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懋开始编修宗谱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谱 (作者:章衣萍)
东源木活字产生并流布于浙江瑞安市西南部的平阳坑镇及曹村镇一带。
据当地《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祖原居于河南,五代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相继迁居福建,后有一支迁居福建安溪县,元初,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法懋开始编修宗谱,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谱,从此王氏的“梓辑”(印刷编修)之艺问世。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浦尾,翔源一带。清乾隆元年(1736)年王应忠率子孙由平阳翔源迁入瑞安东源。王法懋创始的“梓辑”之艺由此在东源村“落地生根”,并历代相承。开明的王家谱师把自己的木活字印刷编印宗谱的技艺传授给同村的亲友,甚至外县的求学者,吴、潘、张等姓居民也学会了“梓辑”之术。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编印宗谱紧密相联的。基本制作工序为:开工(采访)-誉清-(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装线-封面-装订。平时需做好取材、制字模、写字(字形相反)、刻字等基础工作。取上好棠梨木,经雨淋日晒自然干燥后制作字模,刻老宋体,制成一个个的木活字,以备排版用。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有幸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绝无仅有,堪称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始至当代王超辉(1955年出生)为止,已传承了14代,计800多年的历史,东源木活字印刷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来源: 浙江在线作者:章衣萍 文/摄 编辑:汪维诺)
[ 本帖最后由 魂牵三沙 于 2013-3-14 15:13 编辑 ]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到隋唐五代时,王俭和王僧孺的谱学著作还都在流传,王姓自己的家谱也通行于社会,被奉为天下修谱者的蓝本。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文章摘录自——百度百科家谱
[ 本帖最后由 魂牵三沙 于 2013-3-14 15:08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