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诞生和发展。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考古专家近年来的考证,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是燕国的都城。它的城址几经沧桑,它的名称多次变更。那么,北京城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后来又如何发展和变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它的历史,了解一下它的现状和未来吧!北京城的诞生 大家知道,早在约70—2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之一——“北京猿人”,就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那时候,北京城所在地区还是一片汪洋,海水一直延伸到燕山和西山脚下,形成一个海湾,地质上称“北京湾”。后来,经过永定河、潮白河的长期冲积,“北京湾”形成一片小平原,叫做“北京小平原”。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燕的都城,就在这片小平原西南部琉璃河附近的董家林诞生了。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几经易地,现在的北京城是在东周燕都蓟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故址就在广安门到白云观一带。
也许你会问:北京城为什么会在蓟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呢?这里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原来,北京小平原三面被群山环绕,南面连接华北大平原。不过,那时的华北大平原刚刚形成不久,地势低洼,有一大片湖沼,成为南北交通的障碍,只有西南沿太行山麓地区地势较高,成为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道。蓟城恰在这一交通要道的北端,从这里向西北通过南口,可直上蒙古高原;向东北通过古北口,可抵达东北平原;向东沿燕山山麓,可直抵山海关。北京城为什么不能在古代永定河渡口(即今卢沟桥)附近发展起来呢?那是因为华北夏季暴雨集中,使永定河洪水猛涨,出山后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安全,而蓟城位于距离渡口最近,又最不易受洪水威胁的永定河冲积扇的脊部,所以能够迅速成长,经久不衰。
历代的北京城 从秦到隋唐时期,蓟城凭借它有利的地理位置,在中原汉族地区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和交通贸易中心。
汉朝时,蓟城是广阳郡的行政中心。隋朝以蓟城为涿郡的行政中心。唐朝初期改涿郡为幽州,治所仍在蓟城,叫幽州城。
唐朝末年,发迹于北方的辽,南侵占据了幽州城,并将它定为陪都,改名南京,又称燕京。辽以后的金占据幽州城之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并且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金中都城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而成的,其大部分就在今天宣武区西部广安门内外一带。中都城略成方形,东、西、南各有三个城门。现在军事博物馆南面有个地名叫会城门,那里就是中都城北面最西边的城门旧址;西三环路上新建的丽泽桥,就是取自金中都城西南角一个城门的名称。金中都城兴建之后不到百年,就被北方兴起的蒙古部族骑兵付之一炬。
元朝统一中国后,认为中都“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决定在原中都城的东北郊建立新城,定名大都,并迁都于此。从此,北京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心。大都意为“汗之都”,就是帝王都城之意。大都城布局完整,建筑宏伟,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元大都城以大内(就是皇城,位置大约相当于今景山公园以北到地安门一带)为中心,其范围包括旧北京内城的绝大部分,北面伸展到今北土城。大都城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三个城门,北面有两个城门,这些门的名称多数已被人们遗忘了。今日安贞桥和安贞里的名称,就是取自元大都城北面一个城门的名称;新中国成立之前,朝阳门又名齐化门,这个名字就是沿用元大都城东面一个城门的名称。
元朝灭亡后,大都改称北平,明朝迁都这里后始称北京。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以紫禁城(即宫城)为中心的北京城的建成,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和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明朝以后的清朝完全袭用了明朝的北京城,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新中国的诞生,使北京古城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新时代。40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首都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对北京旧城进行了逐步改造。天安门广场几经扩建,显得更加宏伟壮丽;东西长安街经过展宽和延伸,成为东连通县、西达石景山的百里长街,这条新的东西轴线与过去的南北中轴线相交于天安门广场,形成了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新格局。其次,又以旧城为中心,在近郊发展起10多个新建区,逐渐形成分散集团式布局。目前城市建成面积已达42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北京旧城的5 倍。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新建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北京图书馆新馆、外国驻华使馆、钓鱼台国宾馆、国际大厦以及众多涉外饭店等新建筑,而且大力发展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大力兴建职工住宅,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8%。首都面貌正在迅速改观,朝着现代化城市迈进。
历史上北京城的发展和城址的变迁,是同解决城市供水水源问题密不可分的。北京城所在的永定河冲积扇脊部,是一个地表水缺乏的地区。蓟城和中都城的水源主要来自莲花池,而元大都城则以西直门外高粱河水源代替莲花池,同时又引昌平白浮泉水接济高粱河。到了明朝,白浮泉水断流,明清北京城则以玉泉山水源补充高粱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先后开凿了永定河引水渠道和京密引水渠道,以官厅和密云两大水库的水作水源,才有今天北京城的大发展。
北京城发展前景199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在总结贯彻执行《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83年)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为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按照这个方案的规定,规划市区是整个北京城的主体,它由市区中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的北苑、酒仙桥、东坝、定福庄、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清河等10个边缘集团组成。今后,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大力发展远郊城镇,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两侧,将矗立起党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大厦,以及一些大型文化设施,形成庄严、美丽、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和干道。旧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两侧和东西二环路两侧,主要建设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王府井、西单、前门三大全市性商业中心,将加快调整改造,建设成高水平、高档次、现代化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丰台、望京、石景山等科技园区。以故宫、旧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以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古城的格局和传统风貌特色。整个旧城将实行统一开发,成街成片改建。要加快市区绿化进程,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之,20年后的市区,要成为格局严整,布局合理,新老建筑相映增辉,交通发达,市政设施完善,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扬的现代化首都中心区。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网络,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有删节。在此,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