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宋朝宰相、文学家、名相王安石的举荐者。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北宋有名宰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小时随叔父迁来舒州(今潜山县)定居,后代都成了舒州人。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再以翰林院学士知开封府。母逝,假归服丧三年,后复被召入京城,为学士兼侍读。
嘉佑(1056-1063)中,宋皇室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此大事也,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以后,才退而起草。
英宗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因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事进了谗言,疑他对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他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窦尽消了!”
神宗最爱他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熙宁三年(1070年),加封为参知政事(宰辅职位)。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信殿大学士。元丰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八年(1085年),神宗有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哲宗。于是赐他金紫光禄大夫的爵位,封歧国公。同年五月,卒于任中。
王珪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18年,并身居宰辅高职16年,两方面时间的长久,是历史上少见的。有人用“三旨(取旨、领旨、得旨)相公”称呼他,说他一贯顺承旨意,明哲保身。但是,在那皇帝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喜则封赏,怒则杀头的封建社会里,委屈求全,伺机进言,以保社稷安宁为目的,岂止王珪 一人?当官不弃学问,爵位、文章同时显重于一世的,历史上有几人能出其右》史家评议也有当与失当之处。王 终究是个名人,他的历史地位不可废置。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120卷、《在京诸司库条式》130卷、《王珪集》100卷,和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60卷,在《总目》中介绍说:“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这般评价,足以显示他文学品位之高。
赞同
“三旨”的确是对的,一来封建皇权至高无上,也算无奈,二来也是维护皇帝威信,三来没有压制群僚之嫌,维护稳定。其实,一般的事情不管是否请示,都是他拿主意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