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槐王氏繁盛之因。
三槐王氏的后世子孙为何会显得如此枝繁叶茂?可以作以下三个方面的猜想:第一 ,这是一个重视科举考试而又深得科举考试之惠的宗族。科举考试改变人的命运,在唐宋时期已经显现出来,而到明清时就更为突出。三槐王氏从立族之始,就形成了重视读书科考的风气。“三槐堂”的耀眼声名和和代代相传的家业,为三槐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有人总结,历史上留名后世的王姓人据各大姓氏之首,鉴于中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极浓的国度,这些留名的王姓人,大都是居于一官半职的人。在这些人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三槐王氏子弟虽然进入仕途的人数比较多,但他们大都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历史功绩或影响,,多混迹在中下层官员之列。这种状况的坏处是,他们很难被人关注;好处是,使他们避免了豪门大族的大起大落,同时,一官半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又足以促使一个家庭、或一个小家族在地方上获得优于其他人的生存和繁衍空间。
第二,这是一个内部凝聚力很强的宗族。历代王姓人都重视修谱,至今,王姓人留下来的谱牒是各大姓氏中最多的,而三槐王氏留下来的谱牒又占到所有王氏谱牒总数的40%左右,这说明三槐王氏是最重视敬宗收族工作的。敬宗收族并不是简单地做一做形式就可以了,它需要来自宗族内部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支持才能做得更出色。这种凝聚力体现在宗族内部,就是宗族子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共同促进宗族的繁荣和壮大。
第三,“三槐堂”这块牌子的吸纳力使得更多的王姓人愿意聚集到三槐王氏的门下。说三千万的三槐王氏后人全部都是王祜的直系后裔,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这就不能不联想到“三槐堂”这块牌子。从开封曹门外的三槐堂,到莘县的三槐堂,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数不清的三槐堂,再到由三槐堂衍生出来的“槐荫堂”、“植槐堂”等等,“三槐堂”的名声传播之广,它被王姓人的认同之深,怕是没有其他的堂号可以相比了。王姓人的基数在历朝历代就比较多,基于对“三槐堂”的倾慕,其他郡望的一些王姓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汇入到三槐王氏中来,应该是可以想见的过程。
以上猜想或许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可能会为我们打开探究三槐王氏的壮大之谜提供一些思路。揭示三槐王氏的壮大,从很大程度上就等于揭示了整个王姓的壮大。
王姓为什么能成为中华各大姓氏中的第一大姓呢?现在可以用一句话来作个梳理了:王姓拥有最多的源头,这是她的先天优势;在魏晋南北朝的贵族时代和唐宋的科举时代,她又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是最好的蓄势阶段;在随后的明清时期,直至建国以后,社会提供给人口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王姓大势发力,终成第一大姓。
赞同
我以为,以上猜想完全符合历史事实,道理就是你说的。其实,我们要有一个对三槐王氏的研究机构,这种研究对天下所有姓氏都有益处,因为至少可以作为对子弟教育的方式方法。新安王氏有一个王壁文化研究会,我们也可以做这方面的努力。 赞成。希望共同努力,让三槐王氏文化发扬光大。
关于成立三槐堂文化研究会暨三槐文化论坛的建议
首先完全同意新华、诗华二位宗亲的意见,我们也可以成立一个三槐堂文化研究会,並在一些地方设立分支。关于研究的方向,我的愚见是:1.广泛收集有关三槐堂的各种资料,包括史料、地方志、家谱及现代研究文章;
2.尽量让各种意见的人发表意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搞一言堂,让少数人畅所欲言,有时真理会在少数人的手里;
3.在论坛里设立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三槐堂的文化讨论;
4.广泛联系三槐堂系的宗亲,共同襄助研究;
5.关于三槐堂的郡望,先不定框框,待研究有一定进展后,再行斟酌。
以上意见可能还不成熟完整,仅供参考,希望各宗亲发表自己的看法。
很好
还请各位宗亲积极搜集有关三槐王的史料,及各地分支与王祐、王褒的关系有用正史记载,或权威谱书等等 :hu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