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地名”考甄。
一、无为地名争议无为人杰地灵、英模辈出。历史上先后出过台湾开山鼻祖陈棱、诗人扬杰、名医章吉老、父子宰相王之道、王蔺、两朝状元焦蹈、邢宽,达官显贵数以百计。当代省部级干部中,有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陈作霖、全国人大原常委任克礼、全国政协原常委周光春、省政协原主席张凯帆等高级领导干部。军界中现任将军不下8人,国民党爱国将领3人(中将),师、厅级以上干部数千人。革命烈士达2800余人,毛泽东主席曾称赞无为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解放区(新四军七师发源地)。著名的爆破大王韩安才,渡江英雄马毛姐以及风靡全国的“无为保姆”和闻名遐迩的高沟电缆,为古镇无为增添不少色彩和耀眼光环。无为的经济连续8年跻身于全省十强行列,令世人刮目相看。无为的声名鹊起,无为地名来历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议。争论焦点归纳有三:
一是“无所作为说”源于东汉未年曹操攻吴无功而返说。持这种观点的是无为学术界三位颇具影响的人物,李世和(曾任无为县地方志办主任)、耿松林(巢湖历史文化全书副主编)、刘尧明(现任无为二轮县志副主编)。依据是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由乐史(930~1007)编著,他最早提出“无所作为说”:“无为军本巢县之无为镇,即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地。”宋《文苑英华》编纂者之一,河北大名府人宋白(约933~1010),和乐史年龄相近,建无为军时正值盛年,作为同时代人,名声、学术造诣皆为同辈中佼佼者,也力主此说。为《资治通鉴》作音注的胡三省,亦同意宋白的意见。由于史料匮乏,后世不少名人学者引经据典,著书立说,也凌霄抱柏,攀附这种观点。因而“无所作为说”在无为有一定的市场,流传演绎千年不衰,无为不少名人对此也深信不疑。
二是“无为而治说”。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是南宋无为人王■。此人1210年任皖南泾县县令,创修过《泾县志》,在所著《翼诒谋录》中载:“太宗皇帝以海内混一,四方无虞,乃于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的主纂祝穆,也附和此说。而《元史·地理志》更是一脉相承:“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所修《无为州志》,亦取“无为而治说”。《辞海》释义“无为”源于北宋无为军。无为县志在综合分析各种说法之后,也秉承此说。“无为而治”的核心,不承认曹操在无为筑城,因而,否定“无所作为说”。
三是“兼而有之说”。中国科技大学宁业高、巢湖学院杨福生、安徽师范大学王心源在2007年第1期《巢湖学院学报》上阐述了上述观点,并综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无功”说和附从“无治”说《安徽大辞典》以及《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和《安徽行政区划概述》等史料,经反复推敲,思索再三,首肯二义兼取之论。这种说法,在无为无人苟同,民间很少议论。
二、无为地名考辩
无为地名来历由于国家、省、市、县权威刊物、报纸、书籍说法各异,扑朔迷离。双方争执核心观点有三:一是曹操■地筑城与花疃筑城依据何在?二是曹操攻吴无功说法是否成立?三是"两汉时期""无为"释义是什么?为破译谜团,2008年7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先进同志委托我撰写一篇无为地名考辩文章,诠释无为地名。七个月来,我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碾转难眠,费尽心机。先后几十次拜读耿松林《无为地名由来》、刘尧明《扑朔迷离无为军──无为地名之再考辩》、李世和《作为地域名称的"无为"含义之我见》、宁业高、杨福生、王心源撰写《无为考释》、范向明《无为县名来历》、吴耀民《无为的得名》、程传衡《无巢共访濡须口》等文章,从中汲取精华,感悟哲理。