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5-6 17:30:50

对元末明初宿松几个流传失实故事的戡误。

  长期以来,在宿松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宿松及周边地区的争夺战所展现的生动故事中,因纯属民间的长期流传,故存在诸多的失实之处,本人现就几个主要的失实之点作如下探误,在于抛砖引玉,以求贴近历史事实,更好地弘扬宿松的历史文化。
  (一)“朱元璋与陈友谅36年之争,其中水战18年,旱战18年”。
  其实朱元章与陈友谅实际之争只有5年,即1360年至1364年。朱元璋1328年9月出生,至1352年25岁时才投于在濠州起义的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部下为兵,后升为统兵元帅至吴国公。1360年,陈友谅占太平(当涂),杀主徐寿辉自立,国号大汉,回驻江州(九江),同年攻应天(南京)元璋大败,遂复太平;1361年元璋攻江州,友谅奔武昌,元璋又分兵相继攻下南康、建昌、饶州、蕲州、黄州、广济、抚州等;1362年元璋受友谅龙兴守将胡延瑞降,改龙兴为洪都府,继而一举攻下瑞州、临江和吉安;1363年友谅大举攻洪都,85天不下,时年36岁的元璋急撤援安丰军南下,与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友谅失意中流矢死,其子陈理随残部拼死突围夜逃武昌,元璋穷追不舍,亲往围之,直到1364年元璋受陈理降汉亡为止。
  (二)“石良在鄱阳湖激战中直射陈友谅至死,使朱元璋得了天下。”
  其实鄱战中的主力一是来自洪都朱文正(元璋亲侄)方面的,二是溯江西伐的元璋部将廖永安、汤和、常遇春等的水兵,三是元璋亲率南下的援安丰军,四是以康茂才为主在龙湖训练驻扎的水兵,另还有很多的反戈投降的友谅将士,鄱战是一场双方决定生死存亡的恶战,决战前四天元璋就伏兵封锁了湖口到长江的出口,堵住陈友谅的归路,关起门来打。当时友谅有号称60万大军、大舰数佰,载家小百官空国而来,自以为必胜,而元璋仅号称20万大军,又多为小船,优劣悬殊,但元璋最大的优势是粮食足,士气高,又有洪都和宿松等后方强有力的后勤支援和补给,朱元璋向来重视战前粮草先行,而石良在军屯民屯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为朱元璋运送粮食和安定地方中也功不可抹,根据朱元璋的战略安排,这次石良的任务一是运送并保障粮食和武器的供给,二是安定后方,以其地方联防武装封锁湖口以北长江水面,作外围的防线,因此射死陈友谅与石良无关。
  (三)“陈友定是陈友谅的胞弟。
  ”据史料记载,其实不然,二人风马牛不相及,首先,陈友定是福建福清人,因出身贫寒作了上门女婿,做生意总赔钱,乃投充驿卒,红巾军攻福建时,又投效民兵,立功升了小军官,占城池,后官至福建行省平章,镇闽中八郡,据延平(南平),年年运粮至大都,是元朝的忠实将领。到明洪武元年正月延平被围,陈友定料大势已去,服毒自杀未死,被俘到应天(南京),乃不屈,而父子同被杀害。陈友谅则系湖北沔阳县人,三代打鱼为生,力大,有武艺,又读过几年私塾,在县里当贴书,和上级不和而投了红巾军,立了战功,作统兵元帅,后杀其主自立,国号汉。陈友谅跟陈友定虽同姓而不同宗族,且立场上也是相互对立的,不存在同盟关系。
  (四)“宿松48寨”之说。
  乡人常说宿松有48寨,其实所指48寨是元末宿松山区地方义兵首领陈汉,在朱元璋西征与陈友谅争夺战进入宿松后,陈汉率所辖的大小48寨归顺朱元璋,不是说宿松就只有48个寨,而这48个寨仅是当时宿松全部寨的一部分,陈汉所辖48个寨仅坐落在陈汉本人起事的根据地架山寨的周边地区,连古驿道沿线的珠宝寨、铜陵寨、毛山寨、平顶寨、严恭寨、白崖寨、烽火寨等都不在其内。还有其它很多地方历朝历代所设的寨,如当时石良在九姑设有石家寨,朱元璋在小孤山设有小孤寨,在龙湖设有训练水兵的水师营寨等。
  (吴汉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元末明初宿松几个流传失实故事的戡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