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 发表于 2013-6-6 16:12:40

山东历史文化名人表。

  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名人。现以朝代为序,列举部分杰出人物

  黄帝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 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 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寿丘据记载为黄帝的出生地。《史记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生于寿丘”。《路史》记载,“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史记》记载:“舜作什器于寿 丘”,均指此地。宋朝时宋真宗为纪念轩辕黄帝生在寿丘,曾把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并在寿丘建立景灵宫。1991年挖掘了当年的两幢巨碑,修成后碑高约18 米,重约300吨。碑额浮雕六条盘龙。碑下赑屭昂首向天,实属罕见。

  蚩尤

  蚩尤是汉民族三大种族群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率部族长期生活在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淮流域。他禀性刚烈,骁勇善战,且知天时,得民心,通天道,文治武功兼备。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家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 > > 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 > 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后蚩尤与炎帝部落发生冲突,击败炎帝。炎帝南迁遇黄帝部落再次被击败,后组成部族联盟,在涿鹿之野与蚩尤部族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九战九胜,但最后一战失败被杀。
  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 > 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但由于受“胜者王候败者寇”的观念的影响。蚩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舜

  舜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系秦末前14位圣人之一,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汉书·古今人表》对舜帝的标准称谓是"帝舜有虞氏"。 传说舜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相传为尧之后的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 天下,建都蒲坂,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舜以孝闻天下,中华二十四孝,舜列第一。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依 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前2255—前2208)。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舜深受孔子、孟子等儒家开山大师的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明君、贤臣、孝子的典型。《孟子》谓舜为“东夷之人”,今人徐北文先生考其为济南人。舜经四 岳推举,受尧的命令摄政,并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尧去世后,舜受禅继位,选拔22位官吏治理民事, 又确立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为王位继承人。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史载舜耕于历山,据徐北文先生考证,舜所耕历山为济南历山,即今日济南 之千佛山。千佛山现有舜祠,千佛山南有舜所祭祀的岱宗,北为趵突泉边的娥皇、女英祠,又有祀尧、舜、禹的三圣宫。 舜是孝的化身。他幼年丧母,父亲顽劣,后母愚昧,弟象凶傲,但是舜能和他们和谐相处。父母弟三人"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尽管三人都想杀掉 舜,但舜孝顺适从一点也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因"孝感天地",舜得以被四岳举荐尧位。尧嫁二女娥皇女英观其内,遣九男与之相处察其外。父母和弟弟还是设法 谋害他。舜凭大智大勇,逃脱了"井廪之难",但仍不失子道,以德报怨,维护了家庭的团结。
  舜是德的化身。他曾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记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他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和在寿丘生物学工匠精心制作,不 粗制滥造。在经商时亦以诚相待,不使假,不欺行霸市。正因为他谦恭礼让、与人方便、诚信待人的社会道德,人们都愿与之相处,以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 邑,三所成都"。 尧禅位于舜。舜执政后,以德感人,德泽众生。舜"齐七政",定五年巡狩之制;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广开言路, 倾听民众呼声而立诽谤之木(今演变为华表)。他推行以和为贵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们弃恶从善。舜自强不息,大力刷新政治。初创国家雏形,开创了政治 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舜为禹十三年一日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而"预荐禹于天",禅位给与之有钉父之怨的鲧子禹,这是"天下为公" 致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传为千古佳话。舜不顾高龄,"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或是鸣条)",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享年110岁。娥皇女 英千里寻夫,挥泪竹斑,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唱。

  后羿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汤

  山东东夷首领,任用贤人伊尹作助手,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众叛亲离的机会,立即率军伐桀,前1550年灭掉夏,建立商朝。商的领土比夏朝多了原东夷居住区鲁西南和豫东北。

  伏羲、太昊

  伏羲,华胥之子,是东夷部落首领,华夏始祖,鸟族,图腾为龙,风姓。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龙与蛇在甲骨文中形近,证明龙即蛇。据古本 《淮南子?地形训》、《楚辞?天河》:华即日,太阳也。太昊便是驻阳神的代表,雷泽之成纪,”古生于鲁西南,今考实生于泰山南麓泗水和新泰交界的华村水库 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毗领着华胥山,即今之黄山寨;其东南便是贺庄水库,即古雷泽处,又名服泽。华胥山一带原有 华胥国,汉置华县,因山而名。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的聚居区,不为华族的发祥地,正与当今考古研究新志晨相共鸣。伏羲氏一直活动在汶泗流域的沂蒙山区。王 献堂在《火黄氏族文化考》中言:“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带。”后来,沿汶泗水挺进中原,都于陈,葬于陈,称太昊陵。但今邹 城市西微山湖东岸有太昊庙和墓,更为可信。其后裔曾在泗水流域建风姓部落,首领风后,传黄帝曾向他问道,聘为三公。其故城遗址在今泗水城北故县村。《左 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均是太昊之裔。任国,即虞、夏时的有仍国,故城址在今济宁市任城区南“亢父之险”北口,是东夷族西进 中原的必经之路;宿地在今平宿城镇,后挝今江苏宿迁县;须句居天汶河三角洲,今东平老湖镇须昌;颛臾,故址在今平邑东固城村及颛臾村。

  少昊

  少昊,东夷族的英雄,图腾为鸟,赢姓,都于曲阜,今少昊陵存。 《史记?五帝本纪》:“少昊青阳氏降居江水。”《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青阳氏即黄帝之子玄嚣,江水即古渎之一的沂水;穷桑在鲁北泗水 之阳,是黄帝氏族的发祥地,是当时泰山周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姜太公   

  姜太公(约公元前1200——公元前1100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可见他是古 代的山东人,家住海边。《博物记》说:“(西海)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尚存。”《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日照,即西 汉的海曲县,东汉的西海县,古称东吕乡,可见姜太公原籍日照。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旧有太公祠、姜公台。棘津,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 姜尚为炎帝后裔,其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赐姓姜;后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子孙从封地改姓,故又称吕尚。商纣时,居东海。他是饱学之贤士,深明 兵法战策,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辗转西去,在渭水兹源钓鱼为生。周西伯侯姬昌出猎,在渭水之滨得遇姜尚,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姬昌认定他是难得的 贤才,高兴地说:“我祖父生前曾说过‘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的话。先生正是那位圣人啊,我太公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尊称姜尚为“太公望”,礼聘他为专门 掌管军事的“师”。之后,姜尚辅佐姬昌,行事“多兵权与奇计”。他受西伯派遣,率周军先攻灭西北方的西戎、混夷和泾水上游的密须、阮、共等国,然后挥兵东 进,攻打黎国,灭掉崇国。又扩建都城丰邑,据说已“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但这在姜尚仅是初试锋芒。 姬昌称王7年,积劳成疾而死。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武王拜姜尚为太师。姬发正妻是姜尚的女儿邑姜,便尊称他“师尚父”。武王九年(公元前 1059年),姜尚指挥周军东进,兵临黄河孟津渡口。他左手举起铜钺,右手挥着白旗,高喊誓词,命军渡河。一时间,竟有“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谁知周军 刚渡到对岸,便马上返了回来。原来这是一次军事演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两年后,武王决心伐纣。他整点兵车三百辆,敢死队三千人,兵士四万 五千。许多友邦和八个南方小国都率兵来会。出发前卜卦,结果是“大凶”。满朝文武大惊失色,太师姜尚却突然站起,他摔袖拂蓍草,举脚踏龟壳,高声减道: “枯骨死草,知道什么凶吉!快出兵,莫误了大事!”于是,队伍沿上次“观兵”路线,东渡黄河。次年2月,周军到达牧野。周军兵逼朝歌,纣王慌了手脚。城中 兵士无几,他便将奴隶、囚徒和战俘武装起来,号称七十万人,连夜开往牧野。次日清晨,两军遭遇。武王姬发和太师姜尚站在最前面的战车上,排好阵势,等待厮 杀。恰在此时,商军前面的兵士突然掉转矛头,向纣王冲去。原来发生了兵变!商军大乱,土崩瓦解。周军长驱直入,潮水般地冲进朝歌。纣王情知性命难保,爬上 鹿台,放火自焚,商朝灭亡。武王与姜尚等大臣举行庆典,上告天神。然后班师镐京,正式成立了周王朝。 周武王一统天下,为了加强控制,采取了“封邦建国”的措施。他大封同姓、亲戚为公侯。姜尚在东征灭纣的战功最大,封为太公,都营丘(今山东临 淄),国号齐,是为齐太公。姜尚率众莅国之后,组织起军队,把兴师犯境的莱夷人击退。他修治政务,教育官吏尊重当地风俗,简化周公姬旦制定的礼仪,鼓励居 民开发渔盐之利,从事工商,互通有无。经过治理,齐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东方一个强国。第二年,他去镐京朝拜武王,被留在京都和周公、召公一同辅 政。 伐纣胜利后,武王封纣的儿子武庚于商都,利用他统治商的遗民。又安排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他,史称“三监”。武王不久去世,年仅十岁的成王姬 诵继位,只好由叔父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心怀不满,散布流言,诬谄周公篡权。武庚见有机可乘,与管叔、蔡叔合谋,联合东方奄、薄姑及徐夷、淮夷,兴兵 叛乱。姜尚是握有实权的将领,他旗帜鲜明地站在周公一边,维护成王的政权。成王姬诵便命叔父周公为统帅,由外公姜尚辅佐,大举东征。军到洛邑,兵分两路: 一路由周公率领,直打武庚盘锯的殷故都;一路由姜太公率领,绕到殷故都东方,切断徐戎、淮夷等国与武庚的联系。攻下殷都之后,周公回兵攻打“三监”,然后 联合姜尚又大战夷人。这场战争整整打了三年,总算平息了叛乱,杀掉了武庚和管叔姬鲜,流放了蔡叔姬度。在这场艰难征战中,周成王命令姜尚:“东至海,西至 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姜太公身负王命,驰聘疆场,镇压叛乱,征服方国,为周王室再立赫赫战功。姜太公大约活到一百多岁,病故后葬于周都镐京。他是齐国的开国之主,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后人的推崇,直到被涂上神话色彩。他一生足智多谋,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历代兵家皆尊为鼻祖。

