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从学考。
一般史料记载,王艮幼年因贫失学,至二十九岁忽遇梦而悟,从此刻苦自学,再经王守仁的教育,终成大家。“王艮本为一个粗识字的灶丁,在19岁以后开始读《大学》、《论语》、《孝经》。在文化基础极差、居所又偏处在海滨辟地、且无名师指点的困难条件下,发愤刻苦自学,‘默坐体道’、‘闭关静思’。”《百度百科•王艮》《明史•儒林•王艮传》中记载“艮,字汝止,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艮读书,止《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有客闻艮言,诧曰:‘何类王中丞语。’艮乃谒守仁江西,与守仁辩久之,大服,拜为弟子。”
在《王艮年谱》中则有如下详细记载:
己酉,孝宗弘治二年,年七岁。受书乡塾,信口谈说,若或启之,塾师无能难者。
癸丑,六年,十一岁。贫,乏束修资,成塾,服家事。
辛酉,十四年,十九岁。奉守庵公命,商游四方,客山东。
癸亥,十六年,二十一岁。家居。措理财用,不袭常见,而家日裕,每推其余于邻里乡党。初多异之,寻皆以为不能及。
乙丑,十八年,二十三岁。客山东。有疾,受医家法,愈因究心焉。
丁卯,武宗正德二年,二十五岁。客山东。谒孔庙,叹曰:“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奋然怀尚友之志。归,诵《孝经》、《论语》、《大学》,置其书袖中,逢人质义。
己巳,四年,二十七岁。道有所未悟,则默坐静思,夜以继日,期于有得。有必为圣贤之志。
辛未,六年,二十九岁。一夕,梦天坠,万人奔号,先生独奋臂托天起,又见日月列宿失次,手自整布如故,万人欢舞拜谢。醒则汗溢如雨,顿觉心体洞彻,而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益切,因题其壁曰:“正德六年间,居仁三月半。”
庚辰,十五年,三十八岁。时文成讲良知之学于豫章。塾师黄,吉安人也,闻先生论,曰:“此类吾节镇王公之谈。”先生喜曰:“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是天以某与王公也。”即日买舟往。至,则以诗为贽,由中甬据上坐,…讲及良知,曰:“简易直截,予所不及。”下拜,隅坐。明日,复入见,曰:“绎思所闻,轻易拜矣。请与再论。”公曰:“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为苟从,予所甚乐也。”复上坐,反复辨论,曲尽端委。心大服,退执弟子礼,师事焉。居七日,告归。
然而王艮真的是因贫而辍学,然后自学成才的大学问家吗?我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分析,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一、古代文人都以清贫为荣。
从魏晋开始文人便自我标榜家贫,如“竹林七贤”中的向秀与吕安同在山阳灌园以自给,刘伶在家赤身裸体,阮籍“穷途之哭”,阮咸七月七日以杆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更描述自已的家境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杜甫则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今我一贱老,裋褐更无营。”。元稹则有遣悲怀三首,将自已写得十分淒苦,如“野蔬充膳甘长藿”、“贫贱夫妻百事哀”等名句。韩愈则说自已:“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唯朝夕芻米仆赁之资是急”。欧阳修幼年则“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翻开历朝历代的诗文集,类似的文词比比皆是。这足以证明,讲叙王艮的贫穷,并不是真的衣不蔽体,穷得揭不开锅,而是表明清寒素白而已。
二、王艮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
王艮的迁泰始祖王伯寿是一名儒医,其子孙世世代代也是儒医。《王艮年谱》中“王艮在乙丑,十八年,二十三岁。客山东。有疾,受医家法,愈因究心焉。”刘一中等的王心斋奠文里叙述王艮在海滨讲学,说道:“华扁金鍼,开聋抉瞽。……因病授药,成德达材。”(遗集卷四)以华佗、扁鹊,金针授药, 比拟讲学之发聋振瞶,开悟人心,当为双关之语,可见王艮讲学,同时亦以医术治病。他有金针术,受倒仓法,又因病授药,其医术实自家传。古代,医生这一职业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其收入丰厚。王家世代为医,固其家境必不贫穷,从王伯寿迁泰时其财产装了三辆马车、五艘大船也可以说明其富有。所以,王艮不可能因贫辍学。
王艮的祖先虽然是被强制性地贬谪到安丰场,但却仍然担任百夫长这一职位。百夫长即里长(相当于现在村长或居委会主任)。《明史•食货志•户口》上记载:“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由此也可见,王艮的家庭肯定不是贫穷的。
《[雍正]泰州志•人物》:“王虹,字纪芳,安丰场人。早年喜侠好施,生大儒心斋先生,中年乐善不倦,古朴坦夷。”王艮的父亲也是百夫长,从他需要接待皇帝宠幸的太监来看,可能已升至总催(相当于现代的乡长)。从年轻时开始就乐善好施,以致于受到朝廷的嘉奖“岁给粟帛”。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显然是难以办到的。
综上所述,王艮十一岁辍学肯定不是由于经济困难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需要探讨的原因。
三、社会地位是造成王艮中途辍学的根本原因
王艮出身灶籍,这是当时社会地位比较下的一个阶层。在明代,等级制度仍很严格,除王公贵族、官僚士绅外,广大的劳动群众即农工商都属于平民阶层,其他如军户、僧户、道户、阴阳户、医户、灶户等,虽均具有良民的地位,但因为不属于农本,往往为社会所歧视,实际属于半贱民的范畴。至于乐户、娼妓、蛋民、乞丐等,明显属于贱民的角色。他们不能与良民联姻通婚,居住与着装都有限制。在明代白话小说中有若干篇名著即是描写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一个穷苦的士人莫稽在穷困时娶了富有的乞丐头子的女儿金玉奴,当时他觉得很称心,因为他“不费一钱,白白的得了个美妻,又且丰衣足食”。但是等到一旦及第做了官,金家的婚姻便立刻成了他“终身之玷”了。造成这场婚姻危机的不是金钱(因为金家很富有),不是女色(因为金玉奴既美丽且温柔多情),惟一的缺陷就是金家的社会地位低下-贱民。
