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438|回复: 0

    致敬成都军区:61年忠诚守卫祖国四分之一的陆上国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9 1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铁血守卫大西南。
      ——写在成都军区完成历史使命之际


      ■王龙 本报特约记者 龙绍华

      1955年5月1日,成都军区正式成立。61年过去,历经几度调整改革,一代代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忠诚守卫着约占祖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国土,捍卫着漫长的边防线,实践了当年挺进西南时的铮铮誓言。如今,原成都军区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全体西南将士豪迈自信地向祖国报告——
      我们无愧于铁血荣光,我们满怀信心地踏上改革强军的新征程!

      血性标识之一:敢打必胜的赤胆忠诚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大西南历来风云激荡、英雄辈出,是一块红色基因源远流长的传奇热土。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35年2月28日,中央红军取得遵义会议后第一场重大转折性胜利。生死存亡的激烈拼杀后,苍山夕照下的壮丽黄昏中,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命笔,挥就这首慷慨雄浑的《忆秦娥·娄山关》。
      这是红军长征为大西南播种孕育下的红色基因,也成为激励成都军区一代代官兵的精神号角。大西南是红军长征经过地域最广、经历时间最长、留下革命传奇最多的地区。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在大西南就有一万多里。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攻占遵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都发生在西南地区,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今天,走进第13集团军的军史馆,可以看到一根只剩半截的牛皮腰带。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原成都军区某红军团4连)战士周国才。长征途中,生死相依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他忍饥挨饿保存下这根舍不得吃的半截皮带,最终把它带到延安去见毛主席。这根皮带,见证代表了红军战士“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仰,也激荡升华着原成都军区官兵忠诚于党的铁血军魂。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视察该集团军军史馆。当听到这个故事,习主席感慨地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他叮嘱大家发掘好、运用好部队中的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回望血性飞扬的战斗历程,无论是星火燎原的长征岁月,还是屡克顽敌的抗日战场;无论是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还是进军西藏的风餐露宿;无论是抗美援朝的血战汉江,还是自卫还击的不辱使命,面对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原成都军区部队的官兵无不是以血性胆魄赢得人民军队的骄傲尊严,靠誓不低头的精气血脉谱写军旗荣光。
      ——横扫千军,砥定西南。当年,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的命令刚一下达,正欲铸剑为犁的18军将士立即披甲出征。进军途中,有的战士因为严重高原反应一头栽倒就再没有醒来;许多人一天趟过几条冰河后,鞋子竟然冻在肿胀的脚上脱不下来……凭着这股横刀立马的胆气,不怕牺牲的勇气,18军官兵一边英勇作战,一边修筑了长达1300公里的川藏公路,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献出宝贵生命。
      ——1962年11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官兵们斗志高昂,涌现出“开路先锋”肖明生等一大批战斗英雄。一次战斗中,副班长阳廷安高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阳廷安牺牲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毛主席汇报了此事,毛主席当即给予肯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成为中国军人最鲜明的形象标识,成为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这是烈士王建川用鲜血写下的最后诗句,年仅19岁的他在1984年4月一次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浴血奋战中,“滚雷英雄”安忠文以血肉之躯为战友开辟雷场通道,“战斗英雄”史光柱两眼炸瞎依然指挥冲锋……“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是西南将士的真切心声,也是一个时代牺牲奉献的英雄群像。
      如今,当我们瞻仰那些永不褪色的战旗、即将消失的番号、沧桑斑驳的老枪,就仿佛触摸到灵魂的根,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血性、永生不灭的豪情!

      血性标识之二:硬骨凌霄的奉献牺牲

      西藏高原,这世界巅峰的地理标高,象征着西南将士的精神海拔。
      61年来,原成都军区部队在条件差、困难多、任务重的特殊情况下,创造出闻名全军的“五种精神”,成为鼓舞激励广大官兵的动力源泉。他们在骡马栈道、茫茫冻土、边防哨位、信息战场上默默燃烧青春之火,坚守奉献情怀,演绎动人故事。
      从成都平原到喜马拉雅,在3716公里川藏线上,有21座高耸入云的雪山,14条凶险莫测的江河,几代川藏线官兵喊响“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口号,在“西部奇路”上筑起一道钢铁运输线,铸就了团结协作、同甘共苦、勇挑重担的“川藏线精神”。
      西藏岗巴,在藏语中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雪山下最美的村庄。”然而这片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50%的冰峰雪岭,是考验人类生存极限的“生命禁区”,连上级编配的几十头骡马、牦牛全都倒在了这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但“缺氧不缺精神”的边防官兵,却在这里顽强地扎下了根。“岗巴营”组建以来,已有20多名官兵牺牲在巡逻路上。54年来,“岗巴营”先后被授予“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高原红色边防队”“强边固防模范连”等荣誉称号,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门巴将军”李素芝为了攻克高原病防治难关,带领专家爬雪山、趟冰河、跑边防、上哨所,行程逾百万公里,创造驻藏部队连续10年没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纪录。他关心农牧民群众病痛疾苦,把每一次牧区巡诊都当作出征,把每一位藏族同胞都当作亲人,用真爱换真情,以真心换民心,和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被群众誉为“活菩萨”。
      “舍己为民的英雄战士”梁强、“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江勇西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干部”龚曲此里、“矢志打赢的强军先锋”黎登贵,“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原成都军区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这些英模群体和代表,都是人民的功臣、官兵的楷模。

