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村庄”的来历。
1、安乐屯得名时间:清顺治年间
得名原因:清顺治年间,安氏在此立村,以姓氏及安居乐业吉祥含义,故名安乐屯。
2、八里
得名时间:明永乐三年
得名原因:据王氏谱考释,明永乐三年,始祖王好山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到寿光县城西北南夹河村,至十世孙王纯于清初移居村东南距县城八里处立村,故名八里
3、北傅家庄
汉语拼音 Beifujiazhuang
得名原因 相传,傅氏在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傅家庄。为与城东傅家庄有别,遂称北傅家庄。
4、北官桥
得名时间:明末
得名原因:据李氏族谱考释:明末两广总督李锋之五世李本祥与其亲友孙秀云迁此立村,因居官桥村北侧,故名北官桥。
5、北胡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胡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徙此立村,以姓氏故名胡家庄,后与城南胡家庄有别,故更名为北胡家庄。
6、北马店
得名时间:明弘治十三年
得名原因:相传,明弘治十三年,赵宪多在此立村,时名赵家宅子。后因村前有一条通往北京的大路并设站,过往行人在此歇息喂马,又南临马店村,遂更名北马店村。
7、布政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明万历年间,今上口镇上口村张向明任四川右布政司时,来此收买土地并设立佃户种地庄子,故名布政庄子,简称布政庄。
8、蔡家营东
得名时间:南宋时
得名原因:相传南宋时,一姓蔡的将领曾在此率兵安营扎宅,时名蔡家营,为便于行政,1953年析为蔡家营东,西两个村委会。
9、蔡家营西
得名原因:相传南宋时,一姓蔡的将领曾在此率兵安营扎宅,时名蔡家营。为便于行政,1953年分析为蔡家营东,西两个村委会。
10、大尧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据洪氏家乘考,明永乐年间,始祖由庐州合肥三眼井徙居此地立村,因居处一侧有大窑一座,故名大窑庄。后因谐音而演称为大尧村。
11、东河
得名时间:明朝
得名原因:明朝王氏在跃龙河南头立村,时名河南头王,后因居河东岸,遂更称东河南头,简称东河。
12、董家屯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据传,明永乐年间,董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徙居此立村,因此地屯过兵,故名董家屯。
13、二黄
得名原因:相传,村名由来是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本族的叔父在青州任职时,他有个外甥名叫二黄,曾来此处住过很有名声,由此村谓二黄。
14、冯家
得名时间:元朝至元十七年
得名原因:据碑文考释:元朝至元十七年,该处地片为城里官人冯志远家的粮田,为耕种方便,所雇佃户在此结户居住逐成村庄,取名为冯家庄子。
15、逢源
得名原因:何时立村无考,原村名曰郝家庄子。明朝此处及周围土地皆为郝氏良田。佃户张氏在此结户定居田园,遂称郝家庄子。清末于、王两姓由寇家坞迁入,人口兴旺,成为主户。
备注 于(鱼)怕郝(鹤)认为郝家庄子名不雅,为求吉祥,同张姓磋商更名逢源。
16、高家官庄
得名时间:清初
得名原因:清初,吴三桂部下将官高镇弃官为民,在此垦荒种田,繁衍生息,遂成村庄,以姓氏故名高家官庄。
17、高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相传,明洪武年间,高氏由山西迁此立基,时名高家宅子,据石碑考释:清康熙年间迁至原高家庄子西南隅另立村,遂更称为高家庄。
18、韩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韩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韩仿云南乌撤府徙居寿光县西北卜居跃龙河畔立村,以姓故名韩家庄。
19、后游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相传,明洪武年间,游氏兄弟二人自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大碾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游家庄,后因兄弟二人分居,老二卜居村前三百米处立村,谓前游家庄。
备注 原游家庄称为后游家庄。
20、冀家
得名时间:明末
得名原因:相传,明末一个姓冀的人给高家官庄看桃园在此立业成村,以姓故名。
21、刘家庄子
得名时间:清道光年间
得名原因:清道光年间,刘玉刚,刘咸棣子孙三代由汤家庄(今孙家集镇),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22、刘桥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据传,明万历年间,刘氏一族由阳河迁到寿光,卜居西跃龙河西岸立村,为便于交通,在河上建桥一座,故村名刘桥。
23、吕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吕氏族谱考,明洪武年间,始祖由河南省许州县吕家庄首迁寿光县城南,至后裔吕伟强复迁寿光城西北,卜居东跃龙河西岸立村,仍沿用村名吕家庄。
24、南官桥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明永乐年间,王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相传河上之桥是阳河刘翊在京做官时所修,故名南官桥。
25、南马店
得名原因:相传,金入侵北宋时期曾在此设“马驿站”立村人以此取名马店。
26、南潘曲
得名时间:宋朝末年
得名原因:相传,宋朝末年立村,时因居潘曲以南故名南潘曲。
27、庞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三年
得名原因:据庞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三年,始祖庞洪田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以姓故名庞家庄。
