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王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之二(中将)
国民革命军王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之二(中将)王英中将(伪绥西自治联军司令,平蒲路“剿共”军总司令。陆军中将衔。伪绥汉奸)
王英(1894-1950.11.4),又名王杰臣,祖籍河北省邢台县人,出生于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1911年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包宁护路司令,东北军第31军军长,山西骑兵第4师师长、察北义勇军司令;伪大汉义军中将司令,伪绥西自治委员会委员长,伪绥西自治联军中将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高级参谋、平蒲路“剿共军总司令”。伪绥西自治联军、国民革命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以巧取豪夺的方法,在包头、五原一带霸占土地1000多顷、骡马7、8000千匹,经常积存鸦片烟土2万多两,成为绥远省的封建大地主。1920年依仗其父王同春之势力,养家兵100余人,被绥远都统马福祥任为五原县保卫团团总、绥远省都统参议、绥远省骑兵第2营营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被冯玉祥任命为五原、临河保安骑兵团团长。同年秋又被西北边防会办张树场任命为包宁护路司令、绥远省革命协会会长。1926年投靠奉系,任东北军第31军军长。后阎锡山委任其为山西骑兵第4师师长、察北义勇军司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骑兵副司令和包宁护路司令。1933年任冯玉祥抗日同盟军察北中将游击司令,同年冬任甘肃省政府参议。1935年投靠日伪,被日军任命为伪大汉义军中将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伪绥西自治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任伪绥西自治联军中将司令,助纣为虐,在绥蒙一带纠结匪众,奸淫掳掠,杀人放火,无恶不做,成为为虎作伥的大汉奸。1940年积极对抗领导绥蒙人民抗日的八路军,并且大量种植和贩卖鸦片烟土,当地人民痛恨入骨。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其部众为傅作义所辖第12战区改编,先后被任命为骑兵第1集团军团总司令、骑兵14纵队长。1946年改任骑兵第14纵队队长,同年秋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高级参谋、平蒲路“剿共”军总司令。开赴当时反共内战最激烈的大同前线,残酷屠杀从日寇统治底下获得解放的丰镇等地人民。1947年因病到北京,任李宗仁行辕及国防部中将参议,直到北京解放。其间数次勾结特务头子郑介民等,企图重组反共军队,直到1948年石家庄解放以后,还亲手草拟《剿灭共匪巩固华北意见书》,妄图打通津浦线,大规模屠杀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肃清反革命运动中被逮捕。北京市人民法院对其罪行,5月23日审理终结,依法判处死刑,因不服提起上诉。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以其是著名的汉奸罪魁,背叛祖国,一贯坚决反共反人民,罪大恶极,不容宽恕,特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处以死刑。其所有的北京市宣内头发胡同甲1号,天津市万德别墅103号、107号、4号楼房3所,慧丰里1、2、3、5号楼房4所,全部家具及烟土27.5斤均予没收。天津市万德别墅2号楼房1所留给其家属。
1950年11月4日被执行枪决,时年56岁。
王严中将
王严(1905-1977),回族,原名王礼贤,字力行,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民主街人。少年时在马头镇求是小学读书。1920年随家迁居江苏省南京市,在南京中学读书。先后就读于上海法政大学、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辎重科,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4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98旅旅长,第118师师长,第32军、第18军副军长,整编第51师师长,第51军军长,第12兵团副司令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6月毕业后,入上海法政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接受军事教育,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6年1月毕业后留校任第4期政治科区队长,同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排长,第21师监护队中尉队副、辎重队队长,11月任第21师62团1连上尉连长。1927年6月任该师司令部上尉参谋,参加了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52师3团3营少校营长。1930年9月升任中校团副。1932年10月任第11师61团上校团长。1935年10月任第98师292旅少将旅长。1936年2月任第98旅旅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在上海罗店抗日战役中负伤。1938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18师师长。1939年年3月率部参加南昌对日会战,6月被授予陆军少将衔,11月参加桂南对日会战。1943年11月参加常德对日会战。1944年10月任第32军副军长,第18军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底起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51师师长。1946年3月任第18军副军长,5月改任整编第11师副师长。1947年3月升任第51军军长。1948年2月晋升为陆军中将衔,第12兵团副司令官(未到职)。10月任第51军军长。1949年夏到随国民党军兵败到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任第12兵团副司令官,澎湖防卫司令部副司令。1962年退役。
1977年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终年72岁。
王庚中将
王庚(1895.5.15-1942.4),江苏省无锡县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学位。又到西点军校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同学。1918年6月毕业回国后,就职于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五省联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税警总团团长。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衔,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最初入密歇根大学,不久改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学位。又到西点军校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同学。1918年6月以第10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就职于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1918年被任命为航空局委员。巴黎和会期间任命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上校武官并兼任外交部外文翻译。1920年在海军联欢社与京城名媛、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口语翻译陆小曼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之隆重,轰动京师。1921年晋阶为陆军上校衔。1923年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同年晋升为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底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1925年9月到上海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同年与陆小曼正式离婚,离婚后便未再娶。1926年起率部参加了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后历任陇海铁路行政主任。193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欲建一支军队,由财政部直接拨款进口最新式的武器,“恐外人反对”,假借税警总团的名义,邀其出任税警总团中将团长。1932年“一·二八”上海保卫战期间,率税警总团与第19路军协同作战,2月底奉宋子文指示,只身进上海租界去找朋友、驻上海的美国总领事坎宁安将军,一进租界才发现美国总领事馆已迁址,急忙走进一家英国酒店,被巡逻的日本陆战队扣留。经租界的国际调停当局交涉3天后放回,第19路军说其向日本人出卖了军事情报,押往南京交军事法庭审判,成了替罪羊。1933年被释放,仍回税警总团任职。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春抱病作为中国军队的采购人员,奉国民政府外交部宋子文外长的急召,带着清单到美国去落实《租借法案》中的武器事项。不料途径开罗时,竟因肾衰竭一病不起。
1942年4月因肾衰竭在埃及病逝,终年仅47岁。由驻北非盟军以厚礼葬于开罗市郊英军公墓。 王祈中将
王祈(1901-1941),字晋君,湖南省衡阳县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南京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作战处计划科科长,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补充兵训练处少将处长,成都中央陆军学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冬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6队学习。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连长,第22师营长、副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初保送南京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学习,同年冬毕业,被派任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作战处计划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补充兵训练处少将处长,成都中央陆军学校中将教育长。
1941年春于湖南省衡阳县家中因病逝世,终年仅40岁。
王俊中将
王俊(1893.11-1976.3.22),别名王钦宠,字达天,号履明,广东省(今海南省)澄迈县文儒镇排坡园村人。从小酷爱读书,聪明过人。先后在河北清河陆军第1预备学校、日本士官学校中国队第14期工科、日本陆军大学第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路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第1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第7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陆军学校筹建暨留美学员考选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考上日本士官学校中国队第14期工科,日本陆军大学第5期学习军事。1923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学校军事教官、工兵队队长、学生队队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黄埔军校地形教官、第2期工兵对队队长、上校总队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导第1团3营营长、第1团团附。北伐战争时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旅参谋长,第1师参谋长,第1师副师长,第21师少将副师长。1926年9月任第1师代理师长,东路军第1路中将总指挥官及第1纵队指挥官。1927年1月调任浙东警备司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调任广东潮梅警备司令。1930年主持筹办南京中央步兵学校,历任教育长、校长。1934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制造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被授予陆军中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4路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第1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第7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第1部次长,国民政府军令部次长,国民政府军训部次长,陆军学校筹建暨留美学员考选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注重钻研军事理论学术,注重军事指挥艺术,注重实效。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兵败到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台湾履历不详。
1976年3月22日因病在台北逝世,著有《球形战术》、《步兵野外纪实》、《师长战场统帅术》、《广东之战》等,编有《步兵操典草案》等。
王雄中将
王雄(1902-1951),字镜波,号惠吾,广东省(今海南省)文昌县烟墩乡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1期步科、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及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2期毕业。南京陆军步兵学校班主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国民革命军琼崖守备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家世务农,经济中等。琼州中等师范肄业后,充任新加坡学海小学教员。
