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槐王氏成为最大支系的猜想。
据统计,到今天,三槐王氏的宗亲人口达到了三千万人以上,在所有的王姓大系中,这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支系。一个从北宋初年、由一个人在庭院里种下三棵槐树才开始发达起来的宗族,何以会发展得如此壮大呢?至今,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细致地研究。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揭示王姓为什么会成为中华第一大姓将是一个重大贡献。
本文当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能试图从几个侧面作一些猜想,猜想的目的,在于引起更多谱牒学界的行家里手们来参与破解这一十分富有价值的历史命题。
1、三槐王氏的历史迁播
其实,三槐王氏的迁播,跟历史上的很多大族的迁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史料反映,在北宋时期,只有少量的三槐王氏子弟因为做官而落籍某地,没有形成迁徙的规模。
随之而来的是两宋之交,在宋室南渡的时候,一大批王氏子孙迁到了南方,以定居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为最多。
到今天,三槐王氏宗族的后代,已遍及全国各地,从中原地区辐射到南京、苏州、昆山、绍兴、余姚、太仓、漳州、泉州、南靖、晋江以及广东的揭阳等地,大西南、两湖也有分散支派。
三槐王氏的海外迁播发生在明清时期,这跟明清时期南方沿海省份大量民众“下南洋”的历史紧密相连,尤其是清中叶以后此风更甚。在这个过程中,三槐王氏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有的还经此远徙欧美。
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三槐王氏发展成了王姓中最大的一个支系,到今天,宗族人口达到三千万以上,将近占到整个王姓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的繁衍速度, 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宗族中都找不到第二例。
这一现象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得到应证。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到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要全面展示三槐王氏壮大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这需要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其工程之浩繁是可以想见的。这里只能以三槐王氏的一个重要分支——三沙王氏的概况来稍作说明。
在《王祜》一节中已经讲到过三沙王氏的一些基本情况,这支王氏是三槐王氏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三沙王氏就是在两宋之交宋室南渡时形成的,其南迁始祖的名字叫王皋。
王皋是王旦的直系曾孙,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是:
王旦→王素→王巩→王皋
三沙王氏的宗谱记载,王皋,字子高,世袭殿帅府太尉。靖康之变后,他的任务是率领全家护驾孟太后,随宋高宗南渡长江。
这个孟太后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宋哲宗的异母弟宋徽宗即位后,孟太后曾一度被废,居住在民间,这使得她躲过了被掳北方的命运。宋高宗南渡时,把孟太后也一起带到了南方。
完成这一护驾任务后,王皋定居到苏州荻扁乡。他生三个儿子:长子王易,袭殿帅府太尉之职,迁昆山沙头一带居住,称东沙支;次子王泽,仍居住在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盈,分居无锡白龙山一带,称西沙支。三沙王氏就是这样来的。
几百年来,三沙王氏当中居官者虽然不少,但并不见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或在某个领域里特别拔尖的人物,倒是在人口的繁衍上呈现出一股强劲势头。至今已传承三十多代的三沙王氏,子孙遍布长江中下游两岸,其中,苏南、浙北是最密集的地区。
三沙王氏外迁的也不少。有人做过统计,把《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冠有“三沙”名称的家谱目录列举出来,发现三沙王氏的分支达到了400多支以上。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 ,但相信其规模应该是相当庞大的。
同样的特点从三槐王氏的其他分支,譬如江苏昆山王氏、太仓王氏等身上也能反映出来,这里就不细举例子了。
再来看看分散在国外的三槐王氏分支。
据“太原王氏研究会”所作的实地调查:在泰国有一支王氏叫河内王氏,这一支王氏在泰国经过三百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已达到一万二千多人,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而追根溯源,它是三槐王氏的分支。