28、前游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传,明洪武年间,游氏兄弟二人自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大碾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游家庄,后因兄弟二人分居,老二卜居村前三百米处立村,取名为前游家庄。
29、钱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明洪武二年,钱嘉山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因西靠一土埠,以姓氏故名钱家埠,简称钱埠。
30、邱家庄
得名原因:邱氏原系河北省枣强县人,元末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永乐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以姓故名。
31、桑家营子
得名时间:明朝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明朝万历年间,韩氏一族在此立村,因此处安过兵营故以姓氏命名韩家营子。至清雍正四年,桑氏迁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韩氏迁走,遂更名桑家营子。
32、桑家庄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据桑氏族谱考释:明万历年间,始祖桑镇由河南府宜陧县徙居此立村,因姓氏故名桑家庄。
33、四合
得名时间:明末
得名原因:明末,张氏由寿光城北大仓村迁此立村,因姓氏故名张家庄子,民国初期为避赋税与河西岸的小刘家桥合并为联村,总名为四合。
34、苏家庄
得名时间:元末
得名原因:据墓碑考证,元末隋氏在此立村,村名无可稽,苏氏家谱载,明洪武十三年,始祖普寿光城东北部高淮村,徙居该村,遂更名为苏家庄。
35、台柳庄
得名时间:清康熙年间
得名原因:清康熙年间,刘氏兄弟二人由官台村迁此立村定居,时因住处有一冢子,遂称“台刘庄”。
36、桐业官庄
得名原因:相传,唐朝桐、业两姓迁此立村,时名桐业村。后因两姓都有人在县衙内做官,遂更村名桐业官庄。
37、王端宇
得名时间:明永乐三年
得名原因:据王氏祖谱考释,明永乐三年,始祖王好山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奉诏迁至寿光县城西北部,卜居东,西跃龙河交汇以南立村,时名南夹河,至九世孙南迁立村谓南庄子。
备注 至十三世王文道之子王端宇善做买卖,以开店为业,来往商贾甚多,名声很大,遂以大号王端宇为村名。
38、王家大庄
得名时间:明永乐三年
得名原因:据王氏族谱考释,明永乐三年,始祖王好山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徙居寿光城西北王家老庄。至清初十世孙王纯迁居东南距县城八里处立村,时名八里庄,后王岗由八里庄迁此立村,因王岗系长子,故名王家大庄。
39、王家老庄
得名时间:明永乐三年
得名原因:据王氏族谱考释:明永乐三年始祖王好山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今河北省),奉诏迁至寿光县城西北部,卜居东,西跃龙河交汇处以南立村,故村名南夹河,至清初延续十世孙王纯,迁居东南距县城八里处立村,名曰八里庄。
备注:王逊移至县城以北,王胡城前湾崖处立村,名谓前王。因子孙分居各地立村,遂称南夹河为王家老庄。
40、王家营东
得名时间:明洪武七年
得名原因:据王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七年,始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此立村,以姓取名王家营,为便于行政自1958年析为王家营东、西两个村委会。
41、王家营西
得名时间:明洪武七年
得名原因: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始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此立村,以姓取名王家营,为便于行政自1958年析为王家营东,西两个村委员会。
42、文家
得名原因:据出土闻氏园墓考,闻氏先祖自元朝末年由陕西迁居此地立村,以姓氏命名闻家庄,后文氏自潍县迁入,遂更称为文家庄。
43、西陈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明洪武二年,刘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此定居,张、李,巩姓踵至,相传刘宅以东有一坟墓,后来户居刘宅以东者不祥,因此就以刘宅向西依次陈列定居,遂取名西陈。
44、西河
得名时间:清顺治年间
得名原因:清顺治年间,仁氏在此立村,时名仁家庄,后因村位于东跃龙河南头西岸,遂更称西河南头,简称西河。
45、西潘曲
得名原因:该村原为北潘曲分居在村西部的部分农户,民国二十六年,即独立成村遂称西潘曲。
46、西文
得名时间:清朝
得名原因:据清朝庙钟记载,文氏在此立村,以姓故名文家庄。
47、西赵家庄子
得名时间:明弘治年间
得名原因:据传,明弘治年间,此处为刑部尚书赵铿家的粮田,佃户们在此种地结户成庄子,遂称赵家庄子。又因位于城西,又称西赵家庄子。
48、先锋营
得名时间:宋朝时期
得名原因:据碑文考释,宋朝时期,金、宋两军交战,先锋部队曾在此安营扎寨,后在此立村者取先锋营为村名。
49、小尧
得名时间:明朝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 据桑乐族谱考释:明朝永乐年间,桑氏由南京风阳府迁居寿光,业以烧窑为生,故取名小窑。后因谐音演称为小尧。
50、业家官庄
得名时间:明末
得名原因:相传,明末李自成部下的叶将军,弃官为民在此立业成村,故名叶家官庄。后因谐音演称为业家官庄。
51、岳家铺东
得名时间:明末
得名原因:据岳氏古墓考,明末岳氏一族在此立村,当时因位居城南十里处,旧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堡之说,故以姓氏命名岳家堡。因“堡”与铺谐音即沿称为岳家铺。
