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 发表于 2013-6-23 23:19:29

江西省安福历史及安福县革命根据地简史。

  安福,取“安宁福祥”之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早在100万年的更新世晚期,就有剑齿象、犀牛、貘、猪、猎狗、鹿、竹鼠、模鼠等生物,生活在这块温暖湿润,布满山川、河流、沼泽的土地上。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类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活动了。从泸水河中游一块台地上发现的石斧、石刀、石簇,证明夏商之际已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了。竹江乡龙屳西周印纹陶片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生活在安福的先民们,此时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和艺术审美。至春秋之时,有孙氏先祖来安福铁箍井一带拓基聚居了。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最使安福人引以为荣和骄傲的就是设州置郡,这是安福建置规格最高、版图治地最广、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也是赣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时期。
  安福县历史上曾设过平都侯国,其前身是安平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听从了廷尉李斯“废分封,立郡县”治理天下的建议,次年(前222年),秦王朝在安福泸水河东面的竹江乡设置了安平县(今城田、矮屋、洋口村一带)隶九江郡(郡治安徽寿县);在泸水河的西部的严田镇设置了安成县(横屋村一带),隶长沙郡,两地相距只有48公里。
  据明《安福丛录》载:“安平县治地平都,今有五十二都王江,近有桥名平都,又地名城田。”由此可见,平都是安平县城之地名。近年,在竹江乡辛里村发现的“古平都”石碑和“平都祠”墙基也可为证。清光绪《吉安府志》也记载“平都故城初在东南王水口(城田),汉时常遭水患,晋初徙今县城南一百步。”
  平都侯国源于东汉和帝时期,年幼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柄权,窦氏家族横行京师,和帝在深宫中与外隔绝。和帝成年后,永元四年(92年),利用宦官郑众掌握的部分禁军,清除了窦氏势力。从此,宦官郑众成为功臣,参与朝政,受封为“剿乡侯”,这是东汉宦官掌权和封侯的高潮期。永元八年(96年),和帝下诏改安平县为平都侯国,对外称平都县,属豫章(南昌)郡辖。至献帝初平元年(188年),平都侯国历时92年。
  我国古代的分封制,有王国和侯国之别,王国属朝廷节制,不受地方行政约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侯国要受当地行政监督,无治民权,可享用地方租税。东汉时皇亲国戚和功臣封侯爵者众多,列侯封地大的有6个县,小的也有1县,大大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是历代之最。据汉《重修安成侯坊记》记载:最早来安福的侯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刘苍,此后各代都有爵侯封赐来安福,史料统称“安成侯”。随侯迁徙而来的还有不少佃户和“毫人”(财主),他们使用铁制农具,用牛耕作,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也使传统的农业耕作有了变革,促进了安福农业经济的发展。“毫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于群,附徙千记”,这就是平都侯国的真实写照。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吴国已处于末期,为了加强对赣中西部的管理,将豫章郡所辖的宜春、新余,庐陵郡管辖的平都、永新,长沙郡管辖的安成,萍乡6县划归新设立的安成郡管辖,郡治平都县,隶扬州管辖。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以后,晋武帝又对赣中西部的行政建置进行调整,将安成郡改隶荆州,划出永新县西部增设广兴县,改安成县为安复县,这可能就是安福县名的由来初始。从此,安成郡辖7县,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赣中西部。据有关志书记载:安成郡建置,历时7朝322年,共有近100位太守在安成郡任过职。元康元年,太守朱居将郡城重新修建,郭门有阙,高数丈,郡城阔八里,置八门。当时郡城内八里,外四面八门这样大的规模,赣中西部还没有。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根据历朝设州、郡、县过多过乱,有的域地不到百里就有数县设置,还有的两郡共管一县的现象。下诏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下诏置吉州,废安成郡,将平都、安复两县合并为安复县,隶吉州。
  安福第一次设州是在唐初。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下诏改安复为颖州(一统志称靖州),武德七年(624年),废颖州改安复为安福,隶吉州管辖。改安复为颖州虽然只有2年,但这是唐灭隋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尝试,对繁荣赣中西部的经济、稳定赣中形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元世祖忽必烈对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改革。为了巩固政权,元朝建立了达鲁花赤(行政长官)制。元贞元年(1295年)安福升格为州,隶吉安路。安福州至明初始撤,历年73年,有16个达鲁花赤和知州在安福州任过职。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章建立大明王朝,安福废州设县,隶吉安府辖。
  清乾隆八年(1743年),安福析出上西乡12个都归莲花厅,自从之后的250多年中,安福的行政区划,一直没有变化过。


