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壹书斋 发表于 2012-10-9 09:00:42

中国隐文化。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诗引

  那日初闻此诗,即觉此诗所描绘景致的淡雅,更为诗中所展现的意境感到叹服。不禁想起那句:难得糊涂了。张养浩诚然是太过聪慧了,识透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即便欲语又有何人听?宛若当年始皇母,庄襄王后淫乱后宫,被始皇打入冷宫,倒有不少识大体之士劝阻始皇莫要如此,失了孝道。哪知始皇帝不听,且又杀死了二十七位力谏之臣,倒白白浪费了二十七条人命。故蔡东藩有言:太后不谓无罪,谏官真自取亡。想来张养浩明白这些道理,倒也乐得逍遥,称父母年迈辞官归故里了。后又被召几次不赴,倒也真情实意写下来《山波羊》这样的淡雅、深境的诗作来,让我等瞻仰。从此诗中,倒是窥出一些隐士、隐居的味道,不如从此处下笔,寻觅一些道理出来罢。
  隐士隐居,在中国算得上历史悠久,被人仰慕,也被人斥责,西蜀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之中曾得孟获之兄的帮助,孟获之兄即是一位隐士,诸葛亮不禁想起自己躬耕于南阳的那段岁月,当时便坦言:羡慕先生的生活。被人斥责的也算是些有识之士,不想让中国贤能之人因个人仕途失落而抛弃了国家,独善其身,厌世出世,安逸于山林之论。故在我看来,中国隐居也算的上是一种文化了。就我所知道的隐士隐居者,上及尧舜禹时代的许由等,下及魏晋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再到元朝张养浩等都算得上是中国隐居的代表隐士了。

  一、隐文化之小隐

  关于隐文化,古代诸多诗人、文人都有所谈及,有分之为大隐、小隐的,也有分之为大隐、中隐、小隐的,总之隐文化倒也成了文人们津津乐道的素材了。不妨我们先谈谈小隐,古人云:小隐,隐于野。这个野,我认为应当是山林间,与山水为乐,与自然相亲。当然也有解释说是隐于朝堂,关于这点我不太了解,暂且不提。小隐者,在贾岛的诗中可窥一二,贾岛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首句便道出隐文化的重点,便是松下,此松下所代表的含义无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竹、梅岁寒三友,隐士以此表明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其实关于隐文化,我想不少人会认为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对于古代人而言我不知做一个隐士是否很难,但我却知道对于当下想做一个隐士也并非容易的。想现代社会,过于浮华,人们的金钱意识要大过道德情操,其实谈道德情操倒是我的过失,当下谈这个貌似很不和谐。除却这些,便是想寻一个安逸的地方隐居闲适下来是需要很大功夫的,且不说钱财,即是一块自然清新的地方都很难寻觅了,当然看官如果看到这里一定认为我是瞎侃,在偌大的中国还找不到一块原始些的森林地带吗?我承认,确实有些夸大,可是当下的社会形势不正在讲述着这些地方正在人类的功利性下渐渐退却吗?难道北京在古时便是飞沙走石的?或是蓝天白云因为时代的变化也学着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习惯性的变成了灰色?若真要如此这倒有些让人费解了。
  故在当下社会想做一位隐士是决计不可能那么简单的,而今社会如此浮躁,诸多传统文化被遗忘,人们还夸夸其谈外国的观念好哩,当然我不是否认外国所以的观念都是坏的,而是觉得在国家忙着从西方观念中发展时,不妨也寻觅下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毕竟我们是东方黄皮肤人,有自己的文化,即便是发展国家需要借鉴也不应当渐渐忘却了自己的文化,倘若真是如此,人们出口便是国外的一套套理论,那洋人们还不得乐开了花?兵家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此言果不假,西方某些国家是明白中国的实力的,不然拿破仑也不会形容中国是一头睡狮,所以他们很早便用侵略来勒死这头睡狮,始料未及的是睡狮在死亡之际却缓缓张开了双眼,于是华夏儿女开始觉醒,用意志赶走了列强,那些国家开始后怕了,便不敢再强行来勒这头有苏醒之意的狮子,他们便开始用文化、观念来影响这头渐渐苏醒的狮子,他们坚信这头狮子还未完全苏醒,还是可以注入迷魂剂来使这头狮子成为自己的宠物,于是便开始在狮子还未完全张开双眼,四肢还是微弱的那刻开始注入自己的文化与观念,让他们兴奋的是,这头狮子仿佛有些吸允他们文化与观念的趋势,他们开始洋洋得意了,而狮子也在将醒之际渐渐遗忘着自己。
  所以中国在飞速发展经济之时,国民的道德素质却也在飞速倒退着,从教育到社会,从官员到平民,都在渐渐丢失着自我的文化,于是便眼睁睁的看着西方国家跑到我们的国家从孔子等古代贤人的理论寻找济世之道,而我们却守护着这些宝藏,在质疑着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适合我们的发展?本人学识薄弱,不敢妄谈,但料想西洋大国,在领军世界各国飞速发展几百年后,明白自己的私欲已经将自然折磨的伤痕累累了,再坚持下去便会有生命之危,故想要改变观念来发展,他们看到了东方古国的文化,他们也深刻的明白中国在封建王朝下都能频出盛世,必定有东方文化的道理所在,所以他们在折服中学习着。而我们,这群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也许是被封建王朝毒害的太过深刻了,总是习惯性的批判这些文化与理论,觉得妨碍中国发展的就是这些该死的理论,其实想想即便是这些理论落后了,但曾经它们成功造就过几代王朝吧?那么落后了,我们又没有新的理论,何不反思下老祖先的理论弊端所在,加以改进,总围着批判有何意义?
  所以隐文化对于当下社会这种道德渐渐沦丧的年代,是无法提及的,更无法去实践的。小隐于野都不得而为之,即便是你找到了一块类似桃花源这样的美丽家园,你又能保证你的内心可以做到真正的隐?念来不大可能罢。

