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王姓来源及分布。
王姓两大郡望琅铘和北海,或包括胶州属地,或与胶州属地接壤,由此可以断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胶州境内便有王姓人居住生活,是胶州最早的先民之一。秦始皇迁徙三万人居住琅琊台,其中便有王姓人,据传今胶南琅铘镇甸王村就是这批人中的王姓人迁此立村,有“先有甸王家,后有琅铘台”的说法。秦朝时,随秦始皇登琅铘台的大臣,其中就有武成侯王离、通武侯王贲、丞相王绾、卿王戊等一批王姓显要人物,他们与李斯共商立琅琊台石刻,这是王姓人在胶州境内活动的最早记录。公元六九年,琅琊人王景领导治河,据《汉书》记载,这是一次伟大的工程,有数十万百姓上阵。《山东通史》标注王景是即墨西南人,当为今胶州境内无疑。由此可以断定,西汉时期胶州一带便有大批王姓人居住生活,并涌现出王景这样伟大的治水专家。据《北史》记载,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辅国将军刘怀珍率兵讨沈文秀到达胶州境内的黔陬,沈文秀任命的长广太守刘桃根率数千人驻扎不其城(今城阳区),刘怀珍驻军洋水(今洋河),命将军王广之率百骑拔之,不久,沈文秀由魏降宋。隋唐以后,胶州王姓人已很普遍,并形成较大的村落。宋金时期,王伟考中乡贡进士,成为当地名士,这是胶州王姓第一位知名人物。王姓在我国百家姓中排第二位,约有人口9633万,占全国总人数的7.41%。王姓是胶州第一大姓,截止2003年12月,全市有王姓人口91893人,其中男姓46144人,女姓45649人,占全市人数的11.77%,每10个胶州人就有一个多是王姓。胶州王姓不但来源复杂,族系众多,而且人口密集,遍布全境大部分村庄,形成了以鳌山王、窑头王、枣园王等为代表的世家望族,对胶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王姓家族考中进士14人,其中武进士4人(王元浩考中武状元);考中举人51人,其中武举人13人;考中贡生104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77人;通过议叙、援例、世袭、考授、从伍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者94人。其中,官职最高者是王紘和王懿,王紘曾任安徽巡抚、户部侍郎(正二品),王懿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现代胶州王姓除少数原始居民外,主要来自湖北、河南、江西、江苏、山西、云南、小云南及山东各地。
来自云南据白果树《王氏家谱》(手抄本)记载,宋元时云南有叫王宾者,他的九世孙王兆禄从云南迁徙胶州,在今九龙镇境内白果树下安家落户。据家谱“逸民祖王宾元代家谱莫忘无讼讹”的记载推断,这支王姓世代信奉道教、隐居修炼道术,代代有道士继承,其二十世王景彦道号“仁奎”。白果树王姓自明初迁胶州已传25世,其分支后来迁居崔家夼,目前这两村王姓有数百人,大都以务农为业。
据《增修胶志》记载,明朝时云南乌撒卫人王某迁徙胶州,其后裔分居胶州城乡,这个家族的后裔王翼周是有名的文人。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王姓兄弟从云南移民至胶州,在胶城北分别立村,兄的子孙后来形成了大王戈庄,弟的子孙后来形成小王戈庄;据马店镇东王延庄村出土的王氏墓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王益和王延兄弟两人从云南迁徙来胶州,在今马店境内立村,兄王益住西庄,后来形成了西王益庄,弟王延住东庄,后来形成了东王延庄。据传明朝成化年间有王姓和杨姓从云南迁徙到胶州洋河镇境内落户立村,后来因王姓人旺形成了大王家村;据传明朝末年,有王姓从云南迁徙到胶州大沽河畔,形成了今天的李哥庄镇北王家庄村。胶州王姓虽然来自云南的较多,但都没有形成望族。
来自江西 来自江西的王姓移民,主要有两支。据《王氏族纪》(清末葆忠堂版)记载,明洪武年间,江西省龙泉县人王绶为青州王府护卫镇抚,至永乐四年迁居胶州,“卜宅于城西建信乡云溪河之源王家庄”。此支王姓分派众多,明朝末年,十世王廷乾迁居今胶北镇前屯村,是为前屯王姓始迁祖;王辅乾迁居今即墨七级,是为七级王姓始迁祖;王定乾迁居马店陆家屯,是为陆家屯王姓始迁祖。十七世王兴周从前屯移居高密芝兰庄,是为芝兰庄王姓始祖。王家庄王姓家族因出了一位封疆大吏王紘而闻名。
据王相老人(78岁)讲,明永乐年间,江西南昌王姓人因军功世袭胶州武官,其后裔世居胶州灵神庙东头(今城隍庙后)。这支王姓主要在胶城繁衍,少数分布在青岛等地。清朝未年,这个家族因王其慎、王叔谦父子科场得意,成为闻名胶成的望族。