大革命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59团副营长,海军江固舰中校指导员,第20师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第20师教导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1932年任南京陆军步兵学校教官、队长、班主任。1935年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1936年l0月授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回海南岛,任陵水县长,琼崖守备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同年任文昌县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被人民解放军所俘。
1951年3月1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处决,时年49岁。 王竣中将
王竣(1902-1941.5.9),初名王俊,后易名王竣,字杰山,陕西省蒲城县东陈镇尧堡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西北军陕西警备第1旅第1团团长,陕西警备第1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1战区第80军新编第2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殉国后被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8年考入蒲城县高级小学,勤奋好学,聪明异常,深为老师喜爱。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同州师范学校。目睹国家衰败,人民痛苦不堪,遂立志投身军旅,救国救民,富国强兵。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不顾父亲的挽留和反对,毅然赴耀县投奔杨虎城部。1925年杨虎城介绍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1926年毕业后回到西北军陕西部队杨虎城部任连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在西北军陆军第34师中任职。后调入第17路军任营长,移驻南阳。1930年随军入陕。1933年升任陕西警备第1旅第1团团长。1935年晋为陕西警备第1旅旅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立即请缨上书,要求上阵杀敌,报效祖国。10月太原失守后,奉令率部开抵黄河西岸布防,警戒黄河河防,支持山西境内各路大军与日军作战。11月亲率第1团血战永济,奋勇杀敌,全团官兵大部壮烈殉国。1939年所部改编为第1战区第80军新编第27师,任少将副师长,不久升任师长。1940年奉命率部东渡黄河,进驻晋南中条山区,屡屡出击,破坏日军的运输线,炸毁日军仓库,歼灭小股活动的日军,给日军造成严重威胁。1941年5月7日日本华北方面军集结10万之众,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围攻中条山区国民党第1战区部队。第27师扼守中条山根据地黄家庄、羊皮岭、门坎山、曹家川、马泉沟、台岩一带。率全师官兵英勇抵抗,誓死守卫阵地。
1941年5月9日日军在炮火和飞机的支援下,再次猛攻27师阵地,双方拼死格斗,阵地一部被敌突破,遂转移到第二线阵地。在与日军血战中,所部伤亡惨重,弹尽援绝。不幸壮烈牺牲在台岩阵地上,时年仅39岁。埋葬在长安郭杜镇烈士陵园,国民政府为表彰其英勇抗日、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特追赠其为陆军中将衔。
王普中将
王普(1890-1958),字慈生,安徽省阜阳县(今阜阳市隅首)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后考入保定军校,陆军大学毕业。辛亥革命后参加当时在安徽的柏文蔚军队,安徽都督衙门副长官,安武军第3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在卢慈普旅任参谋。为了驱逐盘踞在皖北的倪嗣冲,卢慈普率北伐第一军为先锋,进军淮上,随军出征,在阜阳被倪军战败。兵败返家,闭门读书。不久在其父王雨人的操持下,与倪嗣冲女儿完婚。初时因政见不同,翁婿不和。后经亲友劝说,逐渐转变,任命其为安徽都督衙门副长官,又保送到陆军大学深造,结业后仍任安徽都督府副长官。1916年年任命为安武军第3路统领,从此翁婿关系才密切起来。成为倪嗣冲统治安徽的一根支柱。为了报答岳丈的提携,亲口向妻子表示永不纳妾,以示尊重。1918年1月倪嗣冲统领的安武军改为陆军编制,编为5个混成旅。任第3混成旅旅长。1920年发生直皖战争,皖系失败后,补皖南镇守使,率第3混成旅驻芜湖,负责皖南防务。1921年2月15日被北京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衔,与江苏督军齐燮元建立了联盟。1923年2月16日被北京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马联甲令其率部由皖南进攻浙江,相助齐燮元攻打浙军。浙军卢永祥兵败通电下野。其虽出兵,但没有交战即“凯旋”,在芜湖大摆庆功酒宴,向北洋政府作了一个战功报告,要求补助军需,总额达100多万元,报请总督齐燮元转呈北洋政府。齐燮元见到这个报告之后,明知是弄虚作假,但为了拉拢,不但不提出异议,还加了许多好的按语,说皖军作战如何勇敢,战事如何激烈等等。这份战争军费开支转呈到北洋政府之后获准。9月26日被封为通威将军衔,因其系安徽皖南镇守使,军费由安徽转拨,因此北洋政府把这个批文下达给安徽省督军马联甲。马联甲知道底细,无功想捞100多万,也想乘机捞一把,但不说破,只是拖时间,不与拨款。知道马联甲的意图,暗中请人疏通,马联甲没经同意就平分秋色,硬扣下一半,只能忍气吞声,心中恨透了马联甲。把这50多万元的额外收入贪为己有,原封不动地送到天津,交给妻子保存。1926年2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在两湖击败吴佩孚后,矛头直指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孙传芳将五省联军约10万兵力编成5个方面军,任命陈调元为第5方面军总指挥,随陈调元进驻九江、武穴一带,沿江布防,抗击北伐军。10月初北伐军主力对五省联军发动总攻击。10月底率部和北伐军激战3天1夜,皖军败退。战斗虽未负伤,却患病咯血,卧床多日。1927年2月北伐军多路进入安徽,随陈调元宣布脱离五省联军,投北伐军。蒋介石委任陈调元为第37军军长兼北路军总指挥,委任其为第27军军长,令其率部北上。孙传芳被北伐军打败后,退入山东,在山东督办张宗昌支持下,重整旗鼓,南下讨蒋。因投靠过孙传芳,不愿正面作战,采取观望态度。陈调元想独霸安徽,乘机向蒋介石进谗,使其失去蒋介石的信任。这时所率领的军队,集结于淮北一带,一度驻在家乡阜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初蒋介石下令调第27军到江南驻防,自知处境危险,带兵南下凶多吉少,权衡得失,不如就此借机下台,既可免去将来危险,又可安静地过上几十年富翁生活,接到蒋介石的命令,没有反对,只是把蒋拨给第27军的军饷全部扣下,把部队交给参谋长杨亚东带领南下。第27军过江不久,就被蒋介石缴了械。经受这次打击,决意从此不问政治,不再带兵打仗了。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携带多年掠夺的约300万元巨款,到天津租界购买一片洋房,当起寓公。其款一部分投资天津裕源纱厂和金城银行,另一部分现金存入外国银行,支取利息,作为家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寓居天津。1958年病死天津,终年68岁。
王毅中将
王毅(1900-1949.1.30),字任之,号钦隽,广东省(今海南省)澄迈县文儒镇排坡园村人,军训部次长王俊之胞弟。西江讲武堂、黄埔军校第1期步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及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第2期毕业。广东第9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国民革命军第64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堂毕业后,被保送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参加了黄埔学生第一、第二次东征。1925年秋黄埔军校毕业。1926年随军北伐。1927年升任营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冬奉派考入日军陆军士官学校就读。1930年回国后,任中央陆军工兵学校筹备委员、中校教官,上海保安总队上校参谋长。1932年后任蒋介石侍从副官,洛阳航空学校教务处长,上海保安总队参谋长。1936年12月授予陆军少将衔,任广东绥靖公署参议。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驻琼广东保安第11团团长,琼崖保安副司令,广东保安第5旅旅长。1938年10月广州陷落后,临危受命,任琼崖守备司令部司令。1939年2月21日在中共冯白驹的促成下,琼崖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参加了著名的琼崖“云龙改编”,兼任琼崖战时党政处处长,颁布动员和组织群众、坚持长期抗战的条例,开展卓有成效的抗战动员工作。后任广东第9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被调离琼崖入陆军大学将军班受训,9月被授予陆军中将衔。1947年任军事委员会华北战地视察组长、中将监察官。1948年冬派赴海南任国民革命军第64军副军长。
1949年1月30日从上海坐船赴台湾转回海南,途经舟山群岛时,因轮船相撞遇难,时年49岁。
王万龄中将
王万龄(1900.8.25-1992.2.8),字松崖,云南省腾冲县腾越镇人。先后在腾冲县立高等小学、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入海军驻粤讲武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师第12旅旅长,第4师师长,第85军副军长,国民政府军政部陕西咸阳新兵训练处处长,第31集团军干部训练班副主任,湘鄂川黔四省军训总处主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3月由国民党云南省总代表刘国祥、李宗黄介绍投考黄埔军校。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4队学习,11月毕业后入机关枪训练班受训,任黄埔军校卫兵队排长。1925年1月任东征军总指挥部卫士队第2排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2团排排长。9月20日调升第3师9团3营9连连长。1926年7月升任第3师第9团第3营营长。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1927年5月升任第3师第9团副团长、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调任第9军上校参议,4月调任中央军校第6期第3大队上校大队长。1929年任中央军校总务处上校副处长,中央教导第2师第5团团长。1930年起任第4师第10旅20团上校团长。1931年12月升任第4师第12旅旅长。1936年1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4月任第4师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升任第13军副军长兼第4师师长。12月10日调任第85军中将副军长。1938年3月兼任第20军团干训班副主任、洛阳补训处处长,成都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五期大队长,军政部陕西咸阳新兵训练处中将处长。同年秋任军政部第7补充兵训练处处长。1942年任第31集团军干部训练班副主任,湘鄂川黔四省军训总处中将主任。1942年12月因病辞去军职赋闲。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8月退役后定居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上海市中学教员,补习学校及夜校教员。1959年被聘为上海市卢湾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1年2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88年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
1992年2月8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著有《周恩来在黄埔》、《王万龄回忆录》等。 王之宇中将
王之宇(1906.1.29-1988.1),字肖琴,河南省洛阳市城南八里堂人。先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结业,开封中州大学理科、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脱离组织关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教导旅参谋主任,第65师参谋处处长,第166师少将参谋长、副师长,第8军166师师长,重庆卫戍总司令部第3分区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由邓演达、金佛庄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3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排、连长。1927年4月任第20军教导团和第2总队中校总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教导旅参谋主任。1931年5月任第65师参谋处处长。1935年5月任“剿匪”军第2纵队参谋主任,参加围剿中央苏区。1937年1月任第166师少将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任第91军166师496旅旅长,1939年2月任第93军166师少将参谋长、副师长兼战干第4团5总队总队长。1942年起历任国民革命军第93军166师师长。1943年3月兼重庆卫戍总司令部第3分区中将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被撤职查办。1949年1月任第17兵团中将高参,5月在上海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后退役定居江苏省苏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市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88年1月因病在苏州逝世,享年82岁。著有《回忆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经过》、《王之宇回忆录》等。
王天锡中将
王天锡(1893.6-1979.8.4),侗族,原名王天德,号伦信,字纯武,贵州省天柱县人,生于1893年6月。贵州省保卫团干部学校、贵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0军副军长,第13军3师师长,第55军军长兼第1路前敌总指挥,贵州省政府警务处长兼贵阳市公安局局长,第25军前敌总指挥兼贵阳警备司令,国民政府兵役部独昆线兵役专员,国民革命军第49军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2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第2纵队1团团长。1923年任黔军第1师4旅旅长。