  二、隐文化之中隐

  大隐、中隐、小隐文化的提出者是唐·白居易,白居易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白居易更趋向中隐白居易的隐法倒是切合实际,既想到了隐的基本生活问题,又想到了隐会身体劳累,故取了个两全其美之法,便是既有一定社会地位,又有稳定可观的收入来源的闲差。相比隐到荒山野林的困苦,倒不如选择中隐,所放弃的不过是官场中的实际权利及个人正常的收入而已。如此隐士、隐居之法,看来是集大成了中国中庸之道,且不论这样的隐法是否算隐,单单是这个无法安贫乐道,倒显得白居易这中隐有些勉强了。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便咎于白居易什么,毕竟在封建年代,想要独善其身也是不容易的,正所谓过惯了体面的生活,再过清贫的就有些不易了便是如此。白居易能够如此想倒也是无可奈何之所为了。怪哉的便是,当下社会的有些人,既不肯安歇自己,又故作傲然,倒有些自找苦吃了。不禁想起建国初期,有一位老先生,既乐于文场,又喜好商场,偏偏还流转于政场,可谓场场皆到。老先生这“隐法”可比白居易厉害多了,到最后却落得三场之士都不认可他为自己一方的,老先生无奈倒去找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伸屈了,弄得毛主席、周总理也不晓得该如何安排这位老先生了。虽然这个案例用于说中隐有些牵强,但对于当下的某些人来说确实可以一针见血的形容。
  当下社会,诸多人不安逸于自己所“隐”的根本,无法做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譬如一些教育教授、专家们不思如何研究好自己该做的事,倒喜好政界、文艺界、商界,做研究的不能安静下来,那还有何研究可言?当然并非说在本职业外搞些副职业就是一种罪过,主要是得看看自己所做的事社会功效有多么大,一旦做不好又会误了多少人,这才是需要注重的重点,倘若真是喜好别的,倒不如放下本职的东西,去认真的做其他,如此倒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其实中隐文化极似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生活,说白了跟没隐一样罢了。
  故白居易将隐文化分为三类,其实主旨便是想要寄托于隐士这个虚幻头衔来作为精神寄托,其实这三种分类其实是“伪隐”只是一种无奈于社会,而选择释放自己的一种方式,其实这便是对于士大夫们而言,就是回归平民百姓却又略高于平民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有着不高不低的工资,过着不紧不慢的生活,有一份不算太高兴也不算太悲伤的心情,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风格了。其实能够真正这样做,倒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即便是无法为社稷分忧,也不会让自己堕落迷茫,更不会让自己随波逐流,祸害社会,倒也安然。
  中隐,稍稍体会下隐文化所带给人的那种纯粹、自然的心境其价值不若小隐,更不若大隐。现代人不少人便是选择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活得稍稍洒脱些,不过更多的是过着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的生活方式,便是功利性太强,太过于注重权势、名利、财富如此而来,即祸害社会,又不得让自己过的幸福,实在是不可取。不过其实想想也明白了,人的价值观有所不同,价值观不仅仅取决于胸中的学识,更取决于成长时的磨难。看一看清代的大贪官和珅和士龙便可知道,对于和珅而言,自己的价值观便是当官,贪污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爱好,情色还在其次。念来是为何?皆因和珅儿时成长艰辛,饱受了世间冷暖却无法得知人生的真谛,最后落得一缎白绸,结果了性命。看官们,此时你们能看到什么了吗?