来自江苏 据窑头《王氏族谱》(清光绪年间刻本)记载,元朝至正年间,江苏海州人王立勋携妻庄氏迁徙至胶城南窑头,以贩海鲜(一说贩布)为生,生五子;后至高密经商,在高密院后村娶妾又生五子,故这支王姓后裔有东五支和西五支之称。窑头王姓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不断向外迁徙,其裔孙遍布胶州城乡。老二支十世王汝智迁居胶州南乡大珠山西北洼子庄,是为王家洼子庄王姓始迁祖;王汝客,迁居即墨黄丹岘。十一世王启观迁居刁家屯,是为刁家屯王姓始迁祖。十二世王好德、王好迎兄弟迁居即墨西阁里;王寿核,携妻子迁居高密宜家小庄。老一支首派十三世王千若,居胶城东马道。老一支二派十三世王之昕,迁居高密。老一支首派十四世王文赋,迁居三里河,是为三里河王姓始迁祖。老一支二派十四世王孝文迁居南乡柳沟,是为柳沟王姓始迁祖。老一支三派十五世王崑迁居胶城南关,王嵩迁居胶城西关。老二支首派十三世王朝梁迁居南乡十五里夼,王朝任迁居二十五里夼,分别为十五里夼和二十五里夼王姓始迁祖;王朝章迁居柳沟;王朝礼迁居油坊台子村;王朝辅迁居西石屯村;王朝赞和王朝举迁居西乡佛乐村;王朝玉迁居黄家岭村。老二支首派十四世王文基迁居北京。十六世王从周迁居平度蓼兰集。(欲了解这支王姓其它更多迁徙分布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来自湖北 明朝永乐年间,湖北麻城人王真因随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有功,授山东世袭指挥使,掌印即墨鳌山卫。王真有七子:王兴、王安、王聪、王明、王武、王纲、王守祖,晚年随长子王兴居今马店张耀屯,遂为胶州人。从此,王真的后裔在胶州、即墨之间迁居繁衍,成为胶州王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世王兴,晚年从张耀屯迁居今李哥庄镇周臣屯,有五子:王恺、王政、王端、王能、王世全。王安、王聪、王武、王纲、王守祖,均无嗣;王明,有七子:王举、王朝、王成、王山、王浩、王泽、王惠,定居张耀屯。今鳌山王姓主要是王兴和王明的后裔。四世王道,定居鳌山卫。五世王九成,迁居即墨展家屯;王九夷、王九相,定居周臣屯。六世王钤,原名小鈖,迁居昌邑县任马庄。七世王心学迁居胶东葛埠岭。八世王楫从葛埠岭迁居胶城王家庄。九世王文燧,秀才,定居周臣屯。(欲了解这支王姓其它更多迁徙分布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明清以来,这支王姓后裔分布在东三省、北京、山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全国各地,在山东分布在胶州、即墨、莱阳、福山、平度、昌邑等地,尤其在胶州人丁兴旺,名人众多,影响颇大,成为著名的世家望族。
来自山西和小云南据传明朝末年,王姓从山西迁徙到今里岔镇境内落户,后来形成了王家桥村。清朝康熙年间,又有王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来胶州,在今里岔镇境内形成了王家河洛村。据传,明洪武二年,王姓兄弟从山东洪洞县棋盘街白果树底迁徙胶州西南乡,在铺集镇以胶州北岸定居立村,故称河北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人从小云南迁徙到今胶州市胶西镇鲁戈庄,其后人形成了王家村;明朝洪武年间,王东来兄弟三人从小云南迁徙来胶州,落户于今马店镇河边,形成了王家河头村,后来他的两个弟弟分别迁居胶州南乡(今胶南境内)和高密境内。据王家河头老人介绍,现在胶州、胶南和高密王东来三兄弟的后裔仍能论起辈份。据王家滩王世义老人(68岁)讲,明永乐年间,有王智兄弟三人从小云南迁徙到今胶州市洋河镇战家村;后来二弟迁到今营海镇境内,在临海滩处立村,取名王家滩;三弟移居李子行村。王家滩王姓一分支又迁居崂山区的沙角,现王家滩已有王姓人1700多人;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有王姓从小云南迁徙来胶州,在今营海镇形成王家村。
来自浙江 光绪年间,浙江山阴人王淦任胶州州同,后调任即墨知县,尚末赴任又升任胶州直隶州知州。在省候补时,他的妻儿寓于胶州,王淦为官清正,两袖清风,以未行贿而未蒙召见,后死于途中。王淦有两个儿子,大的叫王寿同,小的叫王福同。王福同娶胶州傅氏女为妻,遂定居胶州。
来自河南 据传南宋淳熙年间,王姓夫妇从河南安阳移民到今杜村镇境内,形成了王家屯村,这是胶州传说的最早的王姓移民。清朝乾隆年间,有王氏兄弟三人从河南迁徙来胶州,在今胶东镇立王家庄,后来由于水患改为汪家庄。