河内王氏迁徙的过程是这样的:三槐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苏太仓后,形成太仓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间(1341——1368年),太仓王氏中的一支开始入闽,先是居住在龙溪珩坑村,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叶,这支王氏迁至南靖县靖城乡,依然沿袭龙溪珩坑村的村名,称为南靖珩坑,“珩坑王氏”的称谓也未改变;到明末崇祯年间,珩坑王氏再度迁移,迁到广东的揭阳,定居揭西县河内乡,被称为“河内王氏”;河内王氏发展到清朝中后期,出了一个叫王弘毅的人,他通过海路到了泰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这样,在近千年的时间里,这支王氏分别从其上一级的母体中经历了六次分离,最后在泰国形成一个巨大的宗族群落,其“河内王氏”的称谓依然不改。
2、对三槐王氏和整个王姓的历史猜想
三槐王氏的后世子孙为何会显得如此枝繁叶茂?可以作以下三个方面的猜想:
第一 ,这是一个重视科举考试而又深得科举考试之惠的宗族。
科举考试改变人的命运,在唐宋时期已经显现出来,而到明清时就更为突出。三槐王氏从立族之始,就形成了重视读书科考的风气。“三槐堂”的耀眼声名和代代相传的家业,为三槐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
有人总结,历史上留名后世的王姓人据各大姓氏之首,鉴于中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极浓的国度,这些留名的王姓人,大都是居于一官半职的人。
在这些人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三槐王氏子弟虽然进入仕途的人数比较多,但他们大都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历史功绩或影响,多混迹在中下层官员之列。这种状况的坏处是,他们很难被人关注;好处是,使他们避免了豪门大族的大起大落。同时,一官半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又足以促使一个家庭、或一个小家族在地方上获得优于其他人的生存和繁衍空间。
第二,这是一个内部凝聚力很强的宗族。
历代王姓人都重视修谱,至今,王姓人留下来的谱牒是各大姓氏中最多的,而三槐王氏留下来的谱牒又占到所有王氏谱牒总数的40%左右,这说明三槐王氏是最重视敬宗收族工作的。
敬宗收族并不是简单地做一做形式就可以了,它需要来自宗族内部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支持才能做得更出色。这种凝聚力体现在宗族内部,就是宗族子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共同促进宗族的繁荣和壮大。
第三,“三槐堂”这块牌子的吸纳力使得更多的王姓人愿意聚集到三槐王氏的门下。
说三千万的三槐王氏后人全部都是王祜的直系后裔,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这就不能不联想到“三槐堂”这块牌子。
从开封曹门外的三槐堂,到莘县的三槐堂,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数不清的三槐堂,再到由三槐堂衍生出来的“槐荫堂”、“植槐堂”等等,“三槐堂”的名声传播之广,它被王姓人的认同之深,怕是没有其他的堂号可以相比了。王姓人的基数在历朝历代就比较多,基于对“三槐堂”的倾慕,其他郡望的一些王姓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汇入到三槐王氏中来,应该是可以想见得到的情况。
以上猜想或许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可能会为我们打开探究三槐王氏的壮大之谜提供一些思路。揭示三槐王氏的壮大,从很大程度上就等于揭示了整个王姓的壮大。
王姓为什么能成为中华各大姓氏中的第一大姓呢?现在可以用一句话来作个梳理了:王姓拥有最多的源头,这是她的先天优势;在魏晋南北朝的贵族时代和唐宋的科举时代,她又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是最好的蓄势阶段;在随后的明清时期,直至建国以后,社会提供给人口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王姓大势发力,终成第一大姓。
把对王姓的历史猜想跟对三槐王氏的猜想放在一起,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远古时代,王姓拥有着最为高贵的血统,虽然在失去王位时,她曾有过淡淡的哀愁,但在中古时期,她迅速找准了位置,成为最骄傲的贵族。而到了科举制时代,她又懂得转身,马上调整好角色,成为科举制的受益者。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你能看出王姓较为明晰的宗族轮廓,这似乎是她生息繁衍的保护膜。
到了近古,她早期的那种煊赫声势不见了,她变得很安静,她的子孙也大都显得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尤其是在近现代史上,王姓人几乎很难出几个浮现于历史界面的一流人物。她就是那样平凡,但就在这种平凡下面,暗藏着一股潜流,一股王姓人口激增的潜流。或许,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王姓就是中华第一大姓了。
2007年4月,公安部根据最新人口统计向外发布,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一,人数达到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这更像是以法定的形式肯定了她的位置。
在寻常巷陌中发展成为中华第一大姓,这应该是王姓“不王而王”的崭新境界。 本人拙见,还请见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