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眸王安石(四)。
青年王安石的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跨越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前代窠臼。他已经在以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已任了。让他做一个逍遥世外的散仙、无视天下苍生疾苦,显然不能。他的作为将远过欧阳修的期许,虽然王安石的文章、诗词也是成就斐然,但王安石志不在此。当朝臣把庆历二年进士及第的文章进呈仁宗皇帝御览时候,其序列依次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曾巩这一次却是科场失利,名落孙山。欧阳修眼光老辣,王安石文章果然独步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哪知道世事难料,本来是王安石状元及第的事情,却又横生枝节。
当仁宗看到王安石文章中有孺子其朋的句子之后,不由地大光其火。王安石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仁宗皇帝内心很纠结,他最害怕与担心的就是朝臣结党。生性敏感的他心里恨不得将洗脸用的盆改成洗脚桶了,更何况王安石孺子其朋的句子更有长辈教训子侄辈的意思。仁宗皇帝看了,当然心中不爽了。圣天子很不高兴,当然会出现后果很严重的之事。王安石最终因:此语忌、不可魁天下的原因,痛失状元郎,煮熟的鸭子有许多时候也会飞离热汤锅。
评判文章一事,自古就是一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事情。英明领袖发话了,于是本是第四的杨寘最终胜出,而本应是状元郎的王安石却成了第四名,以二甲第一名及第。虽然与状元的荣耀失之交臂,但王安石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亦可说是春风得意、少年得志,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需知在有宋一代,是文人辈出、灿若星辰之际。经宋太祖、太宗、真宗的大力提倡,数十年的积淀,于宋仁宗一朝无数的文人涌现,蔚为大观。而其中一人颇具代表性,这位就是晏殊、晏元献。晏殊是北宋初年间的举国闻名的神童,他七岁时候就会写文章,名闻遐迩。事情越传越奇,最后竟然传到了最高当局的耳中。真宗皇帝命人把晏神童召至宫中,亲自考核一验真伪。小小神童不但不怯场,反而超常发挥。真宗皇帝一见大喜,授职秘书省正字。十四岁的晏殊成了京官,小小年纪就成了万众艳羡的公务员,从此一路青云直上,三十多岁年纪就做到了宰辅之臣。这在论资排辈的官场中,无疑是件异事。
庆历年间,晏殊时任枢密使一职。虽然他与欧阳修一样文采横溢,乐于奖掖后进、礼贤下士,但是文人相轻这种陋习是由来已久之事,二人虽然在朝中各有一批拥趸,但二人却已经是心存芥蒂。说起来二人交恶的原因,也不完全是因为文学之事。
庆历年间,西夏李元昊称帝,与宋廷于西北鏊兵,宋人屡尝败绩。晏殊时任枢密使一职,一日天降大雪,欧阳修等人前往拜谒晏殊。晏殊见漫天的飞雪,酒兴大发,置酒西园招待这些人共饮。欧阳修见国事如此,主军政之事的主官晏殊却仍有此雅兴,作诗讥讽道:
主人与国同休戚,不唯喜悦得丰登。
须怜铁甲彻骨寒,四十余万屯边兵。
晏殊如何会看不出欧阳修诗中之意,心下不爽、只是不好当面发作。欧阳修的诗传至了宋仁宗的耳中,晏殊的枢密使一职也就做到了头,从此晏殊与欧阳修交恶。
讲到晏殊,不得不提及他的诗词了。人们对他的诗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这首《无题》了。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关于这首无题诗,人们津津乐道的无非是诗中的富贵气了。前人指出唐白居易的诗句歌声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中充斥着一种富贵气息;在晏殊的《无题》诗流传开之后,很快就有好事者指出:白诗中虽有些许的富贵气,但已经是一种富贵怕见花开的颓败景象,一个下字就带出了江河日下的破败象。远逊于晏殊诗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那种从容不迫的富贵气象。
诚然,晏诗中并无歌舞楼台之名,然而梨花院落与柳絮池塘又岂是寻常人家所有?而且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感觉的到溶溶月色的温馨,嗅的到风轻月白下的梨花清香。衣食无着的贫寒百姓,眼前即便有美不胜收的无限风光,又岂能有此感知力?也只有闲到极致的富贵家子弟才能体会的到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的落寂与忧伤。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与《无题》一诗相较而言,人们可能知道更多却是晏殊的这首《浣溪沙》。
晏殊文才出众,词作格调婉约,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这两句竟似佳偶天成,令人无限回味的同时,赞叹再三。而更令人称异的是——这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却是别人送晏殊的,对于这一段宋词佳话,晏殊自己也不掠人之美,并不讳言此事。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
(本文内容来自天涯社区 作者:独孤慕雨 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及全球王氏论坛http://www.wang-shi.com/bbs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