来自山东 据《汇海王氏族谱》(光绪年间木版)记载,明朝中叶,青州府临朐县人王景迁居胶州南乡等上村(今董城),王景后裔人丁兴旺,分散于胶州、即墨、莱阳、平度、莱州等地。正如乾隆年间汇海王姓九世王复盛在《王氏世谱》序云:“始祖之至即墨也,相传不过数十世,历年百余,而灵长繁庶,子孙绳振,竟有迁于胶州、平度以居者,至散处附近者,更不胜屈指矣。”二世王核、王纶兄弟迁居即墨汇海社王家庄(今属城阳),是为王家庄王姓始迁祖。四世王才富从王家庄迁居即墨南枣园村,是为枣园王姓始迁祖,这支王姓后来成为胶州望族。七世王进善、王纳善从王家庄迁居平度东楼子村;王政江从王家庄迁居胶州东乡半窑村,是为半窑王姓始迁祖;王法才从枣园迁居莱阳县西南贤都村,清顺治二年又卜居城里东巷子(在莱阳城东门里)。八世王杰从王家庄迁居胶州南乡洋河崖村,是为洋河崖王姓始迁祖;王葵从王家庄迁居胶城南白果树村,是为白果树王姓始迁祖。十世王复玉从王家庄迁居即墨西江哥庄,是为江哥庄王姓始迁祖。十一世王以谦、王以訚、王以谟、王以诠、王以诏从枣园迁居杨哥庄(胶城东北六里);王以训从枣园迁居湖埠(即墨城西南60里);王以试、王以訢、王以志、王以諴、王以诗、王以谏、王以煚从枣园迁居胶城;王以焮从枣园迁居葛埠岭;王以諟迁居高密;王以谕、王以墫、王以坮、王以堂、王以里、王以塾、王以敦迁居草泊村(胶城东北20里)(欲了解这支王姓其它更多迁徙分布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明初,山东福山县(今烟台福山区)王秃儿以青州军戍密云,他的儿子王黑代父服役,王黑的弟弟王冲又代王黑从军。后来,王冲以军功授东胜百户,传子王安。至宣德六年,王安调胶州守御所百户。王安死后,儿子王胜袭;王胜死后,儿子王信袭;王信死后,儿子王清袭;王清死后,儿子正学袭。这支王姓也在胶州繁衍生息。
明朝初年,山东武定州(今惠民)人王谨以军功授灵山卫指挥,封明威将军,死后其子王惟精袭。这支王姓主要在胶南境内繁衍(其后裔可能于清初迁居王家港村)。
据法坤宏《迂斋学古编.潜江王君小传》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王姓人从山东平邑迁居胶州南乡(今胶南)大珠山北,自清朝以来其后裔分布在大小珠山、艾山之间各处,“王氏世以货雄其乡里”,可见是一个很有势力的家族。据传清朝时,王姓从诸城巴山迁徙到胶州胶北镇境内,后来形成了王家庄。据传明朝末年,王嵩、王本、王桢兄弟三人从日照涛雒迁到胶州洋河镇境内,后来形成了小王家庄村。据传清朝乾隆年间,一支王姓从崂山河套迁徙到胶州李哥庄镇境内,后来形成南王家庄村。
据河西郭刘乃林采访,明末,王姓人从今胶南黄山镇草夼迁居小王家村,清初小王家村王姓人又迁居河西郭村。另据王戈庄《王氏族谱》记载,明朝后期,王戈庄有王姓人迁居北乡草夼村。
来自卫所明朝洪武年间,怀来县人王扬休以军功授灵山卫镇抚,封忠武校尉,世袭子孙,其子孙世系失传。这支王姓主要在现胶州南乡和胶南境内繁衍。明朝成化年间,有王姓世袭灵山卫千户,世系失传,只知成化间其后裔王聪为副千户,这支王姓也在胶南境内繁衍。
另据《胶南地名志》及《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王继录从胶州迁六旺西南处立村,因当时是来找儿子,见此地风水甚好便定居,故称找子庄,后改名找字庄。明末,王董两姓从胶州迁居胶河镇东北,在齐家庄北河沟旁立村,称齐家后沟。
目前,王姓人除市区外,主要分布在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丁家庄、东安村、东店子村、付家村、河头源、楼子底村、王家滩、王家小庄、庄里头、逯家沟、傅家村、油坊台子;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关小区、东谷家庙、西庸村、后大王戈庄、张王庄、律家庄、曾家庄、沈家河、律家庄、郭家湾;里岔镇王家桥村、沙家庄、甘沟庄、里岔村、南楼;九龙镇同心村、柘沟村、白果树村、大王邑村、孙家庄、匡家庄村;洋河镇河西郭村、大王家庄、小王家庄、战家村、李子行、拾亩田、前后海澄村、油坊村、姜戈庄、寺东村、匡家庄、市买村、临洋、董城、李家屯、裴家村、秦家庄、钟家辛庄、袁家小庄、东王家庄;张应镇东张应村、史家屯、大朱戈;铺集镇铺上四村、铺上五村、河北庄、邢家岭、高家庄、后官庄、殷家庄、天台寺、侯家屯、盛家庄、谭家埠、黔陬村、苏家泊、侯家庵、张家屯、林家庄;胶东镇大半窑、三角湾、三官庙村、大麻湾村、小半窑、小西庄、小麻湾东村、周家庄、南庄二村、小姜戈庄;胶西镇大行村、尹家店、李旺屯、李家村、王家村、石家花园村、张家小庄、孙家屯、陆家村;杜村镇南杜村、北杜村、孝源店子、西王家庄、城献、王家屯、张家小庄;胶北镇前屯、王家庄、邰家村、后七城村、前七城村、杨家村、梁戈庄、王家村;马店镇马店中村、马店西村、小后屯、王家河头、陆家村、石门子口村、冷家庄、大寨村、宋家泊子、东王益庄、张耀屯、曹戈庄;营海镇营房村、王家村、马家辛庄、小洛庄、王家滩、盛福村、大荒村;李哥庄镇东小埠村、西小埠村、河荣一村、前石龙、后石龙、黄家屯、矫戈庄、李哥庄、毛家庄、南王家庄、北王家庄、双京、前辛疃、周臣屯、王新村、石拉子村、纪家庄、魏家屯;胶东镇三官庙、大半窑、小半窑、大麻湾一村、大麻湾二村、大麻湾三村、小西庄、周家庄、南庄二村、葛家庄、韩信沟、前店口;胶莱镇王疃小井村、王疃王家村、沙沟村、麦丘、东岭村;