52、岳家铺西
得名原因:据岳氏古墓考,明末岳氏一族在此立村,当时因位居城南十里处,旧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堡之说,故以姓氏命名岳家堡。因“堡”与铺谐音即沿称为岳家铺。
53、张家河头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张氏家乘考,明洪武二年,始祖张让,其弟本立,侄张河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此地立村,因居跃龙河之源头处,故名张家河头。
54、仉家
得名原因:相传,原村名探马村,名之由来因宋代有一探马曾在此扎过营,故名,仉氏毅斋墓记:嘉靖丙午年,居此,后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仉氏成为主户,遂更名为仉家庄。
55、朱桥
得名时间:元朝
得名原因:元朝,孙氏由山西迁来在西跃龙河西畔定居立村,明初朱元璋的部下途经此村时,下令在跃龙河上修一座桥,当示纪念村遂命名为朱桥。 圣城街道及其所属村庄的来历
1、北关
得名原因:据传,由王胡城迁来一族在城北侧立村,故名北关。据寿光县志载;隋开皇造像在北关宁仪寺。据此推断,隋初立村。
2、北郭家庄
得名原因:据传,该村原名陈家庄子,何时立村无稽,据郭氏墓碑考,郭氏兄弟三人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陈家庄子,后郭氏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村名为郭家庄,因村位县城北亦称北郭家庄。
3、北后三里
得名时间:明代
得名原因:据考:明代孙氏立村。因位于城北,距县大堂三里,故名北后三里村。
4、北前三里
得名时间:明朝初
得名原因:明朝初,崔、李二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吉祥取村名“兴旺庄”后因距县大堂三华里,又位北三里村前,遂更名北前三里庄。
6、北坦
得名时间:清康熙年间
得名原因:据考:清康熙年间,李氏一族居此地,繁衍生息,人口兴旺,遂成村庄,以吉祥命村名“兴李村”。后因在县城北,该村西头建一祭台,形似坛,遂更名北坛。后“坛”字演变为“坦”字,故名北坦。
7、北魏家庄
得名原因:据考证,城里魏家在此有四百亩地,为便于种地,在此立了一个庄子。清朝乾隆年间,魏长立由城里迁来,遂称城北魏家庄子。后简称北魏家庄子。
8、仓圣
得名原因:因仓圣公园位于该辖区内。
9、曹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
得名原因:据传,明朝曹氏在此立村,时名曹家庄子,后简称曹家庄。
10、晨鸣
得名原因:因晨鸣集团位于该辖区内。
11、城里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隋开皇六年,废博昌县复置寿光县,即在此建县城,因村圈在城内,故名城里。
12、崔家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崔氏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徙居该处,与原地崔氏合立村庄,取名崔家老庄,至建国初期简称崔家庄。
13、大仓
得名时间:元朝末年
得名原因:据张氏家乘考释,元朝末年,张廷建由今侯镇的四岐仓徙居此地立村,因廷建兄弟四人他为老大,故名大仓。
14、东付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明洪武二年,奉诏迁居山东省东昌府博平县野鹊窝庄。迨燕王起兵南侵,经过东昌府,掠尽州县,因兵荒之乱,又徙到寿光城东立村,取名东付家庄。
备注 据傅氏簇谱考释,始祖傅颂,原籍京师真定府枣强县人,因避战乱,移居山西。
15、东公孙
得名原因:据传,战国时期,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基”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建国后,析为东西二个行政村,该村位东侧,故名东公孙。
16、东关
得名原因:据传,村名由来,因位于县城东门外而名,据马氏家乘考释:始祖马礼在籍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桐县首迁至寿光县九曲巷,后移居东关,由此断言,明朝初已有该村。
17、东郭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
得名原因 明朝郭氏从尧沟郭疃徙居此地立村,因位县城东,以姓氏及地位置故称东郭家庄。
18、东七村
得名时间:西汉时期
得名原因:相传,西汉时期,因此处弥水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派了七股兵来根治弥河,两崖筑起河堤,并有人在此居住。
备注 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移民,后逐渐形成村庄,时名东七村。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期,七个村组成一联营,东七村时为联营的指挥驻地,遂更称七村营。至同治年间,复称东七村。
19、东石
得名时间:明朝
得名原因:据沈氏家乘考释:明朝始祖由山西洪桐县迁此立村,时名“拾家庄”。后因谐音称石家庄。为与西石村有别即称东石。
20、东夏家庄
得名原因:据夏氏族谱考释,七世祖夏可登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自昌乐县尧沟镇夏家庄子移居于寿城东北侧立村,时名东北关。后更名正东关。至十世祖,于清嘉庆二年,买李氏祖地30亩,位于正东关东北一里另立家园,取名夏氏东庄。
备注 至咸丰二年夏氏续家谱时定名为夏家东庄。
21、东营
得名原因 相传,东营原名掐臼村,何时立村,因保而名无稽,据传,金兵曾在此按营扎寨,遂更称东营。
22、东玉兔埠
得名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得名原因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此村。名之由来,因村西北隅有一土埠岭,岭中有一白色“神兔”时常出没,因事奇闻及地理实体,故名玉兔埠。后为与西玉兔埠村有别,遂改称东玉兔埠。