  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釐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以孙无 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傒诸大夫又杀了公孙无知等,准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 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把国 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让其一展才华。 管仲确实是一个匡世济时的良才。他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要防止小人的渗入。他建议齐桓公起用隰朋,宁越等五个人,同时悬榜国 门,号召国人献计献策,招纳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 为最后称霸尊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 他同盟,使他的声誉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 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称霸后,他进一步治理好齐国,还帮助救周围弱小的诸倔敌国。他驱戎赶狄,平鲁伐楚,救卫助邢等功绩,极大地提高了威望。当时周王室想裁决一件大事,也要请齐桓公召集各会盟诸侯共同商议。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鲍叔牙

  鲍叔牙:临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与管仲为友。以善于知人为后世称道。前694年,齐襄公淫乱无常,襄公诸弟纷纷外逃。管仲、召忽辅佑公子纠逃往 鲁国,鲍叔牙辅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前685年,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他得到消息,带小白抢先回国,打败公子纠,夺得政权。小白即位为桓公,要任他为相, 他推辞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即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又说管仲有五大长处,都超过自己。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 任。管仲相齐后,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后来,鲍叔牙知人与管鲍之交的故事一直作为美谈,流传于世。管仲曾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伯乐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 (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 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 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 ——《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 见:《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写的《朝野佥载》、明人张鼎思著《琅琊代醉编·伯乐子》和杨升庵著《艺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 的记载。

  荣子

  荣子,名期,字昌伯,春秋鲁国成人,与孔子同时代人,但比孔子长,是一位高士,史载荣子一游好学,心胸坦荡,旷怡超悦,不慕名利,善鼓琴,解韵律。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家之一。
  《列子天瑞》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记载:孔子游泰山,见荣启期行乎成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 物,惟人为贵,吾午为人是一乐也;人中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吾又得为男,是二乐也;人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今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 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待终,常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 孔子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 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孔子晚年致 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孔子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二人(贤 人)。 孔子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 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 的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审议设立了世界范围的孔子奖,以奖励那些在文化教育 上做出突出贡献者。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 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作 为教材,并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弟子修习的主要方向。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联合国和几十个国家把孔子生日作为教师 节,以纪念孔子对教育的杰出贡献。 政治上孔子针对春秋时期频繁上演的君臣对立等血腥权力交替现象,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但不主张愚忠愚孝。还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孔子还是一名音乐家,一生酷爱歌唱。他很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把音乐作为教育课程之一,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第二位。收集 3000多首民间歌谣,整理成《诗》、《礼》、《乐》三集,其中305篇诗,都能合乐弦歌。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其后世乃至今日都有很大影响。现存琴曲《龟山 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被认为是孔子所作。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曾子

  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 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在其思想主体上秉承孔子之志,但在局部上亦有所变革。与孔子注重个人外在德业相比,曾子更为关注个体内在人格的完美。与此相应,在以宏观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从总体方向上规划建构社会方面,却不及孔、孟突出。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曾子为“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 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颜子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颜子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13岁从学于孔子,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德行出众,安贫乐道,谦恭慎独,言行如 一,被后人誉为仁德君子的典范。孔子对他十分欣赏,称赞他:“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因为他勤奋好学而得到孔子思想的真谛,人们称赞他“优入圣域”,并把他推崇为贫而好学的典范。历代皇帝也不断赐以殊荣:唐太宗尊他为“先师”, 唐玄宗封他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加封他为“兖国复圣公”。从此,颜子便被尊为“四圣之一”——“复圣”,祭祀他的庙被称为“复圣庙”。 据记载,颜子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卒在孔子前)。祭颜是在颜子卒后第二年,孔子和弟子们在他的故居祭祀。从此,颜子后 裔在此以宅建祠,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重修和扩建为庙。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祭颜也随之成为历代统治者一项隆重的祭典。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 195年),汉高祖刘邦东巡来鲁(曲阜)以颜子配享祭祀孔子;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以太牢式祭祀颜子。乾隆皇帝11次到曲阜9次祭孔,每次都 以颜子为配祭。

  仲由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 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 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柳下惠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今曲阜)人。他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名禽,又名获,字季。因居柳下邑,故又称“柳下季”。私谥曰“惠”,故人又称 柳下惠。他以正直守信而名扬四方,曾得罪臧文仲,多次被撤职。以和悦守礼而著称,曾将一位冻僵的女子抱回室内,搂在怀里,用体温暖小女子。待其醒后,而他 并无越轨行为。这种“坐怀不乱”的佳话,千古传颂。孟子曾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而被人称之为“和圣”。

  孟姜

  孟姜,春秋时齐国杞梁殖之妻。姜姓。前550年,杞梁殖随庄公攻莒,被俘而死。迎丧郊外,庄公使人前往郊吊。她认为杞梁是大夫,郊吊违背古礼,拒 不受。庄公亲自往吊其家。相传哭夫10日城隅为之崩塌,投淄水而死。后人把杞梁的名字误改为万杞梁或范杞梁、范喜良,并编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将她说成 秦朝时人。

  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临淄人,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后因 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著作《司马穰苴兵法》却影响巨大,司马迁赞曰:“闳廓深远,虽 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两千多年来,《司马法》一直为谈兵者所重视,如班固、马融、郑玄、曹操、杜预、杜佑、杜牧等人,都曾引用过《司马法》中的文字。汉武帝“置尚武之 官,以《司马法》选任秩比博士”,可见西汉初《司马法》即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必考科目。到了宋代更不用说了,在《武经七书》中,《司马法》位列第三,成为 兵家的必读书。后来《司马法》竟辗转流传到了国外。日本天明七年(1787)正式刊刻了《司马法治要》;法国刊行法文版《司马法》,并认为《司马法》是世 界上最早的“国际法典”。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孙武

  孙武(约前551—?),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 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惜当时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 族争权夺利纷争不休。孙武无意卷入到无谓的家族斗争之中,举家迁到了南方的吴国,躬耕隐居,潜心著兵书,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孙武遂受好友、时任吴国大臣的伍子胥推荐入宫,并把自己撰写的兵法 13篇呈献给吴王。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完,赞口不绝,却不知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问他:“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 指挥队伍吗?”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共180人,交由孙武操演。 孙武把180名宫女分成两队,以吴王宠爱的妃子两人担任两队队长,并命令所有人都拿着戟。问她们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 女们回答:“知道。”孙武又解释说:“向前,就是看前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转朝背的方向。”宫女们回答:“是。”孙 武命人将执法用的斧钺竖立起来,反复重申军法,然后击鼓发令向左,然而宫女们听见鼓声,觉得好玩极了,个个捧腹大笑。孙武说:“是我规定不明确,你们军令 军法不熟悉,错在将帅。”于是再次三令五申,击鼓发令。宫女们仍大笑不止。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军令军法不熟悉,是将帅之错;既然已反复地说明了,仍不 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错了。”接着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妃,慌忙派人来传命说:“我巳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 爱妃,连饭也吃不下,请将军不要杀她们。”孙武断然回绝道“臣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下令开刀问斩。接着任命两队排头的宫女为队长, 重新击鼓发令,这下宫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合乎规定和要求。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训练整齐,请吴王下来看看!这样的队伍,无论君王怎样使用它,即 便是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失去爱妃,痛心不已,不想下去看。孙武说:“看来吴王只是喜爱兵法上的词句,并不想真正去运用它。”吴王虽不高兴,但却 因此了解到孙武是一位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统兵作战的军事奇才,终于封孙武为将军,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楚。 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战争准备已经完成,吴王遂拜孙武为主将,率3万精兵,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孙武突然舍舟登 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南),直插楚国纵深。楚军措手不及,被迫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 猝应战。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先后用“半渡而击”等战法,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弃城仓惶南逃。柏举之战成了中国战 争史上以三万人胜二十万人的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公元前484年,孙武再次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指出:“(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后来的命运如何,至今还是个迷。一种说法是,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建立霸业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遂退隐林泉,从事著述以余终年。另一种说法是,他重返齐国,在家乡隐居授徒。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 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 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 《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 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 《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 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鲁班  

