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一生 发表于 2012-1-30 04:59:50

从正史记载来看瑯琊王与太原王的关系。

  正值纂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并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琅琊王氏族贤热情关注和支持的有利形势下,借《望族文化》第三期出版之机,谈谈有关望族文化研究和修谱的问题,大有俾益。
         从大的范畴讲,谱学研究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或一种补充和发展,在某些方面,谱学研究又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譬如,《世本》、《史记·世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二十四史》中的许多人物传记,史官除了取自当时国家流行的档案材料和对当时时事的采撷外,有不少来自当时的谱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必须严肃认真地去做。也就是说,修谱工作的开展,应以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历史资料进行广泛搜集、整理、比较、考证,从而做到去伪存真,使之符合历史真实。在这一工作中,当正史与谱牒发生矛盾的时候,当然要以正史为主,但要找出原因,因为这又不是绝对的,有时正史记载是依据谱牒而叙述,因此,在正史、谱牒与新发现史料以及历史、文物记载在诸如辈份和生卒年差别较大、重名人物发生矛盾时,就需要认真审视了。这是首先谈到的第一个问题。
         所要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谱牒虽对历史有所补充和发展,但毕竟不同于历史。一般历史记载,史官除了对皇族和礼仪有所忌讳外,对一般人物立传,大多比较真实可信,而在谱牒撰修方面,往往出现为亲者讳或因避祸而语焉不详,并且拉名人入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这就要认真甄别其真伪了。再就是有些谱牒撰修者和研究者,因文化水平和史料限制,往往对历史时代变迁和郡望形成还没弄明白,就遂意改变历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后都弄颠倒了,不着边际地去修撰什么诸如《王氏总谱》、《王氏通谱》之类。譬如,有关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问题,本来史有所征,已成定论,可是有些人却不察历史发展源流,任意杜撰。查史籍,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划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由此,汉朝开国,始有郡望。那时,随着经学的发展,所谓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只有这时才开始出现。在此之前,诸如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始祖王子晋及其子王宗敬,所居之地只能称籍贯而还不是郡望,其历史籍贯先后居住洛阳和由此不断向外地迁徏,使籍贯变迁,即便是迁居过籍贯至所谓所属太原郡的晋阳(况且此事只有做为思想家的王符《潜夫论》所记),也只是籍贯的变迁,如同王子晋的八世孙王错在东周先仕魏国后奔韩国,十六世孙王翦籍贯随父祖辈迁居频阳东乡,而还都不能称大梁王氏、新郑王氏,也不能称太原王氏,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依据王子晋后裔随历史籍贯的变迁,到了秦末汉初即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离的时代,由王离长子王元与次子王威兄弟二人以秦国贵族即功臣后裔的身份为躲避战乱,保护家族,便由频阳东乡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迁居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温泉镇皋虞村。对此,宋代著名历史学家欧阳修、宋祁撰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先记述琅琊王氏衍变发展源流说:“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徏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这是琅琊王氏衍变发展源流。同书嗣后又记述太原王氏衍变发展源流说:“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后汉连聘不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从郡望上讲,琅琊王氏脉祖王元在前,太原王氏脉祖王威在后。若按王元四世孙王吉代数计算,王威九世孙王霸做为东汉光武帝时代著名经学家,应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王吉的五世族孙,由笔者重新考证的琅琊王氏世系王吉——王骏——王崇——王升——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王览代数计算,王霸与王遵当是族兄弟。