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郡三槐堂王氏安徽省淮南市潘集河西支系修谱说明。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发展史。它不仅记载着本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沿革发展的全过程。续编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一字一辈,世次分明,井然有序。就是要正本清源,了解家族历史,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促进族人团结,服务族人,服务社会,和谐共荣。
我淮南市潘集区王氏,均以“三槐”为堂号,“太原”为郡望。其东家(河西支系),是以古沟油王、王湖,夹沟王嘴等为中心,以泥河西砂礓坝五座坟为共同渊源,同宗同族、手足情深。由于水患、战乱、政治等因素,本族过去的家谱资料已经遗失殆尽。尤其文革时期,族人星伍(二十一世)收集整理的家谱文献被付之一炬,给我族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也给我们今天重修族谱埋下了重重困难。
我河西支系修谱委员会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尊祖敬宗、服务族人的宗旨,在族人宗周、克龙、文正、恩昌公等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不懈努力下,族人思想日渐统一,基础资料逐步完善。在族谱即将成书之际,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尊重历史、摒弃矫造
在修谱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史料为依据,反对攀龙附凤、依附于名门,反对给祖宗戴上莫名的光环。即使祖上光耀史册,后世萎靡又有何宜?我们修谱的主要依据是,来祖坟前的石刻结合历史典籍,以及族人口口相传的史料或故事。我们反对把修谱工作神秘化,或者故作高深、排挤他人、制造矛盾。眼下各姓氏修谱盛行,单三槐王氏就有数不清的谱牒。网络上,因三槐王氏出自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一直在争论不休。就象《中华王氏通谱》、《琅琊王氏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的总撰、特约主编、南京旺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自称为太子晋八十三世、王徽之五十世孙的王耿,也说:中国目前可能没有一部世系准确完整的家族谱(包括获得世界之最的孔氏谱都是至少缺了四代的残编)。当然,其人将宋以后各支系王氏最后都归于琅琊王氏,而后又以江左王氏一统天下的观点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因此,修谱者必须有一种负责任的平常心态,竭力厘清家族世系,切不可妄断祖事。下面先说说我河西支系的渊源。
河西雁(燕)地 来祖良栖
我“河西王氏支系”来祖与明初移居此地,形成了以古沟油王、王湖,以及夹沟王咀等处为中心的家族群落。
公元1984年正月十六,油王守典(已故)、王湖保福、全孝等人在河西祖坟地发现王家祖坟明堂石(现在油王保管),石刻记载:王家祖坟地东肆拾壹弓,西肆拾壹弓半,南贰拾叁弓玖,北貮拾叁弓,折合肆亩又壹分贰厘陆毫,大明洪武拾柒年冬月。《中国通史》记载,大明洪武九年,自山西太原有一批移民在凤阳落户。而此地正是明代凤阳辖区。据上述出土文物与史料的结合看,吾来祖当为大明洪武九年移居此地,大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仙逝安葬于泥河西。
我族自来祖明初移居此地已六百二十五年了。而在我族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吾来祖及河西祖坟地还有着种种神秘的传说。
传说一:雁(燕)地出将才
相传吾来祖王良毅,系大明开国将领,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大明建国后,祖公因看不惯朱元璋卸磨杀驴,屠戮功臣的行为,选择了隐居乡野的平民生活,在离开中都凤阳之时,他的好友刘基刘伯温为他送行,二人骑马沿淮而行。当西行百里至泥河畔“双龙桥、刘谭村”时,刘伯温勒马驻望,指着河对岸的高地向吾祖公说:“你要想隐居民间,我建议你就在此地定居吧。你看对岸那块地,大雁结队而居,河水为它绕道而行,东西向的河流,在此已改为南北向了,且此地从东南角看过去,正如一只矫燕振翅操水。此乃风水宝地啊!此处若为冥居,其后世必人丁兴旺,将出七十二面大将”。吾祖公非常相信好友刘伯温之言,便在“双龙桥、刘谭村”买地定居,并从异姓手里高价购得泥河西边的那块风水宝地,并在百年之后,于大明洪武十七年葬于此地。来祖期望他的后代人才辈出,良将满门。
雁地来历的另一说法是,来祖在泥河东岸见一掉队孤雁,在河西那块高地上空一边盘旋,一边凄戾。三日后筋疲力竭,嘶哑的鸣叫声渐渐微弱,在日落西山前孤雁用尽最后的力气,一头扎进高地前的河里,再也没有出来。来祖认为,大雁是世间灵物,孤雁绕此地三日不走,切最后投河自葬于此。自古有言雁地出良将,此处必为风水宝地。于是高价买下这块孤雁投河之地,做为冥居。
