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7-17 14:54:08

盛极一时的明代临海王氏家族。

  “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这是对明代临海王氏鼎盛时期的写照。“父子四进士”指王宗沐和他的三个儿子。王宗沐一共有四个儿子,他们分别为士崧、士琦、士昌、士业。除士业贡生出身外,士崧、士琦、士昌都荣登进士。又因宗沐和他的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御史兼巡抚,所以才又有了“一门三巡抚”的说法。当然,上面这两句话并非王氏家族荣耀乡里的全部,而只是对这个官宦门第盛况的象征性概括。
  明代临海多望族,在这些望族中,人物之盛以秦姓与王姓为最。秦氏一族身致显宦的如秦文官至河南左参政;秦礼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号称“秦龙图”;秦武由行人至御史;秦礼的长子鸣春位至工部员外郎;次子鸣夏官至翰林经筵、兵部主事;季子鸣雷高中状元,历官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礼部尚书等。秦氏人物虽众,但较之王氏,仕宦在伯仲之间,而建树则不及王氏。
  王氏的台州始祖为王燠,绍兴人,宋理宗时任台州仙居县尉,死于任上。王燠之子王贵在宋末元初由仙居迁至临海,开始了临海王氏的发族之始。王氏在明代的兴起,始于王稳。稳字邦宁,号慎庵,诗文从学于乡先辈陈员韬,二十二岁中举,历官涿州学正、唐王府长史、广平府同知、南康知府、汀州知府等职。稳善吏治,有政声。在任广平同知时,知府因故缺任,当地百姓数千人至都城伏阙请以稳代任。在汀州知府任上,适逢邻郡大旱,民多饥馑,稳即开本府仓储援助赈济,但同知陈熙表示反对,王稳正色坦言:“《春秋》之义,救灾恤邻,彼民犹吾民也。”使这些饥饿的百姓不致葬身丘壑,渡过了难关。
  不过,在王稳之后,王家数代不涉仕宦,直至王宗沐,才再显家风,光大其族。
  王宗沐(1524~1592)是王稳的玄孙辈,字新甫,号敬所。他幼时即颖异好学,特受时任右中允兼翰林修撰的秦鸣夏的赏识,并招为快婿。嘉靖二十二年(1543),宗沐考中了举人。第二年会考、殿试,宗沐岳父之弟秦鸣雷高中状元,宗沐也得中进士,虚龄才二十一岁,乡里引以为荣。初授刑部主事,历任广西按察司佥事兼督学政、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江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广西右布政、山西左布政、山东左布政、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职,晚年迁南刑部右侍郎,改南工部右侍郎,又进为南刑部左侍郎,并奉敕巡视山西、宣府、大同诸边军务,因得罪宰辅张居正辞归乡里,卒赠刑部尚书,谥襄裕。宗沐年青时颇好诗文,任刑部主事时,日与同官李攀龙、王世贞以诗文相往来。尤好史学,学问宗欧阳德。王宗沐是一个好学有为的人,历任各职都十分重视吏治,尤勤于笔耕。在广西日,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为州学购置田产,延聘经师以育多士。在江西时建正学、怀玉书院,修白鹿书院,亲自督课。宗沐在江西任职最久,吏治之暇,因著《江西大志》一书,内分赋书、均书、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七目、内容多关及民生大计,后世编志莫不“奉以为准”。在山东时,又编《东省经济全书》。总督漕运期间,则著《海运志》与《海运详考》二书,其中《海运详考》在当时评价颇高,称其“详考海运,自前代迄国初,始之所以行,终之所以罢,如何而为利,如何而为弊,与夫法久变通之宜,造舟通运之制,考核区画,纤悉详明,览者不待其竟而知其必行。”巡视山西及宣、大时,作有《三镇图说》与《巡视三边纪略》。此外,宗沐还著有《十八史略》和《宋元资治通鉴》等书,后者计六十四卷,是他化了十年时间著成,人称“其事赅,其旨该质”。
  宗沐长子士崧(1549~1598)字中叔,号禺阳。中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光州知州,在任上大兴文教,勤于吏政,“断狱察奸,一时称神君”,升工部员外郎,又历任镇江通判,署丹阳、江阴知县、刑部主事等。著有《浮弋草》、《支离集》。   
