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陈云:中共最大成绩是培养出领袖毛泽东。
陈云是一位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革命家,也是一位著述丰富、留下很多名篇真言的思想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堪称陈云真言的代表作,是他的世界观,也是他的历史观。陈云的历史观包括他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对领袖人物的认识,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也包括他对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可以举出其他一些内容。这里拟从以上四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对人民群众的认识
人民群众的状况如何,这是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中关注的最大的实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最深厚的伟力都是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始终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陈云认为人民是天,唯此为大;人民是地,唯此为本。
延安时期,陈云指出:“共产党要处处依靠群众,先了解群众,帮助群众,群众才能帮助我们。”东北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农民处于旁观地位,形势对共产党不利。陈云到北满后很快发现并认识到解决农民特别是雇农土地问题非常重要,“其大等于天。”后来,正是通过解决农民特别是雇农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共产党在北满乃至整个东北站稳了脚跟,并最终赢得了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财经工作上,提出“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他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针对财政工作,他提出要为人民管好钱,用好钱,“钱是老百姓的,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他曾一度兼任商业部长,强调商业工作要有群众观点,“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的失误、人民公社的过左政策,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陈云将调整政策调动人民群众的最大多数——农民恢复农业的积极性为根本出路。他坚定地支持农民群众创造的包产到户的做法,并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顾个人进退得失,大胆向毛泽东进言建议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虽然当时陈云因此政治上受到冷落,但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以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做法为先导的。
陈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屡建大功,却从来都把功劳归于人民,归于党。他认为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有了成绩,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自己。
对领袖人物的认识
领袖是在人民群众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是最能代表人民群众要求,善于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人,也就是最有德行、最有胆略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在陈云眼里毛泽东正是这样的领袖人物。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但是,遵义会议之前,党的几位领导人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唯共产国际是从,把马列主义的本本当成教条到处乱套,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遵义会议推选从实际出发的毛泽东担任领导,才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伟大转折。1935年秋,陈云在苏联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称赞:“毛泽东有诸葛亮之称”,是“极有政治头脑的政治家。”抗日战争期间王明企图争夺领袖地位,陈云揭露、批评王明用马克思主义的金字招牌压服实际工作者,并同党内许多同志一起支持毛泽东做党的领袖。陈云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因为长征遵义会议后的行动方针是毛泽东出的主意。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1942年元旦,陈云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各种严峻考验,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我们选择了这个领袖,他就是毛泽东同志。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2013年1月7日第19版,作者:曹应旺,原题:《陈云的历史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