23、范家庄
得名时间 元朝末年
得名原因 据古墓考证:元朝末年范氏首居此地立村,故名范家庄。
24、父子侯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 明洪武二年,侯氏父子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故名父子侯。
24、高家
得名原因 据传,高氏首居此地,以姓故名高家庄。
25、古槐
得名原因 因寿光风景名胜-古槐位于该辖区。
26、韩家仕庄
得名时间 清乾隆年间
得名原因 据传,清乾隆年间,韩氏由西景明徙居此地立村,因东临张家仕庄,故以姓命名韩家仕庄。
27、郝家庄
得名时间 清朝同治年间
得名原因 清朝同治年间,城北郝家宅科村郝士林,家境贫寒,流落在范家一带,以干短工为生,积年薄有家产,遂于范家东侧,结庐室居。繁衍生息,形成聚落,继后王、杨、常、于等姓迁入成为村庄。遂取名郝家庄。
28、后朴里
得名时间 明朝末年
得名原因 明朝末年,坡里大财主李资源在村后立一庄园,取名后坡里,因坡,朴二字谐音,后演称后朴里。
29、汇文
备注 此辖区因有文庙街东西穿过,是寿光教育的重区,市教育局,市一中,职业技术学院西校,聋校等多处学校位于此区域。
30、建新
得名原因 因建新新街横贯该辖区。
31、椒园
得名原因 椒园村建于清康熙年末,因此地原是大户李资源亦名“金塔”家的花椒园故名。
32、金家庄子
得名时间 清雍正年间
备注 据李氏碑文考释:清雍正年间,李炯在京任刑部侍郎。传说李炯在世时,已对自己的后世做了安排,以金钓钓。为吉词,择此地一土埠为墓地,时土埠北侧已有范家沟,和岳家庄,只缺一“金”字,李便托人寻来一姓金的在土埠北侧立村,氏命名金家庄子。
33、金马寨
得名原因 相传村名由来是:南宋时,金入侵宋,金马队扎营于此地,宋军驻扎今呙宋台,两军交锋于寨洼,金一将亡,葬于寨后,军士兜筑一冢,冢后修一“士龙”挡风水,由此取名金马寨。
34、九巷
得名原因 据东关村马氏家乘考,始祖原籍枣强县,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青州地寿光县九巷村,后移居东关。赵氏谱载:清初名曰九曲巷后称九巷。
35、梨园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 据庙碑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张伯顺由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时因住处以西一条沟,形似耕地用的木犁,故取名犁眼,后演称犁园。
36、李二
得名时间 元代
得名原因 据古墓遗文考证:元代立村(公元1271-1368年)。据传,李氏仲祖首居此地立村,以姓氏及兄弟排行序数,故名李二庄。
37、李家仕庄
得名时间 明洪武四年
得名原因 据李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四年,李氏由京师枣强县迁居山东省,各地支派甚繁,有居临朐,益都,昌乐者。有居安丘、潍县、昌邑者。先祖李清溪占籍寿光卜居此地立村,以姓氏故名李家仕庄。
38、刘旺
得名时间 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 该村原名兰家庄,何时立村无稽。据刘氏家乘及碑文考释:明洪武二年,刘氏携二子八孙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兰家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刘氏成为户主,以姓氏盼吉祥,遂改名刘旺庄。
39、龙泉
得名原因 因该辖区有龙泉街横贯东西。
40、南关
得名原因 据传,此处原为弥河古河道,由此取名东堤,后随河床改道亦称西堤,几经沧桑之后,因村毗邻旧县城南门,故名南关。
41、南后三里
得名时间 清朝雍正三年
得名原因 据碑文考释,清朝雍正三年,王氏一族由昌乐迁此立村,因居南三里庄后,故名南后三里庄。
42、南胡家庄
得名时间 宋代宣和年间
得名原因 据古碑考释:村始建于宋代宣和年间,因“胡人”首居此,故名胡家庄。为与城北胡家庄有别,遂称南胡家庄。
43、南马范
得名时间 元朝末年
得名原因 元朝末年,马、范二氏徙居此处立村。相传,该村址处曾是唐王征东时因弥水阻隔,兵马在此处驻扎,设过南马房,取村名南马范。
44、南前三里
得名时间 明朝宣德年间
得名原因 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朝宣德年间,张氏一族由侯镇四岐仓迁此立村,时因北距县衙门三里,故名前三里庄,因北有后前里庄,遂更名为南前三里庄。
45、南魏家庄子
得名原因 据魏氏家乘考释:魏氏祖六代系明朝崇祯进士,清朝顺治年间官居兵部侍郎。魏宅在此处有田数亩,为种田方便特设庄子。故名南魏家庄子。
46、南辛庄
得名原因 据李氏族谱考释,始祖李华亭,字都南,于清康熙年间由三官庙迁此立村,后相继迁来者皆靠以农辛勤劳动为生,故取名为辛庄子。后简称辛庄。
47、前朴里
得名时间 清乾隆年间
得名原因 据传,斟灌(大留吕)大财主李资源,因后人不旺,便信奉阴阳先生指教,避村居坡,明朝末年由斟灌卜居此地,以吉祥取名坡里,后在以北立一庄园,谓后坡,原坡里遂称前里。后因朴,坡二字谐间演称前朴里。
48、前张家庄
得名原因 据元朝墓及明朝的碑文考证:张氏首居此地立村,因位县城以南,取名城南张家庄。
49、仁和
得名原因 中华民国元年,唐,李,傅姓在此立村,众姓和睦相处,以吉祥取名“人和”后亦称仁和迄今。
50、三官庙
得名原因 据寿光县宋志云,三官庙村即七村营城故址,明代以前立村,初名古营城,至清嘉庆年间修一庙,内天官,水官,地官,由此更名三官庙。
51、桑家仕庄
得名时间 清朝乾隆年间
得名原因 清朝乾隆年间,桑氏一族由寿光城西北桑家营子迁此立村,以姓氏故名。
52、沙阿
得名原因 据金石志考:刘、胡二姓相继迁此立村,因村北徐家庄东侧有一沙阿庙,故取村名为沙阿。
53、十里铺
得名原因 据传,官府曾在此设驿站,因村距原县大堂十华里,故名十里堡,后演义为十里铺。
54、石马
得名原因 因石马路纵贯该辖区南北。
55、田家庄
得名原因 据传,田氏留居此处立村,故名。据北魏时期贾思伯墓志铭载:东有庞田北有公孙......南北朝北魏时期就有该村。
56、王家口子
得名时间:西汉时期