大革命时期,1926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28师师长,参加了北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副军长,10月任第13军3师师长,旋辞职寓居大连。1929年协助冯玉祥反蒋,任第6路前敌总指挥。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脱离冯玉祥部。1931年投奔广东陈济棠部,任第55军军长兼第1路前敌总指挥,继续反蒋,两广反蒋失败后,回乡闲居。1933年任贵州省政府警务处长兼贵阳市公安局局长。1934年9月任第25军前敌总指挥,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兼任贵阳警备司令,同年5月弃职回乡。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任国民政府兵役部独昆线兵役专员,同年冬被解职回乡。1944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方面军第49军前线总指挥官,在湘西、桂北、桂林一带指挥抗日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辞职返乡。1949年4月拒绝国民政府的任命出任国民革命军第49军军长,11月4日拒绝参加叛乱,在贵州省天柱县迎接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历任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委委员。
1979年8月4日在贵阳病逝,享年86岁。
王元虎中将
王元虎(1894-1959),本名王翥,字元虎,四川省大足县人。先后在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毕业。北洋陆军第22师43旅少将旅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3师22旅旅长,川康边防军第2师第2混成旅旅长,川康边防军第3师师长,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高级设计委员,第67军副军长,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附,国防部新兵训练处纵队副司令兼第4队总队总队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参加川军。1920年10月任北京国民政府陆军第22师43旅85团上校团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7月任北京国民政府陆军第22师43旅少将旅长。1927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2路2旅少将旅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1月任新编第23师22旅旅长。1931年3月任川康边防军第2师第2混成旅旅长。1933年2月任川康边防军第3师中将师长。1935年10月任重庆行营少将高参。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高级设计委员。1938年1月任第67军中将高参。1939年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11月任第67军副军长。1943年1月任军政部中将部附。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退役回乡。1949年9月任国防部新兵训练处纵队副司令兼第4队总队总队长,12月22日在四川省温江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民主联军新编第12军副军长兼1师师长。1951年2月退役回乡。1957年被划为右派。
1959年在重庆病逝,终年65岁。1982年2月予以平反,恢复起义将领名誉。
王公亮中将
王公亮(1901-1972),四川省叙永县人。先后在四川叙永县立高级中学、四川建国大学、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堂结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苏联工兵专门学校和苏联红军大学、中央军官训练团毕业。1923年入广东肇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学习。国民党中央税警总团驻青岛陆海军司令,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代理教育长,国民革命军第33军副军长兼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由该学堂保送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参加北伐、东征,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党军第一旅连、营长,第1军第3师副团长,教导总队大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起历任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第1总队第2大队队长,中央税警总团少将总队长。1936年4月授予陆军少将衔。后升任税警总团驻青岛陆海军中将司令兼青岛市市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中央税警总团第2支队司令官,参加了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战斗。后历任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战干团)少将军事总教官,成都中央军校第十六期第2总队第3大队少将大队长,战干团代理教育长,军政部第33补训处处长。1943年3月8日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33军副军长兼师长。1945年被派任驻鳊中国远征军训练监督官,途中日寇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调任军政部第2军官总队少将司令。1946年任川中师管区司令。1949年任川中陕鄂边区绥靖公署第1路第6纵队中将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5日在成都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1953年退役返四川省叙永县乡下定居。
1972年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1岁。著有《关于“战干团”的回忆》等。 王凤山中将
王凤山(1905-1942.6.28),字鸣岐,山西省五台县人。先后在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北方陆军军校第一期工兵科毕业。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整理处副处长,国民革命军第34军218旅旅长,暂编第45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殉国后被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自幼性情憨厚,勤于读书,常以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而自勉。
大革命时期,青年时代目睹国家衰败,列强入侵,抱着富国强兵,振兴国家的愿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夏在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山西太原军官学校一期工科学习,毕业后进入西北军山西军界,任北方陆军军校工兵科2分队上尉分队长。1931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69师427团上尉连长。1935年夏任第406团少校团副。11月任第427团3营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第427团中校团副、代理团长。1939年任军事突击团团长。1940年春任军士教导团1大队上校大队长。同年秋任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整理处少将副处长,对军队
补充和训练工作,筹划周密,管理有方,颇有建树。1941年初任第34军218旅旅长。4月18日任暂编第45师少将师长。1942日军为肃清山西中国军队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并搜抢军粮,以断绝中国军队粮道,逼迫汾南部队屈膝让步,集中优势兵力,向汾河一带晋西南中国军队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国民政府特令第34军渡过汾河作战,抗击日寇的进攻。受命亲率暂编第45师为军的先锋首先渡过汾河,带领部队一面掩护征粮,一面与日军作战。在万泉县西北一线,与日军发生激战,歼敌一部。6月26日日军恼羞成怒,集中河津、万泉、荣河各据点的日军1000余人,在飞机、大炮及战车的掩护下,分数路向暂编第45师所部的万泉县张翁村阵地发动猛烈进攻。自己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用“抗日必胜,为国捐躯光荣”的道理教育士兵,鼓励奋勇杀敌,与阵地共存亡。双方激战了两昼夜,日军损失惨重,阵地巍然不动。
1942年6月28日日军又调来大批增援部队,不断向第34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军长负伤后,代理军长进行指挥,亲率预备队反击,臂部负伤后仍继续指挥作战,不幸腹部连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仅37岁。12月23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衔。
王文彦中将
王文彦(1902-1956),字人俊,贵州省兴义县五屯区景家屯人(陆军上将王文华之弟,一级上将何应钦之妻弟)。兴义县立高级中学、上海大同大学英语专修科结业,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3期、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国民政府军政部参事,国民革命军第47军104师师长,第80军军长,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整编第29军副军长,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附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由李烈钧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4队学习,后任军校办公厅服务员,教导1团团部副官,国民革命军第1团排长,黄埔军校学员总队队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少校营长,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特务团上校团长、少将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起任训练总监部管理科少将科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副官处处长,军政部参事。1935年4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36年10月任第25军140师师长,进驻陕西略阳策应第3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47军104师师长,第76军副军长兼西安警备司令,军政部第8补训处处长。1942年后任第80军军长,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了徐州会战、竹口会战、豫南会战诸役。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9军副军长。1949年任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随国民党政府败退到台湾省,任台湾当局“国防部”中将附员。1955年退役,参与筹组贵州旅台同乡会,任理事。不久因病赴澳门就医。
1956年因病在澳门逝世,终年仅54岁。编有《贵州文献》等。
王认曲中将
王认曲(1903-1966),原名王应澍,字润秋,湖南省临澧县合口镇人。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校班毕业。1922年考入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参与学生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66师副师长,中央军校第13期第1总队总队长,陆军新编第1师师长,东北“剿总”高参兼东北青年训导总队总队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1924年春到广州,经廖仲恺、林伯渠介绍加入国民党,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委员石盛祖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3队学习。11月军校毕业,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任黄埔军校第3期入伍生排长。1925年4月调任广东警卫军第2师副连长。1926年1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政治部科员、少校科长,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第1军第1师连长、参谋,10月任第22师65团党代表。1927年4月调任第65团第1营营长、团长。10月奉派赴日本千叶陆军步校学习军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4月毕业后从日本回国,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0师上校团长,补充旅少将副旅长,第19师参谋长。10月任第76师政训处处长。1932年4月调任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上校主任兼国民党中央党部军队视察员、特别党部委员。1933年2月调升剿匪军第2纵队少将参谋长。1935年5月1日叙衔陆军步兵上校。1937年1月该部改编为第166师,任第166师参谋长,5月21日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7月晋升为第166师副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任中央军校第13期第1总队少将总队长,率校职学员迁成都。1938年9月调任军校军事教官。1939年任驻陕西康县的军政部第6补充兵训练处少将处长。1940年夏该处改编为陆军新编第1师,任少将师长。12月在鄂豫边区与新四军摩擦失利,被撤职查办。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秋奉赴东北,任沈阳敌逆产管理处中将处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兼干训团教育长、《天津时新报》社社长。1947年1月任东北“剿总”高参兼东北青年训导总队总队长。10月辞职返居湖南家乡赋闲。1948年1月当选湖南在乡军人联合会常务委员,参与策动旧部起义。1949年8月参加湖南长沙和平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任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司令部中将高参,11月该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仍任高参,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议,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