第三节 鳌山王姓望族
据《鳌山王氏世系谱》(光绪敦睦堂藏板)记载,始祖王真,字德一,后因避明英宗讳,以字称,原为湖北麻城县仙乡柳港人。明初,王真随燕王朱棣征战,以靖难之功授山东世袭指挥使司指挥使,世守即墨鳌山卫,晚年随子王兴定居胶州张耀屯,死后便葬在张耀屯村南,这便是鳌山卫王姓始祖。这支王姓宗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后裔遍布在胶州和胶南城乡,人称鳌山王。(欲想了解详细家族世系支派及本家族详细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第四节 窑头王姓望族
据窑头《王氏族谱》(宣统元年刻本)记载,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王立勋携妻子庄氏从海州南门外迁居胶州,占籍胶城南窑头庄,是为窑头王姓之始。王立勋与妻庄氏生五子,居胶州窑头庄,人称东五支;后来王立勋因贸易去高密井沟镇,寄居高密院后庄,娶继妻刘氏生五子,人称西五支。这支王姓因始自胶城南窑头,后裔遍布胶州,故人称窑头王。今主要介绍东五支王姓族人情况。
始祖王立勋,字大功,妻庄氏生子五:王用贤、王用哲、王用仁、王用圣、王用良,死后始与庄氏合葬核桃园,后被西五支盗尸,改与刘氏合葬高密院后庄。(欲了解本家族详细详细世系及详细家族情况,请阅读本书《胶州百家姓》)
第五节 枣园王姓望族
据胶东《王氏世谱》(宣统元年宗祠藏本)记载,枣园王姓原籍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始祖王景原居礼让乡寺泊社四甲,后移居胶州南乡朱阳社十甲等上村(今董城),是为胶州王姓最早定居地点。明朝万历初年,二世王核、王纶因兵焚而失家产,为避乱而迁居即墨西南70里的汇海,落户繁衍,形成王家庄。四世祖王才富又从王家庄迁居即墨城南楼山后(一说浮山所于家村),遂将棘林村(一说于家村)改为枣园庄。今从清大学士刘统勋、户部郎中栾廷鉁及王姓后人的大量考证看,有人认为此王姓为鳌山卫王姓的一支,是不对的。枣园王姓虽从今胶州董城迁即墨,但仍为胶州籍,清初这支王姓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成为名震胶州、即墨的世家望族。这支从王家庄分离出的王姓望族,人称枣园王。正如清朝大学士刘统勋所云:“王氏自朐迁墨,卜居墨之南乡,世传所谓枣园是也,赠通议公(王柱今)以积德故,‘三凤’并发,户部(王如辰)督学粤西,孝廉(王如春)膺荐于午闱,明经(王如云)夺席于虎观,司空(王懿)继之,家声益大,文章经术灿然……若临晋(王绍先)、沁水(王延先)诸公昆季争辉,彪彪炳炳,后先济美……”可见家势之盛。
始祖王景,临朐县礼让乡上庄人,明中期落籍胶州,定居胶州南乡董城村,配偶失考,有子四:王核、王隆、王纶、王福。((欲想了解详细家族世系支派及本家族详细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第六节 胶州其它王姓望族
王家庄王姓望族
据芝兰庄《王氏族纪》(清末手抄本)记载,明朝永乐四年,江西省龙泉县山后王家村人王绶从青州迁居胶城王家庄,是为王家庄王姓始祖。王绶有四子,长王官郎、次王官贵、三王福郎、四王禄郎,除长子王官郎外其他三子失考。(((欲想了解详细家族世系支派及本家族详细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王戈庄王姓望族
据王戈庄《王氏家谱》记载,“王西周,原籍平度县官亭乡官亭社,明嘉靖中迁胶,三迁而至利民乡王哥庄,遂家焉”。这支王姓迁居胶州南乡后,人丁兴旺,很快发展到周围许多村庄,成为今胶南市区及周围村庄王姓的主要来源。王西周裔孙王隆已、王知已居大珠山阳,由于其后裔王寯做过知府、王克掞是经史名家,这支王姓成为胶州南乡的名门望族。(欲想了解详细家族世系支派及本家族详细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城隍庙后王姓家族
据王相老人(79岁)讲,明永乐年间,这支王姓从江西南昌柳树底村迁居胶州,世居胶城城隍庙后。传至八世王侃开始发家。从王侃之子王其慎起,科第不断,名人辈出,成为一时之望族。(欲想了解详细家族世系支派及本家族详细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灵山王姓望族
明朝洪武年间,怀来县人王扬休以军功授灵山卫镇抚,封忠武校尉,子孙世袭。这支王姓传至清康熙年间,家族人丁兴旺,代有名人,成为一时之望族。(欲想了解详细家族世系支派及本家族详细情况,请阅读《胶州百家姓》)
第七节 胶州王姓家族历史人物
