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王氏族谱》 篡编“三千”之外传
一原由“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朔先祖时,为了攀附到一个名人,往往绞尽脑汁,哪怕是冒认攀附在所不惜。
李世民为了附会自已是老子的后人,把道教立为唐代国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为了和朱熹结下親缘关系,抬高了理学的地位。后来出现了凡是姓范的必定是范仲淹的后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后代的现象。”
见《关于家谱的文化现象》。
“然修谱之或自受姓以来,将历朝名人强加缀属,妄分世数,而不顾其颠倒悖谬,是谓诬其祖宗;或则夸族大名,举邻州近县之同姓者,广为联络,而不问其祖籍世代之合与否,是谓乱其支派。凡此二弊,大率皆然。
见汉古山王氏2006年四修谱以下简
称《汉古四谱》第25页。
“三千”是指江津汉古山王氏,元末入川始祖王领轴宗支第三代,即王千一、王千二、王千三。
仁怀几代文痞为“千秋万世,为吾门八房千祖三大房之幸矣。”抬高“西南老八房”之声望,绑架“三千”杜撰了诸多离奇故事——“三千”之外传。
二、“三千”真相
《通讯》第52期载:“重庆市江津区汉古山王氏,仁沱龙井宗支。入川始祖:王领轴,元末由江西吉安府(庐陵)出仕四川忠州(今忠县),后辞官隐居龙王沱,传子三:王金、王银、王匣。王金曾住朝天门巫家坝,后迁綦江县永承曹,今綦江县王树华宗支;王银迁合川县兜李市镇学堂坪定居;王匣曾住储奇门,后去武汉,再迁回四川江津县塘村定落,王匣有三子:王千一居江津县塘村;王千二迁合川定居;王千三迁忠州,后转迁綦江县。
另据《汉古四谱》第30页载:雍正三年(1725)十七世曰後撰文称:“千一公字淑祥号鸣古,永乐甲辰 (1424)进士,任湖广武昌府知府。千二字菊引,宣德丁未(1427)科进士。千三字梅引,宣德丁未兄弟同榜进士,未送巴县刻字,著录津城明伦堂明经碑。
另据,江津县中学退休教师、汉古山王氏四修谱顾问王长钧先生介绍,三进士均录入江津县县志。
《通谱》载:王千三之 “子 ”王骥历史上真有其人,其生平如下:王骥(1377-1460)字尚德。东鹿(今河北辛集市)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天顺四年卒,时年83岁。赠靖远候,谥忠毅。传子瑺及孙添。
见《明史》卷一百七十一。
三、“三千”外传
1、《通谱》载:
“千一分六支于桐梓县三元坝綦江安里王家小寨绥阳重庆万旗门居住
千二生让恭让恭生太祖太祖生王禀王禀生三子长王金次王银晚王辖世守江津县仙墀坝張家咀永城正街居住
<!--StartFragment -->
天荣祖千三祖子王直王华居童县五里土??居住是矣……又作诗曰。
根深枝茂叶繁英 源远流长脉盛盈
历汉元明称巨族 迁湖黔蜀号名门
吾家不少登科子 寒舍许多攀柱人
惟願勤读文枝秀 富贵荣华万万春”
“王天荣 张氏 一遵义东隅二江津仙墀坝生千一 千二千三 祖回府复业
王千三 张氏 尝享朝禄生王(马直)王骅 王骥 王(马羊) 王(马我)”
見《通谱》8、9、20页。《黔谱》转录时变更如下:
将“童县”更为“巴县”;“又作诗曰”更为“(千)三祖诗”;千三生“子”删掉“王(马羊)、王(马我)”
见《黔谱》24、55页。
注:
《通谱》伪造于亁隆四十三年(1778)。是时汉古山王氏(千一脉系)始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的《嘉庆谱》尚在考证编纂当中。(该谱编纂考证历时一百多年,于嘉庆九年成书颁谱。)谱师既然能抄袭撰序旧诗,当然也就知道“三千”部分身事,因此便肆无忌惮地进行虚构和篡改,既抬高“道具”之声望,也可预设更多的接点,让其”三千“后裔遍及川南黔北。
見《汉古四谱》11页。
“童县”无考。
2、《黔谱》载:
“第五次,元灭,明兴。在明朝年间,兴起“湖广填川”,此间,有不少王姓族人迁至巴蜀。先祖王天荣一住遵义东隅,而后迁回江津仙墀坝,继而王千三又回府复业。明鸿熙时王骥徙入陕西。明末清初,外强入侵神州,洋货進入国门。为求生存与发展,不少王姓族人走出国门,或去南洋,或迁台湾拓展。”
见《黔谱》385页。
注:
上述赝文雏形源自王泉根著《百家姓书库·王》:《六次大播迁》中的一节,其全文如下:
“元亡明继,中国有270余年的安定。王姓未有大的播迁,但在“湖广填四川”时,则有不少王姓族人西迁巴蜀。明末清兵入关,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自明末清初开始,尤其是晚清洋人洋炮强行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后,中国人把迁徙的目光移向海外。华夏王姓苗裔,此时也纷纷出国,或为谋生所迫,或为经商所需, 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欲望使他们终于走出国门,万里投荒,迁往台湾或南洋各国。这是华夏王姓的第五次大播迁。其行踪是由大陆走向海外”。
几代文瘩捏造的一帮乌合之众,也想挤进中华王姓的播迁史中,真不知害臊。
见王泉根著《百家姓书库·王》19页。
3《黔谱》载:
“王千一字淑祥,号鸣古,又名昆玉,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科进士。任湖广武昌府太守,威镇荆、湘、泽沛南楚。解组择居江津滥坝塘弯闲居。
王千二字菊引。明宣德丁未(1427)年科進土。能诗文,多散佚。与三弟梅引合著津城《明伦堂。明经碑》。迁永城,居忠州。
王千三 字梅引。明丁未年科進士,与二兄菊引合著津城《明伦堂。明经碑》,能诗文,其诗文多散佚。后回府复业,(注:“回府”即回陕西平凉府。)常享朝禄。”
見《黔谱》468页。
注:
<1> “又名昆玉”,“威镇荆、湘、泽沛南楚”纯属文痞捏造。
<2> “能诗文,多散佚”是撕破裤裆放屁,多此一举。
<3> “合著津城《明伦堂、明经碑》,原文是“俱
注津城明伦堂明经碑”。文痞可把死人写活,还可令其著巨书,真可称是顶级砖家。
<4>汉古山王氏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千一祖后裔考中進士与举人者共33名,如论如何也轮不到一个外族的伪学者在此画蛇添足。
<5> “后回府复业,常享朝禄”源自《通谱》谬诶。
4、《黔谱》载:
“王骥(1378-1460) 明朝将领。字尚德。東鹿(今河北辛集东南)人,千三之子。……”。
见《黔谱》501页。
注:
<1〉王千三是宣德丁未(1427)科進士,由此推断,其人生于1400年后,小王骥二十二岁,王千三何能生王骥?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砖家瓦匠孰先孰后?是否还需举手表决或专题讨论?
(2)王骥(1377-1460)传,载于《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其中无其父名记载,篡改国史,尤如狂犬吠日,枉费心机。
5《黔谱》载:
“四川省江津县领轴祖第十八世嗣孙王文科、字占魁在嘉庆癸亥年无射月所纂谱记载:“第一世祖讳领轴,妣杨氏生三子:金、银、匣。元宰相,至正庚子(元·1360)入川忠州龙王沱居住,大明洪武五年壬子,祖与妣卒,俱葬于斯,公为入蜀鼻祖”。“领轴公三子,第二世祖讳匣,字妙真,妣黄氏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移重庆储奇门居坐。明举人,宦升奉政大夫。匣祖葬储奇门仓背后,黄氏葬车亭子王家坝。”本谱中王锡梅所撰源流(第一章概述·咸丰二年王锡梅序)“如千一祖分六支于桐梓县桑园坝、安里、小寨、绥阳、重庆储奇门;千二祖生让恭,恭生太祖,祖生王禀,禀生三子:金、银、匣(辖),世守江津县仙墀坝、張家嘴,永城皆是;如天荣祖与千三祖之子王、王桦居于巴县五里土坛。”前者是匣生千一、千二、千三。后者是千二祖生让恭,恭生太祖,祖生王禀,禀生三子:金、银、匣。何谓正确?以编谱年份看,后者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前者为清。嘉庆八年(1803)所纂。编者曾于2007年4月10日去江津《王氏家谱办》与王孝轩等人口头协议:两谱在无充分佐证资料情况下,各保留其内容,待收集到可信资料后予以更正。
见《黔谱》524-525页。
注:
<1>嘉庆八年(1803)十八世文科撰文无领轴宗支内纪世系记载。
维正三年(1725)十七世曰後撰文有一世祖领轴至六世祖内纪世系记载。时间早于1778年《通谱》伪造五十三年。
见《汉古四谱》30-31、36页。
(2)咸丰二年(1858)王锡梅造谱全是抄袭《通谱》,其中罪大恶极是将“彦玉误记”成“元开”,对我族实施文化侵略。《通谱》伪造时间是康熙四十三年(1778)。
(3)“后者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纯属捏造。是年系我三元王氏创修首谱,时间早于《通谱》伪造十四年。我族《首谱》早也亡佚,今无一人知晓其内容。“编者见过的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所修之谱“是文痞疯癫所至。