1966年1月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63岁。
王以哲中将
王以哲(1896-1937.2.2),原名王海山,字鼎方,吉林省宾县(属黑龙江省)人。1912年17岁时考入吉林省陆军小学,改名王以哲。1920年秋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东北军卫队旅旅长、第19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6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0年秋投身直军任少尉排长。不久离开直军返回东北。给张学良呈上一封毛遂自荐的短信,深得张学良好感,当即委任为奉天陆军军士教导队(后改称为东三省陆军军士教导队)中尉排长。此后大显身手,因成绩显著,不久即升任为上尉连长,旋即为少校营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任教导队第3营少校营长,为抵御郭松龄,又被委任为上校团长。1926年接任卫队长,后卫队编成旅,任旅长。1927年卫队旅又扩编成陆军第19师,再升为中将师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东北易帜后,任陆军第7旅旅长,驻守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炮击第7旅驻地北大营,因蒋介石坚持不抵抗主义,被迫忍痛执行了命令,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2年8月调任北平军分会一处中将处长兼107师师长。1933年鉴于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战,国民党被迫抽调3个师北上,又组织几个军开赴长城沿线御敌。1933年初参加长城抗战,率部出古北口,给日本侵略军以巨大杀伤,受到国人的赞扬。热河失守后东北军改编,被张学良任为第67军军长。战斗打响后,第67军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但丧权辰国的“塘沽协定”签字后,第67军官兵含泪撤出战场,移防北运河沿线。1934年第67军参加了对红军徐海东部的“围剿”,但以失败告终。10月东北军被调往西北,对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第67军两次战役中损失了1个师又1个团。1935年月10月底张学良愿意联共抗日,指示其同红军联系。遂同李克农进行了坦诚的会谈,达成了口头协议。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为了维护国内和平、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力以赴协助张学良圆满地实现了既定计划。随后张学良送蒋被扣,东北军和西北军内部产生分歧。其深刻理解中共代表团的主张,坚决支持杨虎城的主和方针。但东北军内的一些少壮派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认为其和何柱国等人的主持和平是“想投靠南京政府”……置张学良副司令的安危于不顾,于是鼓动将其和何柱国杀掉。
1937年2月2日,少壮派的一位连长率10余人闯入其家,不由分说开了数十枪,被惨遭杀害,时年仅41岁,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史称“二·二”事件。
在事件发生后的极端混乱中,周恩来等力挽狂涛,亲率中共代表团成员赴王家吊唁。2月4日,毛泽东、朱德等致电王家属:“鼎芳先生遇难,不胜惊悼。鼎芳先生努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家民族之干城,亦爱国人民之领袖。此次主持和平,力求统一,乃见恶于少数不顾大局之分子,遽以身殉。苏区军民同声悼惜。”对王以哲将军作出崇高的评价。身陷囹圄的张学良将军闻此噩耗,在致于学忠信中写道,“真叫弟不知如何说起,泪不知从何处流……”表达了深沉的哀思。1984年为了纪念和表彰王以哲将军的功绩,全国政协修复了王以哲将军墓,邓颖超同志为墓碑题词:“爱国将领王以哲烈士墓。” 王世和中将
王世和(1899-1960),浙江省奉化县葛竹镇葛竹村人(蒋介石母王氏之族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中央训练团将校班、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1924年4月加入中国国民党。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蒋介石侍从室第3组组长兼蒋介石侍卫长,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第76军副军长,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河西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任广州大元帅府警卫队卫士,先给蒋介石的小情人陈洁如当了一段时间的勤务兵。4月由戴季陶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由蒋介石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4队学习。1925年起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蒋介石随身侍卫,负责警卫、接待、传令等。历任卫兵连连长,警卫团第3营少校营长、中校团附。1927年秋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2警卫团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总队长。1930年由蒋介石授意,直接策划与指挥对邓演达的追捕与枪杀。1931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警稽查处处长,国民政府主席侍卫室副官长。1936年2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回国后任蒋介石侍从室第3组组长兼蒋介石侍卫长,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第76军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后历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河西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国民政府参军处中将参军。1949年底随国民党政府败退到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台湾当局陆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国防部”中将参议等职。
1960年因病在台北逝世,终年61岁。
王东原中将
王东原(1899-1997),原名王修墉,安徽省全椒县人。北京师范大学肄业,保定军校第8期毕业。1923年到湖南加入湘军。国民革命军第73军军长,湖北、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任唐生智部教官,随部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何键部第35军教导团长,参与许克祥在长沙发动的“马日事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长沙警备司令。参加了“围剿”红军的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73军军长,参加了淞沪抗战。1938年任第34军军团长。1939年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重庆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教育长。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43年任陆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兼第1届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1944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7月任国防研究院主任,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7月被选为国民党第6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调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任职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全省经济、交通、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蓝图,亦有政绩。1948年6月调任国民政府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国民党总裁办公室军事组组长,移驻台湾省。7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8月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第3组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任台湾当局驻韩国“大使馆”大使(10年)。1961年任台湾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1969年4月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起,聘为历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996年6月未获续聘。晚年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事著述。
1997年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8岁。著有《浮生简述》等行世。
王廷柱中将
王廷柱(1903.2.22-1996.3),字伯础,陕西省雒南县(今洛南县)石门镇王家桥村人。幼年在王家桥村读私塾,家境贫寒,入不敷出。雒南县立高级小学、初级中学肄业。1923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文部就读。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西安绥靖公署副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14兵团副司令兼新编第8军军长,四川泸州师管区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和陕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杨伯康介绍,考入黄埔学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1925年3月参加东征之绵湖战役,担任排长。经月余,始 将陈炯明部洪兆麟击败。战斗中腿部受轻伤,两月而愈。7月誓师北伐,被派往驻河南的胡景翼部,参与北方革命阵营任营副、营长等职。半年后陕豫军交战,陕军退守陕西,被派返陕西国民军工作,在耀州(今耀县)创办三民军官队,任队长。1926年返回广州,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排、连、营、团长,冯玉样部解刘镇华围西安之役后,任国民军驻陕混成旅马克哉部团副。1927年赴平汉路参加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西北大学文部修业一年,毕业后历任国民军南路军岳维峻步兵第2旅副旅长兼团长,第4师24团团长。1934年入中央军校附设的军官高等教育班受训。1935年毕业后历任陆军整理处上校参谋,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大队长,第185师545旅副旅长兼109团上校团长,武汉警备司令部宪兵团少将团长,武汉警备旅少将旅长。1936年8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55师165旅旅长,驻宜昌担任江防任务。1939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第22补充兵训练处处长,第55师副师长。1941年任第63师师长,第94军副军长,军政部第1监护总队少将总队长,西北五省检验第8分会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调陆军大学将官班深造。1946年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北总点检组主任兼新兵训练处长,陕西省保安第5旅旅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任东北行辕少将高参,中央训练团东北分团少将副主任。1948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副参谋长,第14兵团中将副司令兼新编第8军军长,四川泸州师管区司令。1949年底随国民党政府由四川经澳门败退到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人台湾“革命实践院”学习,一度留院任指导员,后历任台湾“国民大会”代表,台湾“国民大会”军籍代表总召集人。1964年以军职退休,潜心研习书法,草、篆、隶、楷均得古人书韵,并有个性风格,与于右任过往密切,又与林锡珍、任传悟三人因同好书法而结义,共称“岁寒书室”之松、竹、梅。1986年假台北市新生画廊举办“岁寒三友”书法联展,作品很受观众好评。之后还在日本、美国、法国、南朝鲜等地展出。离乡数十载,怀乡之情日增。1987年给其亲属写信道:“吾老矣!有家而不得归,是人生一大憾事!”8月邀其在大陆的孙儿王建斌、侄儿王国康赴香港会面。年虽高迈,仍陪同游览,尽享天伦之乐。1988年起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89年曾集合300余名资深将领及国民大会代表,抗议国民党《退职条例》的颁行。1990年10月满怀喜悦地告诉大陆家属,意欲返乡探亲,一了夙愿。因年迈体衰,不便返陕,只得坐轮椅到福建转了转,以了结思乡情感。
1996年3月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著有《步兵操练野外笔记》等。
夫人:吴蜀华,四川省人,在台湾执教多年。
儿子:王国正,台湾政工干部学校毕业,在台湾经商。
王仲廉中将