  鲁班,本名输般。输是他的姓,当时人尊称他为“公输子”。因为他原是春秋末鲁国人,并且“般”与“班”同音,故在民间常称他为鲁班,在有些古籍里也称他为“公输盘”、“公输般”或“鲁般”。  鲁班生于一个世代工匠的家族——公输族,是我国古代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能工巧匠的创造发明家之一。关于他出生的年代,根据明《鲁班经》记载, 说是鲁定公三年,即公元前507年。古籍上有“古之巧人”、“至巧”之称,在民间历代奉他为土木工匠的祖师,尊为“巧圣先师”。 鲁班所处的时期是春秋末期,那时列国纷争,奴隶制日趋崩溃,封建制日趋兴起。鲁班早年就有发明创造,但在鲁国未受重视,于是他不怕路途迢迢,千里跋涉到达任人唯贤的楚国,参加建设。在这里,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关于鲁班的发明创造,民间有多种传说,但我们现在从仅存的史料中已经难辨真伪了,但鲁班是我国建筑师的鼻祖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1)、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闻公为云梯”。二者皆证明鲁班造云梯的事迹。
  (2)、钩强:钩强也叫“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据《墨子·鲁问》记载:从前楚越水战,因“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 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致使楚败于越。楚为改变这种战局,在鲁班初到楚国后,就首先让分制造了这种 兵器,对败退的敌船能钩住,对进攻的敌船能抗拒。
  (3)、木鹊:一种以竹木为材的飞翔器械。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4)、木工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木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鲁班和当时的工匠建造房屋、桥梁,都离不开木工工具。《孟子· 离娄》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足见当时已有“规”与“矩”。现在沿用的曲尺,可能就是鲁班在“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木工称它为 “鲁班尺”。
  (5)、造季家墓:《礼记·檀弓下》记载:“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将从之”。
  总之,鲁班靠他的艰苦劳动、努力钻研的精神,在建筑、土木、器械等方面的很多创造发明,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墨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他曾仕于宋, 为大夫,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他 和楚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目前所知墨子事迹仅此。 墨子有著作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后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仅五十三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尚 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其余大都为墨家后学所作。其中《经》、《经说》和 《大取》、《小取》,均属名辩之作,以讨论人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等问题为主,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故为集名辩大成之作,是今天研究战国名辩之学的重要材料 (见《墨经》)。《备城门》、《杂守》等十一篇,主要讲城守之术,应为兵家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种见证。还有如《亲士》、《修身》、《所染》,前人多 疑非墨家所作。 《淮南子》说,墨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家和儒家都以《诗》、《书》为经典,但儒家尊周,墨家尊夏,两家不但在学术渊源上不尽相同,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互不相容。儒家辟墨,墨家非儒。墨自儒出的说法是靠不住的。据《墨子》可知,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 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学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 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 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 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 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家在战国是一重要学派,和儒家一道被称为显学,其徒属遍天下。墨子弟子中较有名者有禽滑釐、县子硕、公尚过、随巢子、胡非子等。《韩非子》 说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当时人称活动于齐、鲁、宋等地的墨徒 为东方之墨者,称活动于楚、越者为南方之墨者。墨徒进入到秦国者也不少,从惠文王时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礼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号令门》篇即出于秦 国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国具有较大的势力。 墨徒对自己要求较严,《庄子》说他们“以绳墨自纠,备世之急”。特别在生活奉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从而形成了墨徒与别家所不同 的一种独特形象。墨徒之间还组成纪律严格的组织,以精于墨理者为首领,号曰“钜子”。“钜子”死则另传他人。墨徒以钜子为圣人,“钜子”权力很大,可依墨 家之法处置犯了过错的墨徒。《淮南子》说“钜子”可以指挥其徒属“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后,阳城君等贵族反对吴起而失败,墨家“钜子”孟胜效忠 于阳城君,其徒属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难。  从西汉开始,墨学不再为世所重,故很少有人为《墨子》作注释,仅西晋鲁胜曾为《经》、《经说》作注。宋郑樵说《墨子》还有乐舌注,不过鲁、乐 之书都未流传下来。清代学者因治经而兼及诸子,于是卢文弨、孙星衍、毕沅等又都为《墨子》作校注。清末孙诒让《墨子闲诂》为各种墨注中之最佳者

  吴起

  吴起(?~前381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曾学于曾子。后在鲁国为将军,闻魏文侯贤而去鲁至魏,武侯时为西河郡守。吴起在治术上受儒家德治的 影响,如武侯曾将“山河之固”视作魏国之宝,而他则以为“在德不在险”。他还认为自己能使魏国“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表明他 对政治革新相当重视。 吴起不仅具有治国的才能,而且长于作战用兵。《韩非子》说他治军时能和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故士卒乐为其用。吴起与诸侯 大战76次,64次获得全胜,12次战平。魏惠王时,有人认为魏国士卒能所向无敌,应归功于吴起的余教,惠王为此向吴起的后代颁发了赏田。 后来,吴起由于与武侯不和,离魏奔楚。楚悼王以起为令尹。当时,楚国的旧宗法贵族势力很强,上不利于君主,下为害于百姓,兵弱而国贫。于 是吴起为悼王出谋,将传到三世时的封君子孙削籍为民,把一部分贵族放逐到荒僻之地,废掉公族中之疏远者,以改变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局面。由于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节省开支“以奉选练之士”,楚国实力渐增,南攻百越,北并陈、蔡,以致秦和三晋都有所震动。吴起在位一年而 悼王卒,一批旧贵族乘机作乱,将吴起肢解。《史记》说吴起死于悼王尸体旁,肃王继位后,即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韩 非子》认为楚未能重用吴起,变革效果不大。又说吴起被杀,是因为“大臣苦法”,可见吴起的失败主要是贵族反对所致。 《汉书》说吴起和孙武一样,也有兵书流传下来。《韩非子》有“孙吴之略”的话,则战国时孙、吴已相提并论。司马迁还提到西汉时“吴起兵法 世多有”。可见吴起的兵书在战国、西汉时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这种兵书是否真是吴起所作,尚不得而知。《汉书·艺文志》兵家类有《吴起》四十八篇,今本 《吴子》当是这四十八篇中的一部分。《艺文志》杂家类有《吴子》一篇,书已佚,疑亦吴起所作。

  齐威王

  齐威王(?-前320)田午之子,名因齐,即田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 「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朝诸 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不数年间,国力渐强。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迫使魏惠王于公元 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史称「五国相王」。同时,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徕各派学者 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任其讲学。 开展“百家争鸣”。

  邹忌

  邹忌(约前385-前319) 战国时齐国大臣。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邹忌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 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曾献计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之战的胜利。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力渐强。

  孙膑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研读过孙武及晋将荀息、孙轸的兵书。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 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任为军师。前353年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 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韩,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庞涓自杀。
  孙膑在马陵大捷之后隐居甲山(今山东莒县境内),潜心致力于兵法研究。他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军事家的经 验,又结合自己指挥作战的实践,写成了《孙膑兵法》 一书。共八十九篇,图四卷。《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是我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 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战胜而强立”,即以战争的胜利而取得强国的地位。也就是说, 只有以战争为手段,才能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在战略战术上,他强调“必攻不守”,以攻为主的战略思想。要求采用避实击虚的办法,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在治军问题上,他重视人心和法治的作用。认为 “合民心”,“得众胜”。“兵之胜在于篡卒(经过挑选的士 兵,,其勇在于制”。他还强调赏罚不仅要分明,而且 要及时。“赏不逾日”,“罚不还面”。孙膑的军事思想也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辩证法因素。他认为战争以实力相胜;战争是有规律的,战争的各种因素可以相互转化。《孙膑兵法》较之以前兵书,有许多创新之处。如 孙武提倡速决战,而孙膑则主张根据条件不同也可采 用持久战。孙武把攻城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孙膑则强调攻城的重要性。此外,他还提出了大胆运用包围、迂回、奇袭、伏击等进攻战术。《孙膑兵法》在世界军事史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扁鹊  

  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又号卢医。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省长清县)人。他一生周游四方,为百姓治病,刻苦钻研医术,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扁 鹊生于战国时代,当时七雄割据,战争频繁,民生日蹙,疾病猖獗。每当瘟疫到来,百姓成千上万地死亡,呈现一片可怖的景象。这对扁鹊后来能献身医学事业,为 民解除痛苦影响很大。扁鹊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一家旅店里做过管理人。当时有个名叫长桑君的医生,经常到这家旅店里住宿,扁鹊格外敬重他,招待热情周到。平 时,一有机会扁鹊便向长桑君请教医学方面的问题。他虚心好学,爱动脑筋,记忆力也很好。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和医疗技术,另外,还广泛地 阅读了前人的医学著作。在长时间的交往中,长桑君也发现扁鹊聪慧过人,对问题有独到见解,是个不同于一般的人。若再加以指导,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很好的医 生。有一次,长桑君私下里将扁鹊叫来,说:“现在我已年老,想把祖传秘方传授给你,请你不要泄露。”扁鹊非常感激。后来,扁鹊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掌握了 长桑君传授给的本领。同时,他又深入民间,虚心向平民百姓学习,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使他的医术日臻成熟,从而成为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 那时,在中国境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扁鹊经常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足迹遍及现在的河北、 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地。扁鹊关心民众疾苦,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人民热心治病。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妇女多病,便做“带下医”,即妇科医生。来到东 周都城洛阳,知道那里的老年人多患耳病和眼病,便做“耳目医”,即五官科医生。到秦国咸阳后,了解到这里的小孩多病,便做“小儿医”,即儿科医生。由于扁 鹊医道高明,待人又诚恳热心,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所以很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戴。他在赵国行医时,劳动人民送他“扁鹊”这一称号。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 名医,当时人民赞扬他就象古代名医扁鹊那样,能使人“起死回生”。秦越人得此美称后,声誉日高,其真名倒逐渐不为人们所知了。 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为了给更广大的人民解除 疾病的痛苦,并使自己的医疗技术后继有人,永远流传下去,扁鹊还打破历来医疗技术被官医把持、垄断,专门为少数贵族服务的局面,广收徒弟。他教弟子子阳制 作治病用的针,教子豹使用熨贴技术。他又教子同学习制药,子明学习针灸,子游学习按摩,子仪学习养神怡气,子越学习接骨推拿技术。扁鹊门下的弟子还有很 多。这些弟子后来都成了名医。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条原则,就是所谓的六不治: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不讲道德的人不治,二是贪 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 生活的时代,巫术十分盛行,国家设置了许多专门机构从事迷信活动,形成了巫术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此,扁鹊特别把“信巫不信医”作为“六不治”的原则之 一。扁鹊敢于同巫术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和显著的疗效

  孟尝君

  孟尝君,即田文。战国时齐国贵族。袭其父田婴之封爵,封于薛(今滕州南),称薛公,号孟尝君。与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轻财下士,门下食客3000人。齐湣王使其入秦,被秦昭王扣留,靠门客中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归为相国。曾联合韩、魏先后打败楚、秦、燕等国。后因田甲叛乱事,被诬告,谢病归家。齐湣王灭宋,欲除之,遂离薛奔魏,任魏昭王相。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山东东明,一说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庄 子》文辞美富,汪洋恣肆,姿态万端,风格独具,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它的突出之点是想象奇特而丰富,以夸张的手法虚构了大量的寓言式人物来阐述他鄙 薄富贵、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和向往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该书运用寓言之丰富和比喻之多样,亦为诸子散文之冠。庄子自称其文 “寓言十九”,即以生动的故事,具体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尽管其表达的道理有时或许是悠谬的,然而这些寓言却往往给人以很大的启示。如庖丁解牛、望洋 兴叹、东施效颦、井底之蛙等,至今仍为人广泛传诵,有其独特的影响。再次,《庄子》已摆脱语录问答的形式,能围绕中心论题展开阐说论证;语言华丽,词藻丰 富,时或韵散相间,错落有致,声韵和谐,优美动人。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意味。“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闻一多语)。庄 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 “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的奇丑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人的 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 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孟子   