当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时也有错讹之处。譬如,说“霸生咸,咸十九世孙泽,字季道,雁门太守。生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显然,“咸十九世孙泽”应是“咸孙泽”的笔误。因为若按前面谈到琅琊王氏从脉祖王元到裔孙王祥、王览兄弟,即便是补上了王升、王音、王书三代,仍然只有十三世,便到了生于汉末仕魏又仕晋的王祥、王览兄弟了;而从王离次子王威至王霸已经九世,加上王霸生王咸一世,为十世,如果再加上王咸十九世孙王泽,便为二十九世了,到王泽之子王昶,便是三十世。王昶三国时仕魏官司空,王祥、王览兄弟也先仕魏,后仕晋,为同一时代,那么,长子王元只传了十三世便至仕魏的王祥、王览兄弟,次子王威传了三十世才到仕魏的王昶其人,其中相差十七世,这做如何解释呢?显然,系《新唐书》的撰修者笔误或集体撰修不慎使审稿出现差错或传抄者弄错而没有校对出来,或在后世流传中出现差错,以至把王咸之孙王泽误写成“咸十九世孙泽”了。若按王咸之孙王泽计算代数,从王离次子王威到王昶,传至三国时代魏为十三世,这就与王离长子王元到三国时代先仕魏的王祥、王览兄弟为十三世相符合了。
         但笔者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纠误的同时,也郑重指出: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郡望形成为秦末汉初,其先后次序为王离长子王元与次子王威一起由频阳东乡避居琅琊皋虞。王元为“辟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这个“后徒临沂”,指的应是后人迁居临沂,因为下面又有“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徏临沂都乡南仁里”一段话,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事实如此。《琅琊王氏宗谱》也清楚记载:“即墨有祭田和宗祠。”王吉是汉代著名经学家,因病辞官,卒后仍回葬于琅琊皋虞,墓在今山东省即墨市温泉镇西北三公里处的丘陵坡地,计有二十六座坟茔,总称王吉汉墓群。王离次子王威,大概于西汉开国后才出任扬州刺史一类官职呢。当时的扬州官署设在江东建邺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而非今日江北的江苏省扬州市,那时江北扬州为广陵郡。王威九世孙王霸做为汉光武帝刘秀时代的著名经学家,与其妻及子隐居不仕,“居太原晋阳”,被当时人称为“太原俗党”,此人除了《新唐书》有所记载外,《后汉书》隐逸传也有记述。由他做为太原始祖,这便是太原王氏的由来。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于最后概括由王子晋传承的王氏说:“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琅琊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京兆王氏是周文王少子毕公高之后。对此,历史记载十分清楚。可是,有人却偏偏节外生枝,并把离开严格历史学考证范畴诸如海外拼凑流传的支离破碎而又漏洞百出的《太原王氏》、《太原王氏通谱》之类,杜撰出什么渊源、系姓始祖、太原世表、琅琊世表、江左世表、咸阳世表、固始世表、闽台世表、新安世表、三槐世表、赣湘世表、潮州世表、琼崖世表、海外播迁、总说、太原王氏历史名人传之类,无视历史或不察历史,以至把王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俭、王褒等琅琊王氏名人统统篡改列入到太原王氏世系源流中,颠倒主次关系,使琅琊王氏变成太原王氏的分支,并由此杜撰编造出琅琊世表、江左世表、咸阳世表三个部分,变得不伦不类。尤其令人难以容忍的是,这些不加考证、任意杜撰的所谓谱牒,竟然得到某些名人或有教授、研究员头衔的人的跟风盲从,使历史研究变作儿戏。关于这个问题,已故著名作家、学者王汝涛教授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一书中已经进行详细考辨,因为下期笔者尚有一篇纪念王先生的文章发表,将详细谈到这个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此外,江苏省研究谱牒的著名学者王耿先生,对于琅琊王氏名人、世系问题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谬误,也加以纠讹、廓清。还有浙江省研究王羲之的著名学者王云根先生,对于有关琅琊王氏世系和王羲之研究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 本帖最后由 潇洒一生 于 2012-2-1 18:31 编辑 ]

潇洒一生 发表于 2012-1-30 07:00:10

:)

潇洒一生 发表于 2012-1-31 07:36:10

:hug:

潇洒一生 发表于 2012-2-5 19:11:46

:lol

潇洒一生 发表于 2012-2-17 13:23:02

:hug:

飞腾昀 发表于 2012-6-16 00:10:16

:)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样讲我算是太原王氏的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正史记载来看瑯琊王与太原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