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方 发表于 2009-11-13 11:15:06

“太原王”主要支派的沿革

“太原王”主要支派的沿革
  按谱牒,太子晋之子宗敬避周难于晋。改姬姓为王姓之后,十三世孙,秦大将王剪曾孙时,分为二支、长门王元迁山东临沂为“琅琊”王。二门王威,仍居太原续“太原王”氏。到汉代王霸生二子又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支。至后魏又分为“乌丸”王氏和“四房”王氏,北齐亡。“乌丸”王氏王神念之后徙家万年,是“万年”太原王氏。太原“四房”王氏也先后分支,迁居蒲州的为河东太原王氏;为官滦州参军王轨子孙居武威姑苏为“武威”太原王氏;五世孙王桥侍御史。赠武威定王子睿封中山王,号“中山王氏”,后徙乐陵,为“乐陵”太原王氏。另一支出太原徙平州,南迁河内温县为“河内”太原王氏。王满住汾州长史,为“汾州”太原王氏;王孝杰相武则天居华阴为“华阴”王氏;据《王通论》隋末名儒王通的祖父王—“本家于祁”。受田龙门为“龙门”王氏。据《忠懿王氏族谱》五代闽王王审知开发闽地。传琅琊“开闽王”氏;苏轼《三槐堂铭》及“三槐王”氏谱载。宋王佑植三槐于庭,称三槐堂喻三公。他曾关侍郎,子旦为相,孙素尚书恰和三公称“三槐王”实系龙门王派。
  王氏各派后人因外地做官和避北方战乱,尽多南迁。支派传遍南方各省。支派繁多,大都以后人做官和住地为名,这里不再详说。
  王姓在历史上曾是四大姓之一,二十一地望之首。人数多,不仅遍及全国各省。还遍及东南亚各国。大的支派有开闽王、琼崖王、三槐王、潮州王、东莞王等。他们都称是“太原王”衍派。
  “开闽王”奉王审知为开闽祖,是河南固始人。唐末参加农民起义。带兵入闽,后为闽王,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在闽中建树颇多,开闽以此得名。其后人由福州、泉州、漳州蕃衍于全国各地,以至蕃衍于东南亚各国。在海外王姓中他占多数。
  “琼崖王”奉王悦为“琼崖”祖。是开封祥符人(有人说直出太原)。北宋末,琼州同知护理太守。金兵南倾,南归故里。居琼州那大,子孙遍布琼州。合同、文昌、乐会间,后裔分布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安顺、摈城、曼谷等埠。
  “三槐王”奉王言为“三槐”祖,原属河汾“龙门王”。是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后。王言在五代北汉时为名,莘县令,遂占籍于萃,孙王佑、宋初兵部侍郎。宅开封城东,其子王旦相真宗。孙王素为仁宗兵部尚书。庭前植三槐,称“三槐堂”,以喻三公。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以之得名为“三槐王”氏。北宋后族人南迁,蕃衍于江、浙、徽、闽等处。
  “河内王”、“太仓王“衍派。明代王宣正迁福建南靖山边。孙大五、大六迁潮州。明末大六孙王宏毅出海赴泰,后人衍于泰国,为泰国王氏一大衍派。
  “潮州王“王审知四传王坦由泉州迁广东潮州。子孙蕃衍于潮安、揭阳、潮州一带,为开闽王的一个支派。”
  “东莞王”王审知四传后裔于泰。宣和进士,居福建兴化蒲田,宦官游广东定居东莞。子孙蕃衍东莞一带。也是开闽王的支派。
  “吉安王”(江西吉安)奉王该为“吉安”祖。王该宋庆历进士,出自太原。后裔王辅泰赴湘潭南湖泉中。子孙蕃衍于鄂、粤、闽、黔等地。
  “沙塘王”奉王翰为“沙塘”祖,王翰元末诗人名宦。曾任潮州路总管。先世太原迁灵武。次子王倩,明初重修(永乐大典)。定居福建晋江沙堤。子孙蕃衍于闽南,其祠堂和各户大门均悬“太原”衍派匾额。后人出还侨居菲律宾、印尼等地。
  王姓历来是名门望族。他的后裔蕃衍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逐播迁海外东南亚各国,国内和海外王姓都认可。太原是王姓的发祥地,始祖出自太原。至今许多王氏祠堂,和住户大门上,均悬挂“太原堂”和“太原衍派”的匾额。可见“太原王”氏影响多么深远。后裔怀祖之意非浅。
  太原王氏人才辈出,代不绝书,后汉有司徙王允,晋有尚书王玄冲。南朝宋王玄漠,励志被伐;北周王庆“出征吐谷浑,与其分疆,仍论和好之事”。隋末王通,主张儒、佛、道三教和一,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上,朱熹誉之胜过韩愈。其门人更溢为“文中子”;唐有溥、缙、圭、暖、播、铎一朝七相;文坛诗苑中有王绩、王勃、王维等传世名家;宋有武宁军节度兼侍中王信。明有王监字彦昭。明景泰年进士。后按察御史延安府知。明史部兵部尚书王琼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原王”主要支派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