王仲廉(1904.4.29-1991.7.26),字介人,又名介仁,安徽省萧县人。家世务农,经济中等,有地产七十亩。肖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徐州中学毕业后。萧县第6区第7国民学校校长。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85军军长,第31集团军总司令,第4兵团司令。国民革命军陆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由国会议员刘济川、江苏省国民党一大代表顾予杨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4队学习。11月毕业后历任教导2团1营2连排长。1925年7月调黄埔军校第3期上尉招募副官。1926年3月升任第4期步科连长,10月任军校训练部特别官佐。1927年4月调任徐淮第2别动队队长,7月升任补充第7团副团长,9月调任独立第1师第4团副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调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1师补充团第1营长,10月军队编遣,任第3师9旅17团第1营营长。1929年5月调任第17团副团长,6月第17团改称第2师6旅11团,任上校团长。1930年11月升任第6旅上校副旅长。1931年12月升任第4旅旅长。1932年9月调任第2师师部附员。1933年1月调任第89师267旅旅长,12月任第89师副师长、代师长。1934年9月升任第89师(师辖两旅)师长。1935年4月15日叙授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6日升任国民革命军第85军军长。1938年10月15日以徐州会战有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1939年7月13日授予陆军中将衔。1940年11月5日升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1941年8月调任苏鲁边第2挺进军总指挥。1942年5月兼任江苏省保安处处长,10月兼任安徽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3年2月16日兼任徐海行署主任。4月22日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徐州行署主任,9月24日调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2月任整编第26军军长。1947年7月升任第4兵团司令(辖第3师、第10师、骑兵第1旅),8月因作战失利后被撤职查办逮捕,后由汤伯恩保释闲居。党团合一后仍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1949年随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0年1月1日退役,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顾问。1970年1月除役(退休),除役后赋闲在家撰写回忆录。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著有《征尘回忆》等。
王克俊中将
王克俊(1903-1975.6),字杰夫,四川省广安人。四川军官训练团、中央军校高教班第3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9军副军长,沈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第21军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6师76旅152团团长,1934年底在湖南参加追剿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26师78旅旅长。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1940年11月任第49军26师少将师长。1943年12月任第49军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少将部附。1947年任沈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8年任第21军中将军长,参加了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1日率部在四川大邑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1975年6月在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2岁。 王连庆中将
王连庆(1900-?),字野如,号璧如,江苏省涟水县人(陆军一级上将顾祝同外甥)。家世从商,经济中等,有良田百亩。涟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江苏省立第三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校尉班第一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湘鄂粤闽赣五省“剿匪”总司令部独立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补充师少将师长,第94师师长,第14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任中南机器建筑公司监工委员。1920年加入沪军,为传令兵、副排长。1923年到广东,投效粤军东路讨贼军,历任排长、司务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由王柏龄、顾祝同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3队学习,参加孙文主义学会。1926年随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排、连长,浙江省警备师营长,第9军(军长顾祝同)上校教导团团长,第2师第6旅参谋主任、团长,军事委员会洛阳行营警卫团长,第16路军教导总队副总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春被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1期学习。毕业后任中央警卫军警卫处副官处长,湘鄂粤闽赣五省“剿匪”总司令部独立旅旅长,顾祝同第1集团军补充师师长。1937年5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补充师师长。1941年7月任第14军94师少将师长。1943年3月任第14军85师师长。1944年3月任第14军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中将部附。1946年退役,后移居香港。1949年8月27日在香港发表起义通电并署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居香港作寓公。卒年不详。
王伯勋中将
王伯勋(1900-1983),又名王廷烈,贵州省安龙县人。贵州讲武堂第2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6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8军荣誉1师师长,第8军副军长,第39军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参谋处长,后任第10军30师1团团长,第25军1师参谋长。1934年任湘鄂边区剿匪司令部参谋长,在贵州追堵红军,1935年任贵州省保安第1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预备第2师5团团长,出黔参加抗战。1938年7月任第86军103师参谋长,参加武汉会战。1944年1月任第8军82师师长,在滇西参加对日反攻作战。6月4日参加了享誉世界的松山攻坚战,率部攻击滇缅公路的要塞松山。在这个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怒江天险之地上,日军军事专家依山就势、巧夺天工,整个阵地上雕堡、战壕、地下交通线遍布。为攻下这个易守难攻之地,倾全军之智慧,在久攻不下,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第8军82师担任主攻部队出奇招,在松山下挖地道,填炸药施行大规模爆破。8月20日上午9时远征军以120箱TNT炸药将日军炸飞了天,松山日军核心堡垒完全摧毁。1945年3月任第8军荣誉1师师长,后升任第8军副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39军中将军长。1949年9月任第19兵团副司令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后12月10日在贵州普安通电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交通厅厅长,贵州省政协常务委员,贵州省人大常务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
1983年11月9日因病在贵阳逝世,享年83岁。
王应尊中将
王应尊(1907-——),字九五,山西省阳高县人。黄埔军校第5期、中央军校高教班第8期毕业。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第90军28师副师长,第90军28师师长,第27军军长,整编第27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民革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1师3团代团长,参加追堵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秋任第1师1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1师1旅旅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大队长。1940年春任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1941年任第90军28师副师长,1942年4月任第90军28师师长,1945年底任第27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整编第27师中将师长。1948年3月在宜川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获后逃脱,5月任西安绥靖公署干训大队大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干训团学生总队总队长,12月27日在四川省新津投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后任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王应榆中将
王应榆(1890-1982.2.28),字遂材,号芬庭,广东省东莞县虎门镇南栅村人,幼年在家父执教之塾馆就读。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得同乡王庄持介绍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后又先后考入南京陆军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三期、南京陆军中学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科毕业。国民革命军第7军参谋长,第3路军总部参谋长,安徽省保安司令,军事参议院参议,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新彊省最高军政长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北区保安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4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广西省贺县县长,梧州警备司令。主要贡献是在水利事业上,认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在于经济,而经济之本在于农工,农工之本在于水利”。“足迹所至,东达淞海,北过朔漠,西越天山,南至珠崖,贯行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及粤江各流域”。通过考察,认识到黄河地理之重要,而水患亦极为严重,总结前人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向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条陈”治黄意见,但未被采纳。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参谋长,第3路军总部中将参谋长。虽然出身军界,但在戎马倥偬之余悉心研究民政事务,应广西省主席黄绍竑之请,出任广西省矿务局长,整理贺县,八步一带的锡矿,兴利除弊,成绩斐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任安徽省保安司令。1931年10月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同年春国民党中常委戴季陶“以治河造林之事见询”,再次提出治黄的意见。由于见解精壁、独特,被委为黄河视察专员,“以考察黄河近况及历次治理之成败。1932年10月11日至1933年1月11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实地视察后回到南京,速把资料整理成《治河方略》,呈交国民党中央政府,找出了黄河水患的原因和治理办法,“河口淤塞,沙泥太多,河槽不完,水旱无节,森林稀少;疏通河口,引洮入渭,导入灌沙,护岸荣水,整理河槽,建设库闸,涵道排洪,引渠造林”。1933年1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治黄之举半途夭折。1934年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35年任陕西省保安处长,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新彊省最高军政长官。1936年7月返粤,任广东省政府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建设厅长,兼任广东北区(韶关)善后委员及保安司令等诸多军政要职,造福桑梓,关心百姓疾苦。
解放战争时期,为引东江水排咸灌淡,倡修家乡南栅西头村前新涌,痛斥封建迷信之“风水论”,力主新涌横过村前。协同蒋光鼐、王若周、王光海等创办虎门医院(今海军医院),1946年至1949年又倡修东莞县第一个水库虎门怀德水库,不辞劳苦,登山涉水,亲临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至三届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广东省水电厅参议,广东省水电组顾问,对广东省水利建设多次提出重要建议。熟诗书,通联赋。为人淡泊,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痛恶裙带关系,其美德至今仍为后人所传诵。
1982年2月28日因病在佛山逝世,享年92岁。著有《诗经浅释》、《黄河视察日记》、《陕甘从政日记》、《治河方略》、《宇宙自然力论》等。
王君培中将
王君培(1899-1946),吉林省长春县大岭镇人。有地产千亩,入能敷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1922年吉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员。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科肄业,不久转入北京戏剧专门学校,嗣入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1924年初加入中国国民党。江西省赣州警备副司令,军政部第2厅组长,预备14师师长,第12军副军长。阵亡后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由北京国民党一大代表黄日葵、刘铭勋介绍加入国民党。再由国民党一大代表谭熙鸿、李大钊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入第1期第4队学习,参加孙文主义学会活动。参加了第2次东征作战,历任东征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营党代表。1926年初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政治教官,是黄埔1期毕业生返任政治教官第一人。1926年秋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副官处处长、代理副官长。1927年冬派返东北,策动东北军张学良部易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秘书处副处长,军官教育团总教官。1933年任江西省“剿共”第1路军总指挥部少将参谋处长,赣州警备副司令,国民政府军政部第2厅少将组长。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预备14师师长,第12军副军长。1945年2月授予陆军少将衔。