  三、隐文化之大隐

  白居易所提大、中、小三类隐文化是指求同存异的实用法则,并非隐文化之根本价值所在,我们所谈的也不算隐文化真正的价值,只是从隐文化中窥探些能够对于我们现代人有所帮助的观点,倒也不失为一种思索求进的方式了。
  大隐莫过于晋陶渊明了,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便算是真正道出了隐文化的价值,上述的小隐、中隐不过都为这大隐作了陪衬了。隐文化从闹市搬入山林如何?从仕途渐入民间又如何?都逃脱不了一个烦字,即便是在山林与山水为乐,也不如心中坦然,无私无欲来的实在。
  有人笑言唐伯虎那句: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太过自负,我倒觉得唐伯虎能够看清形势,合理处理自己的时间,也算是一种渐渐走向一个良好生活方式的态度了。隐文化最大的特点,我认为便是不让心灵受奴役,却也不会因厌世而不顾大体,不然关于隐文化所谈的必定是以老子的道隐为首的超世价值了。
  真正的隐文化所教给我们的,便是让自己学会明白人生百态,如若不能改变社会,那便试着改变自己如此方能活得洒脱、幸福。可这个改变自己又怎会容易?小隐,忘却世事,非真忘,是图忘。中隐,不论是非,非真不论,是无力论辩。都只能是一种被动状态,真正灵活、主动的状态便是大隐,那种能够明白世事,却又懂得该在什么时候将自己的观念展现于世,内心又可以豁达、开朗,不被世事所拘泥,做到真正的“心静自然凉”。对于这个改变法,基本上成功率为零了。
  大智若愚,并非谁一句话便可以做到的,但偏偏有些人却就能做到虽处喧嚣的时政,市井,却可以大智若愚,淡然处之,我认为真正的隐文化便在这里。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中国奇人异士层出不穷,即便是现代社会,中国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从网络论坛上便可窥知一二。但这些有识之士有时候却已经懒得讲自己的满腹经纶拿出来了,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太过浮华,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低落的无法形容,即便是自己的满腹经纶拿出来也显得苍白无力了。在我看来,虽然情况如此,但真正的大隐者还是会将自己的所知所懂在某个阶段告知世人,让世人懂得人生的哲理,人性的道德的。
  举个例子罢,《前汉演义》中有此言论:张良张子房,恨秦灭国暴政,便行刺秦王,行刺秦王未果,隐姓埋名隐于山林,碰到一老人,老人不由分说便对子房道:把我的鞋子捡起来。张良心中正值不爽,心说哪来这么一个老汉?让我拾他的鞋子?张良想要教训下老人,忽而转念一想,看老人鹤发童颜,颇有道风,不似俗人,便将老人的鞋子拾了起来还给老人。老人又道:帮我穿上。张良一听,心中又气又笑,这算什么事?帮你捡起来不感谢就算了,还让我帮你穿上?但再一想,拾都拾起来了,我就送佛送到西吧!便帮老人穿上了。老人此刻才颜笑道:孺子可教,五天后在此等候我。张良一听忙跪拜在地,目送老人离去。五天后,张良早早便来到此处,却不想老人早已等候于此见张良到了便生气道:让你等我,怎么比我来的还迟?五天后再来等我。如此反复三次,老人才又笑道:孺子可教,我这有一本书,你拿去,可安天下,十年后,你若再经过此处,看到黄石便是我还活着。张良闻言一喜,老人已经离去,由于张良等候老人等了一夜,此时天还未亮,无法看得书中内容,待回到住处才看清楚,原来此书为《太公兵法》。于是果应老人之言,张良佐刘邦安定了天下,此翁后人称为黄石公。
  黄石公算是一位大隐了吧?我认为算得上是了,虽居闹市,却心系天下事,但又不愿流入世事,便适时教于有能之人,倒也显得淡然处之世事了。而今我中华不是没有像黄石公这样的大隐之人,但却未见真正大隐之人可以教世间有能之人可以对中国的文化等方面岌岌可危的现状给予指点迷津,倒也显得可叹可惜,难道是真的没有奇人异士了?

  四、隐文化之延伸

  诚然,上述三种隐文化其实都不算真正的隐文化,包括大隐,都是在无奈之际对自我生活的一种选择,但各自价值各有不同,也算隐文化中的各有秋色吧。论起隐文化的真谛,最为推崇的还是老子的道隐,那种超然的脱俗精神,但这种隐文化太过决绝,已经不再为世事所忧虑毕竟是我们这个年代所不推崇的,毕竟中国还有许多事需要各位客官们去努力奋斗的。所以此篇对道隐暂不谈论。
  其他隐文化中,酒隐倒也算是一种,李白的酒隐可算得上是一绝了,“李白斗酒诗万篇”此言想来不假。其实中国文人大都是喜好酒隐的,今日怅然中便在酒中暂时忘却家国忧愁,来日再为国家计!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酒与药的关系》中倒也说了酒对于文人的熏陶,当然宋朝的酒隐就更为显著了,念来文人还是爱国深切,只叹无奈,也就能饮酒醉忘愁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