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为何三入四川?(作者:萧易)
四川古代历史上有三次劫难,一为晋代流民入蜀,一为宋末元初四川军民抗蒙战争,一为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屠蜀”。张献忠为何三入四川,他在蜀地究竟杀了多少人,史书的记载往往前后矛盾,连《明史》这部正史都漏洞百出,先是记载蜀地有三百余万口,后又记载张献忠杀了“六万万”蜀人;其实,历史上的张献忠三次入蜀,前两次都未见有杀人的记载,相反颇得四川百姓爱戴,公元1644年第三次攻入四川,大规模屠杀才随之开始。张献忠义军入蜀,明军、地主武装时有抵抗,大抵屠杀是必不可免的,但说“六万万”蜀人为大西军所杀,四川已成废墟,大抵也是说不过去的。明代成都迎来了多事之秋,1644年张献忠第三次入蜀,在成都称帝登基,建立大西政权;明代都掌蛮是四川一个活跃的少数民族,与都掌蛮的战争几乎持续了整个大明王朝,万历年间,都掌蛮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四川少数民族众多,都掌蛮是悬崖艺术家,羌族则保持了早年的习俗;明代分封蜀王在成都,历代蜀王在成都建筑蜀王府,死后也葬在成都。
六万万四川人从何来?
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占北京外城,大势已去的崇祯皇帝在留下“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感慨后,来到煤山黯然上吊自尽。事实上,这位末代皇帝的最后几年一直草木皆兵,在义军攻入北京之前,他已数次接到四川、陕西、湖广等地的加急战报,这其中,1641年明军对张献忠围剿的全线惨败与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无疑是最令崇祯感到焦虑的消息。
大约在崇祯自尽8个月后,张献忠也来到成都称帝。李、张二人起兵反明,按理说应颇得百姓欢心,历史上的张献忠却被描绘成一个嗜杀成性的魔头,尤其与四川百姓的恩仇更是历史学家猎奇的主题。大凡起义军必先争取百姓拥护,在成都称帝的张献忠为何执意与蜀人为敌?史料记载张献忠杀蜀人“六万万”,但当时明代全国人口仅有6000余万,是谁统计出了这份离奇的数据?
编纂《明史》的清朝大员张廷玉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明史》记载“四川十三府六州,所辖一百四十四县”,明万历年间四川计有262694户,3102073口;同时又出现了张献忠入蜀,“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的记载。四川人口只有300余万,“六万万”究竟从何而来?对此,著名史学家任乃强认为:蜀地百姓加上鸡犬牛羊,总数恐怕都难达到6亿;万历年间距张献忠入蜀大约60年上下,难道这60年中,蜀人已惊人地繁衍了200倍?
事实上,除了《明史》这部正史不能自圆其说外,诸如《明季南略》《蜀记》《蜀难纪实》等史书对张献忠究竟杀了多少四川人也是含混不清。上述史书记载,张献忠入重庆后“尽屠其城”,“其合城绅士军民男妇大小二三百万有奇,俱尽膏锋刃,抛尸江中,水为不流”;大西军攻克成都后,大杀三日,因其“最仇川人,既杀民尽,并欲屠川民为之兵者”。历史上,张献忠曾三入四川,并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无疑杀过不少人,但六万万终究是一个过于夸大的数目。那么,《明史》究竟如何得出“六万万”的结论?
两次入川受欢迎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张献忠在延安卫柳树涧揭竿而起,号“八大王”;早在崇祯二年,李自成已在米脂(今陕西米脂县)号召饥民起义。《明史》记载明末农民军数十家,惟张、李二人能“假行仁义”,故颇得人心。不久,李自成、张献忠俱投闯王高迎祥旗下,1634年,两人率部首次攻入四川,夺船渡江,攻取巴州、通江、巫山等城,并一度到达大巴山一带,后由于陕西战事吃紧,张献忠折入陕西,李自成则转战河南。两年后,高迎祥为明军所杀,李自成继任闯王,张献忠不愿屈居李自成之下,独自破凤阳、攻滁州,每每独树一帜。
1638年,崇祯皇帝接受谋臣建议,改剿为抚,一些地方义军纷纷投降;与此同时,李自成在潼关惨败,不得不避入商雒山休整,张献忠孤立无援,遂假意接受明王朝招抚,私下里却在谷城(今湖北谷城县)招兵买马,铸造兵器,向将士讲授《孙子兵法》,谋划东山再起。第二年,张献忠在谷城突然起兵,消息传至北京,明王朝朝野震动,宰相杨嗣昌亲临襄阳,指挥围剿。史载杨嗣昌出征前,崇祯特地在寝殿为之饯行,赋诗作别。宠信之甚,前所未有。
