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名竟然来自中国。(作者 王锦思)
2004年,西安发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墓志称井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 墓志铭显示“日本”国号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惟一一件有关遣唐使的实物资料,也是最早体现日本国名国号和日本作为国家被承认的国宝级文物,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英文“China”既是“中国”,又是“瓷器”。“Japan”既是“日本”,又是“漆器”。由此可见,瓷器和漆器是中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工艺。
7000多年前,中国人用漆树汁美化器物,这就是漆器。2000多年前,漆器传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漆器精湛,纹饰精美,独创莳绘术和描金漆,逐渐被世界所知,Japan成为漆器的英文名,并用来代替日本。日本人喜欢日语发音,使用英文Nippon或Nihon来称呼日本,这一发音据说带有古代汉语对“日本”的读音。
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古代中国还常以“扶桑”来表示日本。另外,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也散见于中国典籍之中,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 “中华”、“中国”、“上国”、“中国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惟独称日本为“夷”、“倭”,带个“人”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
何以最初称日本为“倭”?有人解释为,“倭”字带有“人”、“禾”、“女”字,因为倭人素以稻米为主食,女多男少。而一些学者认为,称日本为“倭”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也称“大和”,“和”为“倭”的谐音字。
日本,汉字词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608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隋炀帝“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公元660年前后唐玄宗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经过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制为核心的律令制国家体制,将国名正式确定为日本国。《旧唐书·东夷传》中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这一称号迄今已经使用了1300多年。王锦思
1200多年前,遣唐留学生井真成受日本国派遣赴长安学习,但未及学成归国即英年早逝。当时的唐朝皇帝唐玄宗怜惜英才,追赠其官职,予以厚葬并勒石纪念。这一段记录中日友好关系历史的故事,随着“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再一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5年中国在日本巡回举办了《遣唐使展》,一股遣唐使热潮席卷东瀛。是年9月下旬,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在王毅大使陪同下,参观了遗唐使展览,并仔细观赏了首次发现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围绕井真成墓志的发现并在日本展出,日本各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和评论,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分析,民间还成立了“市民研究会” 。应日方的请求,今年5月下旬,陕西省文物部门向井真成的故乡日本大阪府藤井寺市赠送了井真成墓志(复制品),并再次引发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
西北大学地处唐长安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为井真成墓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秋季,西北大学在校园文化节演出中,日本留学生所演节目引起争议,西安数千名大学生上街进行反日游行。古今两代日本留学生截然不同的际遇让人感叹。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就井真成墓志一事发表看法,他认为,中方是希望“以过去友好的历史”为镜,才让古代留学生“出土”。
(王锦思: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结业。做过记者、歌手,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也是唯一成规模、成系列收藏中日友好交流史料的人士,进行中国问题、国际关系、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业余研究,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中国的跛足危机》、《发现抗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