传说二:龙脉遭毁出糖匠
吾来祖定居此地后,方知此庄后的泥河上,东边和西边各有一桥,东边叫“戴桥”,西边叫“砂礓坝”,故曰:“双龙桥”;加之村中人家以刘、谭二姓居多,又曰“刘谭村”。此外村中还有“何”姓,“楚”姓,“聂”姓等零户。吾祖公为人和逊,善结人缘,很快与村人及周边乡邻建立起友谊,和睦相处。祖公在此地生活了八年,仙逝后葬于河西祖坟地。此后,我族确如刘伯温所言,果真人丁兴旺,不到五十年时间,我族人口已占双龙桥、刘谭村人口的多半,而村中他姓人家纷纷破败,人丁不旺。这种现象引起邻村外姓人的关注,他们害怕我族如此以来将很快成为本地望族,今后对他们不利。于是便请高人破解,但总也不见效果。后来一位云游的风水师,被其高薪聘用。该人绕刘谭村日三圈夜三圈,再绕王氏河西祖坟地日三圈夜三圈之后,让邻村人将村西那座桥“砂礓坝”挖断,以断王氏祖坟“龙脉”。邻村人依计开挖,但他们惊奇的发现,他们用尽力气在砂礓坝挖的深九尺、长九丈的深沟,在一夜之间又长得严严实实,平平整整。再挖,再如此,反复多次。惊诧之余,他们只好再去拜求那位云游风水师。那风水师对领头的耳语几句后,一群人便离开村庄再去挖沟。第二天早上,人们看到那条深沟里淌满了鲜红的血水,沟再也长不平了。原来那风水师叫邻村人在深沟挖好后,把挖沟的铁锹全部深深地扎在沟底,不带回家,这样,王家龙脉便被挖断了。
沙礓坝被挖断后,村西的桥便不能通过了,“双龙桥”便成了“单龙桥”,王家也没有出七十二面将,却出了一村的“糖匠”。时至今日,该村家家户户都还在用大米酿制雪白的饴糖。而“双龙桥刘谭村”里的其他姓氏不是家败就是外迁,整个村庄只有王氏一家,因村中一个大油坊方圆百里闻名,外人便叫该村为“油坊王家”,殊不知该王家的“糖坊”更有名。
传说三:龙凤相争风水地
话说吾来祖到此地生活了一百多年间,人丁兴旺,百业俱荣,族内人口猛增,到来祖第八世时油坊王家三大门人口已达五百多。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下,吾八世祖王宏,王坤,王宽,教导子孙勤勉耕读,还多方学艺,开起了油坊、糖坊。一日,八世祖王宏挑着油担子溜乡卖油,当走到古沟西南“祝罗村”边时,他看到了惊奇的一幕。一只花喜鹊正与一条赤练蛇在空地里争斗,只见那喜鹊一边喳喳地示威,一边腾挪闪跳,并不时用尖嘴啄那蛇身。那条蛇也不示弱,只见它张开血红大口,蛇信子闪电般伸缩不停,润滑的身子时而盘屈,时而舒伸,与喜鹊的争斗丝毫不敢懈怠。宏公放下油挑,静静地观看,一直看到太阳下山,这两个冤家还是斗得难分难解,不分高低。晚上宏公回家与族人讲起这桩趣事,族中智者认为,宏公所见正是人们常说的“龙凤相争”,既然龙凤在此地相争,此处定为风水宝地。于是,宏公一支脉便迁移此地定居。三百年后,祝罗村里已无他姓,只有人丁兴旺的王氏一族,于是此村名亦改为“王湖”。这也就是我族人聚居地之一“王湖”的来历。
此后不久,八世祖王坤一支也迁至泥河东北岸的一块伸入河中心的风水宝地,被称为“王咀子”。这个村现在也只有吾王姓一族聚居在此。
二、黄帝裔孙 子乔立姓
王氏家族源远流长,随着华夏文明古国的发展而发展。在此,有必要穿插一些史料。
首先说说“王”姓的立姓和发展。“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古老的“姓”形成后较为稳定,“氏”则是后起的。易于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其实,“姓”和“氏”是完全分开的。“姓”用以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二者的功用不同。“姓”同“氏”也同者,不得通婚;“氏”不同者,可以通婚。到战国时代,“氏”开始与“姓”融合,至汉代“氏”与“姓”已汇合不分。正如明清学者顾炎武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为一”。姓氏来源,渠道很多。有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者,如唐、虞、夏、殷;有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者,如王、公、侯;有以封国为姓氏者,如齐、鲁、宋、卫;有以官衔为姓氏者,如司马、司空、司寇;有以居地为姓氏者,如城、郭、园、池;有以族内排行为姓氏者,如伯、仲、叔、季;有以职业为姓氏者,如陶、匠、巫、卜等。
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太原王氏追本溯源,都是黄帝之后裔。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他经略四方,融黄、炎两大氏族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后裔皆有天下。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
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原,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
昌意之子高阳,嗣祖父黄帝之位,是为帝颛顼。同颛顼裔孙瞽瞍生子名曰重华,是为帝舜。帝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禹践天子位,是为夏禹。夏禹名文命,其父鲧,鲧之父帝颛顼。故昌意为帝舜、夏禹之祖。
