成立了“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示不忘祖先,现在韩国孔氏后裔近二万户、七万人,成为韩国的望族。清末民国初期,南方诸省孔氏后裔不少人移居东南亚。民国以来随着我国不断对外开放,孔氏后裔中有的移居日本和欧美等地。比较有名的是孔祥熙与部分族人移居美国。现在,孔子后裔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其中韩国、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等国家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孔氏后裔。这些孔子后人为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为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职位的世袭
自汉代以来,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学越来越来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尊孔崇儒,独尊儒术是他们极其重要的施政、治国方略。优待孔子后代,是他们尊孔崇儒的重要内容。因而孔子的嫡孙受到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家族都无法比拟的优待。这种优待就其内容来说,除了封食邑、赠金银,还要封职位和享受相应待遇,而且这些职位、封号都是世袭的。就其时间来讲,这种优待不是一朝一代,而是历经十几个朝代,延续两千多年。孔氏家族是个荣耀的家族、显赫的家族。
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孔子与儒学价值的是刘邦。他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衣锦还乡。在由沛县回京师的路上,特地去曲阜,以隆重的太宰祭祀孔子。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祭孔子的君主。但是他还没来得及采用儒学治国便去世了。六十一年后,他的曾孙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儒学才登上中国思想的统治舞台。自此,不管谁君临中国,儒学始终是统治思想。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封孔子九代孙孔滕为“奉祠君”,这是孔子后代受封之始。直到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任命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祠官”,孔子六十八代后裔受封,长达两千零三十年。孔子后裔世袭职位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汉高祖封九代孙孔滕为奉祠君始,其后汉文帝封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为博士,汉元帝封十三代孙孔霸为褒成候,汉成帝封十四代孙孔福为殷绍嘉候,汉哀帝、汉平帝、东汉光武帝先后封十五代孙孔房、十六代孙孔均、十七代孙孔志为褒成候,汉明帝封十八代孙孔损为褒亭候,汉安帝封十九代孙孔耀为奉圣亭候,汉灵帝封二十代孙孔完为褒亭候,魏文帝封二十一代孙孔羡为宗圣候,西晋武帝至(刘)宋文帝封二十二代孙至二十六代孙五代为奉圣亭候,自北魏孝文帝至唐玄宗封孔子二十七代孙至三十五代孙九代先后为崇圣大夫、崇圣候、恭圣候、绍圣候、褒圣候。期间,不管所封职位是君,还是博士、大夫、候,职位等级均为“候”。唐朝,孔子和儒学被推崇备至,对孔子后裔的封号也发生变化。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册封三十五代孙为文宣公,自此经宋、元、明、清到民国政府,封孔子三十五代至七十七代共四十二代孙先后为文宣公、齐宣公、奉圣公、衍圣公。尽管名称有变化,但职位由“候”晋升为“公 “。此阶段延续四十二代,一千一百八十一年。
孔氏家族对职位世袭有严格规定,即必须是嫡亲、必须是长孙,其他人不得承袭所封职位。五十三代孙孔治封为衍圣公,死后其子孔思诚承袭。族人认为思诚以支庶袭封,不符合祖规,于元朝延佑三年上书皇帝,改以长支孔浣之子思晦袭封。在职位世袭上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南宋时的南宋、金、蒙古三朝各封一个衍圣公,且三个衍圣公并存。事情是这样的:宋建炎三年,金兵占领中原后南下,宋高宗君臣渡江南下到临安(今属杭州),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领部分族人随驾南渡。宋高宗赐其族人在衢州安家并兴建家庙,形成孔氏家族的南宗。此时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刘豫政权,为了密切金汉关系,缓解民族矛盾,刘豫于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将南宋衍圣公孔端友同父弟弟孔端操之子孔幡封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祀事。