1946年秋与人民解放军作战负重伤而亡,时年47岁。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王劲修中将
王劲修(1900.5.24-1951.5.30),字健飞,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第一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二期毕业。1923年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97军副军长,重庆警卫军副军长,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1949年8月参加长沙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兼第52军军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6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粤军第1旅第2团连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营教导员、政训主任,南京黄埔同学会候补干事。参加东征和北伐。1927年5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1师61团中校团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升任第61团上校团长。1928年7月25日第21师缩编为第3师9旅,任第17团上校团长。1929年1月调任南京中央军校特别党部委员,9月调升独立第16旅少将副旅长,福建保安旅旅长,福建省政府参议。1930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新编13师少将副师长兼第1旅旅长。1931年7月调任第10师少将副师长兼第30旅(辖3个团)旅长。1934年5月调任福建闽江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1935年4月16日叙晋陆军少将,9月19日调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6年5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20日调任第14军副军长。1938年7月调任第93军副军长。193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0师副师长、第10师(辖两个旅)师长。1940年12月1日调升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鄂南指挥官。1941年12月任湘鄂赣边抗日挺进军总指挥。1942年任第14军副军长,湖南沅水师管区司令兼沅陵警备司令,第9战区湘鄂赣边区挺进军副总指挥兼鄂南指挥官。1943年5月调任第97军副军长兼沅陵警备司令,重庆警卫军副军长。参加山西沂口战役。1945年6月调任军事委员会高参。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任中央干部训练团将官队中将总队长。1948年3月调任国防部战地视察第6组(信阳)中将组长,9月22日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任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7月调任湖南省绥靖总司令部副总司令,8月4日随程潜、陈明仁等参加长沙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任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中将副司令员兼第1军(辖第1师、第2师、第3师)军长,11月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第52军,任军长(辖第214师、第215师、第216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第52军军长,湖南省军管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率部参加广西省剿匪战斗。
1951年5月受军统特务廖峙衡胁迫策反未遂,30日在广西桂林因遭错误批判而自杀,终年仅51岁。
王泽浚中将
王泽浚(1903-1974.1.19),字润泉,四川省西充县人。陆军中将加上将王缵绪之次子。先后在川军第二师军官传习所第二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教育班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21军2师4旅旅长,第44军副军长兼第149师师长,第9绥靖区副司令官兼整编第44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历任川军第9师18旅35团、北洋陆军第16师32旅63团连长、营附。
大革命时期,1925年4月第32旅扩编为川军第1师,升任第1旅1团2营营长。9月川1师改称北洋陆军第16师,任第31旅61团2营营长。1926年5月升任第61团团长。12月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9旅17团,仍任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8月所部改称第21军5师缩编为第21军2师4旅,任第10团上校团长。1932年12月升任第4旅(旅辖3团)少将旅长。1935年10月第4旅改编为第44军2师6旅(旅辖2团)仍任旅长。1936年3月10日叙任陆军步兵上校。5月第2师改编为第149师,任第447旅(旅辖2团)少将旅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升任第149师(辖2旅)师长。9月27日升任第44军副军长兼第149师师长。1939年5月辞去师长兼职。6月17日晋授陆军少将衔。9月再兼任第149师师长。1940年11月29日代理第44军(辖第149师、150师)军长。1941年5月26日任军长兼第149师师长。9月辞去师长兼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第44军整编为第44师(辖整编第150旅、整编第162旅),任中将师长。1948年3月升任第9绥靖区副司令官兼整编第44师师长。9月22日晋授陆军中将衔。同月整44师恢复第44军番号,仍任第44军军长。11月18日在浙江邳县战败被人民解放军所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关押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1974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秦城监狱,终年71岁。
王治歧中将
王治歧(1901-1985.8.11),字凤山,甘肃省天水县新阳乡王家庄人。家境清贫,有薄田数亩。1915年毕业于天水县新阳镇立高级小学,1919年毕业于省立第三中学。1920年入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工科三年肄业。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毕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80军副军长,第80军165师师长,第119军军长,第5兵团副司令官,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由甘肃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张宸枢、原国会议员李希莲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1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连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营长,中央警卫师警卫一团营附、团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起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第2团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参谋主任、少将高参,甘肃省保安旅旅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西安)第15期第1总队少将总队长。1939年7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42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80军副军长,甘肃省保安处长,第80军165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19军军长,第5兵团副司令官,甘肃省政府代理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9日率部于武都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后历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甘肃省副主任委员,民革第六届中央委员,甘肃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西安黄埔同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8月11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4岁。著有《扶郿战役惨败记》、《王治歧回忆录》等。
王柏龄中将
王柏龄(1889-1942.8.26),字茂如,皈依印光法师后,法名慧常,江苏省江都县人。南京江苏陆军小学、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第10期毕业。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黄埔军校教育长,黄埔军校教导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长江要塞司令,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授部主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晚清时期,少读家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4岁时考入南京陆军小学。3年后毕业,成绩优良,保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与蒋中正、张岳军同学,同被选为保送赴日深造。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参与光复南京、上海的战役。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入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1916年回国继续革命,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居正)中校参谋,第1混成旅旅长,云南陆军讲武堂科长、教育长,云南高等军事学校炮兵科长、高级教官。1923年4月应蒋介石电邀到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高级参谋,粤军总司令部监军。
大革命时期,1924年1月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历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少将主任(副主任叶剑英)、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教导第2团团长。1925年2月任黄埔军校参谋长,主持筹建军校孙文主义学会,7月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党黄埔军校第3届特别党部执委会组织委员。1926年初调任黄埔军校教导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20师师长,第1军第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参与制造“中山舰事件”。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北伐军总预备队指挥官,在南昌战役中指挥失误战败被撤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后任长江要塞司令。1928年追随印光大师皈依佛教,3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任教授部主任,11月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1929年3月后当选为国民党第3至5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委员。1936年7月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
抗日战争时期,退出军界,以国民党中央委员身份侨寓昆明,有安定后方人心的作用。与国民党、国民政府要人及地方缙绅如李根源、曾养甫、王竹村、黄衡秋、王禹柏、王申伍等,参加云南省佛教活动,亲近太虚大师,对整理云南佛教,重建鸡足山道场等,尽力颇多。
1942年8月26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仅53岁。著有《黄埔军校创始之回忆》等。 王禹九中将
王禹九(1902-1939),浙江省黄岩县宁溪镇王家店人,出身贫苦。毕业于浙江陆军干部学校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历任排、连、营长,团副,参谋主任等职。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师587团上校团长,第79军少将参谋处处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牺牲后追晋为陆军中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四、五月,书记官丁保良、军需主任郝守隆等为章乃器所组织的上海救国会募捐,被人告发为“共党分子”,郝守隆被处决,丁保良被判刑,自己则被撤职。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八·一三”日军侵犯上海,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师587团上校团长团长,赴嘉定前线,路过南京,写遗嘱于妻子:“值此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我身为军人,为国捐躯,份所应是。”淞沪会战3个月,屡建战功。11月上海失守,所部坚守常熟,保卫南京。1938年升任第79军少将参谋处处长(丁保良任军部书记),转战苏浙皖及江西南浔。1939年3月20日,第79军参加南昌会战,日军在200门大炮掩护下,强渡修水。激战3天,第79军伤亡过半,军部在虬岭陷入重围。
1939年3月27日晨,率仅存特务连为军部突围,浴血苦战至中午,未能成功,多处中弹,于下午牺牲,时年仅37岁。3月28日夜,丁保良等抬遗体突围后,安葬高安县伍桥乡。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衔。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王凌云中将