姓是胶州第一大姓,不但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名人辈出,影响巨大。宋元明清以来,王姓家族在胶州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诸方面,均有不凡的业绩和突出贡献。
王伟金朝胶西(今胶州)人,知其先世曾在宋朝(北宋)为官,有人做过宋朝的殿丞,死后葬在胶西,后裔入籍胶西。
王伟从小聪颖好学,品行端庄,为人公正直率,在胶州乡里颇有声誉。金朝末年,王伟举乡贡进士,以他的才学和名声,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的,正赶上金国衰弱,山东各地抗金起义此伏彼起,天下一片混乱,王伟只好携家人避乱于大珠山谷间。元朝建立后,面对国破家亡,遂绝意仕进,在乡里教授生徒为业。胶州境内经过战乱兵焚,读书人死的死逃的逃,教学的设施和书籍也荡然无存,一片荒凉。王伟召集生徒,传经授课,尽心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才干的学子。后来,这些人经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有的设馆授徒,使胶州地方的文化教育重新兴起。故张宾雁赞扬他“兵焚后,邑里复闻弦诵声者,伟之功也”。元朝当权者闻其大名,动员王伟出山做官,他以年老病弱为由拒绝了。王伟的著作不见流传,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墓碑保留到了清朝末年,被清朝胶州著名文史专家张宾雁记录在《州志前编》里,民国年间编修《增修胶志》收入金石志,可略窥这位乡贤的事迹。
王伟去世后,安葬在今胶州西南乡十亩田村王氏老茔,墓前原有石碑,上有篆字“乡贡进士王公墓志”,乃胶州学正刘世杰撰书。碑文叙述了王伟的简历及子孙名位,系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其曾孙王简立碑。因元末红巾军大将毛贵屠焚胶州城,各家族谱俱亡佚,王伟的后人进入明朝后的分布情况,今人很难考证清楚了。
王和(1437-1504)字德春,明朝胶州诗人。自幼好学,由贡生任南直隶山阳县主簿,以政绩迁北直隶肥乡县知县,为官有政声。王和工诗词,善书法,前些年在艾山发现过刻有他诗作的天然碑状石刻,著有《石溪诗草》。
王无竟(1598-1635) 名僴,以字行,秀才,明末胶州著名诗人。从小便显示出诗歌天赋,史志称他“英特有文誉”,诗才敏妙,年仅16岁便为“清远闲旷之言”。当时,山东诗坛盛行济南李于鳞的摹古诗风,即所谓的历下派,这种摹古风束缚了人们的创新意识。王无竟不满李于鳞的摹古主张,在大珠山下创诗社,法若真、宋之鳞、谈必达、杨六谦等名流团结在他的周围,与历下派相抗衡。为诗独辟溪径,很有作诗天赋,其诗从杜(甫)岑(参)孟(浩然)入手,以气骨胜场,颇具大家风范。张谦宜称其在明末胶州、诸城诗人中“鹤立鸡群”。即墨知县周证山读了他的诗句“数亩白云松径满,一天凉月竹亭幽”,竟为之痛哭。当时,胶州、诸城、高密、即墨等地名士,皆以文章声气与他相交,而他尤与诸城刘翼明友善。后来,王无竟为表兄徐登弟所杀,刘翼明代雪其冤,又迎养王无竟母亲终身,并辑其遗稿传世。王葆崇在论诗绝句中,称赞他:“诗家何必李于鳞,陶杜由来见性真。为何珠山风雅士,王生殁后更谁人?”王僴传世诗集有《太古园诗集》、《王无竟诗稿》、《亡友无竟诗存》等。王僴墓在今胶南珠海办事处安子沟。
王心学 字存吾,号少野,胶州东乡葛埠岭人,明末胶州文学艺术家。
王如辰 字中台,胶城人,枣园王姓后裔,清初官员。
王辑(1563-1649) 胶州东乡葛埠岭人,清初地方官员。由贡生为山西大同府通判,威惠并行,政声甚著,官至陕西乾州知州。性嗜砚,善篆刻,曾与温如玉、张应召同订其论砚,以澄泥为上品(据《山东通志》),著有《吏隐斋砚谱》等行世。其墓在今葛埠岭村东南,近年发现了王辑的墓碑。著有《王氏家乘初编》行世。
王埰(1618-1671) 字方岳,胶城人,清初大臣。
王垓(-1683) 字汉京,胶城王家庄人,清康熙年间名臣。
王岐毓 字伯岐,清初地方官员。
王文炤 胶城人,清初地方官吏。由岁贡出任宛平县丞,擢江南松江府通判,洁己爱民,所至政绩甚著,有“神明“之称。《山东通志》有传。
王懿(1647-1723) 字文子,王如辰之子,胶州籍枣园人,清朝名臣。
王紘(1669-1744) 字经千,胶城王家庄人,清朝著名大臣。
王寯字轶千,胶州南乡人,清朝地方官员。
王元浩(1701━1749) 字海如,胶州南关状元府村(今并入丁家庄)人,窑头王姓后裔,清代武状元,也是胶州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王克绍 字薪亭,号闲云,清胶州诗人。
王克掞 字幼藻,一字至泉,胶州南乡人,清乾隆、嘉庆年间经学家、考据学家。
王楹 字玉亭,清朝胶州教育家和书法家。少时喜欢读书,因家贫而从商,数年后稍有积蓄又发愤攻读,登乾隆六十年(1795)副榜。中年后授徒为业,一生喜诱掖后进,“一时英才多出其门”。精翰墨,嗜摹欧阳洵、褚遂良两大家,得其神韵。然而,凡书法写好便毁之,片纸不存,大概深知学书之难也,故其书法作品传世极稀。