1640年,张献忠在枸坪关为名将左良玉所败,率部再次进入四川,杨嗣昌随即下令“逼贼入蜀,歼于蜀中”,纠结重兵入蜀围剿。在四川,张献忠专挑山间小路行军,有时一日走百余里,明朝千军万马跟踪尾追不及,又防不胜防,往往疲于奔命,张献忠士兵编歌讽刺:“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到了第二年,看到明军已人困马乏,张献忠突然调转头来向明军进攻,明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自此,两湖再无强兵。张献忠从四川出兵直取襄阳,杀襄阳王朱栩铭及在襄阳避难的贵州王朱常法。杨嗣昌听说襄阳失守,宗室被辱,在蜀地畏罪自杀。同年,李自成趁机复入河南,攻陷洛阳,诛杀福王朱由洵,尔后才有了北上灭明之举。明朝之亡,实由张献忠制其肘,而李自成刺其喉。张献忠这两次入蜀,一路军纪严明,颇受蜀地百姓欢迎,蜀人还帮大西军刺探明军情报,史书也未曾记载有蜀人被杀。所谓张献忠“屠蜀”,主要是第三次入川时发生的事。
三入四川遭抵抗
击败明军后,谋士向张献忠建议: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国险民富,汉高祖因之而成帝业,唐高祖得之而一统天下,据蜀北可取汉中,东可下荆楚,……近十年来,天下荒乱,唯此一隅尚称完好。1644年正月,张献忠亲率水陆大军30余万由荆州入蜀,并于同年8月攻占成都,此后,一直到1646年在蜀地亡故,张献忠都未再出过四川。而随着一步步走上神坛,当上大西皇帝的张献忠动辄喜怒无常,残杀文人、士兵、百姓,并由此衍生出许多离奇版本。
1644年6月,张献忠率军占领重庆,由汉中逃难至此的明朝瑞王朱常洛、四川巡抚陈士奇、重庆知府王行俭等人城破后“大骂不绝”,被张献忠一并诛杀。《蜀碧》记载,其时重庆城中尚有军士三万七千余人,“贼尽断其臂而纵之”;《明季南略》《蜀记》记载被砍手的明军有30余万之多,以致血流成河,流血声哗哗作响。历史上的大西军确实有“断臂”陋习,史料中就反复出现过“尽剁右手”,“川东断臂难民逃入省城”的记载,不过,30余万明军会甘愿受大西军摆布?除了军队,《明季南略》《蜀记》还记载大西军“尽拘在城男女老幼杀之”,“城内外绅士军民男妇不下数百万,尽遭屠戮”。明代四川人口仅有三百余万,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无疑要大打折扣。
攻克重庆后,张献忠当即向成都进军,沿途时有一些州县抵抗,合州(今合川一带)董克治倾其家财招募勇士抵抗大西军,大西军与之交战不能胜,相持数月之久,张献忠以爵位相诱,董克治亦不为所动。永州(今四川永州)蒋世铉召集二百人据城固守,城破后大呼“速杀我,不降也。”这些抵抗换来的往往是张献忠疯狂的报复与屠杀,资阳知县贺允选反抗被俘,“十七口俱死”;眉州“凡五千余人,悉杀之”。大凡古时义军都常屠城示威,“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料想张献忠亦难免俗。
史书并未记载张献忠取成都花费了多少时日,但从成都总兵刘佳印出城迎敌,主薄赵嘉炜决都江堰以及大西军数次用地雷轰炸成都城等史事推断,大西军取成都应该并不顺利。8月9日,成都沦陷,史书关于成都百姓的命运,却有着完全相反的两种版本。据《荒书》记载,8月11日,成都百姓被驱至中园,空中突然出现一物如同龙尾下垂,张献忠大悦,百姓遂得免死。而根据《蜀记》《纪事略》的描述,成都城在易主之初,一场大屠杀便悄然降临,大西军“不分老幼皆杀之”,“满城生灵,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屠城三日,贵贱同尽,惟少艾妇女为营伍所匿者暂得免”。如果按照《蜀记》《纪事略》的说法,大西军初入成都,成都百姓便被屠杀殆尽,《蜀碧》记载的一年后(1645年)的大屠杀便愈发无法解释,据《蜀碧》记载,当时,各地蜀兵皆反大西,成都城内时有百姓与之往来,张献忠大怒,遂于1645年11月令各乡镇村民入城居住,尔后集结兵马洗劫成都,如果去年百姓已尽,这一次张献忠杀的又是谁?
称帝成都开杀戒
1644年10月,张献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将成都更名为“西京”,以蜀王府为宫阙,设左右丞相、六部尚书。边疆土著,张献忠也乐于招抚,前后颁官印一千余方。为防止蜀民反叛,大西政权保甲制度甚为残酷:百姓出城,需告知何时归来,逾期者斩;凡参加乡试、会试的生员,迟到逾期者妻女充院,本犯剥皮,左右邻里连坐,诛十家。
张献忠、李自成各自称帝后,关系大为恶化,并一度引发无数杀戮。张献忠在成都强征乡宦入仕,又组织科举考试,招募生员入仕,本是件好事,不意有生员暗通李自成,由此激怒张献忠,五千生员在青羊宫旁被砍杀,一时河水尽赤,尸体十余日方才飘荡去尽。张献忠性格轻率易怒,宫人、官吏、僧侣只要惹其动怒,大多也难逃一死。史书记载,尚书吴继善奉命给士兵发放马匹,竟因为请求制造士兵名册被杀;一名文官则因为吸烟过多,精神不振被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吴继善投诚前曾任成都知县,之前的《绥寇纪略》便是出自其本家吴伟业之手,吴伟业连四川都没来过,因此,有历史学家认为,《绥寇纪略》中的记载也可能是泄私愤罢了。
对张献忠最夸张的记载出自晚明毛奇龄的《后鉴录》,“命四将军分路草杀。平东一路,杀男五千九百八十八万,杀女九千五百万;抚南一路,杀男九千九百六十余万,女八千八百余万;安西一路,杀男九千九百余万,女八千八百余万;定北一路,杀男七千六百余万,女九千四百余万……”四路合起来便是“六万万”,这份离奇的数据被《明史》引用,因此堂堂正史才闹出了“六万万”的笑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