  次子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与兄士崧中同科进士。兄弟联袂,斫桂蟾宫,乡里称羡。初授南工部主事,后调兵部郎中,万历十八年(1590)任福州知府,二年后因父丧归里,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服满任重庆知府。时播州宣尉使杨应龙谋叛,士琦单骑前往,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二十六年(1598)任山东参政,继升山西右布政、左布政,四十四年(1616)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卒于任。讣闻,赐祭葬。士琦历官二十五载,谙熟军务,时誉说他“按治骄兵,不畏强御,人以边才许之。”士琦在云中久,威信特著,边酋感服。在士琦一生中最可称道的是援朝抗倭一节。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倭寇在巨帅行长、清正等率领下,大举入侵朝鲜。当时朝鲜承平日久,兵不习战,猝闻倭至,望风奔溃,倭寇毁坟墓,劫王子,掳陪臣,剽府库,一年半时间内,“朝鲜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二十五年(1597),明廷见形势危急,于是命兵部尚书邢阶总督蓟、辽,以麻贵为备倭大将军,统制杨元为前锋,出兵朝鲜抗倭。这一年七月,倭夺梁山、三浪,入庆州,攻闲山,杨元首战告败,闲山失守。倭又攻南原,杨元闻风逃遁,一时军心摇动,人情震恐,人生退意。次年二月,朝廷又以陈璘将水军,刘将陆军, 晋士琦为监军,增兵朝鲜。不料刘首战不力,又战而失利,形势益危。不得已,士琦面缚刘之中军,强行督战,令曰:“强敌当前,有进死,无退生。”终于“力战破之”。
  随后刘、陈两军协同作战,刘攻克栗林、曳桥;陈毁倭水军,击毙倭酋石曼子,大获全胜。七月九日,倭寇总头目平秀吉病死,倭亦因而全线溃败。《明史·外国传》称:“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国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平秀吉)死而祸始息。”明军作战能力之低下,可以想见。班师后,朝廷叙功,陈璘、刘称战功卓著,均受重赏,而士琦却无所及。不过,朝鲜举国上下,都以为士琦的功勋最著,无不感戴。他们要为士琦“勒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为立《去思碑》以纪功,朝鲜国王李昖在写给士琦的信中称:“大人督楼船之师,扼贼露梁,碎其船舶,俘斩无算,妖氛廓清,威灵远扬,盖小邦被兵七载,始见斯捷,沦亡之忧,变为愉快,啣皇上之湛恩,佩大人之功德,宁有穷哉!”又说:“此虽帝谟煊赫之所致,而实大人宣力之效也。”   
  三子士昌(1561~1624)字永叔,号斗溟,万历十四年 (1586)进士,历官潜山、龙溪知县,兵、礼科给事中,因册立东宫缓期事与同官杨天民极谏,贬为贵州镇远典史,后至大理右丞、大理少卿、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士昌政事敏练,尽心直谏,又善丹青,所著有《三垣摘疏》、《镜园草》、《斗溟集》等。
  宗沐父子之外,族中文章德业首推王士性。王士性(1547~1598)是宗沐的族侄,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确山知县、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澜沧兵备副使、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太仆少卿、南鸿胪寺卿等职。士性性好游,足迹遍名山大川,当时之全国十五省除福建外,无不涉足以游。所著有《吏隐堂集》、《五岳游草》、《广游记》、《广志绎》等。士性高才旷致,“以诗文名天下”,人誉“盖天下之宦而能游,游而能载之文笔如先生者,古今亦无几人。”特别是他在人文地理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数百年内无人能及,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
  宗沐与其子士崧、士琦、士昌及族侄士性都入祀乡贤。在宗沐父子五人中,除士业外,四人入祀于乡贤,这在台临诸族中可谓独一无二。在宗沐的孙辈中,士琦长子立程,字伯度,少有文名,中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仕为钜鹿教谕。次子立准,字伯绳,号应寰,入仕为平和知县,连州知州,在任有政声。士性子立毂,字伯元,号紫芝,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任乐清教谕,“推一时师表”,升新淦知县,归官后隐居西湖禅林。
  宗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不过,任何族姓都有它的盛和它的衰。王氏之盛,大体在明嘉靖、万历间,后无显者。在临海城内,南门一带称三抚基,即因王氏父子三人皆官至巡抚而名。又旧时临海城内有“文章经国坊”,为王士性立;“安攘茂烈坊”,为王士琦立;“大中丞坊”,为王士昌立,可惜已一无所存了。至今仍得以保留的,唯临海城西张家渡王士琦墓前还屹立着两支石华表、一对石翁仲和两只石虎、一对石羊,雕刻得都非常精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盛极一时的明代临海王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