至此,孔氏北宗形成。蒙古族兴起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楷随从金政权迁往汴州,以其本家族兄孔元用权主祀事。宝庆元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封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占领曲阜后,仍以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样,宋、金、蒙古三朝各有一个衍圣公。按照孔氏家规南北二宗只有一个衍圣公作为正统存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元至元十九年南宗第六代衍圣公孔沫向元世祖申述,自己六代先祖已葬于衢州,又建有家庙,且堂有老母,表示愿意将衍圣公爵位让给在曲阜北宗的族弟孔治。元世祖称孔沫“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免去孔沫衍圣公称号,孔氏后裔职位世袭问题由南宗让位北宗而圆满解决。
除孔子嫡系长支子孙享受封爵外,从明代开始对孔子其他后裔也予以封尝。封衍圣公次子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子思之祀事;封衍圣公三子为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县圣泽书院祀事。南宗自孔沫让爵北宗后,家族衰落。甚至连家庙也无力整修。这种衰落延续六代计二百余年。明弘治十八年,衢州知府将孔氏南宗的情况如实向朝廷奏报。第二年,新继位的武宗授孔彦绳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并减免祭田赋税。从此以后,在孔氏北宗世袭衍圣公的同时,南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所不同的是南宗承袭的职位低于北宗的衍圣公,仅享受衍圣公次子的待遇。
曲阜知县也是孔子后裔世袭的职位。原因很简单,即“ 大圣之子孙,不使他人统摄之”。意思是圣人孔子的子孙不能让外姓人统治,圣人孔子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不能由外姓人管理。根据这个原则,曲阜县令由衍圣公保举孔氏后裔有贤能者担任。最早担任曲阜县令的是孔子第四十三代孙孔仁玉。他于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后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06 年)由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由此一直延续下来,开创了天下州县皆用流官,只有曲阜县令皆用孔子后裔的先例。
四氏学学录、洙泗书院学录、尼山书院学录也由孔子后裔世袭。四世学即孔、颜、孟、曾四世学,是为培养孔、颜、孟、曾四氏后裔而设的专学。《曲阜县志》记载:“曲阜县有县学,又有孔、颜、孟、曾四氏学,非直以崇报先圣贤也,盖欲将孔、颜、孟、曾之裔,学孔颜孟曾之学”。四氏学官的选择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圣贤之子不与他学同”,“教授用异姓,学录必以宗人”。因而四氏学录都由孔子后裔担任。洙泗书院是孔子设馆授徒,阐述儒教之地,一名学录由孔子子孙担任。尼山书院建于尼山,尼山为孔子出生和发祥之地,一名学录也由孔子后裔担任。
孔府所属官员也由孔子后裔世袭。孔府是官衙、私宅合一的,他既要负责管理族人,又要履行所封职位的权利、义务,还要按中央意见办理有关事宜,这就需要设置相应管理机构。孔府根据中央六部设立相应六厅,即:一是管勾厅,为孔府最高财政机构,负责租税收入与支出。设管勾官一名,官级六品;二是百户厅,负责管辖林庙,书院护丁,约束巡防,护卫林庙,征收丁银等,直接控制数千林庙户丁。百户授四品顶戴。三是典籍厅,负责管理典章制度,保存历代帝王赐书典籍,管理和训练礼生,设正七品典籍一人和属下若干人。四是司乐厅,负责主管祭孔、乐章、舞蹈、保存乐器、舞具、培养乐生舞生等事宜。其领导职位是正七品司乐。五是知印厅,负责掌管孔府文书印信。该厅设掌印一名,官级为正七品。六是掌书厅,负责孔府的文移书写、档案管理、办理上下公文、咨文等文书事宜。设掌书一人,为正七品。六厅官员皆由衍圣公考察、选拔、保举孔氏族人,由中央任命。
孔子世家谱
孔氏家谱是我国历史上存留时间最长,记载最为详尽,内容最为丰富,谱系最为完整,史料最为精确的家谱,同时也是研究历史最为珍贵、最为可靠的史料。起初,名称为《孔氏家谱》,清康熙年间修谱时,孔尚任认为旧名“与编氓家乘何异,始祖孔子尊荣等于侯国,司马迁叙孔了世次称为《孔子世家》”,族人采用孔尚任建议,一致决定改名《孔子世家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孔氏家谱有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编修的全谱,还有流寓外地的孔氏后裔支派撰修的支谱。支谱必须报孔府审查批准,加盖衍圣公印章后才能成立。
