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0-7-14 17:27:01

黄梅鼓角王氏确系太原王氏(作者 王义林)

  有关湖北黄梅鼓角王氏是太原世系还是琅琊世系?笔者最近在翻阅(清)王庸敬先生于光绪二十年所编撰的《太原王氏通谱》(卷五第三册)中查到:“王柬,松年四子”。王松年,北魏齐,太原晋升阳人,王遵业(太原晋阳王氏“四房王”大房王始祖)的次子,官给事。黄门侍郞,侍中,御史中丞,封高邑侯。有四子:长子名未详,次子邵(劭),三子规,四子柬。
  王柬,北魏从事中郞,出为祁县令。遂家焉,周受禅历大将军,封太原郡公,遂为太原祁县王氏。有二子,长子思政,魏尚书,左朴射。思政子仁佑(祐),其女嫁唐高宗王皇后,仁佑擢升为陈州刺史加特进封魏国公,王皇后为武则天所害。柬的次子裕,字容正,唐尚世祖女同安公主,拜附马都尉,随州刺史。而王庸敬先生在编撰《王氏通谱》时,又错误地将王柬及其后裔列入《琅琊王氏通谱》王导五子王邵的后裔,成为琅琊王氏。
  王思政,历史上有两个,一个在魏末大乱时以军功起家,后幸遇尚未继位的孝武帝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被视为心腹,官并州刺史,都官尚书,封太原郡公,其后便大富大贵,后又得幸于魏宰相宇文泰(即北周文帝)拥军镇守颕州(今河南长葛东北),自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以南,方圆一千五百里之地,都是他的统治范围,后不幸被东魏所俘。其王思政实乃高丽人,出自蓰王国,姓拓王氏。北魏孝文帝改少数民族姓为汉姓,他的祖先始认王为姓,至丁魏时恢复各族旧址,他的儿子王康被赐姓拓王,实际上是恢复了原有的姓氏。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认为王柬长子王思政是同一时代的另一人,虽然在史料记载上与(清)王庸敬先生所编撰的《王氏通谱》所载内容有些相似,但前者系北魏孝武帝时(532—534)拜光䘵卿。《资治通鉴》梁纪十二中载:中大通五年(533)。即北魏永煕二年,王思政为武卫将军,中军将军。而后者《资治通鉴》巻第199唐纪十五又载:“永徽元年(650)丙午,唐高宗李治立妃王氏为皇后,后,思政之孙女也。以后父仁祐为特进,魏国公。”因此,可以认定后者王思政系湖北黄梅鼓角王氏世系祖无误。
  据《资治通鉴》唐纪卷三十一第6853页载:“玄宗天宝之年(724年)王鉷,王方翼之孙也,亦善祖赋,为户部外郞兼侍御史”。又据《旧唐书》卷一五0第三世3228—3229页载“王鉷太原祁人也。祖方翼,厦州都督,为时名将生㺿、瑨、珣三子,鉷即瑨之侧子,开元十年,为鄠县尉,京兆稻田判官。再据《新唐书》王鉷传,载王瑨侧出子也。初为鄠尉迁监察御史,擢累户部郞中,数按狱深文,玄宗认为才,进兼和籴长春宫,户口色役使,拜御史中丞,京畿关内访黜涉使。《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第4802页及王大良先生《中华姓氏通史·王难得到》第391页分别载:“王方翼,并州祁人,高宗王庶人从祖兄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裕妻高祖妹,同安大长公主也。”及“王方翼,并州祁人,高宗王皇后族人”。
  笔者认为,《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中华姓氏通史·王姓》都相继印证王鉷系王方翼之孙,也都记载王方翼为并州(今山西太原)祁人,而王方翼又是王柬的第四世孙,王鉷上考三代均相印,祖孙关系及太原祁人也,史征资料,具历史史纪权威史证而又早于(清)王唐庸敬先生的《王氏通谱》近千年,真实无误。
  王柬及其后裔世系不应列入琅琊王氏,而应根据王庸敬先生自已编撰的《太原王氏通谱》卷五第三册王柬项下继续序列,才是正确的。而恰恰的是,王庸敬先生不但没有在太原王氏王柬项下续序,而是错误地将王柬列入琅琊王氏王邵的后裔,这种错误的记载却延续了一百多年,除王庸敬先生编撰的《王氏通谱》外,其它史料无从考证。王庸敬先生在《太原王氏通谱》中将列入太原晋阳王氏“四房王”之内,又在《琅琊王氏通谱》中将王柬列入王导五子王邵之后裔,这本身就自相矛盾。历史上只有一个王柬,这就是太原晋阳王氏王遵业之孙王柬,由太原出为祁县令,遂家焉。居祁县,后人称为太原祁县王氏。
  当然,王庸敬先生在编撰《王氏通谱》的过程中,成绩是巨大的,治学精神是非常严谨的。但也不排除他所编撰的《王氏通谱》一点错误的地方也没有。在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的清代社会,王庸敬先生能几十年如一日收集全国各地王氏家谱进行编撰工作,实属难能可贵,但错误的地方也是常有的。历史不容篡改,但错误的世系必须纠正,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湖北:王义林
                                          二00九年四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梅鼓角王氏确系太原王氏(作者 王义林)