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3-10 17:54:00

刘奇葆:四川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十年,磨一剑。十年间,西部地区取得历史性进步。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地区生产总值在西部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入新的十年,四川省将如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谋篇布局?如何将灾后重建的挑战变成机遇,实现新的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记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刘书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了,请您谈一谈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刘奇葆:上世纪末,按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中央启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0%,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过去10年是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10年。
  在过去10年里,四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重点做好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教兴川、改革开放“五篇文章”,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全省生产总值在西部率先突破了万亿元大关,经济年均增长11.9%,开工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和四川10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顺应西部地区人民期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关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我们十分盼望中央制定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记者:四川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请问刘书记,提出这一个发展目标,您是怎样考虑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四川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刘奇葆: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我们对四川省情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着眼进一步抓住用好西部大开发机遇,创造和发挥好四川的区位优势,从而形成四川的发展强势,确立了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
  这个定位首先是立足西部的发展定位。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四川不是盆地的四川,而是西部的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通过凸显四川这一特殊地位,与西部省份共同加快发展,从而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的作用。因此,要打好“西部”这一副牌,而不是“四川”这一张牌。找准四川在西部发展中的定位,也就找准了四川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发展任务上讲,就是要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一枢纽”,就是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就是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四基地”,就是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目前,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正处于奠基期,重大工作推进处于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处于释放期,全省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布局已全面展开,规划均已形成,重点项目已经选定并加快实施,有些已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西部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记者:大家知道,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过程中,四川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这两大考验对你们的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是如何应对的?
  刘奇葆:在我们全力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重要时刻,2008年5月四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根据地震后的新形势,我们调整了全省的工作重点,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开展了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发生地震灾害以来,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灾后重建迅速而卓有成效地展开,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人间奇迹”。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任务最繁重的时候,我们始终没有忽视和放松抓发展。贯彻中央“两手抓”的要求,坚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部署不动摇,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进入2008年第3季度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影响逐步加深,刚刚回升的四川经济又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果断采取干预措施,加大救经济工作力度,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事非经过不知难。那段岁月着实刻骨铭心、令人终身难忘。四川工作确实是面临着“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聚集、多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局面,面临着少有的遭遇和处境、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少有的关注和关切、少有的坚强和奋起。我们万众一心、爬坡实干、共克时艰,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大灾之年全省经济增长9.5%,高于全国水平,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取得了初步胜利。
  记者: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四川省作为汶川特大地震的主灾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请问刘书记,在这一年里四川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刘奇葆:刚才讲到了,四川经历“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可谓是“雪上加霜”。我们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把握“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突出扩大投资和工业回升两个重点,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努力重振震前发展势头。
  坚持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按照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灾后重建。目前,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28186个,占项目总数的94.9%;完成投资6145.75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65.5%。灾区农户在永久性住房过上了新年,城镇住房将在今年“5·12”前基本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如今,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灾区人民正满怀信心建设新的家园、创造美好生活。
  不仅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而且全省经济在“原地起立”的基础上实现“发展起跳”。经济增速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历史新高,增长14.5%,居全国第4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9%,其它经济指标也保持了较快增速。经历大灾再迎大考,四川经济不仅没有垮,而且抢抓危中之机,积蓄了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基本实现了地震后提出的“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的坚韧期望,震后四川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记者:据我们所知,四川高度重视“路”的问题,提出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请您谈谈确定这个目标有什么考虑?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刘奇葆:“蜀道难”是长期困扰四川发展的瓶颈。当今的“蜀道难”主要是“工业运输难”。变“蜀道难”为“蜀道通”,需要重新审视四川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特点,重新定位区位功能,创造出 “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的区位优势,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加快发展交通事业,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第一位任务是建“一枢纽”。
  为此,我们立足四川交通实际,制定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北向连接我国大西北,沟通中亚和欧洲;南向连通珠三角、北部湾出海口,连接东南亚和东盟地区;西向形成入藏主通道,将来从拉萨再向南、向西延伸至南亚次大陆,通往印度洋出海口;东向进一步畅通到中部和长三角的大通道。到2012年,形成包括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成都主枢纽和各次级枢纽初步形成。到2020年,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这个枢纽建成后,就基本奠定支撑四川长远发展的交通格局,基本完成四川交通建设的百年使命,基本形成四川在全国铁路“八纵八横”、高速公路“五纵七横”中的应有地位,基本确立四川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的高地优势。
  根据这一构想,我们加大了交通建设工作力度,四次与铁道部签署部省合作纪要,还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了加快公路建设的协议。经过这两年集中开工建设,我省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双出现“在建里程超过通车里程”的建设高峰。今年在建铁路将达到18条,线路总里程3358公里,在建铁路里程比现有3000公里通车里程多出300多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达到24条,总里程302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现有2240公里通车里程近800公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已投入使用,宜宾、泸州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交通枢纽建设迈出可喜步伐,枢纽的骨干框架已经奠定,国内外投资者对我省的关注度和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记者:去年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请您谈谈这届“西博会”的情况以及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刘奇葆:“西博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产物,已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架起了一座开放合作之桥,有力见证了西部地区的历史性进步。去年,我们坚持 “共办、共享、共赢”的办会理念,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西部12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同参与下,把第十届“西博会”办成了一届盛况空前的国际性、国家级经贸盛会,大会规格、参会规模、客商数量和贸易投资均创历届之最。我省签约投资项目1146个,签约投资额4705.3亿元,均超过前九届的总和,四川作为国内外客商投资西部地区首选之地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本届西博会的成功举办,使西博会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人们说到西部大开发,自然会想到西博会;说到西博会,自然会想到四川。
  本届西博会最重要的成果是,温家宝总理向世界昭告中国政府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强调“西部地区的开发水平将决定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将决定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三区、一极”的新定位,与10年前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定位相比有了显著提升,为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吹响了嘹亮号角。
  记者:国家正制定促进西部地区全面开发开放的新一个10年计划,请问刘书记,四川今后几年如何对接国家“三区、一极”的新定位,你们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有什么考虑?
  刘奇葆:过去10年,四川从西部大开发中抓住了发展机遇,更看到了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坚定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我们要乘势而进,抢抓机遇,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西部大开发,不断谱写四川科学发展的新篇章。目前,国家正在制定推进西部大开发新的10年计划。我们也在抓紧政策研究,加强工作对接,争取更大支持。初步考虑是,围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开发开放水平为取向,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体制创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为保障,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五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六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七是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八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记者:刘书记,您平时上网吗?您上网最关注哪些信息?您认为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和考验?近年来,网络问政已成为政府问计于民的重要方式,对于网络的作用,您是怎样看待的?
  刘奇葆:网络是公众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一种平台,也是党委、政府了解民意、联系群众的一种渠道。我经常了解网上信息,网友们关心的许多热点问题我也很关注,尤其是关注网友们对四川工作发表的意见,包括对我本人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我们对网络有关信息定期进行搜集、梳理,比如网友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加快四川发展等提出的意见,我们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了分类处理,赢得了网友的理解和支持,收到了较好效果。我认为,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网络带来的积极变化,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信息、听取意见、改进工作。当然,网络也具有强大的监督作用,要求各级各部门在作决策、出政策、抓工作过程中,充分了解民意,充分尊重民意,充分体现民意,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样,只要处理得好,就有助于争取各方面理解、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工作的良好氛围。
                                消息来源: 新华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奇葆:四川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