得名原因:相传,西汉时期因此处弥水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派兵来根汉弥河,两崖筑成河堤,并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八年,王氏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城东南弥河西立村,取名王家口子。
57、温泉
得名原因:因原温泉位于该辖区。
58、西公孙
得名原因:相传,战国时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墓”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新中国成立后,析为东西两个行政村,该村位西侧,故名西公孙。
59、西关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据传,居民多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桐县,河北枣强县迁来,时因居城西,故名西关。
60、西石
得名原因:据碑文考释,元代徐氏立村,时名西石家庄子,后与潘家庄子合并,曾称潘石村,建国后复称西石家庄子,简称西石。
61、西玉兔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碑碣记载考释:明洪武二年,许氏首居此地立村,以姓先后命名村名为“许家庄子”“十里许”后因村东修一张仙庙。传说:一玉兔经常出没,且村西北隅有一埠岭,遂更村名为玉兔埠。为与东侧玉兔埠村有别以方位称西玉埠
62、夏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朝洪武年间,夏氏由山西省徙居此地立村,以姓故名夏家庄。
63、现代
得名原因:因辖区内建有现代居民小区、现代中学。
64、向阳
得名原因:因辖区内有向阳路,2001年8月31日市政府,命名为向阳路社区居委会。
65、小东关
得名原因:据夏氏簇谱考释:七世祖夏可登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自今昌乐县尧沟镇夏家庄子移居寿光东北侧立村,时名东北关,明隆庆初,知县温纯于东北关用举人李芊地创建街市,名曰“欢化街”
66、小李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
得名原因:明朝,郭姓一族由东郭家庄迁此立村,因位于县城南,故以姓命名城南郭家庄。后李、于、张等姓相继迁入,李姓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改名李家庄,因村落较小,亦称小李家庄。
67、肖家楼
得名时间:明朝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朝洪武年间,肖氏在此立村,繁衍生息,家道殷实,并建楼一座,故名肖家楼。
68、徐家
得名原因:据徐氏家乘及墓碑考释:始祖徐继系河北省枣强县桑梓帮人。为避战乱,于元末迁居寿光城南立村,田氏踵至,故村名为“徐田二户”庄,后张、刘、赵、杨等迁入,因徐为建村之首,遂称徐家庄。
69、学院
得名原因:因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学院路位于该辖区。
70、延庆寺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相传,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时因在汉置延庆寺院东侧,故取村名延庆寺。
71、燕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末年
得名原因:明朝末年,燕氏首居此地,以姓氏故名燕家庄。
72、杨家
得名原因:据孙氏家乘考释:明洪武二年,太始祖由山西省徙居此处立基。因卜居土埠之上遂以姓氏命名孙家埠。
73、杨家仕庄
得名时间:清初
得名原因 相传,清初訾氏先在此立基,以姓氏命名訾家仕庄,至康熙年间,许氏由许家南邵,杨氏由杨家庄子迁来分居于村东、村西。至乾隆年间,许杨两氏人丁兴旺,遂许自称为许家仕庄,杨氏谓杨家仕庄。至民国末年合称杨家仕庄。
74、益城
得名原因:据民国二十四年寿光县志载:益城在今县城南七里,汉益县也,前汉属北海郡,后汉属乐安国,《水经注》云:益县是其所言之,益县即今寿光城南之益城也。由此断言,此处为汉代益县故城,故名益城。
75、于家庄子
得名时间:清乾隆二年
得名原因:清乾隆二年,于氏一族由寇家坞迁此立村,以姓故名于家庄子。
76、岳家庄
得名时间:明朝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宋氏家乘考释:明朝洪武二年,岳氏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命名岳家庄。
77、站前
得名原因:因火车站于该辖区东南部。
78、张家仕庄
得名原因:据传,张氏始祖张辙,原居寿光县城衙东。清乾隆年间,王县令其嫂跟官守印,张辙因掀轿偷视被县令治罪,并驱逐城里,遂移居后朴里村,至之孙张纯,复迁訾家仕庄村北立基,以姓氏命名张家仕庄。
79、张家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王氏家谱考释:始祖王广文于明洪武二年,由河北枣强县首先迁至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城西辛店庄。后移居王家庙,复移居此地立村,名之由来,因距县大堂五华里及村有一烟墩。故名五里墩,亦名五里王。
80、张建桥
得名原因:据传,有一善人,姓张名健,品行端正,与人为善,每年雨季,总是在弥河之上修一便桥方便过河行人,日久年深,众人恩称张健桥。明洪武二年,姚傅姓代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此立村,遂以桥为村名。
81、兆祥
得名原因 因辖区系政府兴建的新居民小区,以吉祥用语“兆祥”为小区名称。
82、赵家仕庄
得名时间 明洪武初年
得名原因 明洪武初年,赵氏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居山西省平阳府蒲县老官赵庄。至三世赵能复迁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卜居赵家庄。至清康熙年间,后世一族迁此立村,以姓故名。
