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园古牌坊与王氏家族。
在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村的正中位置,立有两座古牌坊。此为山东省仅存的两处古代功德牌坊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大革命”中,这两座被认为是宣扬封建礼教的牌坊遭到破坏,牌坊顶部的牌楼及雕饰神兽被砸毁,只余两座框架。为开发旅游资源,李沧区政府于2002年斥资对其进行了修复,使这一古文化建筑得以恢复原貌。修复后的大枣园牌坊,显现出其巍然挺拔之势。这两座牌坊是清朝康熙皇帝钦谕设立的,意为旌表龙章三封的王柱今教子有方及其祖孙三代成就的功名。牌坊虽经历318年的风雨侵蚀,但刻于建筑物正额的“龙章三锡”、“义方式训”8个大字,仍清晰可辨。
两座牌坊位于大枣园村委南端的东西向街上,街的南北两侧皆为村民住房,两牌坊东西向平行而立,相距约70米。两牌坊在雕刻、形状及大小规格上完全一致,皆为四柱结构(古牌楼传统结构一般为两柱或四柱),整石雕筑而成。牌坊高约10米,宽约8米,底部为4个长方形底座,底座上是4根并列的正方形石柱,顶部为斗拱承檐仿木结构,雕有神龙神兽檐饰。整个建筑为汉白玉材质,做工十分精致考究。牌坊的四柱三间孔洞,可容5人从下面同时穿过。
两牌坊不同之处在于所刻之字相异。东牌坊的正额两面,均自右至左横刻“龙章三锡”4个楷体大字,下层横额竖刻王柱今三次被封官职:初封太原府交城县知县,再封广西清吏司郎中, 三封广西按察史司督学。
西牌坊的正额两面,均自右至左横刻“义方式训”四个楷体大字,下层横额竖刻王柱今的三个儿子及孙子王懿科举中第排名情况。刻文如下:
长男如辰,甲午科乡试第七名亚魁,乙未科会试连捷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司督学道加三级;次男如春,戌午科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三男如云,壬子岁进士;孙懿,甲子科乡试第二十名举人,戌辰科会试第一百零四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十七名,钦选翰林院庶吉士第九名。
两牌坊正额左右竖刻立坊时间及立坊人。牌坊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诰封中大夫王柱今立。
据《增修胶志》、《即墨县志》及《王氏家谱》等记载,明朝万历初年,大枣园王姓始祖核兄弟4人,自青州府临朐县礼让乡寺泊社,初迁胶州朱阳社,后迁于即墨县枣园村(今属李沧区),其纶祖之孙才福卜居枣园村,生有6个儿子,其子子信聪明好学,他倡导人人读书,开设学堂,教育子孙,在村里及崂山茶涧等处设立4座学堂。因此,其子、孙、曾孙上下6代,100多年间,上至朝廷命官,下至进士举人,人才辈出。
子信有3子,长子允直,次子柱今,三子之垣。王柱今长子王如辰,顺治甲午先中经魁,乙未中进士,历任知县等,直至升任广西按察使提督,诰授中大夫。如辰之子王懿,字文子,号巨峰,康熙壬子拔贡,辛酉副榜,甲子举人,戊辰进士,殿试翰林院。历任从户部给事中稽察,到工部、钱局、刑科掌印上至大理寺少卿、正卿加三级,直至康熙帝钦命总督巴里坤屯田等职位,被诰授通议大夫,例授资政大夫。
王懿在翰林院授徵仕郎编纂政治典训,会试考官,授文林郎等,由于其学识渊博,深受康熙帝赏识,并让他给当时还是学童的雍正当老师。雍正自小气盛,常贪玩逃学不服管教,又常受王懿之训斥,一次受训诫后脱口说出:“等我当上皇帝时,也轻饶不了你!”王懿素来秉性耿直,并没把这话当回事儿,直至后来被贬新疆巴里坤屯田。
1723年,康熙驾崩,雍正即位。为巩固政权,消除异己,稳定大局,他想起善于治理朝政的大理寺正卿老师王懿。因此连发诏书,急召被贬在巴里坤屯田的王懿进京。对此,王懿不知其中原由,又没有亲信通报,回想雍正当年说的话,即认为此番进京凶多吉少,忧虑重重。据传当一行人终于赶到芦沟桥外驿馆时,王懿派自己的家人王二进京探听消息。王二进京后,探知是喜讯后,便释然天天饮酒,以示庆贺,结果没有及时返回。王懿久等不得家人消息,认定必是大祸将临,于是,吞金自杀了。
对于王懿的死,历来有些争议,还有一说认为:当雍正急召王懿进京时,王懿不知是吉是凶。当时正值中秋天气,返京途中,太阳炙热难耐,口干舌燥,困乏劳累,加之路途遥远,日夜赶路,不由火从心起,此时的王懿已病入膏肓,行至兰州时猝死。
据同治版(1872年)《即墨县志》记载,学道王如辰之墓,设于即墨县南50里处,即现在的李沧区曲哥庄村以西位置,子侍郎王懿附葬。据大枣园周边村的老人说,王氏家族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此地四面环山,墓址所在地地势高于四周,墓址选在此处,可保佑王家世代出高官。墓地在1943年日军扩修沧口飞机场时被毁。(杨惠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