参阅《无为县志》、《无为地名》、《百年沧桑话无为》、《巢湖历史文化全书》、《巢湖名人文化全书》、《巢湖》、《三国志》、《隋书》、《水经注》、《图说天下三国志》、《图说天下老子》、《中国皇帝传》、《中国宰相传》、《中国圣人传》、《两汉皇帝传》、《资治通鉴》、《上下五千年》、《五代史》、《中国通史》、《中国通史讲稿》、《二十五史》、《中国人名大辞典》、《汉语成语大辞典》、《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书籍,采撷真谛,拓宽视野。同时,还多次和无为的知情名人探索、切磋,摄取灵感。在王先进部长和无城镇党委副书记杨学茂同志安排下,2009年2月5日-8日,由镇纪委副书记潘晓林和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鲍方保等同志陪同,专赴仓头、黄雒、花疃等地考察,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从暗淡了的刀光剑影的历史缝隙中,寻觅珠丝马迹,并对争议较大的古战场遗址进行谨慎筛选,广征博采,鉴定真伪。根据仓头社区季平、倪受基(无中老师)、黄雒社区潘可胜、李家昂、花疃王启春、王启茂等人介绍,对照有关资料,对三个争执的疑点问题进行逐一剖析、甄别,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收益匪浅。
1、曹操在花家疃筑城,缺乏史料依据。有关曹操在花家疃筑城说实系以讹传讹。《方舆胜揽》:“宋无为军故治城口镇,在州城北三里,地名花家疃。”《元史·地理志》:“宋始以城口镇(今无为城西三里的花家疃)置无为军”。《安徽省志·3·建置沿革志》(1999年版):“今考证……因孙权据有东关及七宝山之险,曹操只好把后方营地建在今无城镇西南花家疃一带。”由于编纂之人并未到花家疃实地考察勘测,对该地形地貌缺乏深入了解,都是人云亦云,相互袭传,造成历史误会。今稽考,花家疃现有8个自然村,约1000亩土地,人口1000余人,7、8个杂姓,王姓居多,占现有人口四分之一,花姓极少。据王启茂老先生反映,王氏先祖乃孙权后裔,东吴亡国时,孙氏后裔被晋军追杀,大年三十晚上,孙氏家族约20余人从江南逃至无为县,隐藏在三溪乡龙王庙内躲过一劫。孙氏后裔以自制鲤鱼为接头凭证,族人一分为三,隐匿无为各地。其中花家疃王氏乃鲤鱼中节孙氏后裔,按孙氏族谱规定,活着姓王,死后姓孙,大年三十晚上作为亡国祭日,正月十五过年。该族谱中并无曹操在花家疃筑城之记录。王氏族人在此繁衍几十代,从未听说过曹操在此筑城只言片语。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花家疃面积并不大,仅一个自然村,约300人口,如今已被县二水厂征用,通过走访一些挖掘机师傅,花家疃仅存少数古墓,未见城池痕迹。对照乐史■地筑城说,花家疃地下皆为坚实的黄土板地,并不是软地,此地筑城与史实不符。况且,东汉末年,曹操官居宰相,挟天子令诸侯,手握生杀大权。每次征战,护卫禁军极多,戒备森严,小小的花家疃仅是弹丸之地,那能容纳下曹操众多的警卫军队。从有关史料分析,曹操当年在无为屯军筑城的主战场在濡须口,而不在神塘河的古栅口,更不是泥汊通江的螺丝口。再说,曹操作为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绝不会舍近求远的跑到远离主力部队的花家疃来筑城,触犯“兵家大忌”。
2、仓头筑城合情合理,符合依山傍水的行军布阵准则。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率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沿着濡须河东进,除先锋部队循进濡须口七宝山立栅布阵外,大队人马南折黄雒河,发现仓头一马平川,前有濡须河,后有太平山,行军作战,进退自如;且盛产粮食,是厉兵秣马的最佳场所,便屯兵在此。称此地为提供军粮的头等仓库,为之“仓头”。圣嘴村碾头自然村是碾米的地方,后称碾头。张广村军田自然村是驻兵屯田的地方,后称军田;因驻扎军营,后有东营村、西营村。坛中、坛西两村乃曹军练武之地。为了训练水军,曹操发动十万水师开凿一条漕河,河中之泥用于垒城墙,号无为城。据《无为地名》记载,曹操当年所筑之城并不是砖城,而是土垒城,遗址已毁,土成大队地名犹存。有人可能质疑,曹操■地筑城何义?因仓头原是沼泽地,芦苇杂草丛生,迫于江水、巢湖水冲击,泥沙淤涨覆盖成滩,地面逐渐形成上硬下软一望无际的肥沃良田,乐史的“■”地筑城因此而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对"■"字释义为城敦旁或河边的空地并不确切。
星换斗移,沦桑多变。曹操在仓头筑土城的故事正史虽未记载,但民间传说和仓头的地名、村名及漕河,却成为甄别史实的佐证。