83、赵旺铺
备注 据赵氏族谱考释,始祖赵敬圣在明末清初年间,由赵家庄,徙居此处为张氏守地,时为地桩子,后因距县大堂王华里,据知县到民间私访途中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之说,改称为五里铺,传至三世赵占奎,因几代单传而感不乐,为吉祥盼后人兴旺,即更名为赵旺铺。
稻田镇及其所属村庄的来历
㈠稻田地图
㈡稻田概况
寿光市稻田镇位于潍高、昌大公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辖56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万,耕地总面积7.8万亩。该镇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2亿元,财政收入10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3元。
㈢稻田镇村庄及其来历
1、安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刘子中率四子由今河北省枣强县刘家洼子,迁居寿光县国兴寺以东十字沟立村。至十一世祖刘继先迁至村以南土埠之前立村,因村前有一座姑子庵,故取名庵埠,后以谐将“庵”改为安。
2、北慈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明洪武年间,北仉庄杨西城佃户们在此种地形成一个庄子,时名杨家庄子,先祖仁美之次子由长久庄迁此定居,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遂改称西慈。
备注 原长久庄遂称老庄慈,至中华民国初期,以地理位置西慈改称南慈,老庄慈改为北慈。
3、北董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董士能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弥、丹、桂河流域定居,士能祖居丹河西,亦称丹浒。
备注:至后世董主、艾由丹浒移居王家庄给予王氏管家,并成为继承人,遂将王家庄更称董家庄,至清嘉庆年间称北董庄,即简称北董。
4、北河涯
得名时间:南宋高宗年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村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因古丹河横贯村中,遂取村名河涯庄。后因居住姓氏增多,以姓遂称王家河涯、赵家河涯,朱家河涯,刘家河涯,但聚落以丹河两岸自然形成南北两部分,
备注:建国后以地理位置方位遂称北河涯。
5、卜家庄
得名原因:据卜氏族谱考释:八世祖卜海,于明朝末由赵庙乡卜家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卜家庄。
6、常乐营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据杨氏族谱考释:明万历年间,先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潍县张高埠,至二世祖杨有能复西移卜居寿光县丹河东岸,依辛罗营处立村,为吉祥取村名常乐营。
7、常流
得名时间:清乾隆十六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清乾隆十六年,先祖刘常礼由水南迁此立村,以其名为常礼庄。至后辈认为用祖宗名字不妥,改为常刘庄,因村前桂水常流,遂更称常流。
8、崔岭东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崔氏族谱考释:始祖仲祥原籍昌乐县八里庄人,于明洪武二年北迁寿光县境桂河西北土岭前定居立村,取名崔家岭,亦称岭上,因居住自然村形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东,遂称崔岭东。
9、崔岭西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崔氏族谱考释:始祖仲祥原籍昌乐县八里庄人,于明洪武二年北迁寿光县境桂河西北土岭前定居立村,取名崔家岭,亦称岭上,因居住自然村形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西,遂称崔岭西。
10、大伦
得名原因:据伦氏族谱考释:先祖伦仲原籍北宋时期的广南西路雷州府,北宋元丰年间,任寿光县府尹多年,晚年与尾儿子在此定居立村,取名四环村,后更称东张林村。又因村内多系伦姓遂改称伦家庄,至民国初期即称大伦。
11、德胜张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才释:明洪武年间,始祖张智勇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城东30里居立村,时因村周围多黄沙土,故名沙窝张。后称张家庄。
备注 至清朝在向清政府交纳粮税时重名出现差错,遂更名德胜张。
12、东丹河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与碑文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士贤、士能、士成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伯祖士贤居桂滨、叔祖士成居弥崖、仲祖士能丹浒立村,因居丹河西岸故名西丹河。
备注:越三世部分人移居河东,遂称东丹河。
13、东稻田
得名原因:据董氏祖园墓中,砖上刻记“大元至正”字样的考证,元朝就有该村,相传,元末东依樊、胡二庄居住点有董兴庄,土城地楼,吕家胡同,苏家巷,后因耕地低洼宜植水稻,遂更名总称稻田。
备注:因古丹河纵经村中部,以河为界为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东,遂称东稻田。
14、东河沟
得名时间:清咸丰七年
得名原因:清咸丰七年,王氏由潍县前王村迁此立村,因位于丹河古道南岸,故名河南王,光绪二年,魏氏从魏家庄迁入,后因丹河改道故成河沟,遂更名河沟,为便于区分,更称东河沟。