  孟子,名柯,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的会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学成后,为 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虽然也曾受到黄金之*,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行用其道。孟子特别寄意于 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迄未得任用。其中唯腾文以对孟子的游说极感兴趣,曾有意行使他的主张,但由于腾仅是一个“绝 长补短,将五十里”的小国,孟子很难有所作为,大约由于不果其志,后来便离去了。
  孟子生平很是自负,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历游诸国所受的周折,使 他终于走上了与孔子著书立说,教授门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的一条道路上。他停止政治活动以后,便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把他的学说——即政治主张、哲学理 论、教育纲领等——整理成书,传于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七篇。孟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上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把本来侧重于 伦理原则的“仁”推及于社会政治,提出了以“仁义”为主导思想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全部学说的内容包 括“性善”,“道尧舜”,“民贵君轻”,颂扬“汤武”,反对“桀纣”,强调“仁政”,反对战争,排斥“扬朱”,批评“陈仲、许行、公孙衍、张仪……”等 等,这些都是为了教育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人们,或向高级统治者建议,如何做到“得其民斯得天下”;从而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主张,也是作为全部学说的中心思想来体现的。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 原理,并且说:“得乎丘民”,(民众)才得为“天子”;他认为残害人民的“君”不应该被看待为“君”。这些道理,主要在于教育当时统治者要懂得“民贵君 轻”的好处,通过实施“仁政”,使民心归向,不要使自己像纣一样成为“独夫”。孟子教育“士”要关心人民疾苦,因此“士”就需要“仕”;但“仕”是为了 “行道”,而不是为了自己能向上爬。 孟子的思想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他把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叫做“小人”、“野人”,把封建统治者称 为“大人”、“君子”。他们的关系是“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大人”、“君子”劳心,“小人”、“野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种借社会分工为剥削辩护的理论,是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崇奉的学说,其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他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优秀品质,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它曾经鼓舞了历史上的许多志士仁人,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富强,去进行不惜生命的奋斗,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孟子是发扬孔子学说并使之光大于天下后世的“第一人”。因此在儒家也被列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蒙恬

  蒙恬(?——前210),祖居齐国,名将蒙骛之孙。少时学狱法,后为狱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参加 灭齐有功,任内史。秦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三十二年,蒙恬受命率军30万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匈 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 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匈奴慑于蒙恬兵威,不敢进犯。三十七年,胡亥 继位,蒙恬为权奸赵高诬陷,被迫自杀。
  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

  徐福   

  徐福,字君房,山东省胶南琅琊人,生卒年不祥。《史记》是记载徐福事迹的最早史料,其中在“秦始皇本纪”、 “封禅书”、“淮南衡山列传”等篇多处提到。其后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许多沿海地区的方志中也多有记述。然《史记》之后的古籍中关于徐 福的记载,只是对《史记》记载的引述、转述或演释,故《史记》是记载徐福事迹之源。根据《史记》记载,徐福是秦代方士。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始皇东行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他下令移民三万户到琅琊台下,把越王勾践筑起的琅琊台削平重筑,并在新筑起的台上立石刻(此石现存 中国历史博物馆),颂秦功业。接着,《史记》记道:“既已,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等第三次登上琅琊台时,徐福再次上书秦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 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又一次批准了他的上书,并亲自监护徐福“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徐福这次出海的船上除了载有五谷、百 工、数千童男女外,还配备了善射者和赍捕巨鱼的工具“连弩”,始皇亲手射杀一鱼后,登岸西去,徐福则扬帆东行不归。 现代研究表明,徐福这次出海最终到达日本。他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传授给了日本人民,使那里迅 速由绳纹文化时代跳跃到弥生文化时代,大大促进了日本的文明进程。他为日本人民所铭记,被尊为稻作、农耕、蚕桑、冶炼、医药等神,纪念他的碑碣、墓冢、庙 堂等散布日本列岛各地。 琅琊台作为徐福的经常活动之地,作为徐福上书秦始皇的见证之地,作为可靠文献所明确记载的徐福东 渡启航地和中日关系的发祥地,台西南山腰建有徐福殿和徐福史迹陈列馆,供奉徐福塑像,展出与徐福史迹相关的出土文物。台顶立有徐福上书秦始皇的大型群雕像 14尊。台东南海岸,矗立着“徐福东渡启航处”标志牌。台正南及西南海岸,树立着潮湾和老湾子“古造船遗址”保护标志,是为徐福入海求仙船队用船打造处
  刘统勋(1699~1773年),清朝大臣。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雍正进士。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与刘纶同为高宗所倚重。曾多次察看黄河、运河河工,又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四任会试正考官。
  1724年(清雍正二年)中进士,入仕途。1729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1736年升内阁学士,署刑部右侍郎。次年,任刑部左侍郎。1741 年9月,被提拔为右都御史。1746年3月署漕运总督,9月还京。1747年充顺天府乡试正考官。1748年3月,受命同大学士高斌查办山东赈务。5月, 先后至济南府德州哨马营、东昌府及聊城县运河东岸、泰安府东平县戴村坝以及沂河西岸江枫口,改坝浚河,成绩卓著。
  1749年12月,迁工部尚书,继而兼翰林院学士,又迁刑部尚书。1752年以查验通仓短少米石不实被免职留用。1753年9月,铜山一带黄 河决口,他奏陈疏防之策,绘图以进。朝廷据图令其随地规划堵御。黄河复归故道,朝廷嘉其绩,令与策楞、舒赫德一并叙升。他十视河坝,两修海塘,前后奏章数 十起,皆中机宜,剔除积弊,利于民生。河南百姓为之立祠于黄河南岸。 1754年,朝廷加刘统勋为太子太傅。协办陕甘总督事务,赐孔雀翎。朝廷命他巡视巴里坤、哈密驻兵,正遇睦尔撒纳(回部首领)兵扰伊犁;定西 将军永常自木累退师巴里坤。他据此上奏,请弃巴里坤,退守哈密。朝廷震怒,即行革职押解回京。其子亦被拿交刑部,家资充作军用。未几,从宽免罪,命他以司 员办理军需,效力赎罪,1756年补授刑部尚书,发还本籍家产。1757年5月,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金制鑢,他受命前往审查。得实后,皇帝赐恒 文自尽,令将一裕发往军台效力赎罪。12月晋太子太保。翌年正月,迁吏部尚书。1759年2月,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由他往查,按律被斩。又与巡抚塔水 宁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同知世图侵吞公款案。奏议如实,保德受斩。 1761年,他受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继又兼管兵部事务。1763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尚书房总师傅。1765年,兼管刑部事务, 充国史馆总裁。1768年12月,他70岁,乾隆帝赐御书赞元介景匾额。1773年任四库全书总裁。11月卒,年75岁。有子墉、孙镮之。著有《文正公诗 集》。  家原有田数十亩,茅舍一处,服官50年,未增尺寸。及卒,乾隆皇帝悲痛异常,当日亲临祭奠,晋赠太傅衔,赐祭葬,入祀贤良祠,谥文正。柩归故里前,诏令沿途20里以内的文武官员,均至灵前吊祭。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 庄人。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 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 (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 作奠定了基础。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 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 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当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 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 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 (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 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 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 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是作者籍贯,在今今山东枣庄,“笑笑生”是笔名,据推测是明朝嘉靖年间枣庄人贾三近。贾三近,字德 修,以博学宏词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兵部右待郎。多次上疏弹劾不法污吏,革除时弊,减免赋税,放赈济民,政绩显著。中年辞官回乡主修《峄县志》。  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在其出现同时,即被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连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一起称为“四大奇书”。不久,又被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其后的《红楼梦》被认为“深得《金瓶》?奥”(庚辰本第十三回脂 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认为“同时说部,无以上之”。 《金瓶梅》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厚深邃、艺术特色新颖鲜明的作品,描写了西门庆一家暴发与衰落的过程。这是当时社会(《金瓶梅》以宋喻明)的一个 典型家庭。小说创造了西门庆这个商人、恶霸、官僚三位一体的典型。这是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一个空前的崭新的形象。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河浩浩荡荡,流过了将近 二千个春秋,到了明代中后期,已是千孔百疮,积重难行。把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种状态形象地描绘出来,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责任。《金瓶梅》是第一个实践 这一历史使命的长篇小说。这种“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的写作方法,被鲁迅称为“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中国小说史略》)。《金瓶梅》通过西门大院的兴衰变化,暴露出当年“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以致风俗颓败,赃官 污吏,遍满天下”(第三十回“蔡太师覃恩锡爵,西门庆生子加官”)的政治制度的腐朽,和妻妾相妒、主仆相争的家庭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的罪恶,广阔地展示了 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可以说是一部明代中后期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百科全书。
  《金瓶梅》与此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的单线发展、板块接承那种结构方式不同,是一种以西门庆为贯照,以潘金莲、李瓶 儿、春梅为对应;以西门大院为枢纽,以清河他家、清河以外多家为统系,贯通关联,穿插曲折的网络结构。这是后来的《红楼梦》和近现代小说的经典结构方式。 《金瓶梅》是第一部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并获得相当成功的中国长篇小说。《金瓶梅》写了几百个人物,其有始有终的少说也有几十人,岂不是头绪纷繁,读来模糊 吗?小说“劈空撰出金、瓶、梅三个人来,……看其前半部只做金、瓶,后半部只做春梅,前半人家的金、瓶,被他千方百计弄来,后半自己的梅花,却轻轻的被人 夺去”(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这种开合收放的角度看,其第一回是全书的总纲,第五十一回是后半部的 关键,布局极为均衡。 《金瓶梅》以社会基层结构为单元,描写的是西门庆扭曲变态的家庭生活,其重点人物潘金莲又是一个淫妇、妒妇、悍妇三位一体的典型,加上当时朝 野猥亵,以风流为谈资,《金瓶梅》难免有一些自然主义的性描写文字。白璧微瑕,今天已经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宽容。但在其流传的三、五百年过程中,不少卫道者 急欲焚之而后快,其也被历朝历代列为禁毁书目。 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成书于明嘉靖26年(1547年)至明万历24年(1596年)之间。这一阶段,正是法国的弗朗索瓦·拉伯雷 (1495?-1553)创作《巨人传》,西班牙的塞万提斯(1547-1616)创作《堂·吉诃德》,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创作戏剧的 时间。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谢世的次年(1617年),传世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梓行。 难怪有人给《金瓶梅》罩上诸多“第一”的光环: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第一部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非个人创作而为“集体累 积”),第一部网络结构小说,第一部由人物类型化向典型化过渡的小说,第一部最有争议的小说等等。因此,《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 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生将门,自小立志疆场,保国 卫民,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绩。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不久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9月, 倭寇800余人侵入龙山所,他率军迎击,接敌没几回合,明军怯战,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纵身跃上一块高石,连发三箭,将3个倭寇头目射倒。倭寇见 状,仓惶撤逃。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膘悍的矿夫共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 军队。队是基本战斗单位,队员按年龄、体格分别配备不同的兵器,作战时,全队队员各用其所长,配合作战,攻守兼备,进退灵活。这种战斗队形能分能合,人称 “鸳鸯阵”。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皆,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 虎”。次年夏,率戚家军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1563),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取得平海卫大 捷。次年,升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是年11月,倭寇2万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收全 捷。”从此,戚家军威振中国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终被荡平。  隆庆二年(1568)五月,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务,领兵镇守北部边关。他到任后,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 创建了以火绳枪炮为主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缁重营,并使各营成为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协同作战的合成军。同时,在旧长城的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 在重要地断修筑重城重墙,并在长城沿线创建了空心敌台,从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坚强防线。他在北方御边的16年,“边备修饬,蓟门安然”。  万历十一年(1583),因遭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回到山东蓬莱。万历十六年(1588),逝世于蓬莱故里。  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 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 “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  戚继光在明代就被称为文武兼资的“儒将”,为著名的将帅诗人。他一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著有《纪效新书》、《莅戎要略》、《武备新书》、 《练兵实纪》和诗文集《止止堂集》等。其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中的两部,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制造专家。他一生在军事上有不少创造发明,其中之一便是地雷。早在嘉靖42年,戚继光就发明了一种叫做“木发”的火 器,曾经炸伤倭寇数百人。不过这还是地面上的武器。埋在地下的地雷是戚继光53岁时发明的,当时叫“自犯钢轮火”。万历8年4月,戚继光当时任镇守蓟州、 永平、山海等处总兵官,已是独镇一方、统兵十多万的大帅了,但仍亲自研究和改进武器。《戚少保年谱耆编》第12卷载:为了防止鞑靼和朵颜等卫的入侵,戚继 光在“沿边台墙之下,择其平广虏可集处,掘地埋石炮于内。中置一木匣,各炮之信,总贯于匣中。而匣底丛以火药。中藏钢轮,兼置火石于傍,而伏于地上。虏马 蹑其机,则钢轮动转,火从匣中出,诸炮并举,虏知其所自”。明朝人把这种埋在地下、不用人工点燃、让敌人自己踏上就会自动爆炸的新式杀伤武器,叫做“自犯 钢轮火”。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雷。戚继光发明地雷是1580年,比欧洲人发明地雷大约要早300年左右。戚继光还是著名武术家,他整理各地武术招式,选 其实用者编成《拳经》,教授士卒以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对后世武术界也有重大影响。