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黄帝四十二世孙),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十五岁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
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就在师旷拜见太子晋的时候,见到太子面色发红,认为这是身体不佳的兆示,太子晋预言说:“我再过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晋的死神奇地验证了他的预言,正因为如此,民间逐渐将他传说成为一位神仙人物。据《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现在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由此看来,“王子登仙”的神话传说在历史上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太子晋去世后,他的儿子宗敬(据说后隐居被称为鬼谷子)后来出任司徒,他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远去,避居于太原,因为他们是王者之后,时人称之为“王家”,宗敬于是以王为姓,以太子晋为立姓始祖,从而开创了太原王氏。宗敬死后,就葬在晋阳城北,称为“司徒冢”。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除了屈原、李白、武则天等古人纷纷表达对他的景慕和尊崇以外,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饮水思源,我祖德馨。
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太原王氏名人辈出,秦代统一六国的名将王翦,东晋世族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王安石、著名学者王阳明、王世贞、王夫之、王念孙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后裔。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更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
欧阳修,宋祁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2601页)有这样一段文字:“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应为贲{坟})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应为亢)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下面还有一大段文字记述了琅琊王氏江左王氏及威阳王氏的一线传承。以下是表格记述了王氏400多人的姓名和职务。第2632页记述了太原王氏的源流:“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后汉连聘不至(王霸和其妻《汉书》有传。)霸生咸,咸十九世孙泽,字季道,雁门太守。生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二子:浑、济。浑,字玄冲,晋录尚书事,京陵之侯。生湛,字处冲,汝南内史。生承,字安期,镇东府从事中郎,蓝田县侯。生述、字怀祖,尚书令,蓝田简侯,生坦之,字之度,左卫将军,蓝田县侯。生愉,字茂和,江州刺史。生缉,散骑侍郎。生慧龙,后魏宁南将军,长社穆侯。生宝兴,龙骧将军。生琼,字世珍,镇东将军。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以下列有大房、二房世系表。
太子晋后三百多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的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是为太原王氏之祖。至王威始,太原王氏自成一系。
三、三槐世泽 西晋家声
三愧世系,乃太原之脉,发祥于莘,成名于汴,子孙仕于宋元明清,胤嗣遍布国内海外。盖王氏自晋公授姓,历传五十一世至言公,生活在唐朝后期到五代时期,为黎阳令。死后因子贵,被追封为许国公,言公子彻,官至后唐左拾遗。彻公生二子:祜、祉。祜公时任宋太祖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祜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汴梁城东仁和门外的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因此广为流传。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历代名家为三槐王氏作序的有宋朝的苏轼、朱熹、岳飞、司马光、蔡元定和元代的许衡等。
