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壹书斋 发表于 2010-8-9 16:26:35

太原、琅琊二郡门弟之争。

  王姓的太原、琅琊二望,自古就是王姓的主要出处所在。王二望的起源孰先孰后?在整个王姓中的地位谁最重要?等等,每当分属二望的王姓后裔聚在一起,必定开展如此这般的争论。其结果往往是各执一词,不了了之。中国人一向有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的传统说法,对王姓二望来说,也是如此。大有非分个你高我低不可的气势。
  太原王氏说,《国语》有言曰,太子晋因谏被废,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改姬姓为王姓,为太原王氏。又说,南齐琅琊王俭撰著《姓谱》,置“太原王氏”于琅琊王氏之前,可见太原王氏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邪王氏。还说,《广韵》载王氏二十一地望,太原王氏居二十一地望之首。《广韵》是宋人据隋代韵籍偏著的。可是在隋代以前,已有居二十一望之首的说法。太原王氏地望太原郡,始于秦,无怪历来有太原王氏显于秦汉之说了。还说,现在海外王氏谱籍很多论著说,琅琊王氏同居太原王氏。
  其实,上述诸说,大多经不起推敲和检验。今查《国语》所有版本,并无宗敬奔晋为太原王氏的任何记载;王俭《姓谱》在隋唐时已亡佚,所记内容以东晋刘宋大姓大族为本,是时琅琊王氏早已被确认为第一望族,而太原王氏已在晋未动荡中亡族,没有任何理由被琅琊王氏人偏撰的书籍放在自己家族的前面;《广韵》成书于宋代,蓝本是隋朝的《切韵》,但绝大部分内容超出《切韵》之外。宋代以前,王姓还没有二十一望之说,《切韵》也没有关于王姓郡望的记载;至于海外王姓人认为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也只是个别人的一面之词,并不能作为信史。
  若认真考证起来,太原、琅琊二望王氏先祖两说法多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两书为准,即二望同出周灵王太子晋。太子晋十八世孙秦武城侯王离有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子骏、孙崇、游,显于汉代。离次子威,九世孙霸,居太原晋阳,二十世孙泽,雁门大守。据此,可知太原、琅琊二望王氏分别出自王离二子。琅琊王氏世系除在王吉以前四世无考外,其余皆连贯不断;而太原王氏在王威子王咸以后有十八世无孝,至十九世始有王泽。因此,有些史家据此断言,琅琊王氏先于太原王氏分支开族。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始祖,应是太子晋裔孙王霸(王季深,戎济方《太原王氏世系,初期主要分支和概况》,见《晋阳文史资料》第二辑)。
  若从历史上论证,琅琊王氏的实际始祖,应是西汉昭宣时期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而太原王氏始祖,祁县支为东汉太尉王允,晋阳支为王柔、王泽兄弟,时间都在东汉中叶以后,历史上所说的祁县王氏在汉魏时昙花一现,晋阳王氏也只在魏末至东晋末百余年间闻名,此后虽枝叶众多,也全属假冒祖宗而来,远不能与琅琊王氏自汉至唐,近千年间世系不断,东晋南朝有王、谢、袁、萧,王即指琅邪王氏,排名第一位;北朝有崔、卢、李、郑,还没有把太原王氏包括在内;隋唐时仍称四姓,分为二种:一曰崔、卢、王、谢,王仍指琅琊王氏;另则沿袭北朝旧称,仍无太原王氏之名。除此之外,又有五姓之说,即报王氏附于崔、卢、李、郑之后,此王氏才指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太原王氏贵显历史远较琅琊王氏为晚,所谓琅琊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云云,纯属无稽之谈。
  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著《龠州集》,其中十分客观地概括了琅琊,太原二望王氏的历史,足以作为王姓太原,琅琊之争的结论。其中说道:“江左(东晋南朝)门高,故称王,谢,其次则顾、陆、朱、张。梁武以次违侯景之叛。淮北(北朝)则推崔、卢、李、郑,崔浩宗虽灭而贵不衰。陇西之李屡次,唐文息以人主之势发忿,而望不盖。江左见并于隋,故王,谢小减。琅琊之王和在太原之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也乘除之数也”。就是说,琅琊王氏贵显于隋唐以前,后因亡国于隋而地位微减;太原王氏和显于隋唐之际,历唐,宋不衰,才能后来居上,超过琅琊王氏。
  (摘自《中华姓氏通书•王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原、琅琊二郡门弟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