  罗贯中

  罗贯中,元未明初小说家。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东原人(今山东东平,一说太原、杭州、庐陵),长篇历史巨著《三国演 义》的作者。曾入张士诚幕府,后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 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长篇巨制《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后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亦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被誉为中国谋略全 书。故事自黄巾起义起,终于西晋统一。陈叙百年,赅括万事,七实三虚,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 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有些人认为,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 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 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 罗贯中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 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 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 师”。

  郭子兴

  郭子兴,(?-1355)原籍山东曹州,后迁定远。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1351年,子兴聚众数千,袭据濠州,自称元帅,举兵反元,响应 韩山童和刘福通的红巾军。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很器重他,作为贴身侍卫,后委任他为元帅,并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1355年郭子兴因病身亡。朱元璋建立明朝 后,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

  全真七子

  全真教是道教丹鼎派支派之一,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入道者称全真道士而得名。在山东收邱处机、刘处玄、谭 处端、马丹阳、王处一、郝大道、孙不二等七个徒弟,被后人称为“北七真”。“北七真”在师承王重阳的基础之上,按照各自对道教经典、教规教义的理解,分别 从信仰、教规习俗等不同内容进行了改革、充实、扬弃,从而 在全真道内又建立了七个支派,这就是被后人称为全真北七派 的“北七宗”,即:龙门派,随山派,南无派,遇仙派,华山派,昆嵛派,清静派。 邱处机(公元1148-1227),山东登州栖霞人,字通密,号长春子,19岁 出家,拜王重阳为师,身体力行,克苦修行,住山洞,披蓑衣,化斋饭,人称“蓑衣先生。”后在陇洲龙门山修道,创立龙门派。龙门派主张融儒、释、道三教的教 义为一体,在修为方面,刻苦厉志,以苦行感人。邱处几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深的儒道修养,能言善辩的口才,卓越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超出常人的吃苦精神,赢得了 元代统治者的信赖。《道经》记载,邱处元应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约见,率弟子18人前往西亚,拜见成吉思汗,向元朝统治阶级宣传“一心向善,济世度人”的全真 教义,主观上是想通过自己的宣传,争取元朝统治者对全真教的重视,客观上也起到了游说、劝说元朝皇帝敬天爱民、不要滥杀无辜的作用。“元太祖至奈曼国手诏 致聘,乃与弟子18人往见太祖于雪山之阳,拳拳以止杀为劝。问为治之道,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术,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邱处机的谈话在 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元朝统治者处理中原的政策。后来,成吉思汗又赐以虎头金符,命邱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同时又诏令全国,尽免全真道士的赋税,把全真道推向了 全盛时期。邱处机因此被时人称为“道家状元”。龙门派是全真“北七宗”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支派系。龙门派祖庭白云观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宋江

  宋江(?-1122),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郓城县水堡村人。
  北宋末年宣和年间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梁山泊原为很小的湖泊,因黄河决口使许多原 来的小湖泊与之汇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许多破产农民以及一些逃犯据此为生。但“西城括田所”将整个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 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 税,阻杀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宋江结36人聚众起义,最初以梁山泊为据点,“结寨于此”。宋江等人在这里共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 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宋江讲 义气,知人善任,深得士卒和百姓拥戴。他率领起义军流动作战,经历10郡,宋军数万不敢抗拒,一时威震河北,撼摇京师。1121年(宋宣和三年)二月,进 攻沭阳(今属江苏)、海州(今江苏东海)时,为知海州张叔夜伏兵所败,被迫招安。次年卒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 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 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 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 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 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 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 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 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后人评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 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词苑丛谈》)李易安词,独辟门 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 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黄巢

  黄巢(?~ 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私盐贩出身。稍通书记,善骑射。乾符二年(875 )募众响应王仙芝、尚让的起义,随后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三年底因反对仙芝接受唐朝的招安,与仙芝分兵。五年,仙芝战死,尚让率余部奔附黄巢,推黄巢为黄 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当年,义军渡江南下,由今浙江开山路 700 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之后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今属广东)。同年冬,复率大军北伐。义军沿途发表文告,指斥朝廷,“整 众而行,不剽财货”,深得群众拥护。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至百万。广明元年( 880 )十一月克洛阳,年底入长安。十二月十三日( 881 年 1 月 16 日),黄巢即位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但由于黄巢未能乘胜追击唐军,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基础,加之朱温叛变,李克用又率劲旅南下, 义军已难守关中,遂于中和三年( 883 )东撤。四年六月十七日,黄巢兵败自杀(一作为甥林言所杀)。历时 9 年的唐末农民战争至此结束。

  马周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唐初大臣、政治家。唐太宗贞观年间,他多次上疏指出朝廷政策的不当,言辞“机辩明锐”,深得太宗的赏识和重用。 唐太宗时,曾实行过一种宗室勋贵世袭州刺史的制度。令皇子21人任州刺史,子孙世袭。又令功臣长孙无忌等14人为世袭州刺史。马周任职后不久,便 上书太宗反对这种制度。他认为尧舜这样的父亲,尚生出朱、均这样无能不孝的儿子,现在实行世袭制,受封子孙一旦有“不孝子”袭封嗣职,则不但殃及国家、百 姓,受封贵族本身也要因此祸及子孙。建议太宗吸取汉晋以来由分封制而乱天下的教训,不要实行这种制度。在马周和其他大臣的坚持反对下,太宗不久即下诏取消 了这种世封制。 马周还曾直言上谏,劝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以节俭为本,少兴徭赋。指出“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息”。而“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旧唐书》本传)。 马周的奏疏,切中时弊,时人称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俪俪,令人忘倦。”太宗对此十分赞赏,马周本人也得到太宗的信赖和重 用,屡次升迁。唐太宗曾经对左右的人说,我一天见不到马周就想他。当时的宰相岑文本也说马周的才能可比汉朝的张良和终军,对马周的才能也是深为敬佩。贞观 十八年,马周升为宰相,同时还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唐太宗为了表彰马周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亲自为马周题辞: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 良。对马周所做的一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这名臣云集,大贤辈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见的。公元649年,马周积劳成疾。唐太宗还亲自为马周熬药,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礼来看望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复。但马周终于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年仅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马周著作集十卷,今仅存诗《凌朝浮江旅思》一首。

