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8-23 14:56:54

解释“小云南”:“小云南”是在山西、还是在云南、山东。

  在胶东,探讨起当地居民的祖籍或一些村落的来由,十有八九便会有人提到其祖先是明初从“小云南”迁来的。后来同一些东北人交谈,才知道东三省的许多汉人祖上也来自“小云南”。这“小云南”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移民?
  大移民前的山东人都哪儿去了?
  大凡移民,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发的,其特点是分散,流向不定,如中原战乱时的汉人南迁以及今日国际间之移民;另一种是非自发的由政府组织的移民。中国人不是一个善于迁徙的民族,故土难离是中国人固有的情结之一。明初流向山东半岛的移民,规模如此之大,流向又是如此单一,必然属于非自发性质。也就是说,这次移民是由明朝官方强制性组织的移民!问题是,为什么要移民?移民前的胶东人都哪儿去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山东历来是繁荣昌盛之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山东人和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属一同时代人,距今有40-50万年的历史,被考古学家定名为“沂源人”。新石器时代灿烂辉煌的大汶口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遍布全省,波及辽东、苏、皖、豫。春秋时期,山东半岛大部属于莱子国,莱夷人擅长种植小麦、经营畜牧蚕丝,冶铜冶铁业也比较发达,后来莱子国被齐国兼并。齐桓公是五霸之首,齐都临淄总面积60余平方华里,是我国上古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山东不光人口多,涌现出的知名人士也多。不知这洋洋人口大省,何以到了元末明初,便如风吹芦花般一夜间灰飞烟灭了呢?
  网络流传的原因很多,学派也很多,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比较靠谱,符合实际规律,摘录如下:
  一是元朝的残暴统治。宋朝以来,山东一直战乱不止。先是北宋末年的山东农民大起义,后来是抗金斗争。金人在山东的统治巩固不久,又发生金元战争。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处在社会最低层。元朝政府和蒙汉地方阶级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疯狂的经济掠夺,造成山东人口增长缓慢。据统计,元时北方各省的人口,仅为盛唐时的1/5。
  二是元末山东的农民大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1357年,刘福通派东路北伐军由海州(今连云港)经海道进军山东半岛,先攻克胶州,接着攻下莱州,占领益都路。红巾军和元朝政府军在山东展开拉锯战长达四年,战火过处,山东各地遭受很大破坏,人民流徙,社会秩序混乱。
  三是移民。由于元末山东经济遭受重创,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相对于“千里无人烟”的鲁西来讲,当时胶东受的创伤要轻一些。所以,明政府于洪武25年(1392年),就近徙登莱二州5600多户于东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莱等地1500户于东昌,造成了胶东人口进一步减少。
  四是靖难之役。朱元彰死后,长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继位并决定削藩。位于北平的燕王朱棣先发制人,以清君侧为名,向南京进兵,这就是“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在山东大战,并多次获胜,朱棣在山东掠杀人口,焚烧粮草。最后由于山东布政司参政铁铉(今济南大明湖有铁公祠祭之)的顽强抵抗和山东人民的支持,朱棣在东昌被击败,被迫北退。两年后,朱棣绕开济南攻破南京即位,是为明成祖。“靖难之役”中,燕军的抢掠屠杀甚为严重,仅《明史》中就多处记载燕军“斩首三万级”、“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中,山东作为主要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明成祖即位后,对山东实施报复性的大屠杀,这是造成山东各地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是自然灾害。元末明初,除去20多年的战争外,黄淮泛滥,水旱疫蝗连年发生,据《元史·五行志》记载,元末山东仅大规模的雨旱灾便有19次,涝时“漂没民庐,死者众”,旱时“禾不入地,人相食”,旱涝之年,大蝗灾也频频而至,元至正十九年,由于蝗虫造成冀、鲁等地“民食蝗,人相食”。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流行,各地 “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明太祖实录》卷29)。天灾人祸,山东可谓占全了。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
  小云南在山西说
  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以后建立的。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可能。
  小云南即云南说
  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
  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记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3月,宁海州改为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在云南某地。
  关于“小云南” 即墨居民不少族谱称其始祖来自“小云南”,如即墨华山镇万华埠村《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始祖由小云南毕阳县(当系今贵州之毕节)东门里迁居即墨北乡万华山前小埠疃”。通济街道办事处张家西城张氏《承远堂谱》载:“吾祖小云南乌撒卫千户,洪武二十一年带职迁鳌山卫。”另外山东其他地区的许多移民也有自称始祖来自“小云南”的。如台湾作家李敖在《李敖自传》中称其“祖宗是明太祖洪武年间自小云南乌撒卫迁至山东潍县。”以上这些说明“小云南”和乌撒卫、毕节等地方有密切的关联。清代曾任登州府教授的即墨人张希贤著《乌撒考》载:“乌撒偕毕节、芒部、镇雄、乌蒙诸地,俚称小云南,盖因其地处云关之南也。”云关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其南之赫章、威宁、宣威等县,大部是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因这里地处滇、贵、川三省交界处,隶属关系变更频仍,有时军事和民政分隶不同省管辖,因而当地人自称这一带地区为“小云南”。有人认为“小云南”是指山西省的云州以南地区,这应是牵强附会之说。因为一是在山西当地无“小云南”之称;二是和乌撒卫、毕节等地挂不上钩,因而不足信。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
  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胶东半岛上的莱州与登州情况颇为相似,号称地狭人稠,然而此区所接受的移民倒不少,却以军户为主.从户口数上分析,这两府每县的人口众多,与青州府属县不相上下.然而,在民国及今天的氏族或自然村统计中,土著的比例却非常低,仅占总人口的60%左右,反映出胶东半岛仍接受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其中最大宗还是来自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移民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量.土著数量的比例不大,最可能的原因应与土著人口的外迁有关,如上文所提东三府的人口迁往山东西部外,应有为数不小的数量迁向辽东半岛,无论从土地资源或行政区划上来分析,这两府的居民在人口压力下,很可能迁往辽东这个人口极少的农垦区求生存及发展,这样的移民即是所谓在生存型的移民潮中主动的求发展.莱,登两府在洪武末年共有9卫3所,约53760名将士,合计军籍人口有16万人,扣除由当地人充任者,军籍移民约有13万,与山东其它地区相较,明显高出许多.
