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一生 发表于 2012-1-14 21:38:24

滳河的文明历史与当今

  概述
  滳河滳河是 原始社会时一条重要的河流,滳河流域是我古代主要发祥地之一,黄帝时代商河流域是九黎部落(蚩尤)主要活动地。之后是东夷人莱人的居住地,并培育了小麦、建立原始的城池【麦丘邑】。夏时是商文化的发祥地,滳水在卜辞中屡见,“王其侑於滳,在有石燎有雨”、“王其寻舟於滳,亡灾”、“ 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求年於滳,求禾於滳”,可见滳河在商代是一条重要河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6?1表记》)殷墟卜辞曾多次记载殷人祭祀滳水。我国史界曾有学者对滳水这样比黄河小得多的河流被神化感到大惑不解。《殷人神化滳洹二水之原因浅析》一文中指出,其实,将卜辞记载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音韵学等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滳水流域曾是商族的起源地,是商文化的“老家”。殷人自然要奉为神灵,世代祭祀,以示永志不忘祖先发祥之地,同时亦祈求滳之神灵永远福佑殷人及其后嗣。   
  商之名当源于滳水,既为昭明居地之名,又演变为商族的族名。(摘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   
  滳河自今高唐起,经禹城、临邑、商河、惠民、滨城,至沾化分为二支入海。
  滳河出处
  《史记》夏本纪有载“济、河维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乃同。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浮于济漯,通于河”。很明显记述了在大禹治水时,这里就是沃土桑田之地。这里的丘就人们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九河其中就有滳河(鬲津)。《书疏》“李巡曰,治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在鬲县,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鬲县,今山东德县”。《齐乘》“滨州北有土伤河,西逾德棣,东至海,兹非鬲津河欤,土伤河最南,比他河差狭,是为鬲津无疑”。今以鬲津名者,为四女寺减水河,乃运河支津,由山东之恩县东北流,经德县南,折北入河北,经吴桥、宁津、南皮诸县,复入山东境,经乐那个县北,又东南入盐山县界,经元棣县北会宣惠河,由大沽河口入于海,俗称老黄河,亦曰东黄河,实西汉以前及北宋时黄河故渎也,又有新鬲津河,在山东之平原陵县,入于笃马河。这里的记载可能有误、或是读音、通假等原因记成了土伤河。
      滳河得史前文明
      据历史记载滳河流域是原始社会,莱夷、九黎部落(蚩尤)的主要活动区。黄帝灭蚩尤后,莱夷逐渐壮大并占据了九河流域、并创立了辉煌的文化。根据考古学的地层学和标型学,他们又认为龙山文化是由当地的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据此又推断,莱夷先民至少在距今7000年左右就在自己的沃野上创造着悠久的古老文化了。制陶工艺,在陶系方面,以居半数以上的黑陶为主,其中以素面磨光者犹具特色:陶质细腻,黝黑漆亮。特别是其质硬、胎薄、火候高为其它同时文化所望尘莫及。造型多样,附件部分装饰适当,使用方便。其形制之优美堪称我国甚至世界上远古制陶工艺的精华。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精巧美观的蛋壳陶,更是驰名中外。蛋壳陶制作之精美,技术之高超,在整个中华史前文化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达到了中华史前制陶的最高水平。生产工具,两城类型的石器大都经过精工磨制,并按用途不同有了明显分工;农业工具中出现了原始的锄,中耕农具的问世,说明此时农业已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式;黄铜器物出现,这比欧洲最早出现黄 铜(罗马帝国钱币)要早二、三千年。 发达的农业,莱夷是东夷诸族中较早从事农业为主,并较早的进入了文明时代的一个支族。农业的发展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人工稻米、酿酒、家畜饲养、房屋建筑等,建造最早城池【麦丘邑】,这些都说明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程度。 发达的造船业、捕捞业与航海业。长岛大浩发现龙山时代的船尾和石锚,证明莱夷航海业的发达。这都成为古代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
      商文明的发祥地
      先商部落在滳河  