见《黔谱)(1)》2页。
<4>“口头协议”是侵略者强迫受害人屈服默认其侵略行为,这是彻头彻尾的霸权主义,一个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的混世魔王,居然在黔北川南上百万王姓族人之中,肆无忌惮、胡言乱语,随意侵略颠覆他族历史,而众多族人则默不出声,极少数甚至助桀为虐,这不能不说是华夏王姓历史上演义的一场刻骨铭心的大悲剧。
(5)《王氏家谱办》不是书名。
6、《黔谱》载:
“重庆市江津区王怀德(千三房)所编谱载:王领轴,明末由吉安府出世四川忠州(今忠县)后辞官隐居龙王沱。传子:金、银、匣。王匣生 千一、千二、千三。千三徙忠州,后转綦江县。”
見《黔谱》550页。注:
<1>王怀德是汉古山王氏2006年四修谱主要负责人之一,其时千二、千三居津綦之裔与汉古首次并谱,千三房并未另行其事。
<2>“明末”应为“元末”;“出世忠州”费解。
见《汉古四谱》10、12页。7、《黔谱》载:
“仁怀县(千二房)王永贤所持谱载:“千二生让恭,让恭生王太,太生禀,禀生金、银、匣。吾祖王金(又名金桂)于明末从四川江津仙墀坝迁徙仁怀小溪里。”
见《黔谱》551页。
注:
上述谬误形源自“道具”《通谱》,不再赘述。
8、2010年,王字培转录有千二房谱所载赝品“卧碑记”全文如下:
“《汉鼓山王氏宗祠,其来久矣。我王氏落籍陕西。我房起自山东,入籍江西,新入川黔,明朝时王福讳领轴,奉明皇圣旨挂帅统军,平息两湖,征服川东,落居四川忠州。王天荣,官印匣,公居重庆储奇门,生千一、千二、千三祖,千一公任湖广武昌大守,解组来江津,家汉古山,弟兄会居,见子孙繁衍,共建其祠。尔后兵燹乱,祠堂倾,所遗祠址王家庵,及册名王兴巷,列于谱者,昭昭可考。....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嗣孙曰伦、光蜀、世翼同侄纲,又率族等控回祀田,复建祠堂,续被旁姓越占,叠讼三代,始得清洁。庶不废先人之遗,且以续祀事於不替也。爰纪其略,勒石碑以遗后人,其祀田界及历控案,俱刊刻于后。千秋万世,为吾门上八房,千祖三大房之幸矣》。”
見2012年王思德编《五谱》
2006年, 《汉鼓四谱》载汉鼓山王氏宗祠《卧碑记》原由是:入川始祖王领轴第三世,千一祖字淑祥号鸣古明永乐甲辰(1424)进士,任湖广武昌府太守。解组回川择津邑而居。
落业于塘塆、滥坝。遇故友陈均章(字作龙)游西蜀寻龙点穴,
即请其扦基当头、塘村、汉鼓山、猛虎出林等处。卒葬汉鼓山仙人仰睡形墓地,遂由其子受武祖于墓右置买王家庵建祠祭祀,几经修整,汉鼓山建为王氏总祠。....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曰伦请工代石刊卧碑五块,表里刻字凡十碑,自行书册注明界至约案及遗训支长等事,.....首载家驹子昂所撰《汉鼓山王氏家祠卧碑记》如下:
“汉古山王氏家祠卧碑记家驹子昂
汉鼓山王氏宗祠其来旧矣。我王氏原籍江西南昌宁州,元末时,始祖讳领轴公始入四川忠州,二世祖讳匣公居重庆城储奇门,三世祖讳千一公任湖广武昌府太守,解组来津,家汉鼓山,卜葬于兹,墓岿冢然,前明间,子孙繁衍簪缨代启,祀礼称盛。兵燹后,祠堂倾圮,所遗祠址,王家菴及册名王兴汉列于谱者,昭昭可考,我朝定鼎,绥靖边境,人皆复业。我王氏祠田多为邻人侵占。有伯祖赓明公谦一公同族众于康熙一二年间,历控断还,令族人看守,居耕,年久复紊祀典久湮,至乾隆十八年甲戊,嗣孙曰伦光蜀世翼同姪纲率族等控回祀田,复建祠堂,继被旁姓越佔,叠控三载,始得清洁,庶不废先人之遗且以续祀事于不替也。爰纪其略,勒石以遗后人,其祀田界及历控案俱邢(刊)列于后。赐进士出身改授夔府教授家驹敬志。”
見《汉古四谱》106-107页。
注:
篡改赝品“卧碑记”的雏形仍是《通谱》所载:“王福一天荣一“三千”伪传承。“卧碑记”中的“王福讳领轴”又衍生出是“合族”,“乾隆二十九年合族”等闹剧。由“合族”又导出两组“三千”,一组出自天荣所産,另一组为王匣所生,然而“王天荣官印匣”又留下破锭。“王天荣官印匣”是革王匣隐名埋姓,僭天荣取而代之。“印匣”不是官名。“王福讳领轴”与“王震斋名阳讳智”雷同,可见“卧碑记”仍出自文痞之手。几代文痞为了攀附”三千”,不惜抱空心思,绞尽脑汁也达极至。
四、回味
历史尤如橡皮筋,長短任由文痞定。
祖宗本是过路客,或进或出随意请。
2018年3 月15 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