  莱州崂山县移民普遍有所谓来自云南乌撒卫与登州莱阳,招远二县称来自建昌卫(今四川西昌)者,崂山县地方志中所列各种族谱应可证明云南乌撒卫就是指今日位於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由云南与四川迁入山东不太可能是民籍移民,尤其是胶东人口明显高过这两个地区,故最大的可能即是军卫的调动,乌撒卫与建昌卫就是证明.
  综上所述,小云南这一地名起源于明朝永乐以后,从这一时期开始,民间始称鳌山卫为小云南,即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地带为即墨市鳌山卫镇。
  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东北诸省各姓家谱中提及小云南的家族之祖先均是洪武至永乐年间自云南迁居鳌山卫(小云南)的军户,自明朝中后期又从鳌山卫(小云南)迁徙到各地。
  最终,我根据各位专家的考察研究对比,我认为以下观点:
  小云南,肯定是 “云南”人的聚居区。
  但是 “云南”应有两种来源:当代的云南省和“云中、云州以南,简称“云南”即:山西洪洞大槐树处。
  这两个云南,是重名的。一个就是指现在的云贵地区,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因这里地处滇、贵、川三省交界处;另一个云南是山西、安徽一代的“云中、云州南部”老百姓迁民聚居地。
  一句话:都是重名惹的祸,同理可证我们胶东人和东北人提起的"小云南",也是两个地方,只不过是有先后之分,名字的延续而已,一个是指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因这里地处滇、贵、川三省交界处,隶属关系变更频仍,有时军事和民政分隶不同省管辖,因而当地人自称这一带地区为“小云南”。(清代曾任登州府教授的即墨人张希贤著《乌撒考》载:“乌撒偕毕节、芒部、镇雄、乌蒙诸地,俚称小云南,盖因其地处云关之南也。”云关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其南之赫章、威宁、宣威等县,大部是明代乌撒卫所辖之地)。一个小云南是指明朝前期云贵地区平定后,大部分云南的军户军事移民至胶东一代的军户聚集地,其中心地带应该是今天的 “即墨市鳌山、田横、崂山等区域”,(明朝初年大量汉族军民徙居云南 明朝平定中原后,占据西南边陲云南的元宗室梁王还在与明朝对抗。洪武初年,明朝先后五次遣使前往云南劝降,均遭失败,朱元璋只得以武力攻取。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朱元璋下令诸将简练将士,凡二十四万九千一百人,准备南征。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先至湖广,沿途招引地方军伍,使征南大军人数达到了30万。九月,征南大军自南京出发,兵分两路,从北、东两个方向大举向云南挺进。北路,傅友德遣都督郭英、胡海洋率兵5万由四川南下,从永宁(四川叙永县)直趋乌撒(时为云南镇雄县);东路,由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主力从湖广西进,经辰沅(今沅陵、芷江)入晋定(今安顺)进逼曲靖。梁王遣司徒平章达里麻率精锐10万进驻曲靖,企图阻挡西进之明军,十二月明军主力攻下曲靖,生擒达里麻,奠定了攻取云南的基础。此时,明军再分兵两路:一路在傅友德亲自率领下向东北迂回,援助郭英等之北路军,两军会合攻下乌撒。于是东川、乌蒙、芒部等诸部皆望风降附。滇东及滇东北地区被平定。另一路由蓝玉、沐英率领直取云南腹地,洪武十五年正月抵达昆明近郊,梁王自杀身亡。明军占领昆明后,滇中大震,各州县官吏皆向明军投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释“小云南”:“小云南”是在山西、还是在云南、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