      商人的发祥地,【史记有载: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姓。】有很多学者把这个商字看作【商丘】或【商洛】,王新华先生认为很不妥当的。并指出舜的都城众说不一,大都认为在山东阳谷和河南西北部一带,契的封地应在都城以外地方,又说封地在东方,按当时的地名来说,叫商的只有滳河一名,河名。另据甲骨文中卜辞记载:“王其侑於滳,在有石燎有雨”、“王其寻舟於滳,亡灾”、“ 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求禾於滳”、“求年於滳”等等。也说明商人居住在一条河边,并这条河的名字带有滳字,然商丘、商洛两地的河流名字都不带滳字,唯有滳河名中带有滳字。这就确立了现商部落主要活动于滳河流域。
      先商兴起  
      传说商人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的商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滳河流域沃野千里,自然条件适宜,加之莱人留下的生产技术,使商族迅速壮大,为灭夏打下良好的基础。
      先商文明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部落,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先商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先商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商人已学会了训牲畜和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分管理明确,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先商文明的象征。而且先商已经学会了莱人的制作瓷器技术,制作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发达的航运技术和商业是先商最杰出贡献。
      古滳河的当今  
      今天的土马河即为远古滳河。
      《水经》、《水经注》、《水经注疏》都对古滳河有详细记述:“(河)又东北,过杨虚县东,滳河出焉。滳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滳、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元和志》所记汉鸿嘉四年,河水泛溢,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滳为名。守敬按:“《汉书·沟洫志》但言鸿嘉四年孙禁议开通大河, 令入故笃马河,许商以为不可,无商凿河事,《元和志》所云,盖出后人传会。”   
      《禹贡锥指》曰,滳河行大河(指黄河)之南,漯水(今徒骇河故道)之北。《寰宇记》曰:黄河在商河城南十八里。由此可明确认定滳河在今商河境内的具体位置。商河县境内现存东温桥、卢坊等多处先商遗址,更为滳河流域是先商文化的发祥地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佐证。据陈淑卿先生《山东商文化发掘遗址编年表》可知,鲁西北和鲁西南商文化遗存的年代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从第一期直到第六期;此地域也正是古滳河的流经之处。   
         《商河县志》载:小支河(俗名古滳河),“自济阳温家桥入县境,行一百一十里,至瞻圣桥入惠民界,通志作商河,即古滳河误。”溯源循流,此水自落里坈流出,经平原县流向东南,经朱庄、张庄西南、南宫庄东北、邹家庙西南、聂庄东北入禹城县,经冯宴庄向东、经马家庙北、来凤南、夏庄北、、又东北至临邑县兴隆寺,又东北至高庄北转东南,经阎家北、马道口北至宁家寺、又东经双丰南入济阳,经李惠野家北、又东北经盛家北至新市、又北至董家进入商河县东温家桥,经安子庄南向东至西瓦村南拐向东北、经西瓦东、史家东、田家西北、石桥西北、太平庄东南向东至小仁和北、乔家北、赵屯北、小胡家北、小李家北,至后王家东北分为两支:一支东北至邴桥,一支朝西北流经康家、由河埃李东南向东拐、经路家北、李桥南、陈家南、刘家南、晋家南至邴桥汇合,又向东北经扒牯李北、于屯北、邹家北、小石家北、豆家北、王坡家北、王老庄北经瞻圣桥流入惠民;经西寇东、大沙窝东、隋家西、张家集东至于家寨南,再向东经大朱家东、又东北至后娘娘坟、又东拐东南至郝家北、钱屯北、又北转东北经钦风南进阳信界,经沙窝南、西官庄北又回惠民界,经牟家北、尹家南至桑落墅南、河南梁家北、苏家堡南进滨州界,经孙家集南、吕家桥南、又东北经堡集镇南、又东北刘集西过吕家桥、又东北分二流,一入漯水、一经吕家桥转北至兰家遗址、又东北并付家河入海。      
       这条历尽沧桑的古滳河,虽经常年淤塞,但故道依然清晰可辨;虽流域内各地俗名有异(商河县及邻县今称“土马河”),然依旧上下贯通、一脉相承,仍以其苍老的容颜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商河及其流域的人们默默做着贡献着,苍老的古滳河啊人们会铭记你的-----土马河。

潇洒一生 发表于 2012-1-16 07:33:42

滳河流域是商人的发祥地,该河在今黄河以北徒骇河北商河城以南的土马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滳河的文明历史与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