  秦琼

  秦琼(公元573年~公元638年)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秦琼之父曾任北齐时期的咸阳王录事参军。隋大业年间,秦琼效力于隋将来护儿帐下,因其志向高远和勇猛强悍,深得器重。秦母去世后,来护儿曾派员专程到秦琼家吊唁,全军上下大为惊异。
  隋末乱世,义军群起,秦琼投归隋将齐郡郡丞苯张须陀,在下邳(今江睢宁北)与义军首领卢明月交战。当时,双方力量悬殊,张须陀部队仅一万来人,义 军则有十多万人,相持十多天后,须陀已是人困粮绝。就是这急于撤退而又怕追赶的紧要关头,秦琼与罗士信挺身而出,愿带领一千人偷袭对方军营,以掩护大队人 马安全后撤。秦琼与罗士信凭借自己的智勇,使突袭获得成功。张须陀则乘机回师追击,取得了脱逃后的胜利。仅此一仗,秦琼的勇猛多智便很快扬名于军中。 在之后的作战中,秦琼因为有功而被任命为建节尉。后在对义军李密进击时,张须陀战败而亡。秦琼率残兵败将归依了裴仁基,而后又随同裴仁基投降了义 军首领瓦岗军李密。李密得到秦琼非常高兴,加以重用让他作骠骑将军。在跟随李密作战中,有一次李密被流失射中,坠于马下,昏迷不省人事,此时左右随从四 散,追兵就要赶到,情况十分危急,多亏秦琼拼死护卫,并重整队伍,这才击退了追兵,从而使李密大难不死。后来李密失败,秦琼又为隋将王世充收得,被任命为 龙骧大将军。后因不满王世充的狡诈,遂与程咬金等人脱离王世充投向李渊并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干事,因其勇猛过人,被委任为马军总管。此后,秦琼跟随秦王李世 民,先后镇压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多路义军,为唐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曾派使者赐予金瓶以示褒奖。之后,又因战功,多次受到奖赏,先后拜 为秦王右统军,加授上柱国。后又进封为翼国公,深得秦王李世民的信任。

  程咬金  

  程咬金(?~公元665年),后改名程知节,东阿(在今平阴)人,出生年不详。他“自少骁勇,善用马槊(长矛)”。隋末农民起义爆发之际,聚众数 百;共保乡里。不久投奔瓦岗军,李密特之甚厚。李密将精锐部队八千人分别隶属四骠骑统领,分左右以自卫,号“内军”,程咬金即内军四骠骑之一。不久为王世 充俘获。王世充如其骁勇,待之甚厚。后来程咬金转而投奔李世民。李世民素知程咬金之名,厚加礼遇,授为秦王府左三统军。随李世民征战,往往举旗先登,以功 封宿国公。“玄武门之变”中,程咬金讨伐李建成、李元吉。迁右武卫大将军,封七百户。太宗贞观年间,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高宗永徽六年 (655),迁左卫大将军,旋授葱山(葱岭)道行军大总管,统军讨西突撅,屡获战功。副大总管妒其能,暗中使坏,程咬金遂生闪失,因罪免官。不久起为歧州 刺史。程咬金上表致仕(退休),许之。程咬金于公元665年病死,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的陵墓。

  段志玄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从高祖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自少就和李世民关系相当亲密。在潼关与刘文静协同抵拒隋将屈突 通时(此人日后也成为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之一),刘文静被屈突通大将桑显和击溃,关键时刻,段志玄率二十骑飞奔进击,杀数十人而还。当时他脚上中了一中流 箭,怕属下知道自己受伤,摇功军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冲入敌阵。桑显和军大乱,唐军趁机复振,最终大败隋军。 不久,段志玄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他冲入敌阵时马倒被俘,为两个兵将挟持着,一人抓住他的一边头发骑马拖着将过洛水,“志玄踊身而奋”,努力一 挣,两个敌将落入水中,他乘机夺马驰还,后面追者有百余骑,都不敢近逼,最终安全回营。而后太子李建成以金银财宝贿赂他,段志玄都告知给秦王李世民,并在 玄武门之变中参加战斗。太宗继位,封樊国公。文德皇后丧礼期间,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兵马出章肃门,太宗在夜间派宫使至二将军处,宇文士及马上开门迎纳使 者,段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宫使说:“有皇帝手敕。”志玄说:“夜中不辩真伪。”竟让皇帝宫使等到天明才放进。太宗闻后赞叹:“真将军 也。周亚夫也比不了呵。” 贞观十一年,段志玄被封为褒国公。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加镇军大将军。十六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忠壮”。段志玄的子孙中也是人才辈出,他的儿子做过唐朝宰相,孙子段成式是唐代著名诗人,有唐一代,段氏一直是齐州的名门望族。

  单雄信  

  单雄信(?~公元621年)曹州济阴人。骁勇过人,擅长马上用枪。少时就与翟让相熟,翟让起义后,他前往投奔,翟让以他和徐世绩为左右手。单雄信 从此在抗击隋军的战斗中屡立功勋,尤其是击斩张须陀之战,他和徐世绩居功至伟。李密即魏公位,他和徐世绩分别被封为左武侯大将军和右武侯大将军,是统兵的 大将,由此可见雄信是有将才的。后来李密军大败,大批将领战死、被俘。单雄信此时却拥兵自重,不听李密指挥,不久投降王世充,受到重用。620年,李世民 进攻王世充,在率500骑兵侦察时被发现,单雄信挺枪直取李世民,在枪快刺到李世民时,被赶来的尉迟恭打落马下,李世民才得以幸免。621年五月,洛阳被 攻克,李世民决定处斩单雄信等人,徐世绩与单雄信是好友,当年誓同生死,所以极力求情,说愿以自己的官爵赎单雄信的性命,留他为唐军效力,李世民不准。处 刑当日,徐世绩说:“我本当与兄同死,但是我既然以身许国,忠义就无法两全。再说我死以后,谁来照顾兄的妻小呢?”接着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说: “让这块肉随兄入土,不负我们当年的誓言!”单雄信听后非常感动,吃下肉然后毅然赴死。

  罗士信   

  罗士信,齐州历城(今济南市历城)人。罗士信十四岁投军,为张须陀所轻。罗士信遂披重甲上马操练,这才得以从军。作战英勇非常,所向披靡。张须陀 败死后归李密,又事王世充,因对之不满后投唐高祖李渊。屡建战功,封郯国公。罗士信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赏罚分明,治军极严,在谋略方面也并不是一窍不通, 曾设计智取洛阳的外围据点千金堡。洛阳平定后,罗士信为当初提拔自己的老上级裴仁基发丧,葬于邙山以北,并说:“我死后,愿葬于裴将军之旁。”武德五年, 罗士信随秦王李世民征刘黑闼,守洛水城。刘黑闼攻城,正逢天下大雪,孤军无援,城破。罗士信不屈而死,年二十八。秦王闻罗士信死,极为伤感惋惜,重金购得 其尸,葬于裴仁基墓之侧。

  李绩

  李绩(594~669) 唐初名将。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公。入唐,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人。 徐世绩十七岁时,从翟让起义于瓦岗寨。大业十二年(616)李密加入瓦岗军后,世绩与王伯当劝说翟让推李密为主。十三年二月李密称魏公,以世绩为 右武卫大将军,封东海郡公。在瓦岗军破隋将张须陀、王世充诸战役中,世绩皆有功。同年,李密采纳了他的建议攻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开仓赈济饥民,人 心归附,壮大了起义队伍。 武德元年(618)徐世绩随李密降唐,封曹国公。此后数年在唐对窦建德、王世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军中地位仅次于秦王。后又平定徐圆朗 叛乱,擒斩徐圆朗。武德七年(624年),李绩与李孝恭征讨南方反王辅公袥,大败其部将陈正通、冯惠亮,追斩辅公袥。次年又于并州败突厥军。 太宗继位,李绩与李靖计划奇袭东突厥,李绩作为李靖的后援,截断了颉利可汗的退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贞观十五年(641年),又大败薛延陀部。李绩曾患急病,太宗亲自剪须为其做药引。太宗征高丽,李绩随军出征,立有战功。贞观二十年(646年),再破薛延陀。 太宗临死时,恐李绩作乱,故意贬其出京加以试探,李绩毫不停留,立即离京,高宗继位后,又对其委以重任。高宗欲立武昭仪(见武则天)为皇后,大臣 多反对,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李绩统唐军征高丽,开始其人生中最后一战。最终唐军 大获全胜,终于平定高丽。次年病死,配享高宗庙庭,并在其坟前筑起象征阴山、铁山的土丘,以纪念他征讨突厥、薛延陀的功绩。 李绩善于用兵,史称他“临敌应变,动合时机”。他与人一起筹划时,凡有可取者,立即采纳;告捷之时,归功于下。因此部下都乐于效力,所向克捷。后世论唐代名将,必称“英、卫(李靖封卫国公)”。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 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新唐书·房玄龄传》)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 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 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 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 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 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 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余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 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绩、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 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 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房玄龄一系于有唐一朝"五代三宰相":玄龄公四代孙房融相武后,房琯公相肃代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 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 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大约六七岁开始学书,在表姑卫夫人的指导下学习钟繇的楷书。后来博涉群家,于楷书之外,广泛临习索、卫章草,上追张芝,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唐人摹写他的《姨母帖》,大致可以看出他早期书法用笔凝重,结体扁方,继承了魏晋以前那种朴质的美感。 由于老庄玄风的影响,加上晋代仕族优裕的生活条件,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朴转向妩媚。“古质而今妍”,王羲之也越来越不满意于当时书法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在他中晚年的时候,开始尝试变革书风。 王羲之首先从变革真(楷)书入手。为了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划、书态等各方面加以变革,使楷书结体趋向匀称俊俏,点划细微之处 蕴蓄变化,挺拔多姿。开创今草,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而笔法的流畅化又使得他的 行书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因为行书与楷书相比,比较随意,不要求笔画平正严谨,而是强调变化,要求字里行间变化多姿。这个特点,决定了前人谨严滞重的笔 法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行书。而王羲之,则用他婉转灵动的笔法,写出了俊逸、妍美而又雄健的行书,从此确立了行书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 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 之中。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由于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 能自然流露于笔端。中国书法发展至此,终于真正成为一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又同张芝、钟繇及王羲之合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 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 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献之有创造精神,曾劝父“改体”,及长,在王羲之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所书气势开张,英俊爽迈,对后世影响很大。从笔法上说, 羲之用内擫法,献之用外拓法;故羲之字较含蓄,献之字则骏快。唐代张怀瓘《书议》评二王曰:“逸少秉真草之要,子敬执之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 古今之独绝少。”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西周生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明末清初人,从书所用的方言分析,应为鲁中淄博至兖州一带人。
  《醒世姻缘传》在艺术上是用山东中部方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不但在我国小说史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研究明清时代的山东方言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共一百回,是《金瓶梅》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该书带有浓重宿命论色 彩。或许作者对婚姻中的各种问题感到无法法解决,更是无法解释,所以最终只能归结于前世冤孽、因果报应上。《醒世姻缘传》的价值在于部分故事情节暴露了现 实政治的黑暗腐朽及拜金主义对人性的侵蚀。而尤以反映土地、一夫多妻制等问题令小说研究者注目。小说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有致。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身份各 异,从权阉官吏到乡宦士绅,从市民百姓到僧道倡优,无一不备,人物形象大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在中国小说史上,从反映社会的广阔性、包含的生活内容的丰 富性来看,《醒世姻缘传》显然与《金瓶梅》遥相呼应,是世情小说杰出的代表作品之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宽之,原籍山东省鄄城县梁屯乡东史庄,出生于河南祥符县。明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抗清民族英雄。为官清廉, 政绩卓著。宏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数万人马进攻扬州,多次劝降,史可法不应,终因寡不敌 终,扬州失守。自刎未成被俘,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史可法衣冠冢葬于扬州梅花岭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

