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权 发表于 2010-4-5 15:24:44

扶贫帮困的“三槐堂”及其后代“槐荣堂”。

  “三槐堂”是太原王氏中最亮丽的堂号,始于唐宋之间,在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由兵部右侍郎王祜植槐铭志而得名。在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中,三槐王氏中贤人辈出,名士如云,旺盛不衰,逐渐成为南北闻名的望族。
  “三槐堂”不但人才杰出、贡献卓著,更可贵的是有扶贫帮困的传统家风,创始人王祜、王旦就是家族中的优秀榜样。王祜为坚持正义不怕杀头、不怕丢官,他为保全同朝为官的符彦卿一家性命,顶着一家人被砍头的危险,坚持原则,与皇上分庭抗礼的故事已成为历史美谈。其孙王素更是刚正不阿,成为“庆历四谏”之首。王祜等“积阴德”行为,为世人所传颂。为此,苏轼特为家族写下了千古绝唱《三槐堂铭》。许多名人如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秦观、文天祥、陆游、辛弃疾、包拯、李公麟、岳飞、黄庭坚等人纷纷与王氏子孙结为莫逆之交,并为三槐王氏撰文书铭,广为宣传。
  三槐王氏后裔王巩(1032年—1084年)继承先祖遗风,寓居高邮时,经常帮助贫困人家,特别照顾比他小17岁的好友秦观(字少游)。王巩一直用钱粮接济他,像亲兄弟一样处处关心他,连上京赶考的钱款都为他办妥。秦观上京连考两次未中,在王巩过世后的第二年(1085年),秦观终于圆了进士梦。秦观后来的成名,不乏王巩的功劳,为了报答王巩对他的援助,1082年秦少游为王巩家族题了3块匾额,一块曰槐荫堂、一块曰槐荣堂、一块曰槐藻堂。
  作为王巩后裔的槐荣堂家族,在北宋后崭露头角,其后起之秀数不胜数。元代嘉定都尉王子昭,为助学捐地2200亩,还为学子助炊。太湖洞庭山王鏊给学生唐寅(字伯虎)以很大帮助。唐寅很穷,晚年他的妻子都离他而去,王鏊的本家娶了唐寅的女儿,唐寅过世的葬礼都是王家操办的。
  关于“槐荣堂”家族在扶贫帮困(做善事)方面的事例很多,正因为这一家族以德诚待人,有为人处世的贤良品德,所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了社会的尊重。“槐荣堂”人不论在何年何月,何方何地,都有许多动人心扉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嘉定江桥的乡绅王杏生,掏尽家底,为抗战募捐,还与胡厥文、赵朴初等一起,援救被关押的抗日军民。他还为难民办粥厂,救助最困难的人群。秀才王梦时为乡里义务治病,捐助穷苦人家。“槐荣堂”还有一条铁定的规矩,即“在官以廉为正,对人以诚为本,从贾以信为营”。“槐荣堂”发展至今,积德行善之事已难以计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扶贫帮困的“三槐堂”及其后代“槐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