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壹书斋 发表于 2010-4-28 19:36:28

四川之名何来?

  四川之名由来已久,为什么称为四川呢?有人说:“境内因有岷、沱、嘉陵与长江四大川,故而得名”。也有人说:“川是大江大河之意,四川境内多大江大河,……而最大的、较为出名的四条大川就是川江(长江四川段)、岷江、嘉陵江、沱江。”还有说四川“境内有岷(岷江)、雒(沱江)、泸(金沙江)、巴(嘉陵江)四大川,故名四川。还有说四川之名是因为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即乌江)四条水,故名四川。上述说法稍异,但都以四条大江命名,其实是牵强附会,皆非也!
  探索四川之名,应当从历史沿革说起。
  四川古称梁州。《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周代,四川东部有巴国,西部有蜀国,故合称为巴蜀。巴国“东至鱼复(今奉节县东北白帝城)西至僰道(今宜宾市),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以今重庆市为中心。蜀国“东接与巴,南几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以今成都市为中心。秦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巴国,置巴蜀二郡,但无“别称蜀省”之说。
  汉代四川名益州。汉武帝时开发西南边疆,又置犍为、沈黎、汶山、牂牁、越嶲五郡,隶属益州刺史部,故四川称为益州。东汉时仍称益州。三国时,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故四川又称为蜀或蜀汉。到了晋代,四川分为梁、益二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分山南道为东、西二道。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置东川和西川两节度使,从此四川始有两川之名。唐代宗时,将剑南东、剑南西、山南西三道置三道节度使,又称三川节度使,或简称为“剑南三川”,于是四川又有“三川“之名。
  必须指出的是,川字之义有二:1、河流;2、平野、平地。
  如《新五代史·周德威传》:“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又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又如:“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米粮川”等等,都作平坝意义解释。
  唐时的东、西两川,三川,都是指自然区域,含有平野、平地的意义。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灭后蜀以后,四川分置西川路和峡西路。宋太宗天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又分西川路为东、西两路,分峡西路为利、夔两路。西川东路治梓州,又称梓州路;西川西路治成都,又称益州路。从此四川为益、梓、利、夔四路,一般称为川峡四路。又总称为四川路。“后遂省文(简称)名为四川”(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四川》条)。从此乃有“四川”之名。这时“川”字的含义已无自然区域的意义,而进一步具有行政区划的意义了。四川被正式以省治命名是在元代,但最早被作为行政划域却是在宋徽宗大观三(公元1109年)的诏书中被正式使用。元代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代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为四川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综上所述,把四川解释为“境内因有岷、沱、嘉陵与长江四大川,故而得名”是不确切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之名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