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迁后的琅邪王氏
北迁后的琅邪王氏琅邪王氏的几次北迁虽属勉强,但北迁后的家族成员并不比他们东晋南朝时的祖先逊色。
公元493年,南朝齐雍州刺史王奂因故被杀,子王肃等人出奔北魏,开创了琅邪王氏入仕北朝的先河。数十年后,南朝各政权屡屡为北方兼并,琅邪王氏各人也相继北迁,以至陈亡以后,江南已少见他们的后人。
琅邪王氏的几次北迁虽属勉强,但北迁后的家族成员并不比他们东晋南朝时的祖先逊色:名垂千古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其中就有宰相王肃的极大功劳。隋唐之际,云游八方的王远知是李世民父子代隋建的有力支持者。至唐代,族中又出了四位宰相。家族的历史,依然是那样的可歌可泣。
南朝齐武帝十一年(公元493年),对琅邪王氏的王奂一支来说,可以说是灾难之年。这年三月,王奂任雍州刺史,因在襄阳收捕属官刘兴祖而得罪朝廷,他及七子中的五子都被杀害,另二子出奔北魏,才使这支人留下了后代。
出奔北魏的,是王奂第三子肃、第四子秉,以及王肃长兄之子诵、衍、次兄之子翊等人。王奂事发后,他们都在建康城中,因获知消息较早,所以才能逃难他处,保住性命。王肃在当年即渡江入魏,王秉等人,又过了八年,才追随王肃而来。
王肃作为琅邪王氏进入北朝的第一人,初至北魏,即遇上孝文帝这位英明之主。由于他自幼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齐已官至秘书丞,及见孝文帝,陈说治乱的道理,音韵雅畅,深得孝文帝之心,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之后,一方是虚心接纳,一方是尽忠输诚,时人评价,当年刘备之遇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孝文帝此时正在推行汉化政策,对朝政进行全方位改革,正苦于无人相助,许多事情都不知从何做起。及见到王肃,发现了他经邦济国的才能,于是便大相委任,仅五六年时间,就让他担任了宰相的职务。
王肃果然不负厚望,在孝文改制的关键时期,他是最为得力的左右手,史书也说:“朝仪国典,都从肃出”。具体说来,王肃对北魏新政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制订典章制度。王肃出身的家族,本是官宦世家,家中先祖又对历朝典故素有研究,制订礼乐,正是所长。由于他为北魏始制订了一套章制度,所以后人追忆说:“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
改革北魏官制。《南齐书》记载,魏初以来,鲜卑人渐染华夏习俗,但胡风国俗互相混杂,极不统一,使人有不伦不类之感。王肃的贡献,就在于为北魏“制官品百司,皆如中国,凡九品,品各有二”。从此,北魏官制才走上正轨。
建立百官监察考勤制度。北魏建国以后,官制极不健全,官吏在职,勤惰能否,全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有鉴于此,王肃建议推行考课法,认为“考以显能,陟由绩著,升明退暗,于是乎在”。从此,北魏有了统一的考课百官在职勤惰的办法。
营建洛阳城。王肃自南朝入魏,正是北魏首都自平城南迁洛阳前夕,因其博学多闻,在营建新都方面,孝文帝多采纳他的意见。由于他对洛阳城建作出过贡献,孝文帝特意把洛阳城南部的一片地方命名为“延贤里”。
其他方面的建树。王肃入北之时,正是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尚未开始的时候。在以后的几年中,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禁胡服、禁鲜卑语、改鲜卑姓氏、用《周礼》制度,确定天下度量衡,等等。这些,虽不全与王肃有关,但也不能说毫无关系。此外,王肃还多次进谏孝文帝,劝他利用南朝内乱之机南伐,完成统一大业。此后,北魏向南侵略的野心渐大,正是接受了他的建议。
王肃作为南朝来的富家公子,入北以后,处处被当作贵宾对待,一举一动,无不有人效法。如他喜好江南习俗,喜欢茶水,而洛阳权贵则以奶酪解渴,见他如此,亦纷纷仿效,北方从此才有饮茶之风。他曾把茗饮称作酪奴,北魏士大夫也用酪奴称茗饮,以至相沿成习。其后有人自南方来,因为不懂"酪奴"的含义,还闹也不少笑话来。这些,对北朝的移风易俗,加速孝文汉化政策的推行和民族融合的过程,无疑都起着积极作用。
因为王肃对北魏朝廷作出了重大贡献,自古及今,都有人注目他的丰功伟绩。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还把他放在我国中古时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研究,说隋唐各种制度的渊源有三个方面,其最主要者,是出自北魏和北齐系统中。而这一系统的核心,是由于王肃建立的北魏新文化。这种评价,显然是合乎实际的。
对琅邪王氏家族来说,王肃对北魏的贡献,实际上也是他们在北朝立足的基础。王肃生前贵为丞相,封昌国县开国侯,又娶孝文帝妹陈留长公主,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所有东西。有女二人,一为魏宣武帝夫人,一为广阳王妃。二子、一孙、一弟、三从子、四从孙,无不贵显于北魏、北齐。至唐代。有王素知名于高宗时,从血缘上推论,是他的从玄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