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壹书斋 发表于 2010-9-15 17:58:21

古代的灯具。(郭灿江)

  这类灯具由灯盘、灯罩和具有收集烟灰功能的器座组成。灯盘有烛钎,可插烛扦。灯罩由可移动的弧形屏板构成,既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方向和强弱。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溢并让其通过烟道进入储有水的器体中。这类灯具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洁灯。
  我国古代陶质灯具中,以汉代最为精采,可分为两大类,单枝灯和连枝灯。单枝灯以豆形灯较为常见,各种人形灯、动物形灯亦比较丰富。如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的红釉陶长明灯,灯盘作展翅翘尾的金鸟形,盘下塑有兔形圆柱,柱下塑有蟾形座,以金鸟象征太阳,兔和蟾象征月亮,意为长明。
  连枝灯造型别致生动,常装饰有各种动物和百戏人物。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和济源东汉墓出土的陶百花灯,主体由灯座、灯柱及曲枝盏3部分组成,灯座好似群峰环绕的山峦。上有人及羊、狗、虎、鹿和猴等动物,灯柱直立灯座之上,12枝曲枝灯盏分4层环布灯座和灯炷间,这是古代陶灯的代表之作。
  走向世俗——魏晋南北朝至宋元灯具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这一时期的灯具在材质上的最大变化是,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有出土。由于材质改变,这一时期灯具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盏座分离,盏中无烛扦已成为灯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灯已很难见到。从整体造型来看,这一时期灯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带有承盘形座的,这类灯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有圆盘形灯盏的,如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青瓷熊灯,熊蹲在承盘内,用头顶着灯盏。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灯,灯座为浅盘,盘中心有圆柱,柱上托一莲花形小盘,盘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灯头。另一种是有两层承盘,上有一圆柱体,既可直接插入烛把,又可承托小型灯盏的,这种灯以隋唐时期瓷灯和三彩灯台居多。由于它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灯盏两重性,故这类灯又多称灯台或烛台。如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情黄釉烛台,由3部分组成,下部是一带高足的圆盘,中部为一空心柱,上部为一带有承盘的圆柱体。
  其二,与汉代的一些卧羊铜灯和豆形灯相对应,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卧羊、狮为造型的烛台和圈足宽沿瓷灯。如浙江余姚市文物委员会所藏一件越窑卧羊烛座,在羊头正中设置了一圆形洞用来插置烛把。
  其三,用单体的碗、盘和钵用作灯盏和烛托现象逐渐增多,并以宋代较为普遍。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一组仆侍女俑群中,就有一手托一烛盘的女俑。到了宋元时期,这类灯盏更多,特别是一些砖室墓的墓室壁上砌出的灯擎上,所托的灯盏也多是一件小瓷碗或瓷钵,显然这些碗或钵就是作为点燃灯盏用的。由此推之,在宋代民间有可能是大量采用小碗或小钵作灯盏的。
  在这种单体碗、碟类灯盏基础上,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省油灯,这种灯又通常称为夹瓷灯或清凉盏。陆游《斋居纪事》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烛灯齐放,富灯独尊——明清灯具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国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指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在清朝内务府下设造办处的宫廷专门制灯作坊以前,宫外采购和地方贡献是宫灯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宫廷专门制灯作坊设置后,也有大量灯具是由采购而来。宫灯又反过来间接流入了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灯具的发展。宫灯基本上代表了明清两代灯具的最高水平。
  从质地看,宫灯主要是用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纱绢灯最早可溯源至南朝宋武帝时在元宵节上出现的葛丝灯笼,历经千余年发展,明清时,随着制绢业的发达和相关工艺改进,绢纱灯在造型和工艺上都有了长足发展。玻璃灯又称料丝灯,最初出现在云南。宫灯在形制上除圆形以外,常见的还有六角形、八角形,也有十二角形的。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大下小,很像中国建筑中的亭子。宫灯的骨架由近百块大小不同并刻有花纹的木片粘合而成。灯顶雕龙风等图案,灯的各面大都绘有精致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博古、文玩以及戏剧故事等图画,每角上都悬挂各种色彩的缕穗,灯底坠红黄流苏。因此宫灯除照明外,已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的灯具。(郭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