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路通 发表于 2012-2-29 21:43:57

关于编纂《王氏人物史料钩沉》的说明(代序)。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姓氏中,王姓是文化底蕴极为丰富的一个姓氏,在历史上各朝各代中,王姓一直是作为名门望族而存在的。周代“胙土命氏”,封建分封,“以地望别贵贱”。秦汉置郡县,大族引之称“郡望”。西汉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王氏由于其始祖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身份也很高贵,王翦父子为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王氏自然也侪身于名门之列。
  魏晋行九品中正制,重家世,形成“门阀”制度,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地域性的名门望族,是为“地望”,其族人外迁它地,也以原地望为荣而称原地望。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到了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姚、王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到宋代编撰了《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前八姓。在历朝历代的姓氏排列中,王姓作为中华的一支大姓,一直排在前列。
  在王氏受姓后的二千多年里,王姓人群星璀灿,人才辈出,枝繁叶茂,光耀华夏。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王姓的宗亲自然想要知道他们的家世渊源,追溯祖宗的功业。而有志于家谱和家族历史研究的宗亲和对王姓家族研究的学者,常苦于资料浩如烟海而茫无头绪。
  在此情况下,我不顾自己年近古稀、才疏学浅,为缅怀先祖,发扬祖先的道德事业,愿尽自已微薄之力,将自己所能搜集到的典籍资料中关于王氏人物的记载进行摘编,并将一些重要的资料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编纂一本《王氏人物史料钩沉》,以方便宗亲阅读、查询。初步确定分为四个部分:一、先秦史料王氏人物摘编;二、廿四史王氏人物摘编;三、其他史料王氏人物摘编;四、与王氏相关重要文章今译。
  由于本人能力和所收藏的资料有限,编辑中肯定会有很多的错误和遗漏,祈望王氏诸宗亲及研究王氏历史的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予以斧正。
  这本《王氏人物史料钩沉》的内容,根据完成的情况,将陆续在本人的个人空间内发帖上传。由于资料收集的困难,发帖的次序可能有些颠倒错乱,待全部完成后再重新整理,乞希谅解。各位宗亲如能有关于王氏历史名人的资料、线索,亦望能不吝赐予。并望能对我编纂这本《史料钩沉》提出宝贵的建议、补充、批评和纠正。
               壬辰二月泰州义门后学王通敬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编纂《王氏人物史料钩沉》的说明(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