孔氏家谱的发展完善大体经过两个阶段。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以前,孔氏家谱只有手抄本,记载的也只是世袭奉祀的直系长子长孙一人,修谱也只是直系长孙或委他人所为。这种家谱的缺点是:家谱只记载一人,族中大事件及族中历代杰出人士的事迹难已收录,日久必然湮灭;手抄本不易保存容易散失。第二阶段是自北宋元丰八年至民国十九年。当时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克服以前家谱的缺点编修了第一部较为完善、系统的家谱,将家族支庶一并收录,命工镂刻,印刷分藏。其后历朝更替,虽有不少人修谱,但都没有刊布于世。直到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发起重修家谱,修后付印分藏,并规定家谱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小修时仅做登录,大修时汇录刊印。虽有此规定,由于种种原因,此后近五百年也只有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于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主持过四次大修。孔德成先生主持编修家谱,在全国各大城市设办事处,村、街道设立通讯处,历时十七年方大功告成,这是全国孔氏合族大谱,共分四集,一百零八卷,详细记载了孔子之后二千四百八十八年中,孔氏家族历代嫡孙,一直记述到第七十八代。该谱刊印三百一十二部,每部一百五十册。
随着孔氏后裔的繁衍,人口的增多,修谱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大。明代天启年间以前修谱都没有设置机构,只有康熙年以后历次修谱都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工作人员。康熙二十一年修谱时设鉴定、监修、督刊、编次、校阅五个部门,由七人组成。其中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为鉴定,江南道监察御史孔衍靖等为督刊,太学生孔尚任为编次。乾隆甲子修谱时设有总裁一人、提调二人、监修二人、编次四人、掌收二人、校阅四人、誉录二人、督刊三人、收发二人、供应二人,计十部二十四人,鉴定由七十一代孙衍圣公孔昭焕担任。民国九年修谱时,规模最大,机构也多,专门设立“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族馆”,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下设十三个部,六十人组成,仅编次就有十三人担任。尚不包括全国各大城市所设办事处、村、街道通讯处工作人员和勤杂人员。健全的工作机构保证了家谱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
修谱的程序也是极为严格的。首先,孔府制定条规,颁布榜示,制定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其次格册填名,即从户头户举到每一族人,据实填写格册,出具本户证明,格册经家长、举事审查无误后再送孔府。送孔府后,证明存案,格册盖印转发掌收房,方可给发编次。其后制版、印刷、装订均有专人监管负责。家谱修毕,要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按孔府礼乐规定,大宗主衍圣公朝置于祝案上家谱行三献礼,而后由鼓乐礼生引导将家谱颁至孔府,每谱一部,加盖衍圣公印一颗、曲阜县印一颗、家庭图记一方。随后衍圣公率族人齐集大堂,鞠躬四拜,诣香案前,依次跪领新谱。家谱分朱印、墨印两种,朱印为庙用和孔府保存,其余为墨印。家谱印完,刻版即行销毁。
修谱时,入谱条件是极为严格的。首先是“外孔”不准入谱。“外孔”相对“内孔”而言。孔子的后裔称为“内孔”、“真孔”,同姓不同宗的孔末的子孙称为“外孔”、“伪孔”。“内孔”、“外孔”之分源于“孔末乱孔”事件。孔氏传至四十二代孔光嗣时,孔府有个洒扫户叫刘末,按孔府规定,进孔府改姓孔,名末。孔末在孔府时间长了,看到孔子长孙被封官加爵,封食户,不仅荣耀而富贵,早生篡位夺权之心。梁太祖乾化三年的一天夜里,孔末杀死孔光嗣,要把孔子后裔斩尽杀绝,想把孔光嗣独生儿子孔仁玉一并杀死。恰巧,这天孔仁玉去了乳母张妈家没有回来,孔末随即追到张妈家。张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令相仿,张妈给自己儿子穿上孔仁玉的衣服冒充孔仁玉,被孔末所杀。自此,孔末冒爵,以孔子后裔自居。孔仁玉改名换姓,在张妈的抚育下发愤读书,人品、学问具佳。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孔仁玉经科考,被朝廷授以太学生。孔仁玉始终没有忘记报世仇。他向明宗奏明孔末杀死自己父亲和张妈儿子,冒宗冒爵真相。明宗派员来曲阜调查,查明真相后将孔末处死,并恩准孔任玉回孔府袭爵,使孔氏家族得以中兴。孔末被处死后,孔末子孙也有相应繁衍,主要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和邹县部分村镇。孔末和孔子后裔虽同为孔姓,但并非一脉,因此孔子后裔与孔末子孙永世为仇,严厉规定外孔不能续圣裔孔氏家谱,如有冒宗续谱者,严惩不殆。“内孔”、“外孔”是历史上孔氏家族斗争的焦点,每次修谱都要对“外孔”口诛笔伐,严防 “外孔”入谱,“外孔”则是从不承认是外孔。现在“内孔”、“外孔”杂居相处,早已抛弃固有宗法观念,同为孔姓感到自豪。除外孔不准入谱外,孔府还严禁下列人入谱:一,以义子承祧者不许入谱;二、以赘婿奉祀者不许入谱;三、再醮带来之子承祀者不许入谱;四、流入僧道者不许入谱;五、干犯名义者不许入谱;六、流入下溅者不许入谱。每次修谱都有入谱规定,“外孔”不得入谱是一致的,其他也都大同小异。
