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4-5 15:03:32

三槐堂--清代五品官府第。

  小小的王屋村里有一座古旧的房子叫“三槐堂”。三槐堂里的每一件摆设、每一个符号都记载着一段历史,厅堂里悬挂着的“钦赐五品衔”仪仗牌仍然在向世人显示堂主人当年的荣耀。三槐堂后园里那十几株鳞甲峥嵘的苏铁树,深刻着岁月的苍桑,记载着“三槐堂”的铭刻……
  九陂镇四联村有一个不大的村子叫王屋。村子中间有幢保存尚好的祠堂。祠堂虽不高大威严,但宽敞明亮。祠堂的正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大木匾,上书“州司马”三个大字。正门两旁挂着一副对联,写着:三槐世德,两晋家风。这副对联己经概述了王屋三槐堂的来历和渊源。
  三槐堂是一座“四墙三开间” 的建筑。中间一间是厅堂,厅堂的左右为居室。由于分开了居室,厅堂显得特别的整洁。厅堂的大门并不太起眼,但一进大门却会让人叹为观止。厅堂内有一大天井,天井两旁是回廓和厢房。最引人注目的是厅堂的正面那架镂花雕刻神龛。神龛上雕刻着“龙凤呈祥” 、花鸟瑞兽等缕空雕刻图案。神龛正面木匾上“三槐堂”三字工整肃穆。正厅的两旁厅壁上悬挂着“钦加五品衔”“浙江绍兴府诸暨县粮厅”、“浙江绍兴府桐庐县分县”,“浙江升用县正堂”等清代仪仗牌。这些牌匾虽已陈旧斑驳,但都是清代的“原装正版”,那遒劲的大字,仍在显示祠堂主人往日的荣耀。
  王屋村的居民全部姓王。王姓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支派繁多。“三槐世家” 王家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之后,祖居山东大名府。“三槐堂”的名称源于北宋初期的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而因其敢于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里的庭院中植下三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成为当时的美谈。与王巩相好的大文学家苏轼特地为王家作了《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
  连州王屋“三槐堂”的主人叫王凤元。现在王屋村祠堂的神龛上还挂着王凤元夫妇的古装肖像。而真正让王屋村“三槐堂”载入连州史册的却是王凤元的儿子王宪章。
  王宪章,字北屏,清朝监生。因办团练训乡勇有功于清廷,经州县举荐为县丞,并同州司马衔。后历任浙江钱塘、诸暨、桐庐等县县丞,钦加五品衔,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了。王宪章的父亲王凤元也因教子有方,被朝廷封赏为宣德郎。
  王屋三槐堂的后面有一块矮墙围着的园子,据说是“三槐堂”的后花园。可惜围墙已成废墟,花园也已荒芜,令人惊奇的是有二十多棵铁树却仍然屹立园中,生机盎然。每棵铁树足有二米多高,老气横秋的树干倔强地兀立在荒园之中,树干上的片片鳞甲,刻下了年代的久远和久经风霜雪雨的经历。铁树,也叫苏铁树,生长极慢,像如此高大的苏铁真是罕见。“三槐堂”的后裔不种槐树而改种铁树,这是王屋村“三槐堂”主人既秉承先人遗风又因地制宜的变通,植铁树以明志似比植槐树更坚定。这是否王屋村“三槐堂”主人之意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揣测古人之意而已。然而据说王屋村的后辈们外出经商、做官,当干部的人比现在住在村里的人还多,这一点至少能说明王屋村对后代们教育是十分重视的。
  古人多有以物明志者,有的蓄须,有的刺字,都是把自己的意愿寄托于具体的物象之中。魏公植三槐,凤元种铁树这都是寄希望于后代成才之意。正如苏轼在《三槐堂铭》序中所言: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知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说明了立志与成功,后代的成才与先辈的榜样之间的关系。

王忠圣 发表于 2011-5-27 22:07:59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岳西王诗华 发表于 2011-6-2 23:18:23

存疑

  其实,三槐王氏出自太原还是琅琊,早有争论。想必宋代三槐王氏名气太大,大家都争着拉上关系吧。宋高宗南渡时的三槐王氏有重要的一大支叫三沙王氏(昆山,江阴,常州,宜兴,常熟等地),人数几百万,因与宋朝一直息息相通,公认为正宗的三槐王氏,谱上记载的是出太原。安徽太湖县城晋熙镇有一支王旦之后,也称是太原王氏之后裔。我们家香火对联不管是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一律是是“三槐门第,十榜人家”。只能说如此对联意味着姓王而已,与渊源没关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槐堂--清代五品官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