15、东刘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家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首迁昌乐县郭齐村定居,至后世刘颜刚、刘颜成兄弟二人北迁寿光胵在东30里卜居丹水以东立村,因位于刘营以东、故取名东刘营。
16、董家稻庄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董明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50里处,依稻庄定成立村,故取村名董家稻庄。后为便于行政析董家稻庄一、二村民委员会。
17、高家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高世谦、世让、世德兄弟三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省寿光县城东30里丹水之东,依辛罗营定居,繁衍生息,逐成村庄,取名高家营。
18、官路
得名原因:据夏氏族谱考释:太始祖于元朝末年,为避战乱携四子由河北省枣强县徙居山西省洪洞县。至明洪武二年,奉诏由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府,至先祖夏景祥时,北迁此处立村取名夏庄。后因村旁有一条通往京都的大道,遂更称官路
19、管村
得名时间:春秋时期
得名原因: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居王望,齐王爱卿管仲居住此地,曾有“齐王望管仲”之说,故名管村。
20、何家
得名原因:据何氏族谱考释:何氏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元朝初,迁居寿光北部草碾子庄。至明洪武十三年,三世祖何浩移居南留吕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至清嘉庆年间,更村名为何家庄。简称何家。
21、蒋家营
得名原因:据蒋氏家谱考释:始祖蒋豁原籍南京应天府江守县古淀村人,明崇祯年间任青州府府尹,随眷入籍乐安县,尔后迁居寿光县城东30里古丹河水之北,依辛罗营立村,故取名蒋家营。
22、李营
得名原因:据崇兴寺碑文考释:唐太宗十二年东征,曾在此临丹水扎五营三寨,因辛、罗二位将领居此,故总称辛罗营。并有李姓留居此地藤萝湾南岸,取名为李家营。简称李营。
23、李寨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据李氏族谱考释:明永乐年间,始祖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城东40里依寨里定居,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自立一村,取名李家寨子,简称李寨。
24、梁武赵
得名原因:相传原村名“双庙子”,时因村内有关帝庙,土地庙而命名,据梁氏族谱考释:明成化年间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双庙子村。后武、赵二姓相继迁入,至清道光年间为求吉祥,以村内最早姓氏梁、武、赵三姓组成村名。
25、刘埠
得名时间:明洪武三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三年,始祖刘子中率四子由今河北省枣强县刘家洼子,迁居寿光县国兴寺以东十字沟立村,时名十字沟刘,至隆庆二年,因水灾有部分户迁至管地以南土埠子之前立村以姓氏土埠取名为刘家埠子简称刘埠
26、马寨
得名时间:唐太宗十二年
得名原因相传,唐太宗十二年东征,部下辛、罗二位将领曾在此临丹水扎五营三寨,总称辛罗营。亦名寨里。
备注:据马氏祠堂考释:明初,始祖马龙飞由山西省洪洞县首迁昌氏县黄埠子村任教三年后,复北移寿光古雒城之北寨里,繁衍生息,成为主户,遂更称马家寨子简称马寨。
27、南慈村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慈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先祖慈仁美由潍胵在江牛埠,迁至寿光县城东部定居,时名长久庄。后仁美次子迁往西北5里处杨家庄子。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遂更村名为西慈,以后遂称长久庄为老庄慈。
备注:中华民国初期,以地理位置改西慈为南慈。
28、南河涯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村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因古丹河横贯村中,遂取村名河涯庄。后因居住姓氏增多,以姓王遂称王家河涯、赵家河涯,朱家河涯、刘家河涯。
备注 但聚落以丹河两岸自然形成南北两部分,建国后以地理位置方位遂称南河涯。
29、南齐
得名时间:明万历年间
得名原因:据传,明万历年间,李斌由栖霞县城里迁此立村,取名李家庄,至崇祯年间,夏梦鲸率二侄廷琥,廷玥由官路迁入居村西头,清初,李、夏对村名有争执,经调解因村北靠齐家湾,而定名为南齐。
30、牛寨
得名时间:明崇视元年
得名原因:据牛氏族谱考释:明崇祯元年,始祖牛春荣,由济南府齐东县官牛家庄迁至寿光县城东四十里依寨里定成,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自立村庄,取名牛家寨子,简称牛寨。
31、潘家稻庄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潘氏谱考释:明初,始祖潘金武由浙江杭州府仕和县迁至山东省寿光县城东40里依稻庄定居,故名潘家稻庄。
32、潘家庄
得名原因:据潘氏族谱序考释:夏代就有“禹王治水历三秋”。水从潘家门口流,据渊始祖坟墓考证,皆为园墓,由此断言元朝以前立村。
33、前东刘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先祖刘亨,刘能,刘吉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淘金厅迁至寿光县城东30里卜居丹水以东立西刘营村,至八世刘明臣、明贤明德明昭兄弟四人,由西刘营迁居村东南3里处立村,故名前东刘
34、水南
