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丰都县董家镇蜡烛塘王氏。
吾蜡烛塘王氏,出自姬姓之王,系周武王姬发第二十一世孙周灵王姬泄心之太子姬晋之后裔。姬晋,亦称太子晋或称王子晋,因受姓王氏改姬为王姓,故名王子乔。世居太原郡,称之为太原王氏。子乔公正妃太玄氏生七子:王梁、王顺、王称、王行、王政、王易、王与。行、易、与三房隐于天台,称天台派;顺、政两房隐于缑山(河南)称缑山派;梁、称两房迁入晋地汾水流域,到秦汉时,后裔子孙一分为太原、琅琊二望,隋唐以后,复分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闽、三槐等支派。
王梁后裔,称之太原派。
太原王氏,自东汉至晋末,历经四百载,约二十代,发衍祁县、晋阳两大支派,每代在溯中受封世爵,忠孝著称。唐、宋以后,由于社会动乱影响,历经分化迁徙,由中原至河南再至湖广麻城、孝感定居落业。 明朝湖广人大批迁移四川。吾族入川始祖来自孝感高家堰,称之高家堰王氏,系王正纲之后裔。湖广入川近族有王正一、王曰先、王曰尚、王九高、王九上、王继周,都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7年),先后由高家堰迁至四川忠州拔山金华寺、双古坟、卷洞、显周、大塘、凤凰嘴、火炉山。王正纲之孙王鸾又于明朝洪武22年(公元1389年)由高家堰迁至忠州金华寺、双古坟,散居金马山凤凰嘴,故称金华寺、双古坟王氏、凤凰王氏。吾族蜡烛塘王氏系王鸾曾孙王稽(字金镛)妣平老太君率媳王照妣熊、杜老孺人和老小由双古坟迁至丰都县董家场安居落业,繁衍至今,后嗣五百余家,二千余人之众。
蜡烛塘地址:距离董家场西南方一华里,在王稽公妣平老太君墓后山迈半腰处,现仍有约三分面积的小塘作蓄水灌溉之用。古时此塘盛产毛蜡烛,其花絮是敷伤口的良药,因而得名。毛蜡烛形似蜡烛,上大下小,花絮外柔内刚,是我族人气质的象征。
蜡烛塘王氏族谱,曾由王稽玄孙王梅、王明、王馨、王海等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1年)春季首次编撰、并集资修建稽公妣平老太君、王照妣熊、杜老孺人之墓城,次后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族众集资修建“王氏宗祠”。因社会变革,原谱无一故纸残页可资借鉴,祖公心血荡然无存,实乃莫大憾事。为了弥补这一历史断层,甲戌年春,太原王氏八十六世孙,蜡烛塘王氏迁徙丰都城名山镇,十世孙王永炳倡议,永泽、永明等积极支持,经永炳两年的考察采访私资费用200余元,重修“蜡烛塘王氏族谱”初稿形成。在此基础上,又经反复考证,在文字上删繁就简,谱牒终于告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