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壹书斋 发表于 2011-4-25 18:27:49

中国少数民族:羌 族。

  人口为306072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数为306072。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除茂汶县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羌区为北部方言外,其余羌区均为南部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元明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土官治理地方,清朝实施“改土归流”, 以流官代替了土司政权。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势力侵入羌区,与官僚、军阀、地主相勾结,残酷地压迫剥削羌族人民。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羌族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落后,有的地区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封建地主经济占居统治地位,广大羌族人民受尽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既有地租剥削,也有以换工、放高利贷等手段,对贫苦农民巧取豪夺。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再加上额外的敲诈勒索,更加重了羌族人民的负担。反动政府为牟取暴利,强迫羌人种植鸦片,严重地破坏了羌族社会的农业生产,摧残了羌族人民的身心健康。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同反动官府的相互勾结,对羌族人民进行残酷迫害,大肆掠夺珍贵药材和其他土特产品,更加深了羌族人民的苦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羌族地区的实际,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其他各业也有相应的发展。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涌现出凤仪、威州、漩口等新兴工业城镇。水电站的建设成就尤为突出,在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97%的人家用上了电灯,结束了羌族人民靠火把、松明照明的年代。过去,羌族地区没有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如今岷江江面上架起了大型混凝土公路桥两座,钢索桥三十六座,全自治县几十个乡镇通了公路。羌族地区的文教、科技、卫生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全自治县现有中学几十所,小学几百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羌族已经有了自己一代的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在国家的航空、航海、地质、冶金、机械、化工、建筑工程领域里,也有羌族第一代的科技人员。医院、卫生所分布自治县各地,对历史上流行的疾病进行了普查普治,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化艺术
  羌族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歌与民间故事的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民歌分苦歌、颂歌、情歌、山歌、酒歌、喜庆歌等多种。传说故事如《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日夜想红军》等都是珍贵的文学、历史资料。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一种古老的六声湛双管竖笛,以及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羌族还以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这些建筑包括碉楼(古称邛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筑堰等。民间工艺美术则以挑花、刺绣和编织毪子、地毯最为出色。早在明清时代,刺绣已在羌族地区盛行,后来桃花技艺也为羌族妇女喜爱。其针法除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和平绣等。图案的题材多取决于自然物。挑绣图案的内容多为吉祥如意。
  风俗习惯
  羌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男女均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包头帕,束腰带,着草履或勾尖绣花鞋。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妇女尤喜戴耳环、手镯和银牌等饰物。男女腰系吊刀和皮制钱兜。群众的主食为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喜饮自酿的酒和吸兰花烟。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常见的吃饭是玉米粥内加菜。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把猪肉块悬挂于梁,熏制成“猪膘”,随时取用。羌民的住屋呈方形、平顶,用石片、黄泥砌成,一般为三层,下层圈养牲畜,中层设卧室、锅庄和神龛,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建国前羌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夫权很大,主宰家庭内外事务。盛行包办、买卖婚姻,择婚时有着严格的阶级界线。其他如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以内多返居娘家,以及兄死弟娶其嫂,弟死兄纳弟妇等习惯也有保留。解放后,在婚姻制度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经逐渐废除。丧葬分火葬、土葬和水葬。火葬为传统习俗。
  宗教信仰
  解放前,羌族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少数民族:羌 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