家族行辈是与家谱紧密相连的。孔氏家族中对行辈用字有严格的要求。孔氏后裔的名字很早就注意行辈用字,但并不严格。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用字,从五十六代起排。六十五代孙衍圣公孔胤植于明崇贞年间奏请皇上,又立十字十辈。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又于清同治年间经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带衍圣公孔令贻向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共计五十字五十辈,自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得维垂佑钦绍念显杨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家族规定,族人必须严格按照以上行辈用字取名,不得乱起名号,更不得犯上越行辈字取名,否则予以处罚,不改不准入家谱。大修家谱耗费较大,所需费用来源有二,一是按家族人丁(男性)收取,如清康熙年间修谱时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家谱。二是向孔氏族人募捐,少则几文几钱,多则几两几十两,由专设帐房负责收支。如民国年间修谱时,在山东做过厅长的孔繁崴捐洋五百元,孔祥熙捐洋一千元。
家族的管理
孔氏家族是尊荣庞大的家族,又和其他家族一样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紧密连接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作为大宗主的衍圣公在族内处于最高地位,他们始终把家族的管理作为家族团结、发展、壮大及永葆尊荣富贵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对族人的管理方式主要有:3 v/ 建立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孔氏家族的管理组织和机构是很健全、很严密的,具体讲就是三级管理,责任到户。第一级是大宗主。孔氏家族沿袭古代的宗法制度,以嫡长为大宗。衍圣公是孔子嫡长,政治地位是世袭公爵,世袭贵族,家庭中的地位是孔氏族人的大宗主,在家族中居于最高地位。大宗主居住的孔府,就是孔氏家族的象征。历代帝王通过各种封赐,不断强化孔府在家族中的宗主地位,使衍圣公对族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支配权。第二级是孔氏家族长和林庙举事。在曲阜六十户中设家庭族长一人,族长由辈长年高,德高望重、颇具影响的人担任。负责根据衍圣公的旨意管理族人。设林庙举事一人。林庙举事必须是“品行端伟、老成练达、持公礼范、居心清谨”的人担任。协助族长管理孔林、孔庙和孔氏族人。族长的办公地点为族长衙门。第三级为户头户举。每户根据人数的多少及居住的远近不同设立户头一至三人,管理本户事宜。每户设户举一人,协助户头办理本户事宜。外寓户的孔氏族人的管理机构和曲阜大致相同。这样大宗主衍圣公通过族长、林庙举事、户头、户举有效地管理着孔氏族人,从而把各地孔氏族人组织起来。
族长、林庙举事、户头、户举的任用,要经过大宗主衍圣公严格考察,他们必须对家族忠诚,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才能。在符合以上条件后还要履行一定手续,他们必须有亲族作保,外地族人要有当地政府作保,户头、户举还必须出具本人亲供、族人甘结、三代年貌清册后,才能被大宗主任用。为了让他们忠心耿耿为家族工作,大宗主赋予他们相应待遇。族长、林庙举事在政治待遇上一般为三、四品官职,最低也为五品。同时孔府每人拨给土地三十亩。户头、户举在家族内是本户族之长,社会地位相当于生员,孔府拨给每人土地十亩。
利用族规家训进行管理。孔氏家族历来十分重视族规家训。始祖孔子就依据周朝的礼制规定了约束族人的戒律,以后历代大宗主在遵循始祖的家仪家训的同时,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完善,使孔氏家族的族规家训的内容涉及到族人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相当一段时间,这些族规家训有些是成文的,有些是约定速成的,很不规范,很不系统。乾隆年间,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为使子孙后代在礼仪上有法可依,便将家仪编集成典,写成《孔氏家仪》、《家仪问答》两书,《孔氏家仪》共十四卷,《家仪问答》共四卷。因该书与清朝《会典》大法不符,孔继汾被充军边疆,死于边外。《孔氏家仪》、《孔氏问答》被列为禁书。虽屡遭禁毁,但仍然流传下来。在孔氏家族的族规家训中,大宗主衍圣公颁布的《孔氏祖训箴规》最具纲领性、最具指导作用,各地族人必须共同遵守,现抄录如下,供大家了解。
孔氏祖训箴规
一、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源之道,子孙所当知者。