得名时间:明永乐年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永乐年间,始祖刘霭,刘霞、刘沾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县。伯祖居灶户,仲祖居寿光城关,叔祖刘沾定居桂河南岸,取名水南刘,后改称水南。
35、宋家稻庄
得名原因:相传古人于汉朝就聚居垦殖于此,农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取村名稻庄。据宋氏族谱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40里处,依稻庄定居立村,故名宋家稻庄。
备注 为便于行政析宋家稻庄,一、二、三、四个村民委员会。
36、谭何
得名时间:元初
得名原因:据何氏墓碑考:元初,何氏在此立村,时名何家。后有张、李、赵谭姓踵至。自民国末年至建国后六十年代期间,与邻村谭家同一个行政单位,1962年体制改革时重析为何家、谭家两个行政单位。由此何家更称谭何。
37、谭家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相传,明初谭氏首居此处立村,以姓氏故名谭家。
38、田家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田氏族谱考释:明初,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寿光县桂河东岸立村,时因地势低洼,取名田家洼,隆庆二年洪水泛滥,遂迁至桂河西岸国兴寺西之高处立村,遂称田家庄子,简称田家。
39、王望
得名原因:相传,春秋齐桓公元年以前就有该村,名曰古洛城。齐桓公年间(公元前685-682年)管仲为齐桓公爱卿,管仲对桓公,竭诚襄助,言听计从,桓公对管仲事无大小,悉与磋商,两人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管仲西征,桓公特筑八
备注:角台向西瞭望,因齐王经常登台瞭望,因齐王经常登台瞭望,故更名为王望,为便于行政析为三个村民委员会。
40、魏方
得名时间:明成化元年
得名原因:据魏氏族谱考释:明成化元年,魏氏祖携三子,由云南乌撤卫,今贵州威宋县治迁至山东寿光 城东30里丹水以西立村,后长子云纪台魏家,次子云侯镇黄桥,始祖同三子居此立村,取名魏家老庄。简称魏家庄。
备注:清宣统年间,因村北设有店房曾一度称店前魏家,据方氏族谱考释:明成化年间,方氏由浙江台州宁海县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30里稻田前立村,以姓氏故名方家庄。解放后魏家庄与方家庄组成同一行政村,总称魏方。
41、吴家
得名原因:据吴氏族谱考释:吴氏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寿光县东南40里卜居桂河南畔定居,明谓水南吴家。至清嘉庆年间,更称吴家庄子,今简称吴家。
42、西丹河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董氏族谱与碑文考释:明洪武二年,始祖士贤、士能、士成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至寿光县,伯祖士贤居桂滨、叔祖士成居弥崖、伯祖士能丹浒立村,因居丹河西岸故名西丹河。
43、西稻田
得名原因:据董氏祖园墓中,砖上刻记“大元至正”字样的考证,元朝就有该村,相传,元末东依樊、胡二庄居住点有董兴庄,土城地楼,吕家胡同,苏家巷,后因耕地低洼宜植水稻,遂更名总称稻田。
备注:因古丹河纵经村中部,以河为界为成东、西两部分,该村位西,遂称西稻田。
44、西刘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二年
得名原因:据刘氏谱序考释:明洪武二年,先祖刘亨、刘能、刘吉兄弟三人,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淘金厅迁至山东寿光县城东30里卜居丹水东岸辛罗营以立村,遂以姓氏地理位置取名西刘营。
45、小伦
得名时间:清道乐四年
得名原因:据伦氏族谱考释:清道光四年,伦秀石因兄弟分居由大伦迁此安家立村,取名小伦家,简称小伦。
46、兴隆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刘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刘子中率四子由今河北省枣到刘家洼子,迁居寿光县国兴寺以东十字沟立村。
备注:隆庆二年,因洪水为患冲散庄园,八世祖刘花迁此定居,因地势较高东西延伸形似卧龙,取名兴龙,后因谐音称为兴隆。
47、杨家营
得名时间:唐太宗十二年
得名原因:据崇兴寺碑文考释:唐太宗十二年东征,曾在此临丹水扎五营三寨,因辛罗二位将领居此,故总称辛罗营,据杨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杨忠于河北省枣强县徙居寿光县卜居辛县罗营区域内立村,故名杨家营。
48、张家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张氏始祖由河南府北迁山东商河三甲张。至成化年间,后世一族迁居寿邑丹右辛罗营地域入熬李家,后生三子,为继张氏之嗣,命次子士贤复姓归宗,遂依居李家村前,立村为张家营,
备注 为便于行政析分为张家营前、后两个村民委员会。
49、张家营
得名时间:明洪武年间
得名原因:据张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张氏始祖由河南府北迁山东商河三甲张。至成化年间,后世一族迁居寿邑丹右辛罗营地域入熬李家,后生三子,为继张氏之嗣,命次子士贤复姓归宗,遂依居李家村前,立村为张家营,
备注:为便于行政析分为张家营前、后两个村民委员会。
50、赵家
得名时间:明初
得名原因:据赵氏族谱考释:明初,始祖赵时公,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首迁寿光县景明寺旁,复迁此地立村,以姓氏取名赵家庄。后因村内建一座砖楼,一度时期曾名亦称赵家楼。至一度时期曾名亦称赵家楼,
备注:至明末,楼被烧毁后遂复称赵家。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及全球王氏论坛http://www.wang-shi.com/bbs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