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8-25 10:10:01

孔雀为何东南飞:来自长诗圣故里的田野调查。

  潜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是安徽省文物资源大县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为皖伯大夫封地,安徽简称“皖”即源如此。汉属皖县,晋末属怀宁县,元至治三年(1323年)析置潜山县,县城梅城镇自东汉迄于南宋13个世纪中,有800多年时间为都、郡、州、府、县治所。源远流长的历史,给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留下了大量誉满国内外的名胜古迹和许多迷人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这里。迄今已有1770多历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潜山县文化局组织专门班子,实地调查考察,将孔雀东南飞的传说申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获通过。在此基础上今年又申报国家级名录,笔者负责申报文本,影像片解说词撰写,有幸与长诗之圣故里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孔雀东南飞》传说记述的是一个有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和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小吏焦仲卿与聪明美丽、勤劳贤能的民间女子刘兰芝相亲相爱,结为夫妻,但心理变态凶狠暴戾的焦母横竖容不下兰芝,尽管焦仲卿向焦母“长跪告”,甚至明确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却都不能改变兰芝被遣的命运。兰芝被遣后,先是县令、后是太后托媒为他们的儿子说亲,长着势利眼的兰芝家兄逼她再嫁。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走投无路的兰芝只好“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以死相抗。焦仲卿闻讯后自缢于焦家庄园庭中树。
  焦、刘殉情的悲剧故事发生后,在潜山一带引起了轰动,“家家户户说焦刘”。有的人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还会把它描绘得很形象很生动,听者无不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当地人去外地访亲问友时会讲述这个故事,外地亲友和商家来潜山,人们也会把焦、刘的爱情故事讲给他们听,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便讯速流传开来。焦、刘爱情故事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当地一无名氏文人同情其不幸,感叹其哀烈,认为这是一个好题材,灵感亦随之而来,便按照其哀切动人的故事情节,用民歌体写成了这样一首长诗,于是就有了这首诗的雏形。无名氏将长诗写成后,便有人将其抄录下来,一些文化人聚集在一起,推敲斟酌,加工润色,将诗句改得更加流畅生动,读起来也就更富有韵味。300多年后,南北朝时代陈人徐陵将孔雀东南飞收入《玉台新咏》成为定本,南宋侍读学士郭茂倩将她编入《乐府诗集》,置于《杂曲歌辞》部分,改题《焦仲卿妻》,以后元、明、清三代诗集均将它收入其中,终于使这首诗得以流传下来。
  读过长诗的人都知道,徐陵在序言中不但告知人们故事梗概,主角姓名、身份,说明该诗系当时人为哀悼他们而作。另有重要一点是,编者还明白无误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与地点。在汉代,"郡"与"府"是意义与范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指区划,后者指衙门府第。只有在隋代实行"州"、"郡"同级,进而在宋代以后又实行"州"、"府"同级,方才导致明清以后有以"郡"作为"府"的别称者。其实,东汉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承袭的是西汉以来的郡县和分封双轨制。因此,对于诗序,我们应该句读为"庐江,府小吏……",以便分别作出现代话语的解释,即前者为郡名,后者为郡太守府中的小官,这样才符合古汉语的断句要求。由于"庐江"这一古地名今天尚有延用者,因此如果不做历史的具体的考辨分析,很容易产生误解。郡县制系秦代推行全国的。庐江郡设置相对较晚,为秦末所置,且郡治屡有迁徙。文学史注家中较早找准汉末庐江郡治所在地者乃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六十多年前在其著作《乐府诗笺》中注云:"汉庐江郡初治在安徽庐江县西一百二十里,汉末徙治今安徽潜山县"。新修《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在"东汉时期安徽境内的设置"一节中,有如下条目:"庐江郡,西汉旧郡,初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建安四年,移郡治皖县(今潜山县城),安帝后……共领14个县。建安十九年,吴拔皖城,魏庐江太守移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由此可知,自建安四年到建安十九年,庐江郡治一直在"皖城",在"皖县",即今潜山县城,这与《三国志》记载是一致的。《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建安四年,(权)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该传下有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策被诏讨袁术,会术死,术从弟胤,女婿黄猗,共舁柩及部曲,就刘勋于皖城……策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策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由此可见,那时的皖城就是庐江郡太守的治所。"建安五年,孙策死,李术不肯事孙权,权攻之"。接着孙权又授孙韶之侄孙河为庐江太守(见《吴志•孙韶传》)。可见这段时间,皖城处于吴的势力范围;又据《魏志张辽传》:"建安十四年,庐江人陈兰据潜山叛魏,曹操遣张辽讨兰,别遣将至皖拒吴将韩当",据此则知,皖城又落入魏人之手。另据《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九年,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朱光系曹操派遣任庐江太守屯皖的,孙权派吕蒙攻下皖城,俘虏之,"权嘉其功,即拜(吕蒙)庐江太守"(见《吴志•吕蒙传》)。以上《三国志》材料表明,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庐江郡治皖城尽管为魏吴双方交替掌管,但各自所立的郡太守均驻皖城,即郡治不变。根据这些正史记载,再对照历代地方志,世所公认,昔之皖城即今潜山县城;而建安这一作为汉末"世乱而文盛"的年号共存在25年,其间从建安四年至十九年正属其中期,因此,根据《孔》诗序所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这几个时地要素核定《孔》诗原产地为皖城,即今潜山县城。抗战前期国民统治时期,以皖河为界,潜山的小市港划归怀宁县管辖。从此,刘家山、孔雀坟便归属于今怀宁县的小市镇。故事发生地便在潜怀两县交界,男主人翁焦仲卿的故乡为潜山县梅城镇河湾村焦家畈,女主人翁刘兰芝的故乡在怀宁县小市镇刘家山。
