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移民魂牵瓦霄坝。
中国历代移民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时期因战争频繁,导致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八大著名移民出发地和集散地,成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这八大移民圣地为:一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二是苏州阊门,三是江西瓦屑坝,四是湖北麻城孝感乡,五是山东枣林庄,六是广东南雄珠玑巷,七是福建宁化石壁村,八是河北小兴州。中国历史上著名八大移民圣地中的江西瓦屑坝,是元末明初以来的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湖北麻城等地绝大多数姓氏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北要冲的麻城所在地湖广黄州府和蕲州府等地,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等,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这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比之下,江西大部分地区则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元朝末年出现了自发向土地荒芜之地迁居的移民,后来明朝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而毗邻的江西贫民则纷纷北迁湖广黄州、蕲州府所辖黄冈、蕲水和麻城等地,形成了一股移民浪潮。元明时期以来的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因此,湖北黄州、团风、浠水、蕲春和麻城等县(市、区),多将江西瓦屑坝视为自己的始迁祖地,形成了“江西填湖广”现象。
《麻城祖籍寻根谱牒研究》中记载,麻城宗谱馆于2005-2006年收集的142套宗谱中,从江西迁到麻城的有125支,占88.03%,其中来自江西瓦霄坝的41支,占28.9%,占江西移民的32.8%(不包括另17套宗谱中有10套来麻城邻县可能也来自江西的)。由于历史的变迁,江西瓦屑坝的确切地址已难以确考。据移民史专家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据考证,江西瓦屑坝在今鄱阳县西南十余里莲子湖西,据该村《朱氏宗谱》等记载,瓦屑坝已变为“瓦燮”。《中华卢氏网》站长、《江西卢氏通谱》主编卢大萍说:据考证江西象瓦霄坝这样的移民地有三个:一是主要迁往地为安徽和湖北的鄱阳湖岸,今属余干县的瓦霄坝;二是主要迁往地为广东和湖南,今属赣州的大余县;三是主要迁往地为福建、浙江,今为上饶境内尚不知具体地址的“瓦霄坝”。
瓦屑坝本是江西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为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移民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送到安庆及湖广等地。因代远年湮,移民后裔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而瓦屑坝却成了移民记忆中的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的移民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九江等府各地。从瓦屑坝迁徙的移民中,不仅有明初的政府移民,也有元末不堪忍受元人统治虐待而被迫背井离乡,迁到荒无人烟之地的两种情况。
李培浩编写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国古代史纲》记载,元朝统治者将各族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包括原来蒙古各部落的人;色目人为第二等,包括西夏人、回回人、西域人和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汉人为第三等,包括契丹人和原在金统治下的北方人;南人指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地位最低,属第四等。在刑法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分属不同机关审理,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蒙古人打死汉人只判流放充军,而汉人打死蒙古人则要抵命。
元朝的强权政治迫使许多老百姓无法忍受其屈辱,被迫携儿带女另徙他乡。元朝末年,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阻止百姓逃跑,元朝统治者分派士兵驻入百姓家,百姓喊这些士兵为鞑子。将每20户人家编成一甲,而担任甲主的人为蒙古人,而汉人是甲主的奴隶,甲主说什么就得做什么,不许讨价还价,更不能反抗。规定每个鞑子管理5户汉人,每5户汉人供养一个鞑子,迫使汉人失去反抗能力,士兵们晚上驻兵营,白天分散管理5户,致使汉民没有一点自由,说话受到禁锢,行动受到监视,交往受到阻挠。锄头、菜刀、锅铲、火钳等必须交由鞑子掌管,需要时经同意后发放,做饭前逐户领取菜刀、锅铲、火钳,饭后收回,晚上不许点灯。鞑子可在所辖5户中轮流吃住,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尤为汉人所耻言的是,凡新婚之夜的媳妇必由鞑子陪睡,平时鞑子可随意挑选民妇陪睡,汉民生的孩子必须喊鞑子为鞑鞑,后演变为称父亲为大大,这一耻辱性的称呼竟延续到20世纪60-70年代。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都不能取名,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如夫年24岁、妇年22岁,合为46岁,生子即名四六;夫年23岁、妇年22岁,合为45岁,生子名五九,即五九四十五。朱元璋祖宗五代名字都含数字,朱元璋的5世祖名叫仲八,生三子,第三子名百六。朱百六为朱元璋高祖,养两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即为朱元璋曾祖。朱四九有四子:长为初一、次为初二、三为初五、四为初十。朱初一即为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两个儿子:大的称五一,小的叫五四,五四是朱元璋之父。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五一之子名字依序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五四之子名字依序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之父后改名世珍,母名陈二娘。朱元璋原名重八,建立明朝政府后才易名。元朝末年自江西经江南省太平府(辖今安徽省芜湖、当涂、繁昌等地)迁居今麻城、团风、浠水、罗田等地《卢氏宗谱》记载,迁居始祖生子名:福一、福二、福三,福二生子名: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宗五,越明初所生之人口才恢复取名。
不堪忍受元人统治虐待的人们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到因战争或温疫等疾病造成的荒无人烟之地。因战争导致出现的这些大量荒无人烟之地的“湖广”麻城等地,自然就成为移民们的迁徙之处。后来明初政府强制移民规模,比元末不堪忍受元蒙古人统治虐待而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到荒无人烟之地的大得多。新建立的明朝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在全国推行大移民政策,出现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山东枣林庄以及广东南雄珠玑巷等移民集散地,而江西瓦屑坝移民集散地仅是其中之一。明初政府制订了瓦霄坝移民政策:一是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们将移民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这一绑居然还绑出习惯来了,后来移民无事时都喜欢倒背着双手,湖北麻城等地而今称大小便为解手的来历,就是将移民之手反绑串连的绳索解开;二是迁居到新的移民地后,兄弟不得居于一处,因此迁居始祖分居数县(市)情况常见;三是迁居至移民地后不得回原籍,迁居后移民没有与江西原籍地有任何联系,一般只知道瓦屑坝。
2009 年9月初稿 2010年4月3日改于麻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