王夏 字大材,一字蜀子,王寯之孙,清嘉庆年间胶州经史学家
王瑢 字佩和,枣园王姓后裔,王以谕从子,清嘉庆年间地方官。性豁达,为人轻财好义。嘉庆十年(1805)以援例授知州衔,分发甘肃。当时朝廷在西域用兵,王佩和负责运输军饷,以才干见知于总督杨遇春。当时,抚彝厅治所在山丹县,与张掖县交界,两地均依赖沙河山水灌溉庄稼,故两县百姓经常因争水源发生争端,彝民往往有理败讼。王瑢任抚彝厅通判后,彝民夹道迎泣,求这位新官能为他们作主。王瑢越日赴甘州面见知州。起初甘州知州很不高兴,后见他指陈剀切,理屈辞穷,但始终袒庇自己管辖的地方。无奈,王佩和去见总督杨遇春,及力陈述沙河事,杨总督面有难色。王佩和俯首抗辩道:“瑢今日千里为民请命,如不得解决,愿解职归里,不忍看一方百姓填沟壑。”杨总督素识王佩和,被他的陈词所感动,便说:“葱王(山东人嗜葱,故称此)去吧,我必不负良吏!”于是,杨总督派遣官员勘其事。最后,巡抚判定:彝人春天灌溉,张掖人秋天灌溉,互不干扰,永为定例。因甘州处事不公,故以秋天灌溉。不久,王佩和被荐授岷州知州。州西北二郎山下通往省会的道路,山势崎岖险峻,每当夏季山洪骤至,行人连带行李一齐被冲走,岷州人深以为苦。王佩和亲勘地形,捐银2000两,开凿山路30里,道宽可容车行。从此,商旅辐辏,岷州商业繁荣。百姓感之,立碑曰:王公路。王佩和积劳成疾,病逝于岷州知州衙门。他家境富裕,因为官清廉,到他去世时,家中财产已被他耗费大半。
王毅 字鹖子,鳌山王姓后裔,清嘉庆年间胶州教育名家、学问家。
王仕 字少尹,胶州市胶北镇前屯村人,王紘曾孙,清嘉庆年间书法家和诗人。性情孤高,书法古劲,不论篇幅,任意疏密,人视为宝。工诗,不拘前人法律,以才气胜,有“风斜雨点长”之句,为时人所称赏。
王玕字竹溪,胶城人,枣园王姓后裔,清嘉庆年间地方官员。由监生例授知县,署太平、绩溪诸县。遇水灾,和百姓一起躲山上,自掏腰包为民谋食物,辛劳至极。家境素富裕,以此家产亏其大半。后来,调任铜陵县知县。王玕回乡后,家无余资,每日惟粗茶淡饭糊口而已。
王谨 字伯醇,胶州东乡温家庄人,状元王元浩之孙,监生,清嘉庆、道光年间胶州名医
王垲 字晓泉,胶城人,窑头王姓后裔,清末地方官员。
王廷兰 字纫秋,胶州东乡温家庄人,武状元王元浩曾孙,清道光年间周易学专家。道光乙酉科(1825)举人,署馆陶县训导,不久授莘县教谕,后署新城县(今桓台)训导,实授汶上县训导。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喜诱后进,培养人才甚多。王廷兰天资颖悟,读书别有心得,尤精于易理,著有《易经精义》八册。从子王峙,字龙门,岁贡,少负异才,得叔父王廷兰指授,终身纯谨,教授生徒,为胶州教育名家,杨际清、张金铭、王吉震等名士,均为他的门徒。
王士庥(1791-1778)字荫堂,胶城人,枣园王姓后裔,清末胶州名士。
王贞士 字松谿,胶城人,枣园王姓后裔,监生,清胶州书画家。以援例授圣庙斋奏听,性旷逸,善丹青,无论山水化卉无不精妙,尤喜临摹古画,有仿宋元明诸大家山水及花卉两册,藏于时人周廷相、匡纯熙两家,收藏家莫辨真赝。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胶志,聘请王贞士为志书绘图,被后人誉为善本。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扰胶州,王贞士不幸遇难。
王吉震 字海霆,号雨桥,胶城小王家庄人,鳌山王姓后裔,王曜之子,清末书法家。
王懋勋(-1861) 字建堂,胶城小王家庄人,清末名将。
王亘 字邃古,胶城人,鳌山王姓后裔,例贡,议叙翰林院孔目,清末慈善家。胶城人呼兄弟俩为“王五善人”和“王六善人”。
王圣格 字麟绂,胶城人(今老政府大院),鳌山王姓后裔,清末胶州大财主。出身于贫寒之家,从小性孝友,为本族富商王星五所钟爱,过继为嗣子,遂成胶州最大财主。王圣格处事唯谨,乐善好施,家族内贫困者大都受过他的资助。光绪二十七年(1901),各地设立学堂,王圣格捐巨资存典铺,以利息作为学堂经费。幼失学,成年后拜胶州举人纪敦睦为师,晨夕攻读,学业大进,然而屡试不第,晚年以援例授员外郎。因病逝于家,享年50岁。
王鸣珂 字瑞亭,胶城小王家庄人,恩贡,清末胶州教育名家。性纯孝,家贫力学,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为文操笔立就,学使冯誉骥奇赏之。以恩贡授候选直隶州州判。捻军攻胶城,王懋勋父子战死城外,王鸣珂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赴辛置找到叔父王懋勋父子的尸体,以豆秸覆盖之,并觅棺安葬。王家本是富商,经战火屠焚,家道衰落,王鸣珂只好以教授生徒自给。志书说他“与诸生论文,励行皆出于身率,端坐讲解,终日无倦容,远近闻其名,从游者日众”,先后成就数十人。他最知名的弟子,当地有纪镇南、王叔谦、金铠,外地有江苏魏葆澄、魏英骧等。教育成就“为一邑之冠”。年76岁病逝于家。