王凌云(1899.9.27-1968),原名王仙举,字仙峰,河南省伊川县人。行伍出身。先后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第三期、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三期毕业。云南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整编第9师师长,胶东兵团中司令官,第13绥靖区司令官,河南第1路挺进军总指挥,豫陕边区挺进军总指挥部总指挥,豫陕川鄂四省边区挺进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7年投入直军当兵。
大革命时期,1924年12月改投北洋陆军第35师第1混成旅第1团当马弁。1925年被师长憨玉琨提升为上尉副官。旋又升任第35师第1混成旅卫队营少校营长。1926年4月卫队营改编为陕潼护军使署第9混成旅第1团2营,任少校营长。1927年6月混9旅改编为伊阳城防总队后任第3队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7月升任总队长。1930年5月伊阳城防总队扩编为临(汝)伊(阳)平(等)自(由)四县剿匪司令部,任司令。7月剿匪司令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路军32军第3师(师辖三团),任少将师长。12月第3师缩编为第75师225旅(旅辖两团),降任少将旅长。1931年2月第225旅改称第20路军特务旅,仍任少将旅长。1932年4月特务旅改称第76师227旅(旅辖两团),仍任少将旅长。1936年2月3日叙授陆军少将衔。1937年1月带职入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受训。3月毕业返部。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21日升任第76师(师辖两旅)中将师长。1942年1月升任第2军中将副军长兼第76师师长。6月25日升任第2军(辖第9师、第76师、新编第33师)中将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第2军整编为第9师(辖整编第9旅、整编第76旅、整编预备第2旅),任中将师长。7月升任云南警备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兼整编第9师师长。1947年11月调任胶东兵团中将副司令官。12月升任第13绥靖区(辖整编第9师、整编第15师)中将司令官。
1948年9月22日晋任陆军中将。1949年3月调任河南第1路挺进军总指挥官。11月挺进军改称豫陕边区挺进军总指挥部,旋又改称豫陕川鄂四省边区挺进军总指挥,任总指挥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在重庆向解放军投降。1961年12月25日特赦释放后定居北京。1963年移居河南开封后出任河南政协秘书处专员。
1968年夏因在文革中遭到冲击而离家出走,时年69岁,从此失踪。
王家烈中将
王家烈(1893.5.27-1966.8),字绍武,贵州省桐梓县新站区小水乡人。1911年毕业于桐梓高等小学堂,家贫辍学,于松坎至遵义间以背盐为生。1912年去遵义,在遵义县境教私塾。贵州陆军模范营、贵州讲武学校毕业。黔军第2师师长,湘黔边区“剿匪”司令,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民政厅厅长、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常务委员,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4年8月在遵义入伍,编入贵州省防国民军,后改称黔军。历任列兵、上等兵、下士、副班长、少尉排长、中尉排长、司务长等职。其间随队参加护国战争,战于川东、川南,“协守皇城”。后入湘参加护法战争。1915年先后入贵州陆军模范营和贵州讲武学校学习。1920年毕业返黔后,升任周西成营8连连长。1922年任营长、团长。1923年任旅长。
大革命时期,1926年3月任黔军第2师师长,1927年4月后率部入湘,驻沅陵,后退驻桐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由第9路军总指挥周西成保荐任前敌总指挥,驻綦江、东溪一带。夏川战争发生,被委任援川前敌总指挥,奉蒋介石令援川。10月以第25军前线主要指挥官率部与李黔东部混战,致李黔东失利,自己亦负重伤。1929年任第25军副军长。同年冬蒋介石任命为“讨逆指挥官”,令其开赴黔边牵制桂系。1930年7月蒋介石命为湘黔边区“剿匪”司令,率部入湘西“会剿”红军。1931年“清剿”张云逸、李明瑞部红军,获蒋介石奖励大批枪械,实力大增。1932年2月蒋介石任命为第25军军长,2月26日任贵州省政府代理主席。3月30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贵州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常务委员。1934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军事行动渐及湘黔境,蒋介石策划并严令“会剿”红军。1935年3月李仲公奉蒋介石派,迫其选择军政中之一项。4月6日被迫通电请辞贵州省主席职务。4月9日蒋任命为第2路追剿军总指挥。1936年1月23日被授予陆军中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8月任第20军团副军团长,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1942年任军政部参事。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何应钦迫其辞去军职。1946年9月6日复叙为陆军中将。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7月谷正伦任命为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1月中旬返新站小水老家闲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员专程从小水迎送其到贵阳。1950年6月到重庆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学习。7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政府感召下,由怀疑观望转变为拥护共产党领导。在土改中将贵阳的“虎门别墅”私宅卖掉,以偿还在旧社会对农民欠下的剥削债。1954年起历任贵州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1956年被吸收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1958年当选民革贵州省委委员。关心贵州建设和人民生活,不顾重病对大跃进造成的“遵义事件”进行批评,认为把粮食调光农民不能安心搞生产,才得了浮肿病。并提醒当局说:“农村太整得恼火了”。惜其善意的批评建议,反受到极左路线下的不公正待遇。同时还努力工作,以亲身经历和所知贵州史事,撰写成大量宝贵史料文章,供给历史学界研究。
1966年8月因病在贵阳去世,终年73岁。
王敬久中将
王敬久(1902-1964.6.20),乳名王质彬,字又平,江苏省丰县宋楼葛芭草集人。少就读私立徐州江北中学,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37军团军团长兼第25军军长,第32集团军司令长官,第2兵团司令官,第10集团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21师36团营长、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后任第2师第9团团长,第1军补充旅旅长、第4旅旅长。1931年底任国民政府中央警卫军第1师副师长,协同第19路军蔡挺楷、蒋光鼐部对日作战。中央警卫军第1师改编为87师后,升任师长。率部由昆山、常熟一带移住南京城内三牌楼,担任蒋介石的警卫。1933年参加江西“围剿”作战,任北路军第2纵队指挥官兼第87师师长,第12绥靖区(驻福建)司令官。1935年4月授予陆军少将衔。1936年春兼任江苏省高中学生集训总队总队长。同年10月授予陆军中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兼87师师长,第37军团军团长兼第25军军长,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1944年冬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受训。1945年底起任重庆卫戍副总司令,第32集团军总司令,第2兵团司令官。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2兵团司令官,第10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武汉地区日本受降。1947年春率部移往兖州,指挥吴化文与杨干才的部队与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对峙,5月孟良崮战役失利后被撤职。1949年1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第1训练处中将处长,第1编练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7月由厦门逃到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台湾三军大学教授。晚年生活贫困,精神抑郁,依靠当年的部下刘安祺、黄杰等人的资助勉强度日。数度要求工作,却被蒋经国从中作梗而末能得到安排。
1964年6月20日因患肺结核病在台南市小东路军医第4总院去世,终年62岁。著有《五十述怀》、《抗战八年回忆》等。
王揖唐中将(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大汉奸)
王揖唐(1877-1948.9.10),原名王志洋、王赓,字慎吾,号一堂、逸塘,安徽省合肥县人。清·东三省督练处参议,吉林兵备分处总办;北京国民政府吉林巡按使,北京国民政府内务部总长,众议院议长,安徽省省长兼军务督办;伪华北临时政府内务总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伪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伪全国经济委员会副委员长。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大汉奸。
晚清时期,早年继承父业,以教书为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进士,被授予兵部主事。光绪三十年(1904年)10月得军机大臣徐世昌推荐,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历任东三省督练处参议,吉林兵备分处总办,北洋新军陆军协统等职。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被怀疑参加革命遭通缉,只身逃到北京。1912年投靠袁世凯,任大总统府秘书。1913年袁世凯召集国会,被定为参议院议员。1914年1月任约法会议议员,为袁世凯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鼓噪呐喊。5月根据“袁氏约法”成立资政院,任资政院资政。9月任吉林巡按使,7个月后郁郁而归,极力筹划袁世凯称帝,被封其为一等男爵,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6年3月以同乡关系投靠段祺瑞,任为内务总长。1917年7月回安徽省操纵选举。1918年当选为众议院议长。1919年2月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召开。北方总代表朱启钤独断专行,引起安福系不满被迫辞职。由其接任,引起南北两方的反对,接着广东护法军政府也通电反对。在一片反对声中到上海四出活动,收买舆论。1922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段祺瑞跨台,直系通缉皖系要人,匆匆离沪逃往日本。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回国。10月段祺瑞任北京临时执政府执政,入段祺瑞幕中谋划大计。11月24日通电取消安福俱乐部,申称“过去之国会与政团,情势既已推移,自当除旧布新,别筹途辙。”28日任安徽省省长兼军务督办。遭倪嗣冲地方军阀强烈抵制,不足半年被迫返京,后闲居天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后历任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周旋于日蒋之间。一方面奉蒋介石旨意,协助活动段祺瑞南下上海,使日本人欲以段、陈(炯明)建立伪华北政府的企图落空;另一方面与日本关东军旅团长佐藤三郎经常秘密接触,还参加了由日本人为制造“华北国”而支持成立的汉奸组织“正义社”,为冀察政务委员会中的亲日派代表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公开投敌,与王克敏等人在北京饭店设立“政府筹备处”,积极筹划日伪政权。12月14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赈济部总长。1938年改任内政部总长兼任赈务、防疫委员会的委员长。1940年3月任汪伪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0年6月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务署督办。先后两次去日本拜见天皇裕仁,奉献大批中国名贵古玩书画以示忠顺;成立“华北防共委员会”和“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自任委员长。任期内搞了5次强化治安运动,屠杀了无数爱国志士和无辜百姓,抓捕大量民工供日军役使;并开发矿藏、强征粮食,竭尽华北物力以支援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日本侵占的8年中,贪污暴敛,兑藏黄金,广置房产。1943年2月9日日本侵略者将其免职,改任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副委员长、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日本寇投降后,托病住院,企图脱卸汉奸罪责。1946年春被河北高等法院逮捕入狱立案审理。每次开庭均以病势沉重为由,被人抬上法庭,闭目不答。以一法官曾任华北政务委员会伪职,拒绝“以小汉奸而审大汉奸”,迫使法院改派法官重新审理。河北高等法院根据事实依法判处其死刑时,两次申请复判。拖延了两年多。1948年9月经民国政府最高法院最后复判,仍判处死刑。
1948年9月10日终被处决,在北京姚家井第一监狱中身中数弹而亡,时年71岁。遗著有《东游记略》、《上海租界问题》、《逸塘诗存》、《世界最新之宪法》、《今传是楼诗话》等。 王裕民中将
王裕民(1895-1947.2),原名王国相,山西省右玉县威远堡镇郭家堡村人。农家出身,信仰孔教。祖父王登魁精通诗书,父亲王殿兴中秀才。清·光绪初迁居树儿照村。7岁时在家由父执教读书,后入本村私塾,攻读“五经四书”6年。1924年3月29日由王用宾(时任国会众议院议员)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4团团长,第167师501旅旅长,第165师副师长,陕东河防游击纵队司令,第8战区第1独立挺进纵队司令,国民党第2战区晋南军事专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考入右玉县高级小学。1916年春考入山西省立第3中学(大同)。入学半年因学费不济辍学,回村教书和务农。1919年山西省立第7中学在右玉县成立,再次考入中学读书5年。1923年夏在诸兄弟的资助下,考入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在校期间,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并在课余之际,担任苗培成主办的《晓报》校对,开始了社会活动。
