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壹书斋 发表于 2010-2-10 14:15:46

[转载]中国三代时期的饮食情况。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重要转折点是学会用火和工具,让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则是第四纪冰期后农业的出现。在冰期结束后,原来降水丰富的大河流域,如美索不达米亚、下埃及和长江、黄河流域降水骤减,靠狩猎采集不能生存发展,于是在聚落中生活的人们开始发展农业。中国作为继伟大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后第二个发展出农耕技术的文明,其农业自工元前6000年左右开始发展,前3000年的良渚、河姆渡时期逐渐成形,至三代时期定型,而三代时期,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转变为了农业社会饮食结构。
  要说三代的饮食状态,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西周和夏、商的区别。在西周之前,夏、商均不是完全的农业社会,有很大畜牧业生产因素。而周人则是纯粹的农业文明(关于后稷的传说可以说明周人农业发展的古老历史),因此,周人的食物更能代表农业文明,应该视为中国后来饮食文化的正源。
  同是封建社会,农业文明的饮食体系与游牧文明的饮食体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农业文明是以植物性膳食为主体、甚至单一地植物性膳食(比如印度教婆罗门分子),商朝虽然已经有成熟的农耕技术,但是仍然拥有庞大的畜牧业体系,而且东方临海,海洋性食物很多。这些都可以从商代遗存中的巨量牛骨、龟甲、鱼骨和殉葬的家畜甚至大象看出来。但是周人的强大,来源于八百里秦川基础上农业的滋养,所以家畜极其稀少,岐山凤雏村先周遗址发现的骨骸很少而谷壳和麦种多、甲骨为数甚少,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周朝,黄河流域牧场被大量开发为井田,放牧的奴隶变成了附着在井田之上的农奴,畜牧业已经不是食品的主要来源,其提供食物的作用甚至已经和狩猎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了周朝统治阶级(王室、诸侯、大夫)的食物中,家畜和野生动物比例相差无几。根据《礼记.曲礼下》,用于祭祀的东西有牛(包括家养的和野生的)、羊、猪、狗、鸡、雉、兔、鱼,而按照中国传统,祭品往往就是食品。《礼记.内则》规定大夫的食宴:“......膳:饗、臐、饒、牛炙、醘、羊炙、羊脍、豕炙、豕脍、芥酱、鱼脍、雉、兔、鹑、雁,蜗、鱼卵、鳖、蚳、麋、蝉、范......”可见,除了饲养的家畜外,野生生物的比例也比较大,这与商代大量以牛、猪肉为主有很大不同。当然,从周人开始,牛肉就不再是中国人食用肉类的主要部分,在东周铁犁牛耕普遍后,中国人更是基本不吃牛肉了。
  周人的主食已经转化为谷物,有粟、稻、麦、黍、菽、麻籽等(《诗经.七月》所载),粮食的加工,大体分为脱壳和研碎两道工序。一般是舂掉谷物外壳食用,但大部分人都是带着壳吃的。由于耒耜时代的农耕收获还不多,人们往往将谷物连着壳研碎后煮粥,当时磨还没有发明,人们就用石头或是铜制成碾盘和碾棒,把谷物压碎成糁,而且也不会细磨过罗,自然就不会有面粉,这一点就要落后于希腊甚至日本原住民了。煮饭时,很少有人隔水蒸米饭,而是喝水多糁少的粥,《左传.昭公七年》中,孔老二就自称祖上是“橝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足见中国当时的粮食生产水平要落后于克里特、埃及和赫梯,别说没有面包面饼,大部分人都只能吃糠喝稀而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中国三代时期的饮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