王庆诏 字鸿诏,胶城人,清末预测家。
王和龄 胶州东乡矫戈庄人,清光绪年间武官。少时喜习武,同治十年(1871)考中武进士,授抚标左营补用守备。光绪八年(1882),堵筑张园大工,蒙山东巡抚奏请赏戴花翎。不久,补兖营守备,署安东营都司。光绪十七年(1891),以守城功,授济宁州城守营都司。其子王桂元,考中武秀才。
王其慎 字子恪,胶城城隍庙后人,清末胶州教育名家。
王大来 字少楚,胶城人,清末胶州诗画家。
王叔谦 字益山,胶城城隍庙后人,王其慎之子,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员。
王敷芳 又名服芳,字秋江,胶城人,鳌山王姓后裔,王公垂之子,增生,晚清书画家。
王六谦(-1871) 字爻皆,一字益轩,号放斋,贡生,官中书科中书。
王葆崇(1855—1908) 字小姚,又字孙嘏,号次山,胶城旗杆街(今蜈蚣街)人,清末胶州著作家和诗人。
王至勋 字尧岑,王圣格之子,胶州名士。
王石民(1911-1942) 曾名王世民,胶州胶东镇葛家庄人。1928年考入胶县师范讲习所,受大革命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的骨干,并在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思想进步、学识精深,被誉为胶县东乡“三杰”之一。
王小鲁(1968-1947) 胶州胶东镇周王庄人,民国胶州教育名家。在胶州东北乡民间流传很多有关他的轶闻传说。
王传印(1930-1953) 胶州市铺集镇逄家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次,在朝鲜战场东线小无名高地战斗中,排长负伤,阵地三次失守,他主动代替排长指挥战斗,夺回阵地,荣立一等功,升任排长。为此,全军展开了学习王传印活动。1953年回国出席全国英模大会,受得毛泽东等领导人接见。同年7月,在朝鲜战场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第八节 胶州王姓家族轶闻传说
双岭的来历
胶城南关有个土岭叫双岭,传说以前双岭有神灵,附近的穷苦人遇到红白喜事,便到双岭庙前祭祀借盘碗用,还有远方的妇女前来求神许愿,从而给双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双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青侠衫传奇
明末,胶州南乡秀才王无竟以工诗闻名于世,是当时胶州、诸城一带坛领袖,远近名士都以文学与他相交往,而王无竟却独与诸城诗人刘翼明友善。王无竟为人恃才任气,不懂世故,结果得罪了表兄徐登第。一天夜里,徐登第联合徐思让把王无竟杀害了。当时,王无竟没有儿子,母老弟幼,不能报仇雪冤。刘翼明见状义愤填膺,披发呜冤于胶州衙门。
枣园王姓家族发家秘闻
胶州人王某(据考即王柱今),先世在黄牛山(今城阳渠戈庄以西)下为某先达家牧牛,忠诚不苟,主人很信任他。一个夏天的中午,王柱今在山坡的树荫下托腮打盹儿,忽见一个人据山岗眺望,旋又到山坡一侧,审顾徘徊,寻复登视,如是者再,连声称奇。王柱今怪而问之,这人回答:“我是地师,卜一吉兆,登高望之,沙水龙穴,历历不爽,等到下去找,又找不到其处。”王柱今笑道:“我知道原因。”
雍正的老师王懿
枣园王姓族人王懿性情耿直,饱读诗书,满腹经论,所以有幸成为雍正帝胤祯少年时代的老师。传说王懿执教甚严,不避权贵,视皇子若平民之子。一次,胤祯读书不用功,被他毫不客气地课以下跪的处罚。消息传到康熙帝那儿,龙颜大怒。
王垓出使流球
《聊斋志异》内有一篇《疲龙》,说的是王侍御出使流球,舟在海上行驶,忽然从空中堕下一条巨龙,激起海水高达数丈。老船工对王侍御说:“这是天上专门负责行雨的疲龙。”蒲松龄在这篇故事中写的这位王侍御便是胶州人王垓。
清康熙二年(1663),清朝属国琉球请求朝廷册封。琉球是一组群岛,周围海域水深浪高,鲸鱼、鲨鱼数量惊人,朝廷官员大都寻找理由回避此事,王垓却慨然领旨前往。这年春天,王垓聘胶州东乡河荣庄文人张宿耀为秘书,率由五只大船200多人组成的船队,从宁波出发,驶向琉球。
紫薇花下侍鬼魂
胶城王家庄人王紘做秀才时,曾在诸城某公家当私塾先生。一天夜里,师徒已就寝,忽然听到脚步声,见两个小矮人,身长仅三尺多,拿着蜡烛绕屋巡视,然后把蜡烛放置茶几上。接着,拿来一棋盘,两个棋盒,在茶几上相对下棋。落子声脆响,好像根本不在乎屋内是否有人。
王紘蒙冤
王纮考中进士后,授河南临淮县知县。他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一些旧官属吏从此断了进财之路,自然痛恨这位新县官。于是,他们便当面百般讨好王知县,背后却上下串通,极尽诬陷之能事,欲置王纮于死地。
王紘不巴结年羹尧