      血性标识之三:挺身危难的使命担当

      纵观原成都军区的历史,就是在履行多样化使命任务中不断探索前进的历史。
      在国际风云变幻不定的复杂形势下,西南将士积极投身新军事变革,只争朝夕磨砺雄师劲旅,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中心位置,先后经历了二十世纪80年代的合同战役战术训练、90年代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的训练、新世纪新阶段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任务训练等。一次次练兵热潮,定格着先行者探索不止的足迹;一次次历史性跨越,镌刻下追梦人不断创新的步履。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翻开一页页难忘的历史,当年二野战士穿着老奶奶熬夜赶做的布鞋,转战南北,英勇杀敌;淮海战场上人民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推出了大决战的胜利。历史走到今天,在西南将士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是西南将士真诚的心声。
      2008年汶川大地震,原成都军区十余万救灾大军闻令而动,紧急驰援。子弟兵冲锋在前,抢挑重担,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以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一曲曲救民于水火的热血壮歌。从联合指挥部的将军,到救灾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士兵;从紧急升空的陆航战鹰,到九死一生的绝地救援,既有激动人心的大场面,也有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既有统帅部的指挥若定,也有普通一兵的奉献牺牲。
      无论在风雪交加的珠峰极顶丈量世界屋脊,还是在千钧一发的排雷场上再铸和平;无论在雨雪冰冻救灾中忘我奋战,还是为西部大开发挥洒汗水……几十年来,西南将士发扬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将保卫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繁荣大西南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为建设大西南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垂青史,精神永昌。原成都军区部队创造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随着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号令,镇守西南的将士义无反顾踏上新征程,奔向新的战斗岗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们将为八一军旗增添新的光彩,为辉煌历史再续新篇。
      致敬,大西南忠诚的守卫者!

      大事记

      ●1955年5月1日,成都军区正式成立。
      ●1955年12月至1961年12月,军区部队在康定、茂县、凉山、西昌地区实施平叛作战,历经大小战斗万余次,歼敌14.5万余人,付出近万人的伤亡代价,赢得了平叛作战的伟大胜利。
      ●1959年至1961年,军区部队参加西藏平叛作战,为全面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彻底解放西藏,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2年10月至12月,成都军区所属陆军第54军由军长丁盛等人组成指挥所,率陆军第130师等部队,在西藏边防部队密切配合下,在中印边境东段瓦弄地区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伟大胜利。
      ●1968年12月7日起,成都军区正式对西藏军区实施领导。
      ●1979年2月至5月,军区所属陆军第13、50军及部分保障部(分)队,分别配属昆明军区和广州军区,对侵犯中国边境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
      ●1985年6月,成都军区与昆明军区合并,整编为新的成都军区,军区机关驻成都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军区紧急出动4万8千名官兵和5万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抢险救灾,并统一指挥来自全军各大单位的13万解放军、武警部队和5万多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救灾和灾后重建,创造和践行了抗震救灾精神。

      英模榜  

      ●一个个名字,是用热血书写的光荣名片;一张张面孔,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不朽年轮。自卫反击作战中的战斗英雄群体、“舍己为民的英雄战士”梁强、“忠诚使命的模范军官”江勇西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干部”龚曲此里、“门巴将军”李素芝、“矢志打赢的强军先锋”黎登贵、“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他们的名字成为成都军区部队集体的记忆,他们的故事被一代代官兵广为传颂,他们的精神虽经岁月磨蚀,却始终熠熠闪光。
      (张仕文、陈守凤 整理)

      精神谱

      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定格的是辉煌的历史,传承的是不灭的精神

      “两不怕”精神激励阳廷安班战士英勇战斗。
      “两不怕精神”:1963年2月,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毛主席汇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情况时特别提到:“战胜敌人,我们的战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当即给予肯定:“我赞成这样的口号……”
      “老西藏精神”:这种精神是驻藏部队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与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培育的,主要内容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
      “老山精神”:这种精神是在云南老山地区边境自卫防御作战中,由首战部队创造、轮战部队丰富和发展、边疆人民共建、原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总结归纳的一种革命精神。
      “川藏线精神”:这一精神以“世界屋脊”上的第一条公路——川藏公路为载体,以“听党指挥、忠于职守”为核心,具体内容为“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
      “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2016-02-09 06:070 来源:中国军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