《明史》上记载的科举制度是:“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日荐举,日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於是矣。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其径由学校通籍者,亦科目之亚也,外此则杂流矣。…荐举盛於国初,后因专用科目而罢。铨选则入官之始,舍此蔑由焉。”“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损赀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
明代早期,读书人步入仕途,除了参加科举外,尚可通过荐举做官,中期以后,则只能通过科举一途。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考取邑庠生(秀才),未考取秀才的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然后再当上国学生(举人或监生)。入监的方法可以由考试(举人)、论资排辈(岁贡、选贡、恩贡)、用钱购买(例监、纳贡)、继承或赏赐(荫监)。在取得国学生资格后,才能参加全国性考试(考进士)。
王艮能否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仕途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要参加科举,首先要取得童生的资格。而明朝中后期规定凡灶籍、冷籍均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对于冷籍(三代之内无人考取功名的)尚可通过借籍(承嗣于有参加考试资格的人家)的方法来参加考试。但对于灶籍和贱民(如轿夫、吹鼓手、厨役、剃头匠、裁缝、乐人、娼妓、守墓人等)是不得参加考试,也不得通过捐纳的方法担任吏员。王艮因为隶属灶籍,所以终生被无情地剥夺了参加考试的资格。
明清的科举考试,考试的内容范围是《四书》和《五经》,考试的方法是写八股文。所以在邑学和私学中所学习的也都是《四书五经》和制艺(写八股文的方法)。王艮因为不能参加科举,所以就不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这才是王艮中途辍学的真正原因。当然,王艮不愿意也不能直接讲:我是个低贱的半贱民,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中途辍学。只有推诿为因家贫付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
四、王艮的知识来源
王艮能被称为一代大儒,其知识一定渊博,这从他后来的老师王守仁给他的评语“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此真学圣人者。”中也可以看出。王艮的知识是否单纯依靠自学无师自通所获得?,亦或通过睡梦中天人相授所获得的呢?情况当然不会如此简单。
王艮的童年及青少年应当是在泰州或姜堰度过的,因为这里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关于王艮家庭居住在姜堰或泰州的考证,见拙著《王艮、王栋、王襞家世考》)
王艮在少年时代(七至十一岁) “受书乡塾,信口谈说,若或启之,塾师无能难者。”这阶段主要是进行识字和写字的学习。老师讲述的字义,王艮能够举一反三,融会旁通,表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
王艮在十一岁后离开乡塾,“服家事”,直至十九岁。服家事即从事家务劳动,试想一个十一、二岁时的孩子能从事什么样的家务劳动,而且王艮的母亲健在,家中尚有诸嫂、姐姐,更不可能让一个小男孩去进行家务劳动。那么这段时间内王艮做什么事呢?答案应该是继续学习。
王艮的家族世代儒医,具有相当的文化基础,其族祖、族叔、族兄弟因未曾隶属灶籍,所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如泰州及姜堰二支的族曾祖王文质、王文彬均为太医,授承事郎;族祖王纪为工科给事中;族叔王省斋为大理寺评事,授文林郎;族叔王瓒中举,为正千户;族兄王子敬为礼部郎中,族弟王栋为北直深州学正等等。他们的子、孙、兄、弟中有不少人与王艮年龄相仿,王氏家族此时已经比较大了,仅姜堰二房与王艮同辈的就有五十余人。加上安丰长房、泰州三房的不下百人,这么多的子孙,一般家族极可能设立一所义学,以供族中弟子及亲戚中不能延师的,免费入此中学,举家族的一个老学究(类似《红楼梦》中的贾代儒)做司塾(或称塾掌),率领子弟们学习。当然,在这样的习环境中,学习是比较自由的,一部分人可以钻研经书,而王艮可以选择志书。
十九岁至二十五、六时,王艮一面经商,一面游学。主要地点在号称礼义之邦的山东,身边放着《孝经》、《论语》、《大学》等书藉,“逢人质义”,即虚心求教。这一阶段的经商和游学,使王艮大开眼界,知识面更加丰富,为王艮知识的积淀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二十七岁后至三十岁前,王艮主要是对自已所学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进行整理、归纳和升华。至于什么悟道、什么梦天,那不过是王艮为传播其叛经离道的学说所放的一系列烟幕弹而已。
综上所述,王艮家庭並非穷困潦倒以至于贫而辍学,而是因为其出身灶籍丧失科举资格不能入学。但王艮并未放弃学习,而是通过家族义学与同族青年共同学习,以及游学、拜师等方式积淀知识,并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终于成了一代大师。
辛卯孟夏义门后学王通敬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