清雍正朝大将军年羹尧是王纮的进士同年,深知王纮的品德与为人,听到王纮被刘邦彦诬陷的消息,就投书暗示,希望王纮投其门下,王纮婉言谢绝。此后,王纮改调顺天宛平县令。有一年,年羹尧巡边回朝,晋京见驾,随行仪仗,浩浩荡荡,行至宛平县境时,作为地方官的王纮按常规为将军带路。此时百官郊迎,长跪道旁,年大将军看见同年友王纮,急下车握手道故,王紘施官礼,神色毫无媚态。此情看似平常之事,可在一些官吏眼里为之大震。
尼姑广柱传奇
尼姑广柱,法号大方,鳌山王姓世家女,清嘉庆、道光年间胶州女道士。自幼剃发,在胶城西南隅新街关帝庙出家为尼,矢志修行,面容有病色。嘉庆己未年(1799),广柱云游京师(北京),在西山受戒,遂在南海礼大士。中年后,广柱归里,入崂山修行,初居摩日岭前铁武殿。
王旺窜御状
清末民初时期,有个戏班子排演了一出戏剧叫《王旺窜御状》(又称《双开坟》),在大沽河两岸巡回演出,轰动一时。这出戏剧的主要情节发生在胶州大沽河东岸的张院村(今属即墨),剧中主要人物王旺便是王姓家族的王杰昌。
张院村分南北中三个自然村,相距不到半里。中张院村有个叫朱占魁的财主,仗着财大气粗,经常欺压乡里。朱家场院南头有两座王家的祖坟,因年久荒芜佚名,逢年过节不见有人上坟添土。朱占魁看在眼里,便派佣人将两荒坟夷为平地。在封建社会的法律里,摊坟盗墓属大逆不道,是要被处死的,乡人议论纷纷,却惧于朱家财多势众,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南张院村有个穷书生王先生目睹朱占魁行径,义愤填膺,决心打击朱占魁的嚣张气焰,平息乡亲们心中之愤。他写了状纸,到胶州衙门击鼓鸣冤,状告朱占魁私摊先祖坟墓之罪。岂知朱占魁早已买通衙门,知州李翼清非但不治朱占魁的罪,反而以诬告的罪名打了王先生40大板。一个弱不禁风的穷书生哪经得起这顿暴打,王先生被人拉回家,悲愤交加,不久便含恨而死。
王先生死后,妻子刘氏和独子王旺(乳名)相依为命,家里仅有亩半荒沙地无人刨种,只得靠要饭拾草为生。第二年麦收时节,各家都在田里忙着收割小麦,王旺只好挎着提篮到坡里拾荒。一天,王旺不知不觉拾到了朱家的麦地,恰巧朱占魁叼着烟袋看守着长工们收麦子。朱占魁看见一个小孩身穿重孝,满脸污垢,在烈日下拚命拾着别人收割掉下的麦穗,就问长工:“这是谁家的穷孩子?”长工回答:“这就是王先生的儿子王旺。”朱占魁一听火就上来了,起身走到小王旺跟前,皮笑肉不笑地说:“我和你爹打官司还没打够,你爹就死了,你快长,长大了,咱俩接着再打!”小王旺见他恶语伤人,一脚踩断竹扒,发誓道:“朱占魁,你听着,我不用长大,现在就可以和你打!”说罢,扔下提篮就气呼呼地回到了家。小王旺向母亲哭诉了经过,请求母亲允许他到衙门告状。母亲听了儿子的哭诉,边哭边骂朱占魁:“欺人太甚,逼死了丈夫,又要逼孩子,此仇一定要报。”她转念一想又说:“孩子啊,你才13岁,经官动府的事你怎么能抵挡得了啊!”小王旺急了,对母亲说:“当年甘罗12岁当宰相,秦英12岁挂帅西征,我比他们都大,怎么能说我小呢?”母亲惊讶儿子有志气,就把荒沙地卖了,换了二两银子让儿子当路费。小王旺在村里内无兄弟伯叔,外无三亲六故,只有一个叔侄叫王宗孔。小王旺打官司的消息轰动了大沽河两岸,乡亲们说什么的都有,王宗孔既喜欢又佩服这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小叔叔,担心他出意外,就主动携幼叔赴州衙门告状。小王旺打官司的事,朱占魁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却把仇恨发泄到帮助小王旺打官司的王宗孔身上,用驴驮着银子到州署上下打点,当王宗孔携幼叔赴衙时,李知州升堂审案,不问青红皂白,便以唆使孩童诉讼闹事为由,喝令衙役当堂重责一百大板,打得臀部皮肉都没了。李知州见小王旺是个孩子,免去了刑罚,只打了几个嘴巴。退堂后,小王旺雇了一头驴,把叔侄驮了回了家。
却说小王旺回到家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哭完了,小王旺安慰母亲,下边告不蠃,咱就到京城里告,这么大的天下,总有主持公道的地方。当天,王旺背着母亲烙的一包烧饼和一床破棉被,上路了。
王永泰奇遇 王永泰是南乡孝源店子人,家境贫寒,兄弟分家后处境更窘,于是便告别家人外出谋生。
清光绪年间,王永泰流浪至吉林省长白山区,在一位马员外家作长工。马员外有一处园林叫葠园,王永泰负责管理园中事务,他忠厚老实,手脚勤快,深受主人信任。一天,绿林土匪突然闯进园中勒索钱财,声称如果不答应便把园子一把火烧了。
“大头五”暴富秘闻
清康熙年间,枣园王第七世孙王政江为生活所迫,从汇海王家庄(今城阳)迁居胶州东北乡大半窑村。刚移居大半窑时,一贫如洗,几无立锥之地。王政江与妻子纪氏共生四个子,终因无经济来源,其子孙世代仅能糊口而已。传至十二世王廷盛,从做挑担下乡叫卖的小生意开始,不几年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