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县汤集三王庄王氏宗谱序言。
淮阴县汤集三王庄王氏宗谱序言于公元1997年4月
国有历史,县有县志,家有宗谱,皆史料也。我们王氏宗谱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二十二世人已出世不少,可知我们王氏之宗谱不短矣。至于王氏是何来历族人尚有不知者。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中国古代自有国家形成以来,一国之主称为王,国王的子孙很多,他们的后代多以王为姓,其分支很多。我们始祖这一分支居住在山西太原一带,因清乾隆年间,那里社会治安动乱,加之年景不好,为生活计,由十四世祖多人率妻与子女远离家乡,外出谋生,有的流落苏南定居,有的流落苏北定居,也有的先在苏南定居后又迁居苏北。曾如先辈老人传云:定居清河县北乡即现今淮阴县城西北乡的三王庄、蒲塘口、王梨园及三里庄的几位世祖是近门世祖,故在定居不久即协议,从山西太原王氏宗谱原谱十五世起建立王氏宗谱分谱,分谱续定已有二百多年,曾经历清末动乱、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近期“文化大革命”,各处宗谱失落无遗,故族中人士倡议续谱,经续谱办事人员数月之努力,方将族中宗谱初稿完成,即付印刷。
此次续谱,使族中人士略知本族源流,亦呈现先人功绩,褒扬后来风采。如十七世礼门公兄弟二人,一个是清光绪年间文秀才,一个是武秀才;十八世乐田公为革命烈士,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纵六师十八团副连长,1946年11月牺牲于辽宁牛家屯战斗;再如从山西太原来仅几家数口人,现在已发展到二百余户,千余人之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近年来均有相当程度发展和提高,确实振奋族人心情。续谱之际,望能光前裕后,振我宗族,兴我国家。
2012-3-15 王守林 誊录
淮安市淮阴区汤集三王庄变迁述略
淮阴县城西北汤集有庄曰“三王”,东邻渠西、淮沭二河。三王庄始建于清高宗乾隆年间,至今已历九世,二百余年矣。薪火相传,人丁兴旺,名播远近,昭示后人。
何以“三王”名之庄?盖缘于世祖乃山西太原府人氏,乾隆年间,遭遇旱涝,生活无着,百般无奈,世祖与妻率三子外走他乡,以谋生路。行至淮阴北乡高家梨园,世祖念此地广人稀,田野平旷,随有定居之意,加之本地老户,人性笃厚,故率三子搭茅屋居之。披霜带露,斩草垦荒,以有几亩薄田聊可躬耕度日。待三子长成,娶妻生子,各有生活,每家为一房,故有三房,久而久之,外姓人遂将王庄称为“三王庄”。
三王庄,民国年间属淮阴县五区和平乡十保;解放后,属淮阴县宋集区大桥乡;1957年属淮阴县汤集乡。建立村组制,“三王庄”乃以三王名之,村小亦称“三王小学”。
村庄、土地概观:
由世祖至现今,三王庄经二次迁居。始居高家梨园门前,人口日盛,而宅基狭窄,兼之地势低洼,冬冷夏潮,生活不便。一百八十余年前,黄水侵淮,淹没老宅,因而迁至现址偏西北约二里处。后因距义地(公共墓地)太近,有碍风水,终觉不妥,继迁入现址定居。二迁家园,虽饱尝生活困顿,但赖族人辛苦耕作,以俭持家,以诚待人,以严律子,因而每迁一次,皆获拓展。世祖始居高家梨园,只垦得荒田二十余亩,若与土地大户度长契大,诚不足道也。继一迁再迁后,已拥有自耕地三百五十余亩,虽曰不多尚可维持日常生活用度。
人文概观:
世祖定居高家梨园,仅一户五口,历二百余年,户已达七十余,人亦有三百五十余口。从世祖至十八世“乐”字辈,因无力延请塾师,仅限于在外姓附馆,故仅十数人粗识文字,以备日常之用。大多数人皆为文盲。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族人文化水平获得提高,有初中毕业八十二人;高中毕业二十五人;中专毕业三人,大学毕业八人。
生活、居住概况:
从定居高家梨园到解放前夕,族人生活较为清苦。遇上灾害,少数人不免沦为佣耕。解放后,兴水利、治水患、旱改水,生活改善,达到温饱无虞。向时所居皆为茅屋,略可挡寒避雨;现时各家或瓦房,或楼房,宽敞明亮,通风透光,晚间灯火辉煌,俨然一派景致。交通亦很方便,庄东淮沭河大堤,沙石铺面,南通淮阴北达沭阳,庄中间干渠公路,西连泗阳,东接淮沭河大堤。庄东淮沭河内,行船如梭,十分繁忙。族人生活居住,交通条件与往时相较,乃有天壤之别。
伦理思想概观:华夏民族,历史悠久,中原伦理思想,亦渗透族人生活之中。从世祖起,族人诚德守信,谦逊恭和,和睦乡邻,乐善好施,嫉恶如仇,曲折分明,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缘有此美德,故能造福一方,兴族立身。旧时虽穷,但凡为孝敬长辈,必尽心竭力,倾其所有,每逢年节,晚辈皆趣庭问安长辈,聆听教诲。对父母,以孝至上,对兄弟,以悌至上,与乡邻,以和至上,此庄风泽被后世,代代相传,庄人大多能发扬光大,如十九世人振武、振宏兄弟二人,纯孝敦厚,并教育子女,孝敬老人,其所作所为,庄人有口皆碑。
丁丑春,适逢族人续谱,嘱余记三王庄之变迁。人世苍茫,三百春秋,可载可记,纷繁复杂。余略加梳理,述以梗概,以存立照。族中后人,应体恤先人创业之艰难,弘扬起精神,为族人争光,使之无愧于先人与来者。
十九世:王振堂 撰文
丁丑年(1997)四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