大革命时期,1924年夏在大革命的影响下,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1期第1队,努力学习文化和军知识,被校方重用,旋任第3期入伍生第4连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5团团长。北伐战争中在程潜、林伯渠的直接指挥下,率部参加过德州、定州等战役。战斗中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受通令嘉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应诸同学之邀,回太原参加了晋军,先后历任军事政治速成科特务队队副,干训团高级教官,第2军司令部参谋,军事整编会整训处科长,新兵补充训练处副总队长,第1兵监部参谋长等职,为晋军基层军官的训练做了大量工作。1930年春冯、阎联合反蒋,随同学多人,离并抵南京,入陆军大学高级班深造。数月后调任新兵训练处第2大队队长,到浙江负责训练新兵。其后调南京陆军大学军官补习班任第2队队长。1931年夏学生毕业后,奉命北上绥西,收编杂牌军队未遂返山西在晋军第34军任参谋,后任国民党山西区干事兼太原特区书记长。时正值国内军阀互争,官场腐败,民不聊生,遂挤时攻读日语,研究古今中外兵法、战策,练习书法,锻炼身体,以便报效国家。1934年5月1日在撰写自述时,对当时中国社会作了如下概述:“现在政治不入轨道,封建势力雄厚,国家实业不振,教育腐败,财政不统一,军权多分割,地方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各自为政,已形成四分五裂之局面。加之各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甚一日,洋货充斥,国货渐减,以致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社会人心浮动,乐虞我诈,钻营奔走为生,整个社会造成不安定现象。”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老同学徐向前进行过多次交谈,表示坚决拥护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张。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4团团长,率兵出征,与日军作战。1938年任陆军第167师501旅旅长,率部在江西九江与日伪作战数昼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战绩,晋升为第165师少将副师长。1940年春调任陕东河防游击纵队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战役,与日本侵略军作战数月,挫败日军妄图占领中条山进而控制陇海路的计划,为确保西北大本营的安全做出了贡献。1942年升任第8战区第1独立挺进纵队中将司令。在艰苦的8年抗日战争中,始终站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第一线,亲自组织和参加过九江、香山、河防、汾南、中条山等60余次战役和战斗,战绩显著。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国民党第2战区晋南军事专员,衷心拥护国共两党的《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决心实行。1946年夏因积劳成疾,赴西安治疗。
1947年2月在西安病逝,终年仅52岁。
王禄丰中将
王禄丰(1896-1975),广东省(今海南省)文昌县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5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骑科毕业。国民革命军整编第49师师长,第9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闽南师管区司令,粤北师管区司令兼“清剿”总指挥,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第21兵团副司令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2年加入粤军,历任东路讨逆军第2旅3团排长、连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队第1队区队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育处处长,国民革命军军第1旅第1团营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1师6团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广东省汕头市警察局局长。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9师副师长。1936年1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整编第49师师长,第9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1945年任闽南师管区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粤北师管区司令兼“清剿”总指挥。1948年1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1949年初任暂编第2纵队司令,同年秋任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第21兵团副司令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春随国民党政府兵败到台湾。1954年退役。
1975年春因病在台北逝世,终年79岁。
王靖宇中将
王靖宇(1894-1972.10),字治人,四川省犍为县人。先后在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2期、陆军大学第5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2师13旅旅长,第24军参谋长兼任第24军驻成都、重庆办事处处长,西康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处处长,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兼西康干训团教育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任川军第8师副官处长。1921年8月任川军第8师16旅31团团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4月任川军第8师警卫团团长。1927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第4路副司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2师13旅旅长,7月任第24军少将参谋长,后兼任第24军驻成都、重庆办事处处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西康省建省委员会委员兼保安处处长。1939年1月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处处长。1945年7月任西康省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并兼任西康省干训团教育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2月在西康雅安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因起义部队发生叛乱被捕判刑。1964年12月28日获特赦。后任四川省政协文史专员。
1972年10月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198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撤销特赦通知,恢复起义人员名誉。
王靖国中将
王靖国(1891-1952),字治安,号梦飞,山西省五台县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5期步科。晋军第16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第7军5师师长,第37师师长,绥远警备司令兼第70师师长,第3军军长,第19军军长,第13集团军总司令,第10兵团总司令兼太原守备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历任晋军排长,连长等职。阎锡山扩军时,任晋军第1师第2旅第4团任营长。1926年升任团长,因善于揣摸阎锡山的意向,得到阎锡山的器重。此后连升晋军第16旅旅长,第5师师长。1927年6月任第3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第7军5师师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陆军第37师师长。1930年蒋冯阎大战时,升任第3军军长。后第3军缩编为第70师,任绥远警备司令兼第70师师长。1932年阎锡山二次上台出任太原绥靖主任时,任代理督办视事。1933年奉调到庐山军官训练团参训,在学习期间深得蒋介石青睐。1936年任第19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在同蒲路抗击日军,但损兵折将。1939年阎锡山部队扩编为4个集团军,升任第13集团军总司令,兼任民族革命同志会、牺牲救国大同盟、公道团高级干部委员会委员。12月山西新旧军发生全面冲突,新军和牺盟会与阎锡山全面绝裂,继而导致了抗战前夕在山西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称为“晋西事变”。事变后成为阎锡山手下的实权人物,掌握着阎锡山的铁军组织。1943年阎锡山为加强军队建设,命其拟具训练方案,遂以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负全面之责。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奉命驻守临汾,向解放区扩展。1946年夏向阎锡山介绍了第49师第2团团长赵俊义组织“还乡团”的经验,在晋中、晋北以至运城地区掀起一股逃亡地主富农返乡反攻倒算的逆流,解放区无数农民惨遭杀害。1947年冬为阎锡山培训了铁军基干2万多人。1948年解放军进至太原外围。阎锡山的残余部队整编为2个兵团,任第10兵团总司令兼太原守备司令。其女儿王瑞书在解放区受徐向前派遣,到太原劝其父走傅作义的道路和平解放太原;原阎军的赵承绶将军也劝其谈判,均被拒绝。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向太原发动总攻,4月24日全歼太原国民党守军,太原全城解放,同时与孙楚(第15兵团司令)以下高级将官数十人悉被解放军俘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1952年病死于战犯管理所狱中,终年61岁。
王漱芳中将
王漱芳(1901-1943),字艺圃,贵州省盘县人。1920年贵州省立模范中学毕业后,经贵州省政府考试后送至国立武昌商科大学学习,旋转学至东南大学商学院。1924年5月由叶楚伧、邵力子介绍加入国民党。1925年获商学士学位毕业。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及第1路总指挥部秘书主任,训练总监部秘书主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主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工作委员会党务组组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东南大学毕业后便赴粤,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司令部秘书主任。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及第1路总指挥部秘书主任,随部参加了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月被派为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常务委员,8月回南京,初任训练总监部秘书主任,继任交通部秘书主任。1929年6月被选为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监察委员。1932年1月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6月任监察院参事。1933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4月重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并再次当选为市党部委员。1936年再度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随国民政府内迁西南。1938年10月被派任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主任委员。1939年9月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工作委员会党务组中将组长。1940年12月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1942年4月调任民政厅厅长。权位当道,位居要津,了解很多政坛花絮、官场内幕、要人行综。对于朝中大小事故知之甚清,大致许多情由看不入眼,骨鲠在喉,要吐为快。但因自己亦是显贵,牵制甚多,不能随便发表,于是假其太太姚颖的名字,用京话作书题,在两三年间为《论语》撰稿。
1943年8月在陇南出巡途中坠马而死,时年42岁。
王皞南中将
王皞南(1891-1938.12.3),浙江省黄岩县楼岙乡(今长潭乡)人。杭州陆军小学、南京陆军中学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第2处处员,宁波防守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时,参加敢死队。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2期和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陆军第26军军部中校参谋、上校训育主任。
大革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2师3团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4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第2处少将处员。1932年任宁波防守司令部中将司令。1933年出资架设楼岙前门溪16洞木桥;出资7000多元兴办“南兰学校”(以王皞南、鲍兰英夫妻命名)11间校舍。并每年救济贫民约30多户,每户2-4元,其中1937年发放200多元。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对宁波港实行封锁,轮船抛锚镇海港,改用小船拖驳入甬江。一时百舸云集的商港,顿时萧条,许多工厂、码头、公司都将倒闭,得罪“宁波帮”。1938年其妻鲍兰英卒。10月续弦,娶住在上海的金娜仙。宁波平安轮船公司经理李耀庭出动棠赛轮,助其驰沪迎娶。新婚后,被宁波平安轮船公司经理虞洽卿等向蒋介石将其控告,指控其借封港为名欺诈商旅,玩忽军务擅启军港,专轮直驶甬江,违背抗战时军人不结婚通令。蒋介石令第3战区长官顾祝同查明严办。
1938年12月3日在金华被国民政府玩忽职守罪下令处决,时年47岁。时黄岩县有人撰诗讽刺云:
烽火漫天逼海滨,迎亲要塞派专轮。
将军毕竟多情种,不爱江山爱美人。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