四、修谱续牒、时不我待
上述关于我族祖上的传说中,有些已被证明是属实的,比如“双龙桥刘谭村”和“祝罗村”的名称,砂礓坝被挖断的事情,“三槐世泽、两晋家声”的家传对联,河西祖坟地形如“燕子操水”的形态,村中原有他姓现仍有地名为证,如“何家地”,“何家沟沿”,“楚家庄户”,“聂家碑迹”等,还有祖坟上明堂石刻等等,都有据可查的。但因天灾人祸,造成的我河西支系三槐王氏的谱牒资料匮乏,即使我辈已尽了最大努力去搜寻、走访,查阅资料,但仍有许多遗留问题无法解决,这将是我们家族世代的遗憾。
(一)睦邻周边、团结族人
本族王氏(俗称东家)与区内南家(架河庄府王)、北家(潘集草府王)同为潘集区三槐堂王氏,堂号郡望完全一致。而本族来祖自山西太原迁移到本地的时间,要比南北家以及本地区其他三槐王氏的祖先来的要早。我祖仙逝时间为大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初,而其他族人的来祖一般在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坐朝的永乐年间(1402年起)或者更晚些时候才移至此地(比如架河庄府王、山南蔡城塘王祠王氏等),比吾祖至此地落户至少要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无论如何,我们是同郡同堂的本家,是联宗修谱的宗亲。从修谱的宗旨看,我们应该团结好周边的族人,允许有不同见解,顾全大局、求同存异,视所有本家为一家。
本区的几家三槐王氏,很久以前就曾在一起联宗续谱(根据各家相同的世系及辈分用字可分析),目前的世系、用字已经一致,今后将更加清楚规范。公元1947年清明,由山南王祠王氏(咀子王)组织、发起的,三槐王氏联宗续谱大会在田家庵同泰木厂隆重举行。来自当时合肥、凤台、寿县、凤阳、怀远、定远、嘉山等地的王氏族人(包括现在的淮南、长丰等地),经过艰苦努力,统一了各地王氏的字辈排序以及世系对照。这次三槐王氏全族代表大会,本支系二十一世占魁(字星伍),代表当时凤台县三槐王氏全程参加了会议。尽管此次会议不久,新中国成立了,会议安排的多项工作中途夭折。但此次会议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它为各地三槐王氏的联宗续谱统一了思想观念,确立了世系辈次及其对照,为皖中北地区三槐王氏的统一世系、规范辈分用字、弘扬家族精神开创了先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本地区及周边部分三槐王氏,世系辈次和用字排列对照,以供族人参考。
古沟油王,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玉东宏有学,守占(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古沟王湖,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玉扶太(兆)天(义)文,保(守)全(怀)宗宪广,克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夹沟王嘴,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德家冠维(恩)希(考),克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夹沟东王,从十七世到三十九世:天怀金,同克保祝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夹沟蔡郢、王郢,从十六世到三十九世:德(永)锦(金)贵(凤)玉(福),华占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夹沟东新庄,从十六世到三十九世:凤大玉光,克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夹沟戈龙,从十九世到三十九世:金,子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高皇赵岗洼西,从十七世到三十九世:登金学,殿国长(庆)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龚集桥东,从十六世到三十九世:立金恩玉,开世(士)宗(瑞)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龚集西王郢,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凤学兆庆玉,开士宗(岁)康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平圩松林王,从十九世到三十九世:玉,宝士祝康年,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架河庄户王,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洪巨兆际保,克怀宗宪广,祥志庆家传,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