  焦家坂通往刘家山的重要渡口是小吏港,这里是当年焦、刘定情处。小吏港也就是因汉末庐江小吏焦仲卿而得名。小吏港的下街当年有一个洋洋大观的孔雀台,台内雕龙凿凤镂刻孔雀,古色古香,典雅壮观。每年正二月外地的戏班都要到这里唱一番大戏,此时也是当地青年男女难得的交流接触机会。焦、刘当年正是在这样的场合相识产生恋情的。"孔雀与焦、刘有什么联系呢?"孔雀是最珍惜爱情的,都由自己选择配偶。人们把仲卿与兰芝的结合,比喻为孔雀,称这对情侣的合葬坟为孔雀坟,又在他们定情的地方建造孔雀台。清末文人曾把孔雀台和南京的凤凰台、武汉的黄鹤楼称作长江流域的三大精灵,可见当年小吏港的繁华和知名度。 
  小吏港往北前行三里许,便是刘兰芝的故乡刘家山。山岗东边有一口荷花盛开池塘,清波荡漾,暗香浮动。这就是当年刘兰芝守节殉情处,人们称之为"清池"。小吏港背后东边有孔雀坟、苦芝井、兰姑桥、相公桥,这些都是后人为怀念焦、刘的不幸而设置和命名的。清代《江南通志》和民国时期的《潜山县志》都曾把刘兰芝列为"节烈"篇首。 
  山岗中有一乌龟墩,芳草萋萋,落英缤纷。这便是当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的孔雀坟。孔雀坟也是几度沧桑,当年的松柏梧桐枝叶相交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当地政府近年来为坟重新起垒、立碑、刻上"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周围植上了柏树,并且立了一道"孔雀东南飞"长诗碑。一些流传性的方言,反映了故事对后代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们这里祖传至今将磨媳妇的婆婆喊做"焦八叉",这是影射焦母的;将受折磨的媳妇叫做"苦芝子",这是暗喻刘兰芝的;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为"糯米官人",这是怜惜焦仲卿的;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这是讽刺刘兰芝哥哥的;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这是赞美焦仲卿妹妹的。
  现在仍然可见的《孔雀东南飞》遗迹有:孔雀园、焦刘合葬墓、刘家山、焦家畈、清池、苦芝井、望雀墩、兰姑桥、相公桥、相公亭、相公庙、小吏港、孔雀台、焦家庄园、诗廊、望雀亭、永镇庵、小吏街。
  《孔雀东南飞》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与地位,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在清代被文学家王世贞、沈德潜誉之为“上承风骚,下启唐诗宋词的长诗之圣”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是艺术价值:《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杰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她写得层次分明,通俗易懂,情节细致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情意真切感人,是一篇传颂千古、百读不厌、极其罕见的成功作品。它所叙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把这一悲剧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起来就像小说、戏剧一样,形象生动、深刻感人。千百年来这一古老的爱情悲剧故事感动着无数读者,它所取得的地位是由它的思想性强、艺术成就高、文学价值大、影响深远所决定的。二是美学价值:《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在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迫害下造成的婚姻悲剧。主人翁刘兰芝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第一个具有鲜明叛逆性格和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她美丽善良、聪明勤劳、性格刚强,受过诗书教育却不愿俯首贴耳听凭命运的摆布。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夫妻感情很好,却不能获得焦母的欢心。从她的自诉中反映了她在家庭中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地位遣回娘家后又面临强迫逼嫁,所以她决心以死来表示反抗,维护坚贞的爱情。而焦仲卿也在事实教育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不顺从母亲的威逼与利诱,"自挂东南枝",双双自杀。这并不是软弱和绝望的表现,而是在当时环境条件下勇敢坚强的行为,表现了他们与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由此可见《孔雀东南飞》处在历史的伟大变革关头,这对年轻夫妇,站在斗争最前线,举起爱的火把,烧向万恶的封建制度,其历史地位是崇高的。三是社会价值:《孔雀东南飞》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它展示了特定时代的平民生活,融入了古代皖城皖县人民的思想智慧,为皖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四是旅游价值:古诗《孔雀东南飞》凄婉动人,催人泪下,广为流传,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大量《孔雀东南飞》遗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雀为何东南飞:来自长诗圣故里的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