3、曹操■地筑城,攻吴无功,因号“无为”与史籍相悖。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魏书·武帝记)同一事通鉴卷66是这样记载的。”“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江西营”指孙权驻扎在濡须水沿岸部队的总称。长江原是西向东流,但在繁昌螃蟹矶附近突然来了个近乎90度的折转。改由南向北流,故江流成东西向,岸之东称江东,反之叫江西。从《三国志》战例来看,曹操自建安十七年十月屯军仓头,次年正月,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大胜,何来“攻吴无功”之说。曹操筑土城,号无为,却被后人理解为“无所作为”,这是脱离历史事实的偏见。有人引证诸葛亮《后出师表》贬低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劳民伤财,无功而返”,视为“无所作为”的依据,未免张冠李戴。后期吴、魏虽然多次发生战争,但史书上记载曹操在仓头屯军筑城仅此一次,曹操命名土城为“无为”,实际上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的延续。东汉末年,儒家思想虽占主导地位,但也不排斥道家的辩证哲理。“无为”成了儒道两种思想的接合点,统治者与广大群众亦乐意接受。况且,“无为”一词在“两汉”时期是一种时髦的语言,最高思想境界的雅称。它既包容“无为而治”、“有所作为”的思想,也兼容“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思想。“无为”与“无所作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褒贬词汇。“无所作为”在东汉末年尚未问世,该词出自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回“诚是实理,无所作为,便是‘天命之谓性’”。
追溯史实,曹操筑城命名“无为”,是志在必得,大有可为之意,而后人却将“无为”杜撰为“无所作为”,曹操地下有知,也会勃然大怒“孰子无知,曲解老夫本意矣。”
4、无为镇名源于隋朝大将陈棱。陈棱,字长威,襄安人(今无为县)。南北朝时,群雄割据,烽烟四起,棱初隋父岘镇压叛乱,积功升至谯州刺史。父死后,隋文帝拜棱为开府。炀帝即位,授骠骑将军,后封武贲郎将。征服琉球后(今台湾)进右光禄大夫。炀帝征辽东,棱为东莱留守,后以功加光禄大夫,赐爵信安侯,右御卫将军。炀帝死,朝庭四分五裂,棱受排挤投杜伏威,被害。(见隋书64卷、中国人名大辞典)
陈岘、陈棱父子担任朝庭命官后,家乡父老乡亲及当地官员念其政绩、祖籍,为恢复历史悠久的襄安县名,呈表上报朝庭。同时,考虑到无为移民渐多,很多沼泽地、滩涂亦被拓荒者改造成良田,农民丰衣足食。民间有句民谣:“无为十年九不收,丰收一年锅巴晒墙头。”加上濡须河三个通江口招商引蝶,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建镇收税,水道渠成。鉴于民间早有曹操筑“无为城”说法,建镇名曰“无为镇”乃顺理成章。公元581年,经隋文帝批准,改蕲为襄安,始设无为镇。自此,无为镇正式纳入官制。随着无为镇经济的蓬勃发展,战略地位逐渐凸显,社会影响日益提高,这个江边小镇也引起了朝庭的重视。公元978年,宋太宗赵光义升无为镇为无为军。公元1070年设置无为县。从此,无为有了展示自己的政治舞台,揭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综上所叙,无为地名源于东汉曹操筑城命名,建镇于隋朝,盛行于北宋,辉煌于当今。如今的无为县,是安徽省东向发展、开发开放的前沿,是皖江集群城市的腹地。芜湖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狄港轮渡、巢无路、军二路、通江大道,大大缩短无为与苏、浙、沪长三角地域的时空距离。合肥机场、南京机场和芜湖外贸码头,加上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岸及四通八达的西河、裕溪河水运,构成了无为空中、水上外联通道。通讯网络敏捷,电力充足,市场经济活跃,城市基础设施达标。无城、二坝、高沟、姚沟、泥汊五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财源广进,县域经济实力大增。自1990年始,年年在巢湖市蟾宫折桂,连续八年跻身全省“十强县”行列。2006、2007、2008年,蝉联全国中部地区50强。无为县委领导全县人民用辛劳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的辉煌业绩,被国家镌刻在令人仰慕的龙虎榜上,誉载史册,彪炳千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