二、牒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圣裔。
三、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
四、孔氏子孙徙寓各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其正供国课只凭族长催征,皇思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
五、谱牒家规,正所以别外孔而亲一体,子孙勿得勾相誉换,以混来历宗枝。
六、婚姻嫁娶,理论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七、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八、圣裔设立族长,给与衣顶,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己奉公,庶足以为祖望。
九、孔氏嗣孙,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婢。凡有职官员不可擅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
十、祖训家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下人。
流寓各地的孔氏族人,都根据大宗主衍圣公的训规、孔府的族规,结合各地情况制订自己的家规。现抄录《丹阳县孔氏天启族谱家规纪》的实施细则,以便进一步了解孔氏家族的族规家训。
一、窃盗事者,送官究治。
二、犯奸淫事者,送官究治。
三、卑幼犯尊长者,罚银两钱,重责二十。以大欺小者,罚一钱。
四、妇人撒泼干犯长辈者,罚银一钱,责夫十板。
五、偷盗菜薪鸡犬者,罚银一钱。
六、偷盗衣服五谷者,罚银五钱。
七、侵损坟茔树木者,罚银一两,草皮一钱。
八、窝藏盗物之家,罚银三钱。
九、男女混杂、嬉笑、隙窥者,罚银五钱,责十板,其妇人责其夫。
十、凡赌博者,罚银一两。
孔氏家族的族规家训充分体现孔子的思想,重点是仁、忠、孝和对妇女的约束,全体族人必须无条件遵守。若有违犯,微者本户家长处理,轻者族长处理,重者官府究治,视轻重情况罚银、杖责等不同层次体罚、入狱、直到除族籍逐出族外。应当说族规家训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
通过思想文化进行管理。孔氏宗人秉承先祖传统,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历代君主也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优待,使孔氏宗族内部显现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渗透于思想、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潜移默化,深深影响着孔氏族人。
四氏学是教育孔氏族人的重要阵地,四氏学是在孔子家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颜子、孟子、曾子为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作出卓越贡献。后来在孔子家学的基础上扩大为孔、颜、孟、曾四氏学。《曲阜县志》记载:创立四氏学的目的是“盖欲将孔、颜、曾、孟之裔,学孔颜曾孟之学”。也就是让圣人后裔学习圣人思想,并以此来武装他们、改造他们,把他们培养为符合圣人要求的人。在科举时代,四氏学享有朝廷恩准的诸多特权,兖州考场设东西两棚,东棚便设在曲阜。乡试科取中四氏学便有最低保证数额。四氏学生员不入民籍应试,获取功名的机会比一般人多得多。根据“圣贤之子孙不与他学同”的原则,四氏学招收学生,对宗族这一条要求极为严格,非圣裔不能入四氏学。因而孔氏族人以进四氏学为荣,以学圣人之学为耀。
用礼仪约束族人的言行。礼仪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根据周朝的礼制、乐制,在生活中的祭典、婚、丧、嫁、娶、生育、生日、节日、饮食、长幼之间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后经后代子孙的完善逐渐发展成为闪烁着孔子思想的家仪,这些礼仪在生活的细微处规范族人的言行,使族人时时处处不逾矩。例如祭孔活动,祭祀的次数、时间、参加人员、着装、祭品、乐舞生人数、乐器、各个程序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祭孔仪式包括六项议程: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每项议程都有与此相应的乐舞。整套仪式和乐舞体现着“德”的思想和“礼”的内涵,贯穿着一种中和之美。孔府每年多次祭孔,这本身是尊崇、怀念孔子的外在表现,同时使族人受到教育与熏陶,达到在缅怀先圣精神,追思先圣思想之中统一族人,把族人凝聚在大宗主衍圣公周围。
(2006。5。14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威尔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