  谢迁

  谢迁,山东高苑(今属高青县)人。1646年(顺治三年)冬,谢迁在高苑领导起义,攻克高苑县城,处死清朝知县武振华,将该“县百姓照册点 名”。接着又攻克新城县。次年(1647)四月二十六日攻破长山县,活捉清知县周懋臣,随将库载银两席卷而去。六月十三日谢迁率领义军突然进抵淄川城下。 城中义士丁可泽等充当内应,于第二天凌晨破城,杀死大汉奸孙之懈。据守淄川县城达两月之久,后来被清军挖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失守,起义失败

  于七

  于七(1609——1702)本名乐吾,山东栖霞唐家泊村人,家世殷富,是邑中大户,祖父经商,父亲当过明未防抚铺兵。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于七为人正义和气,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因而他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人们的爱戴。他乐于交往,经常结交各路志士豪杰。
  清兵入关后,于七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他们以淘金工人为骨干,广泛发动农民,联络海岛渔民,在胶东锯齿牙山建据点,坚义旗,反清抗暴。于 七部与昆仑山区的农民起义军相配合,攻克宁海州,向文登县城、栖霞分城进攻。清廷获悉,十分关切,剿抚并济,使起义军遭沉重打击,于七在动摇中受招安,起 义失败。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于七第二次领导农民在锯齿牙山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反清烈火燃遍胶东。清廷深恐斗争蔓延,派万 余名满蒙“八旗兵”和九省两万多名“绿旗兵”围攻锯齿牙山。于七率众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于七等极少人突出,大批起义官兵及家属被杀害。昆仑山、招虎山 方面也遭挫。
  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春,于七从锯齿牙山突围,转移至崂山东麓,先在王哥庄港西给人家当佣工,后为避难便到华严庵出家当和尚,先得法名通澈,受戒时又获法号善河。他在众和尚中颇有威信,70岁时被举为方丈,他享高寿,老死在华严庵。

  薛凤祚

  薛凤祚(1599~1680)字仪甫,号寄斋,临淄区金岭镇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薛凤祚少攻儒学,中秀才。明熹宗天启年间,他远游保定府定兴县,从鹿继善和孙奇逢学“陆王”之学。后跟魏文魁学习中国历算,继而又就教于意大 利传教士罗雅各(天启二年来华,曾与修《崇祯历书》);复去南京投师泰西天文学名士波兰人穆尼阁(为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者)和德人汤若 望(又名道未,曾与修《崇祯历书》)。他集众师之长,尽得西方历学之精要,终于成为学贯中西,以历算知名海内的天文学家。
  薛凤祚著述甚多,除汉译穆尼阁所著《天步真源》《天学会通》之外,数学方面有《比例对数表》《三角算法》《比例四线新表》;天文历法方面有, 《太阴太阳诸行法》《交食法原》《交食表》《历年甲子》《求岁时》《西域回回术》《今西法选要》《今法表》《日食诸法异同》《求黄赤道度及率总数》《历法 立成》《新法密率》《日月食原理》《五星交食表》。此外,在物理、水利、医药等各个方面亦有撰著。1664年,薛凤祚将其一生研究成果汇集为《天学会通》 80卷,刊行于世。《清史稿·艺文志》将该书分著为正集、考验、致用三大部分。
  薛凤祚综合整理介绍了中、西、回(阿拉伯)天文学。他的《太阴太阳诸行法原》、《求岁时》两书,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规律,黄道、赤道的 夹角,都作了深入地研究和详尽地阐述。他经过实地观测和精密地计算,求出的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的时间,较现在举世公认的时间仅差13分37秒。另外,他还 测定出太阳并不是西方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而是每年以52秒的速度运行着的自转的恒星。他对“回历”,“木、火、土”三星的运行规律,也都有深入地研 究和精辟的见解。
  薛凤祚在天文理论的研究中,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第谷体系”(第谷·布拉赫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他首先引进了欧洲的数学尖端--对数。
  薛凤祚的卓越成就,受到当时学者的高度评价。《清史稿·畴人传》把他列于首位,称他“不愧为一代畴人之功首”。清代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说:“近代知中西历法而有特解者,南则王寅旭(锡阐)、杨子宣,北则薛仪甫,特当为之表率”。

  张尔岐

  张尔岐(1612-1677),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明清之际经学家。明诸生;入清,隐居不出。曾参加编修《山东通志》,与顾炎武订交。宗程、宋朱学,后治《仪礼》,撰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老子说略》、《蒿庵闲话》等。
  《仪礼》一书,文古意奥,向称难读,故习者少。宋朱熹曾分节,但略显粗略。张氏族于此基础上有所增该,分析尤详,嘉惠后学。亭林得此书,大击节,推崇之至。张氏实为有清一代礼学研究之先驱。
  著《天道论》,《中庸论》,《谨俗论》,《笃终论》,《立命说辨》,其文大抵主于匡世救俗,不为肤俗之论,故皆切实可行。

  马骕

  马骕,清初著名经史学家。字宛斯,又字聪御,山东邹平人。
  1658年(清世祖顺治十五年)中恩科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选授淮安府推官。莅任三月余,平反多起冤狱,号称廉能。以裁缺改任安徽灵璧县知县。为政五年,兴利去弊,除奸苏良,颇有政绩。1673年(圣祖康熙十二年)因急症死于官邸。人祀名宦祠,私谥“文介先生”。
  马骕自幼聪敏好学,成年之后又遍涉百家之言,其在学术上的造诣和地位远远超过他的政治声望。他是清代前期享有盛名的古史学家,毕生殚研经史,尤嗜爱《左传》。先后撰有《左传事纬》、《绎史》、《十三代瑰书》等著述。
  《左传事纬》是他长期研究《左传》的心血结晶。他将《左传》所记史实编写成历史事件108篇,计12卷,另有《附录》8卷,成为一部以纪事本 末体裁叙述春秋时代历史的通史。此书每篇都有他的精辟见解和详赡的史料依据,史评虽不免宣扬了一些封建观念,但其中不少独到深刻的见解至今犹给人以启迪。 《四库全书总目》称:“骕于左氏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皆考证精详。”著名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也称此书为“必传之作”。《左传事纬》的 编纂,显示了马骕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卓越功力与才华。
  继《左传事纬》之后,马骕又用十年的时间撰成另一部巨著《绎史》,共160卷。绎史》正文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五部分,一为太古 三皇五帝,共10卷;二为三代即夏、商、西周,共20卷;三为春秋十二公时事,共70卷;四为战国至秦亡,共50卷;五为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 等,共10卷。书后还列世系图表与正文配合,这在以往的史书中属前所未有,“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
  《绎史》一书,在内容上既详载各代治乱兴替及其规律,又详载诸子百家之学说和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材料上, 除儒家经典外,广采百家学说,将经、史、子、集一例看待,互相印证。考订极为精详,容纳材料相当全面。在体裁上,既具有记事本末特色,又糅合了编年体和纪 传体的长处。他创造了集记人、记事、图表、书表于一书的综合史书体裁。
  此外,马骕还辑成了一套卷帙宏富的丛书——《十三代瑰书》。该丛书收集了自周秦以下十三朝的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数百部,现仅存目次。
  马骕是清代前期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尤以研究夏、商、周历史著称,时人称其为“马三代”,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琬

  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莱阳市)人。清初著名诗人,与安徽宣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宋琬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宋应亨,明末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宋琬自幼聪敏好学,才华出众,应试县、府、道皆名列榜首。
  早年在京师吏部任职时,就与给事中严沆、部郎施闰章、丁澎等人经常唱和,名满京师,时有“燕台七子”之称。他的诗多写个人的失意和愁苦,情调 戚伤,也有不少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反映民众的苦难及美好愿望的作品。宋琬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工古体诗和律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 属对工巧,极为时人所推崇。有人称之为“诗人之雄”,有人赞为“东海之伟人”。其代表作有《感怀》、《听钟鸣》、《悲落叶》等。他也能作词,著有《二乡 词》三卷,曾在狱中写《祭皋陶》一卷,均收入《安雅堂全集》中。