  安福县革命根据地简史

  安福县是大革命时期赣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29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将安福划入井冈山根据地;1931年7月至1934年8月,是湘赣革命根据地主要县份;1934年9月至1937年11月,是南方(武功山)三年游击战主要战场;1940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进驻县境南山,指挥江西人民抗日救亡。
  安福县地处赣西,位于吉安市西北。东邻吉安、南连永新县,西与萍乡市交界,北与宜春、新余市接壤。现有人口40万,土地面积2795平方公里。
  安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付出了代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彭德怀、陈毅、王震、萧克、陈正人、王首道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与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县有共和国将军7人,革命烈士3098名。
  1926年夏,中共吉安党组织根据江西地委指示,指派李精一、朱德顶等人秘密回到家乡安福,为北伐大军光复安福进行各项准备。9月21日,北伐军攻克安福,李精一、朱德顶等秘密筹建全县党组织。同月,在县城建立了党小组。11月,中共安福支部成立。1927年6月,全县8个区均建立了党的支部,发展党员100余名,同时组织了农民自卫军。是月下旬,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方志敏到县巡视农民运动,经上级党组织批准,秘密成立了中共安福县委,由李精一任书记。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安福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安福县委解体。安福县农民自卫军剩下100余人,由大队长王新亚(兼任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率领部队经武功山到达萍乡安源,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并向毛泽东介绍安福、永新、莲花、宁冈一带井冈山地区的山川地理、社情民意,为毛泽东同志日后决定进军井冈山提供了依据。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决定举行秋收暴动。会后,江西省委多次指示安福要在暴动中重建党的组织。10月,红四军分赴安福、莲花、吉安等地开展群众工作。龙源口大捷后,安福县已正式列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割据区域(见附件6~1、6~2)。
  1928年初,中共赣西特委(后为吉安县委、赣西南特委)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后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根据安福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安福县境西南和东北由外向内采取多边发展的形式,加快安福党组织的重建工作。6月,红四军28团(由林彪指挥)进驻安福县境,发动群众,搞红色武装割据,全县红色暴动四起。
  1929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明文规定将安福全境划归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管辖,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区域(见附件6~1、6~3)。10月,湘赣边界特委任命陈正人为安福中心县委书记筹建党政军组织(管理安福、分宜、袁州,袁州即今宜春)。同时,从广东回到吉安工作的曾山同志(原名曾如柏),担任中共吉安永福区委书记。由于党组织得力领导,经过一段时间艰苦努力,逐步形成了以东固、延福(今吉安县油田)的革命根据地。安福县的赤谷、瓜畲、枫田、山庄、竹江等乡镇以及新余分宜县南乡等一带为延福革命根据地红色区域。
  1930年元旦,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军部和四、五纵队集中于安福钱山,以武装开辟红色区域。赣西红色区域扩大了300~400公里,建立了吉安、吉水、安福等13个县和50多个区苏维埃政府。在此基础上,中共赣西特委于1930年2月中旬召开赣西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曾山为主席。3月10日,红五军攻克安福县城。4月,陈正人在安福洋溪主持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组成了安福县土地革命时期的第一届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6月,全县红色区域达2106.8平方公里,加上游击区占全县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的93%(见附件2:1930年6月安福县苏区行政区划图)。苏区人口98801人,游击区拥有人口53292人。9月底及10月初,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机关数百人,从袁州出发途经安福山庄荷溪及枫田下店,指挥红军攻打吉安。途中,毛泽东访贫问苦,进行社会调查。
  1931年,由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在广西左右江起义后,辗转赴中央革命根据地时,途经安福,5月,红七军第58团,与东固红二十军175团和红湘东独立师由李明瑞等率领在安福县南寮塘桥取得了歼敌一个团,毙敌军700余人,缴获枪支、迫击炮和弹药无数的重大胜利,也是红七军自进军湘赣边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胜利。12月,在安福洋门槎江村召开了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县委。
  1932年10月,又在洋溪召开了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县委。
  第一届县苏维埃政府组成后,经过换届选举,组成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县苏维埃政府。在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安福县成为苏维埃湘赣省的主要县份,成为沟通湘赣、湘鄂赣两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要地。
  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中央军委命令:在安福、吉安一带坚持斗争的由萧克率领的红十七师,配合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反“围剿”,北上远征南浔路。1934年1月26日,肖克率红17师4000余人,从驻扎地安福枫田和固江出发至九江。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湘赣红军主力六军团第十七、十八师奉命西征,留下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坚持湘赣边区的武装斗争。3月22日,红17师在返回安福途中,在本县洋溪田里取得了著名的“田里之战”胜利,歼敌一个团,俘敌2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00余支,机枪50挺,无线电台2部,银元数千,食盐数千斤。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安福人民的革命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五次反“围剿”斗争。8月,经莲花、安福、萍乡三县的县委协商,在安福的泰山建立了莲(花)安(福)萍(乡)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10月,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带领独立五团,由永新牛田转移到安福泰山与莲安萍中心县委和独立三团会合。从此谭余保、刘培善、段焕竞在这块红色土地上领导着湘赣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武功山游击战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陈毅受党中央派遣,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安福武功山,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两党合作一致抗日的指示,并将湘赣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队一大队,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改为以谭余保为书记的湘赣特委,就地继续坚持斗争。这时湘赣特委派贺斗生、李发姑(解放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段焕竞的夫人)等人在安福开展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工作,相继建立了安吉、洋溪、南山、七都4个区委。
  1938年3月,在安福严田的南山重建了中共安福县委,有党员386人,隶属湘赣特委领导。
  1940年7月,江西省委和湘赣特委分别从赣州和永新铁镜山迁到安福南山。1941年11月,省委代理书记兼军事部长颜福华叛变投敌,并亲自带领敌特人员上山捕捉革命同志,江西省委、湘赣特委和安福县委先后遭到彻底破坏。
  发布时间:2012-02-02 来源:安福县政府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全球王氏网http://www.wang-shi.com及全球王氏论坛http://www.wang-shi.com/bbs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省安福历史及安福县革命根据地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