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9-27 14:21:49

邹姓历史来源与家族名人及地望分布。

  邹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以国名为氏。据《说文解字》所载,春秋初期有邾娄国,为鲁国的附庸小国,在山东邹县,战国时鲁穆公将「邾娄」改名为「邹」。後被楚国所灭。其後人以「邹」为氏。
  二、出自子姓。据《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宋愍公之後,正考父食采邑於邹邑,其後亦有「邹」氏。  
  家族名人
  邹鲁氏 其女为帝喾之妃。黄帝战败蚩尤,千其民於「邹鲁」之地。
  邹衍 (前305?~前240?)战国时齐人。长於思辩,倡九州说、五德终始说,为阴阳家的先驱。著书立说,名重诸侯,燕昭王曾师事之。因其言论迂大而闳辩,齐人称之为「谈天衍」。   
  地望分布:
  河南范阳郡。  
  邹姓起源参考之二
  邹姓发源于我国春秋时代的邹国,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关于邹姓,历代有多种记载。如“邹鲁遗风,英贤不绝”。“济济邹鲁,礼义惟恭”,等都是古来歌颂邹鲁两地之辞。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孟子是邹国人,后来“邹鲁”两个字,就成了表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词。
  另外,在《战国策》里,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典故,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是:齐国朝官邹忌巧妙地运用比喻,劝阻齐威王不要听信阿谀奉承,要善于接受臣民的忠言。
  邹姓发源于山东邹县,但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特别是福建,同样算是大姓。据史料记载,早在五代时期,河南固始邹氏便开始迁入福建。以后历代从中原入闽的邹氏从未间断。
  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是闽北邹姓的重要聚居地。他们祖籍山东邹县,后经过几个朝代,辗转到了江西的南丰、上饶,至邹茂章一代开始到武夷山定居。
  福建武夷山市委宣传部邹全荣说:“我们武夷山下梅村邹氏,最早是明清时期,从江西上饶迁移到这里。当时来的邹氏家族有四兄弟,他们团结一致,在这个地方种茶,发展茶叶生产,逐步取得了很大的家业。后来建了这么一座祠堂,祠堂中这根柱子有很典型的特色。它由四块板拼起来,这四块板象征四兄弟团结在一起。”
  邹氏四兄弟定居下梅之后,分立门户,主要从事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经过几年艰苦创业,家业日丰,成为下梅的大户。
  邹全荣说:“这条小河是下梅村著名的当溪,它是一条人工小运河,是由邹氏家族出资60万银两修建而成的。它当时主要起了水运作用,通过这条当溪,把下梅村产的茶叶运往武夷山外,甚至到福州、广东等地。”
  当溪是闽北乡村中颇具特色的人工小运河。它不仅营造了下梅的水乡风韵,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茶市交易中,起了重要的水运作用。根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年间,茶叶交易高峰时,当溪每日行筏300艘,下梅因此成为武夷山下茶叶集散的重镇。
  由于邹氏家族对于下梅的开发与繁荣作出突出贡献,因此朝廷浩赠邹茂章“中宪大夫”的荣誉称号。今天,下梅村北街仍然保留着邹氏大夫第故居,它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护最为完善的一座。大夫第建于1664年,院落结构为二进三厅,具有典型明清时代南方官邸的风格。
  经过邹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下梅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为适应茶叶贸易的发展,邹氏族人除在本地增设商埠外,还积极拓展外地市场,于是下梅村邹氏后裔开始新的迁徙。
  邹全荣说:“下梅茶叶在福州打开了市场,下梅邹姓也到福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的事业有了发展,也出了一些名人。比如30年代著名的报人邹韬奋。”
  由于邹姓是我国南方的大姓,自明末清初开始,福建、广东两省的邹姓纷纷渡海到台湾发展,所以今天台湾的邹姓也相当多,几乎遍布每一个县市。目前台湾邹姓最集中的地方是,台北、新竹、苗栗,以及南投等地。台湾的邹姓人数排名第八十位。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高同仁说:“下梅村的邹氏家族在40年代有相当一批人去了台湾和新加坡,80年代与他们恢复了联系。邹氏家族人有很多都回来探亲、访祖。”  
  邹姓起源参考之三
  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八十一。邹姓一支出于子姓:西周时,宋国第二位君主微仲的后代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时,被封在邹(今山东邹县东南),其后人中有一支以封邑名为姓,称为邹氏。 发展和演变:另一支出于姬姓,帝颛顼的后代曹挟建立邾国,又名邾娄国(今山东省邹县)。周朝时,邾娄国把邾娄二字合音为邹,改名为邹国,该国国君的后代中有支称为邹氏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邹姓历史来源与家族名人及地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