  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桓台新城人。原名士祯,避雍正帝讳,改为士正,乾隆时诏命改为士祯。出生世宦之家。
  王士祯6岁入塾学诗经能体会诗情。15岁时,写了不少诗篇,编成《落笺堂初稿》。17岁参加县、府、道童子试,皆名列第一。1651年赴乡试 中举,1655年进京会试中进士。两年后的秋天,邀集诸多名士,在大明湖历下亭上,举办秋柳诗社,即景作“秋柳诗”四首,后经传扬,和者数十百人。顺治十 五年赴京参加殿试,居进士二甲。1659年出任扬州府推官。1664年调任京职,先后在户部、礼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并入值南书房,官至 刑部尚书。在任扬州推官期间,平反了“海寇案”,拯救了大批百姓性命,严惩诬告者。在清理盐税案中,上书朝廷豁免欠税,处理冤案80多起。主政户部时,革 除旧规,力戒循私作弊。1704年,任刑部尚书。时发生捐纳通制王五逞凶致人毙命,太医院吏目吴谦同谋诈索案,他因失察错审被革职。同年9月,回到家乡新 城,晚年以著述为业。
  王士祯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为官励精图治,为文长于诗赋。他研究前人诗论,创立“神韵说”,强调诗文创作的兴到神会和含蓄。以清、 淡、闲、远的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主张诗歌“天然不可凑泊”,“洒脱自然,别有情致”而不落俗套。他精选《神韵集》、《唐人万首绝句》等诗集,作为典 型神韵作品,供人阅读。力主革除旧诗论复古僵化的流弊,开拓新的诗风。主持风雅达五十年之久,有“一代诗宗”、“文坛领袖”之称。时与浙江秀水朱彝尊有 “南朱北王”之称。
  他交游极广,不以势位高低论交。其友中有木匠、缝纫工、农夫、僧道以至闺阁妇女等。淄川塾师蒲松龄是他的好友之一,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 题诗共勉。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渔洋文略》、《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 《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等。

  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清代词人。字升六,号实庵。安丘(今属山东省)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官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广学政,归里卒。
  曹贞吉工词,以南宋为宗。论词与朱彝尊旨趣相近。集中咏物词多,有意学张炎、周密、史达祖诸家。如〔水龙吟〕《白莲》、〔解语花〕《咏水仙同 家弟作》、〔南浦〕《春水用玉田词韵》、〔留客住〕《鹧鸪》、〔水龙吟〕《咏柳絮用坡公杨花韵》等首,都颇著名。陈维崧评《白莲》一首说:"欲呼先生作曹 白莲矣。"抒情、吊古之作,如〔满江红〕《德水道中》,极为彭孙□所赞叹;〔风流子〕《京口怀古》、《金陵怀古》、《钱塘怀古》诸首,陈维崧以为有"跳荡 恢奇,激扬顿挫"之概。《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伟以新意"。
  曹贞吉诗清新俊逸,近体最工,但被词名所掩。如《小游仙诗七首》、《日照道中观海二首》、《望岱》、《金山四首》、《花朝得家弟过江消息二首》,都可见其功力与情韵。
  著有《珂雪集》及《二集》各1卷,《朝天集》、《鸿爪集》、《黄山纪游诗》各1卷,《珂雪词》2卷,有康熙《安丘曹氏家集》刻本。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戏剧作家。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他早年受家族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他爱好诗文,精通音律,学习的范围很广。
  一六八五年,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子,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因疏浚黄河海口,多次往来于南京、扬州等地,所以与当地名士结交,触发起对明朝兴亡的感慨,历经十年,创作出昆曲名剧《桃花扇》。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再现南明兴亡始末,用儿女之情衬托国破家 亡之痛,集中地反映了明末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桃花扇》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文学史上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串演一 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剧中人物的构思与描写颇具匠心,剧中词曲清婉流畅,感情色彩极为浓重。
  《桃花扇》共四十出,分上下两卷,是一部忠于史实的优秀历史剧。《桃花扇》因而与《长生殿》齐名,世称两作者为“南洪北孔”。孔尚任除《桃花扇》外,还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等传世。

  田雯

  田雯,字子纶,一字纶霞,号山姜,晚号蒙斋,山东德州人。
  康熙甲辰进士,授中书,历户、邢、工名部司员。曾督学江南,从古学,振文风。又督糖湖北,扶漕政十二弊。又调贵州巡抚,平苗盗、治蛮乱,使边 民安乐。民颂其德曰:“夜郎复旦,罗甸回春”,其治理之功绩可以想见。及归,“黔民泣送者百余里不绝”。入京后,又做过刑部左、右侍郎,户部左右会议部。 “雯之平生,遇事无两可。见义必为,无观望杨历,中外建权勋名”。
  关于田雯的诗文之名,他曾主“文苑蚤坛者数十载,诗名并驾于王阮亭。海内望之如泰山北斗”。康熙年间,王士祯负海内重名,文士“无不依附门 墙,求假其余论,唯田雯与任邱宠垲不相辨难,亦不相接纳。邱宠垲有《丛碧山房集》,格律甚严,而才地稍弱。田雯天资高爽,记诵亦博,负其纵横排傲之气,欲 以奇丽贺士祯上。故诗文皆组织繁富,锻炼刻苦。不囿规矩,作常人语”。赵执信作《谈龙录》,曾评其诗中无人。“然偏师驰突,终能自成一队,谈艺者不能废 也!”可见田雯在诗歌创作上能够创新立异,而不墨守规矩。
  除诗之外,另有《黔书》二卷,是他贵州巡抚时作;又有《长河志籍考》十卷。王士祯《居易录》曾称《黔书》篇不一格,有似《考工记》者;似公毂 《檀弓》者;似《越绝书》者,如观偃师化人之戏,然与《长河志籍考》实皆祖郭宪《洞冥记》、王嘉《拾异记》之体,是以好奇之一体也。他一生著述甚丰,有 《古欢堂集》、《黔书》、《长河志籍考》、《蒙斋年谱》、《幼学编》、《诗传全体备义》等。

  赵执信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他是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自幼聪颖过人,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因文采、书法均出类拔萃,不久便任翰林院庶吉士,人称“赵翰林”。在初踏仕途的几 年间,他年青有为,名声大振,23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25岁晋升为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28岁时因观演《长 生殿》案而被削职,当时京城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秋谷才华回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表达了人们对其才华的赞扬 和不幸遭遇的惋惜。此后五十年间,漫游南北,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篇,晚年退居别墅——因园。
  游览生活,使他开阔了眼界,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他的著作很多,流传至今的有《饴山诗集》、《饴山文集》、《谈龙录》、《声调 谱》、《礼俗权衡》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饴山诗集》和《谈龙录》。前者共19卷,计各体诗歌1044首。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当时的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的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田园风光。后者是其诗歌理论的结晶。
  其诗论颇有创见,著《声调谱》以揭示诗韵的规律。面对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倡导的“神韵说”,他著《谈龙录》阐述自己不同见解,主张从诗里要看 出作者来,要看出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要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张,要让语言为作品内容服务,要根据作者自身的条件选择艺术风格。他颇得比他年长三四十岁 的名士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等人的赏识,成为忘年之交。一代诗宗王士禛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

  王士禄

  王士禄(1625~1673),字子底,一字伯受,号西樵,桓台新城人。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进士。初官莱阳教谕,后为吏部考功司员外 郎。学力深厚,擅长诗文,爱好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与三弟王士祜、四弟王士祯以文名传于京师,时称“三王”。著有《读史蒙拾》、《十笏草堂集》、《王孝 功集》、《表余堂集》、《辛甲集》、《上浮集》,与王士祯合写的《燃脂集》及余卷。《四库全书存目》中有录。因丧母过于悲伤,病逝新城,时年49岁。

  翟良

  翟良(1587~1671),字玉华,明末清初名医。淄川县西河村人。20岁随父寄居武昌时,立志从医,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对“脉学”和“痘疹”的研究尤深。
  返故里后,方圆数百里外,慕名就医者络绎不绝。通过临床实践,他的诊察技术日趋熟练,右手述方,左手诊脉,耳闻、目视、口阐并用。对求医的人 一视同仁,并实行“富者给方,贫者给药”的原则。由于勤于钻研,医道日进。对病入膏肓危症,群医束手无策,经他诊治起死回生者不计其数。
  对高官厚禄从不羡慕。1648年(清顺治五年)皇帝下诏征他为御医,婉言谢绝。
  撰有《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药性对答》、《本草古方讲义》、《痘疹类编释意》、《医学启蒙汇编》、《痘疹全书》等医书。

  黄元御

  黄元御字坤载,号研究,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生于1705年,卒于1758年,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任清室太医,被誉为“一代医宗”。
  黄氏之作,是积20余年研习医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写成。书中对《素》《灵》《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进行了重新编次、厘定;对其原书文 字,逐段诠释,阐发其经旨微义,确有独到之处,诸如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沉经络腧穴、病能脉法、气血营卫、泻南补北等经旨医理,多有创见、发挥。黄氏于 临床,精通五运,明彻脏腑,娴熟脉法,组方遣药,配伍精当,验之于证,疗效颇高,曾荣受乾隆帝亲题之“妙悟岐黄”扁额。
  黄元御《医学全书》收录了《四库全书》著录的黄氏存世医书11种,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凡101卷。

  孔继涑

  孔继涑,清朝书法家。字信夫,号谷园,孔子六十代孙,生于一七二七年,卒于一七九一年,享年六十四岁,乾隆举人,候补中书,当时在清代被称为霞谷老人。和梁同书并称“南梁北孔”。
  孔继涑勤奋好学,广交天下文化名人,收集世间珍品书画,刻苦练习书法。编写《清代名人书法》(其中包括《瀛海班帖》、《玉虹楼帖》、《摹古 帖》),又精心雕刻成石碑。其中《玉虹楼碑帖》共一百零一卷,世称百一帖,雕刻石碑五百六十六块,给后人留下非常难得的书法珍品,这些碑刻也成了中华古国 的稀世珍宝。他的一生对社会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收集天下著名书画名人手笔,并从中吸取精华,保留了中华民族遗产,为完成自己的事业十二年没离开玉虹楼。他的 著作有《谷园论书》、《玉虹楼诗词》被后人称为东方文库中的珍宝。
  孔继涑不但精通文史,擅长书法,而且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按“易经”八卦把十二府精心修造,建成一所在中华大地上稀有的古典民间住宅。这所 按八卦图修建的住宅,易进难出,巧布机关,九九八十一门,各有暗记,从大门进内宅,与各房互相串连,过道、大厅、内宅三院,九上房都用广锡盖顶,互相连 接,院落用走廊串连,直通玉虹楼,藏宝阁、东楼、修建的别具一格,在世间住宅中也是独特的。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及全球王氏论坛http://www.wang-shi.com/bbs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历史文化名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