潘集草湖王,从十五世到三十九世:洪巨兆际保,克宗怀建广,祥志庆家传,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
平圩镇王圩,从十七世到二十六世:庆积家声远,恩成士运昌。
山南蔡城塘王祠王氏,从十二世到四十一世:致天家自有,永庆吉祥来,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田家庵王郢、三和王家圩,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保有万宗道,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安成铺王巷,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朝中同体道,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长丰车王集,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多德秉化绍,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长丰上塘,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文化统克开,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长丰杜集官塘王,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春成玉厚光,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怀远荆芡前咀,从十七世到四十一世:兰为乃之兆,长祝康年乐,慎修列序基,仁和云孔定,信义树良知。
定远炉桥汪岗、能仁二十一世到四十世:家善传多广,书田自永康,文章培禄本,英才增宗光。
凤阳龙头坝、柏咀王氏,二十一世到四十世:开国玉明现,洪水治兆安,文章培禄本,英才增宗光。
以上资料都是我族修谱委员会人员,经过艰苦努力,东奔西走,亲临周边王氏获取的第一手信息,公之于众以便族人对照参考。尚有其他地方王氏世系派辈,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二)精心筹划、惠及后人
本支系修谱委员会历经两年半的时间,经过艰苦努力,逐户登记、编撰整理、反复校对,收集研究史料,多方奔走联络,终于完成了族谱的基础资料。尤其是宗周(二十二世)、克龙(二十世)、文正(十九世)、恩昌公(十八世)、学军(十九世)、保福(二十世)、全孝(二十一世)、文彩(十九世)、学耿(十九世)、西英(十九世)等族人,做了大量工作,立下万世功勋。
本谱的体例、格式经修谱委员会讨论、修订,具有以下特点:图文结合,支脉清晰,信息量大,实用性强。过去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有谱,富人家里有谱。穷人家没有谱,有女无男户不上谱。现在我们打破这些戒律,家家上谱,尽量理清每户的世系。族谱内容分为三部分,即以油王、王湖、王嘴分别为中心,分别涉及凤台王岗,怀远耿集,夹沟蔡郢、王郢、东王、东西王嘴,高皇,龚集,古沟油王、王湖、谢湖,泥河徐庄、黑土李等等,人口近万。编撰一、二、三卷分谱,而后三卷合为一本。对于本文中所引用的有关资料,均已经过反复比较、查对,而不实之处仍然难免。这些都需要以后续谱时不断校正。
(三)抛砖引玉、期待来者
修谱工作是一件十分困难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的续编下去。由于历史的因素,造成不少支系资料断层,无法往上追溯。今天我们这代人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竭力做好基础性工作,尽量避免再度出现家族遗憾。因此,我们不可能一下将全部族人的家族发展史写进谱里。遗留问题需要我族后人中的精英们,努力探究,逐步弥补。此次修谱的最大意义,在于重建族谱基础资料,因此,相对于此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来说,我等的努力仅在于抛砖。
遗给后世的课题有:上溯祖源,下续新增,中补来祖。
我河西支系为黄帝子孙,周灵王太子晋(黄帝四十二世孙)后裔,这是不争的事实。秦将王离次子王威(黄帝六十二世、太子晋二十世孙)乃我太原王氏始祖。自此直到宋初三槐始祖王祜,史书均已理清世系。我族需要努力探究的是,来祖王良毅在太原王氏的世系,即与太子晋的世系关系。
有关来祖的资料,目前尚不完整。以后应该不断收集、研究,逐步完善。
按照谱牒界的规矩,一般以二十年或三十年为一世,因此续谱时间也不宜间隔过长。今后的谱牒至少二十年一修,以便及时补充家谱信息。
我潘集三槐王氏河西支系修谱委员会,历经两年半时间,在资料断层、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先后召开十八次会议,逐门逐户登记造册,深入长丰、凤阳、定远、颖上、凤台、怀远及区内各地王氏家族,收集资料、沟通信息。资料输入电脑后,又反复校对、整理,五易其稿,竭力做到精益求精。由于我们水平和精力有限,编撰中肯定会有疏漏和不足,敬请各位族人批评指正!
来祖之十九世学银敬撰
公元二零零九年早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